1.中华经典书籍有哪些

2.成语以什么传什么

3.形容文字的词语

4.求佛家经典禅语

5.禅有花香,推荐五本关于禅的书籍

中华经典书籍有哪些

以心传心的意思-以心传心书籍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3、医学:《黄帝内经》,《抱扑子》,《千金方》,数学:《数书九章》,《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历史:《战国策》,《史记》《后汉书》,药学:《本草纲目》,法学:《大唐律》,《大明律》《韩非子》,哲学:《老子》,《庄子》《孟子》,纵横学:《鬼谷子》,杂学:《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司马兵法》,《六韬》……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著名的古代书籍更是如繁星点点,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1、《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成语以什么传什么

成语是:以讹传讹、以心传心

1、以讹传讹

解释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出自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世上相传女娲在这里炼五色石补天,所以名叫采石,就这样传播开来。

示例误会往往产生于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三人成虎、道听途说、耳食之言、谬种流传、拾人牙慧

2、以心传心

解释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自唐宋·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

佛法是以慧心相互传授的。

示例我们要以心传心,坚决向敌人讨还血债。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传心授

近义词口传心授

扩展资料

1、以讹传讹的近义词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散播,是没有道德的行为。

示例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途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2、以心传心的近义词

口传心授

解释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自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学习的方法,除非是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否则得不到精髓。

示例很多武术都是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师徒间口头传授

形容文字的词语

灵动、流畅、贯通、流利、畅达

一、灵动 [ líng dòng ]

解释: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色彩~。天真~的童心。

引证: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他心眼灵动,胆头又大。”

二、流畅 [ liú chàng ]

解释:流利;通畅:文字~。线条~。动作协调~。

引证: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四)》:“ 宗璞 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馀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

三、贯通 [ guàn tōng ]

解释:(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融会~。~中西医学。

引证: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及一旦豁然贯通,不拘成格,累牍盈篇,俯拾即是。”

四、流利 [ liú lì ]

解释:灵活;不凝滞:钢笔尖在纸上~地滑动着。

引证:杨沫 《花蕊》:“置身秀丽的景色中,我就如饮醇酒般,感到兴奋喜悦,写作上也就流利酣畅起来。”

五、畅达 [ chàng dá ]

解释:(语言、文章、交通)通畅;顺畅:译文~。车辆往来~。

引证: 《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 新疆 和关内汽车畅达,在物质福利上给了少数民族很大好处。”

求佛家经典禅语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为。

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麻烦。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未为珍贵,知安乐放值千斤。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为最高。切勿贪以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平安乐逍遥。

6.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1.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12.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为至,福已远离。

1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15.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感激 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1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19.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21.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4.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2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6.印光大师法语: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8.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29.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30.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的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31.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33.情生智隔。

34.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的如我凯撒者也,后也是两手空空。

35.人世间的艰难与困苦,就是一种考验。

36.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出差错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够舍,能舍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38.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也能够安稳地度过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40.生命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时最危险的敌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己。

43.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谈人隐私,勿论人是非,其功德皆是无量

45.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修来的擦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脾气,发怒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47.三餐常思农民苦,日用莫忘众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诚的慈悲心。

49.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50.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51.只有经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人世间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该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难成大事。小气不忍,则坏大事。

55.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56.人之谤我者,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评别人时,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58.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靠后。

59.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个穷人;因为他总有贪心,“贪”字无厌,就变成“贫”了。

62.有求皆苦,无欲则甜。

63.春天才见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百年浑是戏一场,后空持手一双。

64.人的忧悲苦乐,皆建立在一个有“我”的观念之中。

65.弘一大师《生命之爱》----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揣缩。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禅有花香,推荐五本关于禅的书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僧院花》中写到:“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佛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佛家的修行总是与花离不开,佛经中有很多与花相关的故事。花是传法的使者,是悟法的象征,尤其在禅宗,花即佛、佛即花。禅宗的第一宗公案即讲述的是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与佛祖之间拈花一笑的故事。

在《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篇中有一段话:“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自此,禅宗将大迦叶尊者视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禅宗从达摩传到中国后,历经一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在当今佛教中,禅宗、净土宗、密宗可以说是呈三足鼎立之势。在大陆佛教中,禅宗更是盖过了其他二宗而独领风骚。禅宗讲求的是以心传心,任法自然。花,自然的象征,也多用于禅宗修行之中。今天,就介绍几部关于禅与花的书籍以飨读者。

一.《拈花微笑》释圣严法师著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1月出版

这部书是讲述法师自己禅的生活的纪录,他对禅宗的理解,对禅法的修行,对佛教的未来看法都在此书中娓娓道来。用简单生动的话语来传播佛法。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最适合的句子便是法师自己说的:“由基础的佛学常识,到专门的禅学思想,由一般生活中实用的禅学修养,到长期专修的禅修境界,做了层次化的介绍。”从有与无、大与小、新与旧、生与、善与恶等貌似相对实则统一的存在来看禅宗的断执之心。从“炼心”到“见性”到“无心”去探索自我本真的佛性,以及法师本人对禅宗貌似顿悟实则渐悟的理解。从“疑心与疑情”到“最上一层楼”再到“禅的修行与体验”来感悟禅修的具体实践以及禅定之乐。

本书不仅是了解禅宗修行方法极佳的指导书籍,亦是了解当今中国禅修状况与居士修禅的极有趣的故事书。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读后仿佛心中有一朵莲花慢慢绽放,清香四溢。

二. 《和佛陀赏花去》释见介著 重庆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这是见介法师献给人间的一座花园,是法师日常中与花打交道的花之物语。这里不但能领略见介法师优美的文采、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趣,还能从一篇篇的各种花语中感受佛法。每一种花都诉说着我们的心绪,讲述着一个佛家道理。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烦恼花园、修行花园和寂静花园。烦恼花园中的“婴儿的眼泪”、“山苦瓜”、“牵牛花”、“满天星”、“水仙”等象征着我们的爱恨离别等八苦。我们通过佛法来化解烦恼,烦恼解决后,修行之路已然开启。在修行花园中,野牡丹告诉我们要追求修行的宽广天地,螃蟹兰告诉我们慈悲的原理,苹果树告诉我们度众生即要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通过凤凰花我们能感受愿力的力量。修行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获得解脱,为了一种长久的宁静。在寂静花园中,我感受到了“静”的力量。听见桂花落下的刹那,似乎在匆忙的人世间,终于通过保持心灵平静,从而听见了自己的心。看菩提树篇,似乎能听到了觉悟者之歌。菩提树下,佛陀发出震耳欲聋的心声:“人人皆有佛性”。在这座花园中,和见介法师一起去聆听自然,聆听佛法吧。

三. 《拈花菩提》林清玄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8月出版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他在学佛之后写了《紫色菩提》、《清凉菩提》、《有情菩提》、《红尘菩提》、《拈花菩提》等十本关于菩提系列的书籍来诉说他的学佛之路以及日常生活的所感所悟。在这系列书中《拈花菩提》中的吃喝玩乐无处不体现着禅宗的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居士的生活禅修行。正如作者所说:“这一册《拈花菩提》正有如生命之河上所漂浮的花瓣,我随手把花瓣捞起,有的美如桃花,有的凄艳如樱,有的清淡若菊,还有的如经历冰寒的梅花,也有一些是开在山溪里无人知名、未曾被欣赏过的清纯的小野花。”跟着作者一步步的去领略大自然的妙景,去感悟佛法的馨香。在这喧闹的尘世,点上一炷香,去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这有情的世间。在《正法念处经》中说:“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在这短暂的生命中,烦恼虽然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我们亦可通过佛法领略生命的另一番清凉而美好的境界。

四.《森林里的一棵树》(泰)阿姜查著 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出版

这是当代南传佛教中最有名的佛教大师阿姜查的禅修体验。他说“我就像森林里的一颗树,充满了叶子、花和果实。鸟儿来觅食、筑巢,动物在树荫下栖息,然而树并不知道自己是树,它只是顺着自己的天性,它只是它。”本书共有75则譬喻,法师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来帮助我们去看到这个本来就存在但被我们忽视了的美好,去领略佛法中的自然之理,去读“我们本心”这本书。这是一本他森林生活经验的书籍,也是一本阿姜查通过观察自然而自我修行的书籍。每一篇故事都特别短,在《香蕉皮》、《醉酒的人》、《肥料》等文中甚至不到百言,却篇篇蕴含着智慧之花。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领略到其中真味。在“痛苦之中有快乐,在烦恼之中有宁静”,在污秽的肥料之下,即将绽放的是美味的果实和鲜艳的花朵。修行,就如这花开花落般,要顺其自然。你若听到了花的声音,你就能听到你自己。

五.《禅的行囊》(美)比尔.波特著 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10月出版

在这里,我们不是学习禅的日常修行,也不是看花开花落,而是跟着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脚步去了解禅宗前六祖的故事。从禅宗六位祖师的故事中看他们的修行之道。这是一次朝圣之旅,以北京为起点,广东为终点而进行的一次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心灵之旅。从不立文字、不见如来到无山、无家、无始、无相、无心再到不作不食、无镜亦无尘而看到禅宗一步步的发展之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初祖达摩的韧性,看到砍断左臂只为求法的二祖慧可的决心,看到在森林中修行韬光养晦三祖僧璨的正心,看到三次拒绝皇帝的四祖道信的无畏,看到七岁出家五祖弘忍的精进以及将禅宗发扬光大六祖慧能的天才般的智慧。《禅的行囊》不仅仅是一本了解禅宗历史的有趣读物,亦通过作者遭遇重重困难却不放弃的决心来感受生活禅中处处皆可修行的自然之道。

通过这五本书,我们不但可以领略禅修的快乐,亦能体会修行之苦。不但能了解禅宗的理论、历史、实践之道,亦能通过清新的语言来感受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聆听本心的声音。在禅这座花园中,我们仿佛能看到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