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才”的真理?

2.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

3.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4.玉不琢不成器,前一句是怎么。

5."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啊?

跪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才”的真理?

不成器的上一句是什么-不成器前面一句是什么

我们小的时候都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玉不琢,不成器”。当时只是会背诵,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多年以后再看这句话,真的觉得十分有道理。这句话的出处是《礼记·学记》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说的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完很生气,把卞和定了罪。厉王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结果一样被定罪。 卞和失望地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尚且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许你的天才,但如果不去虚心经历该经历的事情,那么到头来你的才能未必能发挥出来,或许你是平凡的人,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一样可以成就大事。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处:战国时期乐正克《礼记·学记》。

原文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该句出自《三字经》,原文节选如下: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玉不琢不成器,前一句是怎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出自《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礼记·学记》

《三字经》的解释

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知道礼仪的,作为子弟,年轻的时候应该多亲近良师,交结义友,学习礼貌礼节。

琢:雕琢

器:有用的材料

义:道义、伦理

少:年少

亲:亲近、尊敬

师:老师、师长

礼:礼貌

《礼记·学记》的解释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