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都的著名典故

2.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3.苏秦列传

4.洛阳历史典故

神都的著名典故

前倨后恭的典故出自于哪里-前倨后恭的典故

悬梁刺股:传说东周时期,洛阳的苏秦拜鬼谷子为师。几年后他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却未能得到赏识。此时的苏秦变得穷困潦倒回到洛阳,但是家人却看不起他,于是苏秦重新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后来获得合纵六国的成功。这就是悬梁刺股的“悬梁”由来[9]。后来《三字经》更有名句“头悬梁,锥刺股”,便是由此而来。

前倨后恭:苏秦苦读之后,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他被封为“纵约长”,挂六国的相印。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妻子对他态度的转变是“前倨而后恭”。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前倨后恭”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洛阳纸贵: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见世后,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

挑肥拣瘦: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贵族大学—太学。有位姓甄名宇的老师在太学里供职。有一年腊月三十,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老师每人一只羊。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发现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大家商量了很久也没有一个都能接受的分配办法。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老师,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之后分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不食周粟:武王伐纣时会八百诸侯于洛阳孟津,渡河后与纣王军队交战于牧野。纣王因奴隶阵前倒戈而败,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伯夷、叔齐二人以食周粟为耻,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葬于首阳山。

债台高筑: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周赧王56年(前259年),周赧王为了联合楚国、魏国,攻打被秦国围困的赵国都城邯郸,向当地富贾借债。结果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诗的意思:

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典故:

1.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有的理解为二者自叹怀才不遇。觉得也是对刘备心境的写照,让刘备听第一句就吸引了注意力。从唱歌人的逻辑上讲,还是前者,即石广元自比吕尚、郦食其。

2.君不见...说得是姜太公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伐纣。 东海者叟:姜。 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荆榛:草莽。和后边对仗。有种解释为地名,李白《梁甫吟》“朝歌屠叟辞棘津”,棘津就是地名。

3.白鱼入舟:殷亡周兴之兆也。《史记-周本纪》:武王渡(孟津)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牧野一战: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4.又不见...说得是郦食其辅佐刘邦。 高阳酒徒:郦。

长揖:对刘邦不礼貌的礼节。 隆准公:高鼻子公。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辍洗:刘邦当时在洗脚,看到郦食其就没心情洗脚了

5.下齐七十二城: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时,郦生建议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苏秦列传

苏秦是东周人,曾经到齐国拜师求学,师从鬼谷子。

苏秦外出游学多年,搞得穷困潦,狼狈地回到家。家里人都讥笑他,一个种地的人,整天不务正业,就想着耍嘴皮子,现在搞成这样真是活该。苏秦听到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都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找到一本叫《阴符》的书,据说是姜子牙留下的兵法。用了一整年的时间,还搞出了“悬梁刺股”当中“刺股”的典故。看书打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因为疼痛而强忍着精神继续读书,画面有点血腥啊。终于,一年之后,苏秦决定再次出山。

苏秦先求见周显王,不被信任;接着来到秦国,不被任用;来到赵国,不受待见;来到燕国,成功说服了燕文侯,得到了车马钱财。于是,苏秦又回到赵国,终于被赵王信赖;游说韩宣王,成功了;去魏国,去齐国,去楚国,最终完成六国合纵。苏秦担任合纵联盟的盟长,担任六国的相国。游说的过程中,举了很多例子,包括我们熟知的“抱薪救火”等典故,这些事例在《战国策》中有更多有趣的记载。

话说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回头向赵王复命,途径自己老家。周显王听到苏秦要路过,找人为他清除道路,派遣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等人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正眼看。这时候苏秦问,为什么“前倨后恭”呢?回答说,因为看你现在有钱有势了。其实,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够发现,苏秦合纵并不是单纯为了国家形势,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荣耀。

苏秦搞定了六国联盟,回到赵国,被封为武安君。合纵联盟的盟约递交给秦国之后,整整十五年,秦国对其他六国都没有什么大的想法。但是,后来,随着局势的变化,秦国唆使齐国、魏国攻打赵国,合纵一下子就瓦解了。我们不否定苏秦的才华,但当年合纵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各国实力和局势分不开啊,并不是单纯地靠一个说客三言两语就搞定的。

后来,苏秦得罪了燕国,因为怕,就跑到了齐国当间谍,结果齐国很多人刺杀苏秦,最后被五马分尸。苏秦后,弟弟苏代承袭旧业,也开始到处利用纵横之术游说了。

洛阳历史典故

洛阳的历史典故有鲤鱼跳龙门、洛阳纸贵、定鼎中原、前倨后恭、挑肥拣瘦、程门立雪、乐不思蜀、马革裹尸、小时了了、数典忘祖等等。下面说说前两个典故:

鲤鱼跳龙门

很早以前,龙门还未被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间,看到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