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2.辛弃疾历史典故

3.西江月的解释~

4.一首词里历史人物和故事有多少,辛弃疾是如何的?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为什么被称为-掉书袋辛弃疾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辛弃疾词本来好,用典较多。这首《丑奴儿近》则学李清照的“易安体”,不假雕饰而纯用口语,具有真朴无华、清新活泼的天然情趣,在稼轩词中别开生面。

李清照是辛弃疾的同乡先辈。辛弃疾出生时,李已五十七岁,早于靖康之变的第二年南渡。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时,李清照已去世。但由于爱国立场和国破家亡的遭遇相同,使他对李清照深怀尊敬和同情。李清照的词,南渡初流传颇广。绍兴十六年(1146),曾慥编《乐府雅词》,选李清照词二十三首。乾道七年(1171),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其卷四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这都是辛弃疾容易读到的。除了这首《丑奴儿近》,辛弃疾在词中还多次用到李清照的词句。如《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水调歌头》“少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用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临江仙》“被翻红锦浪,洒满千壶水”,用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貌,被翻红浪”;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用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例子说明辛弃疾对易安词讽咏至熟,并时时挹其芳馨。

自成一体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个人独创性的综合表现。李清照是词中大家,她的易安体含义甚丰,其主要特征就是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所说的: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的词明白如话,非常口语化。但她用口语入词,并不俚俗和有伧气。她创造的是一种既保持口语的新鲜活泼状态而又非常洗练工致的富于表现力的抒情语言,而且“度入音律”,声调流美,很有音乐性。辛弃疾之前,侯寘曾有一首《眼儿媚》“效易安体”,但写得并不好。辛弃疾这首《丑奴儿近》,在“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这一点上很成功,可以追逼李清照。

这首词上片记行,下片述怀。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是盛夏时山中阵雨的景象。乌云拥至,猛雨袭来,周围的远近山峰顿时淹没在云阵雨势之中。但山区雷雨,往往骤起骤散,来去倏忽。“一霎儿价”正抓住了这个特点。“一霎儿”即李清照词语。李清照《行香子》: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乐府雅词》卷下。《花草粹编》卷七、《词谱》卷十四作“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辛弃疾有一首《行香子》就专效其体:“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行”是语助词,宋词中常用在时间词的后面。“儿”字作为词尾,与“霎”字合成一个音节。“价”字作为语助词,与“一霎儿”相连,音节也是又轻又快,几乎一出口就立即消失。用以形容骤雨,除了极言其为时短暂,还从声调上传出骤雨的急促飘忽之感,显出了口语的活力。“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写阵雨过后的山林,在斜阳返照的映衬之下,“一番雨,一番新绿”。“怎生”,怎么; “图画”二字,作动词用,描绘的意思。“怎生”一词也取自李清照词,李清照《声声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辛弃疾用以表现他对雨后新沐的山林景色难以自禁的欣喜赞叹,很有感 *** 彩。“青旗”二句,则为上述景色作补笔。在以千峰远树为背景的展望中看到隔山的一面酒旗,在人们心理上逗发了诗意酒兴,整个画面也增添了韵味。“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消”,须;“者”,这;同上句的“那畔”,都是口语。这些口语或许也是取自易安词,不过易安词散失甚多,现在已难以取证。“山水光中”一语取自苏轼咏西湖诗: “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辛弃疾为林壑深处的浓云凉雨、斜阳远树、青旗沽酒所吸引,感到这博山道中不啻是个消夏避暑的胜地。“无事”并不是一无事事,而是指不受尘事纷扰,尽情地领略这山中风光,在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愉悦。

下片即承“无事过者一夏”而展开,特别着意于抒写山中无事而从容幽赏的神情意态。“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山间小憩,一枕酣睡,消除了碌碌尘世的劳顿困苦。醒来时面对遍山松竹,不仅赏心悦目,还隐隐感到一种令人畅快的精神上的解脱。“万千潇洒”既是说眼前松竹等风物潇洒,也是说自己置身于山水窟中无忧无虑的意态潇洒。这是把自己融合在大自然中而获得的别具会心的感受。“野鸟飞来”二句,也同时写了鸟和人,客观和主观,自然状态和精神状态。“又是一般闲暇”,指与人间的闲暇不同。野鸟悠然飞来,自由自在,是不受惊扰、清静幽绝的无人境界。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曰: “野鸟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辛弃疾这两句,就可能脱胎于苏诗。他写的就是野鸟悠然自得的“无人态”,同时他在观赏中身心也进入了物我一体的状态,与野鸟共享闲暇。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辛弃疾“野鸟飞来”这两句,就有点“无我之境”的味道。“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却怪”,反怪。白鸥不下,是借用《列子·黄帝》中的一个典故: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 ‘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旦旦皆至的鸥鸟为什么一旦“舞而不下”呢?《三国忘·魏书·高柔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 “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谢灵运《山居赋》自注: “庄周云,海上有机心,鸥鸟舞而不下。”辛弃疾退居带湖之初,曾作《水调歌头》与鸥鹭为盟: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现在白鸥见了人若亲若疏,欲下未下。欲下是因有旧盟,未下则是意有猜疑,所以辛弃疾要“却怪”了。不但反怪,还要反问:“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新来”,近来; “莫是”,莫不是,都取自易安词的口语。这两句以故旧间的亲切口吻与白鸥对话,既表现了辛弃疾与万物相亲、胸次洒然的态度,又含有诙谐成分与从容闲暇、悠悠不尽的余味,是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此词效易安体,主要即仿效李清照以纯熟自然、亲切有味的口语作词。但辛弃疾在这方面也有所推进与创造。他以通篇活生生的口语表现活泼泼的天趣,真朴无华的语言与词中的山水清致和作者以松竹为友、鸥鸟为盟的旷世情怀十分协调,几乎形成一片天籁。这可以说是不让于李清照的独胜之处了。

辛弃疾历史典故

辛弃疾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时,家乡沦陷于金已十余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农民耿京起义抗金。22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加人义军。

次年,奉命朝见宋高宗,被授承务郎。 北归途中获悉叛徒张安国耿足,投降金朝,他立即率50名轻骑驰人金营,生擒张安国,率众投奔朝廷,此举使南宋朝野震惊。

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对金用兵,请辛弃疾出山,诏命到达之日,他病已沉重, 不久去世。辛弃疾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写到词里来,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等亦是传世佳作。农村题材词描绘了优美如画的农村风光,表现恬静闲适的情趣,如《丑奴儿近效李易安体》、《清平乐村居》等。

《稼轩长短句》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是一座高峰,对后代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现传辛弃疾词为629首。

辛弃疾的永遇乐中的历史典故都有哪几个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的永遇乐中的历史典故

1.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3.“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4.“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5.“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6.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7.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8.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辛弃疾生平典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 *** 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

辛弃疾之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

化自“欲饮琵琶马上摧”——王翰《凉州词》

2.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可能是写霍去病的!

见“霍去病吧”:://post.baidu/f?kz=129464483

3.易水萧萧西风冷

化用“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4.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典故:望帝啼鹃

望帝啼鹃的注释:“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出血才停止。”

5.谁共我,醉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看燕燕,送归妾。

应该也是典故,却不知出自何处。

辛弃疾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讲有哪些历史典故

先看原文——1、原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3、历史典故:1)“孙仲谋处”:出自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的孩子应该像孙权)。孙权,三国时的吴王,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这里说的是刘义隆好大喜功,想学霍去病当年远征匈奴,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4)”封狼居胥“: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说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辛弃疾的故事

://baidu/s?tn=jxsd&ie=gb2312&bs=%D0%C1%C6%FA%BC%B2%B5%C4%C3%FB%D1%D4&sr=&z=&cl=3&f=8&wd=%D0%C1%C6%FA%BC%B2%B5%C4%B9%CA%CA%C2&ct=0

辛弃疾活捉叛徒

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

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

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期思卜筑》),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沐烟波万顷”(〈贺新郎〉《赋水仙》)。突兀的坚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腾驰骤,象万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注:参看〈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及〈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等词。)

。他词里不仅出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等战斗场景,就是对着水边的鸥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注:〈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

又〈新荷叶〉《再和前韵》:“小窗人静,棋声似解重围。”)。

这些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

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

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注: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

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坍的消息。

下面这首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摸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词上半主要在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半更托为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

至于斜阳烟柳的讽刺昏暗王朝,就更明显。《鹤林玉露》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是相当可信的。

辛词这种手法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同时接受了婉约派词人的影响。由于作者还只能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对这王朝表示绝望的同时,就不能不给作品带来了悲观的色彩。

词到了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所谓“”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

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来对他颂扬,或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但是必须看到,辛词更多地方的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象上举〈永遇乐〉、〈水龙吟〉等词所表现的,那实际上和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处。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的尖锐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在精神上它正和《离骚》一脉相通。

最后还要谈一谈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达到了刘勰说的“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地步。

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词上片结句用杜诗,下片结句用《三国志》注引《吴历》,。

辛弃疾的故事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晴的夕阳,纵谈国是,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辛弃疾的故事有哪些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

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

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

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

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

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

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

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

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

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

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西江月的解释~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 遣兴 )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

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

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

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饲。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

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未统治集团不

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

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

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

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览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

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

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

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

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忧

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

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

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

出这样丰富的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

‘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

‘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

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待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

“生硬”,认为用经史典故是“”。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

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忌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

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

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

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弃亲生活的南宋时代,

词己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

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奔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

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

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船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

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夏承焘)

<西江月> 若干首

  (一)西江月.无题 (黎默)

下笔春愁秋病,无端砌典堆词。

如今有了作诗机,一摁鼠标及第。

急急加精固顶,匆匆青眼相推。

莫明其妙是佳辞,嗨矣诗人利器。

注嗨矣,“Hey!”的音译。

(二)东江月·嘻嘻 (岁月河)

网海天天觅乐,心中常有清歌。

跟帖总爱泛凌波,回首无人似我。

岁月匆匆易逝,友情长绕心河。

影圆谁与受清和?寂寞东篱烟锁。

(三)西江月.无题 (文狼)

岁月匆匆来和,风华绝代诗吟。

网词点滴隐嬉戏,一起游乐无定。

相见欢如归去,友情回应多情。

笙歌数里酒为馨,深院清听远景。

(四)用岁月河原韵兼示文狼兄(黎默)

赏罢东江明月,又听西岸放歌。

且将岁月驾轻波,网上悠游忘我。

休说去年旧事,莫言逝者如河。

湘南春气正融和,销尽鬓旁黛锁。

(五) 西江月.南江月(岁月河)

赏罢双江明月,文狼黎默文扬。

洞庭湖畔万花香,唯我不能飞上。

缥缈潇湘月冷,怅望归路天长。

山高举酒待何方,几度思君欲往。

(六)北江月·次韵岁月河 (古藤)

慷慨高歌一曲,白山黑水激扬。

清泠月下梦仙乡,我欲乘风直上。

谁有如椽大笔,翩翩搅动波长。

珠帘翠幕便诗狂,纵或瑶池不往。

(七)东江月·步韵和古藤 (柳丝雨)

湖畔诗歌万曲,东西南月激扬。

清风树下醉三乡,笔墨青云之上。

道是神峰如黛,巍然托起瀑长。

珠帘翠雨趁轻狂,心向瑶池飞往!

(八)西江月·次韵《南江月》(黎默)

谁挽南楼桂魄,西江懵懂楫扬。

风流小令亦流香,伴影扶摇直上。

网送三湘文墨,春薰云梦波长。

人间天上是何方?纵便瑶池不往。

(九)北江月·河水乱灌 (岁月河)

湖畔坐听一曲,清歌今古无双。

灯前读你文激扬,多少诗情俯仰。

纤指翩飞无寄,夜寒鬓影敲凉。

波长难洗楚魂伤,惟有屏前复访。

(看你们还用什么来和,嘻嘻……)

(十)西江月·我说岁月河(黎默)

随你四方揽月,任凭踏遍九江,

换来换去又何妨。天上一轮清朗。

白垩已经过去,当今正好春光。

无边沧海又田桑,莫作楚魂悲怆。

(十一)岁月河:今晚没月了,嘻嘻....

邀我泛舟湖上,从容相伴九江。

春寒月冷又何妨,醉泛词波诗浪。

只是不尽人意,人前羞涩书囊。

清流何处辨微茫,笑我凭空遥想。

(十二)那搬个月亮来挂着(柳丝雨)

圆月东西南北,相随左右前头。

云开数丈笔锋游,醉倒天边锦绣。

诗海浪花几朵,句多句少和酬。

童叟不觉梦中留,把酒且观师友。

(十三)<西江月>.右江月(古藤)

江月何时染血?江花何日带愁?

刑天起舞一时稠,穷苦齐声怒吼。

江月何其明烨,江花何事明眸?

黑拳高举霸王锄,天下工农坐就。

(十四)西江月.右江月(野叟)

左衽非关名位,缘求天下公平。

工农唤起万千兵,斧钺镰刀争胜。

今已神洲初定,运筹帷幄中兴。

小康路上要扶行,图个繁荣昌盛。

(十五)西江月.前后江月(柳丝雨)

江头江尾源长,寻根探底几番。

才知前后两盈波,江月勾通你我。

唇齿相依情谊,行云流水漫歌。

友邻千载共平和,胜似风光在握。

(十六)西江月.雪江月 (牧鹤山人)

月映清江江雪,雪融弯月江天。

风花雪月满栏干,雪月风花乱侃。

月魄雪魂江转,雪莹月静江寒。

雪笺月下绘婵娟,岁月雪痕淡淡。

(十七)西江月. 寒江月(牧鹤山人)

独钓溪弯一角,半船残雪初融。

月轮又上小桥东,冷冷清霜谁共。

乍暖乍寒烦恼,如诗如画朦胧。

凇花雪挂孕葱葱,顿解大江冰冻。

(十八) 戏和《西江月》.问江月(岁月河)

独坐寒窗一角,且听风雨从容。

相思犹恨不相逢,寂寞枕边谁共?

饮酒自斟醉少,离愁写尽长空,

卷帘将暮问东风,岁月何多幽梦?

(十九)西江月;春江月(牧鹤山人)

百里桃花戏水,一时柳絮飞天。

诗朋赌酒醉江边,渔火飘飘梦幻。

不觉清风涂画,但知碧水如蓝。

古今多少月光篇,谁敢全唐压卷!?

(二十)西江月;秋江月(牧鹤山人)

每到中秋一夜,便邀老友三盅。

漫云陌路不相逢,网上晨昏也共。

万里流霞同醉,满怀愁绪抛空。

泛舟击橹唱西风,回首故园绮梦。

(二十一)西江月?夏江月

谁祭楚王项羽,皆怀诗祖屈原。

龙舟如箭健儿欢,两岸旌旗招唤。

闻鼓锦鳞惊散,伴云倦鸟留连。

踏青赏景醉忘还,新月一弯初诞。

(二十二)西江月;冬江月(牧鹤山人)

狗拉爬犁绝景, 雾凇雪柳奇观。

请君年底到呼兰,明月冰灯相伴。

大野风帆移动,园中情侣缠绵。

游人偏爱五更寒,玉阁琼楼拍案。

(二十三)西江月;西江月、东江月(牧鹤山人)

万里东西江月,一襟宽广胸怀,

天然造化巧安排,遍洒清辉脉脉。

漫道如封如闭,已然半解半开,

融冰化雪扫阴霾,百卉繁荣可待。

(二十四)西江月;临江月(牧鹤山人)

鲜鲤家蔬村酒,扁舟野渡甜瓜。

悄然篝火几声蛙,柳月清光摇洒。

溜网蚊虫叮咬,讴歌雀鸟惊哗。

东方渐渐露微霞,难得一回消夏!

(二十五)西江月;长江月(牧鹤山人)

万里江流星野,一团月漫山川。

曾经赤壁满硝烟,也载雄兵百万。

三峡平湖唱晚,六朝胜地听澜。

楚河汉界妙机玄,苦海回头是岸。

(二十六)西江月;问江月(牧鹤山人)

千里云山独览,万年江月一弹。

孰能风雨共缠绵,江渚渔樵难断。

几度人寰桑变,何时笔墨雷喧。

怎寻桂酒慰飞船,宇宙深深谁探。

(二十七)西江月.网中月(岁月河)

牧鹤山人戏水,一时江月接天。

诗朋摇橹棹歌连,如醉如痴梦幻。

月夜流思濡墨,疑神展纸著篇。

心依网海颂河山,喜得春风送暖。

一首词里历史人物和故事有多少,辛弃疾是如何的?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抗金将领。他一生力主抗金,恢复国家统一;他的词雄浑豪迈,善用前人典故。

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豪壮悲凉,情深义重,引用的典故深扣主题,全词涉及到了五位历史英雄人物。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千古江山依旧,但是江东的英雄孙权,却已经无处寻觅了。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承父兄之基业,独霸江东。曹操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十九岁执掌江东,统治长达五十二年之久,吴国是三国中坚持到最后的一国。一路走来孙权也是相当的不容易的,孙权忍辱负重多次向曹操与曹丕称臣,全然不在乎虚名,处世手段柔软,曹丕曾经用妩媚来形容孙权。孙权不断在魏、蜀汉之间摇摆,谁强就联合另一方对抗谁。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兵不血刃取荆州,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三国中另两位主角都曾经败在他的手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繁华的舞榭歌台,英雄的风流余韵,总被无情的风雨吹打而去。舞榭歌台指的是孙权的宫殿,风流指的是孙权的那些英雄事迹。那些繁华的建筑、那些英雄的往事都已经不在了。词里充满了惋惜和伤感。孙权纵横一时的英雄人物,晚年时也难免落入俗套变的:刻薄寡恩,残忍猜忌(退休制度还是很有必要啊,可惜皇帝不能退休)。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孙权,在三国演义里吴国感觉就是个陪衬。孙权的性格的确不讨人喜欢,但是不能否认他是个英雄,当辛弃疾处在当时的位置,他是多么羡慕这样的英雄,反观自己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孙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那斜阳中的花草树木,那普通的街头巷口,人们说刘裕曾经在这住过。刘裕是刘宋的开国皇帝,个人认为是南北朝的第一名将,第一统帅。刘裕小字寄奴,居住在京口(江苏镇江),家境贫寒,出生后母亲就病了,靠姨妈养大。早年的刘裕靠卖鞋为生,但是他并不安心过日子,经常去,家徒四壁被人鄙视。那个年代参军是下层人民上升的唯一通道,混的好说不定还能当个小军官。刘裕是个有志向的人,他投军了。他是个天生的军人,是个天才的将领,他的光芒无法掩盖。孙恩之乱中刘裕一个人追着起义军几千人跑,孙恩被刘裕打的抱头鼠窜,逃亡海岛,不久灭亡。后来桓玄灭东晋建立桓楚。刘裕起兵诛灭桓玄开始入掌朝政,其后灭卢循、诛除异己、两次北伐。最终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贫民做成皇帝的人。

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遥想当年刘裕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如猛虎一般。刘裕及其北府军在魏晋南北朝战斗力雄踞榜首。刘裕两次北伐,第一次北伐灭南燕,他打破了北方政权压着南方政权打的局面,第一次出兵北伐攻打北方政权,并成功的消灭南燕,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第二次北伐是攻打关中的后秦,刘裕自建康出发,军至彭城(徐州),派檀道济先行进攻洛阳,成功收复洛阳。刘裕自彭城率水军西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潼关,命先锋王镇恶经渭河进攻长安,王镇恶于渭桥大败姚丕。后秦皇帝姚泓的军队因遭姚丕败兵践踏而溃乱,姚泓投降,后秦灭亡。在黄河沿岸刘裕的却月阵还大败北魏的骑兵军团。北魏骑兵那是当时天下最强的骑兵,可见刘裕的军事能力和北府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轻率鲁莽,好大喜功,想封狠居胥建立不朽的功业,却只落得仓皇逃命的结果。元嘉是刘裕儿子刘义隆的年号。刘义隆在位期间赏罚分明、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确立制度,刘宋大治,内清外晏,四海谧如。但是刘义隆并不满足,他执意北伐收复河南之地。先后三次北伐,然而他不是他爹刘裕,他手下也就他爹给他留下的檀道济算是个名将。被夸夸其谈的王玄谟一顿忽悠刘义隆居然也想封狼居胥,最后三次北伐都惨淡收场,一度还被北魏打到长江边上,举国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