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2.《北史》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3)

3.我想当和尚 不知道有什么要求 求解答

4.什么终什么远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显亲扬名孝之终

万恶之末应该痴,

对于百善的理解你看下面的吧!

非常细的行善分类(教你如何行善)

伦常第一

忠孝类

(1)国家和单位

1. 对国家、单位竭忠效力,买东西如己所买,不收回扣,所省百钱为一善。

2. 建议政府推广善道,能利益一人为一善。利益一方为十善,利益天下为五十善,利益天下及后世为百善。政府未能采纳能,利益一方为一善,利益天下为十善,利益天下及后世为二十善。

3. 荐引一有德人,十善。

(2)父母

1.以出世间佛法劝化父母,使其改一过为五十善(如劝其戒杀、放生),能劝其接受正信佛法,并发愿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为二百善。

2.父母亲于伦常有欠缺之处,劝导使之和乐;化导父母亲行仁成德;每样五十善。(每个分号隔开的一句为一样,下同)

3.被父母厌恶讨厌,能无怨无恨,积诚感动,挽回亲心;自培厚德,显亲扬名;父母亲丧葬,如法为作佛事;各五十善。

4.父母亲大病(指卧床大病、侍奉时间达三个月以上),小心侍奉令痊愈,三十善:小病,二善。

5. 对父母亲和气婉容,自己心里有忧愤事不流露出来,早晚问安,尊重、孝顺奉养,自己修德、勤学,使父母感到喜悦,这样的话一日一善。

6.遇一大事,劝父母亲改过向善;终身遵守父母的一则良训;为父母亲补一过失及还一拖欠;父母亲所爱敬人,加意爱敬;各十善。

7.解亲一怒;舒亲一忧;顺亲心,不吝财物;各三善。

8.代父母亲受一劳苦;父母亲责怒而顺受;对父母亲的善事赞襄助成;各一事一善。☆事继母致敬尽养,敬养祖父母、岳父母(同论)。

(3)兄弟(姐妹、异父母兄弟同)

1. 奖劝弟兄成就德业,百善。

2. 弟兄破产者仍与其同居共苦,五十善;

3. 劝兄弟止恶改过成功,一事二十善。劝其行善成功,一事二善,其未作者,一事一善;

4. 独自担任一大事,如门户差徭嫁娶丧葬之类;分产物让多取少;一事一善,大事十善。

5.容忍一过;不听妇人谗言;一事为二善。

6.敬兄爱弟,让别人休息自己担任劳动,同一事不生异心,一事一善。

7、财物不论你我,百钱为一善。(若终身与兄弟财物不分你我,一百善。)

(4)夫妻

1. 教化对方实行仁义、成就德行,求出世间法,百善。

2. 对方本不孝顺,劝化其孝顺公婆(岳父母)、和顺妯娌(兄弟),五十善。

3. 劝对方改一大过(如不孝、不睦及虐下等)成功,一事二十善。劝其行善成功,一事二善,其未作者,一事一善;

4.禁止对方到杀盗*赌毒等不良环境去;一事一善。

5. 夫妻和睦,闺范谨肃,一事一善。

(5)子、侄、徒

1.为师应诚心教导子弟。

2.教化其实行仁义、成就德行,百善。

3.禁止刻薄取利、攀缘功名,教导其敬祖睦族;各三十善。

4.禁止一恶习;十善。

5.教育他们一种良训;一种大事教导子弟并被遵从;各一善。

6.大户人家禁约家人门客者,同子侄同论。

(6)宗族亲戚

1.应敬尊长,睦同辈,贵贱平等。

2.富贵娶一残疾女(对原聘者而言);本族有绝后的,不贪其财产为其立后继承;各百善。

3.代办一嫁、娶、丧葬事;捐助贫困养活一人;各五十善。

4.结亲择一贤良,不考虑势力、富贵,二十善。

5.主动周给贫乏,百钱一善。

6.贫乏者借贷,不吝惜,二百钱一善。

(7)师友

1.应敬师,遵守教训;尊重前辈亲贤;不妄交朋友。

2.许诺朋友,守信用而不负然诺,一次一善。守信用而不负身命,为百善。守信用而不负财物寄托,百钱为一善。解:然诺即郑重许诺,如挂剑树上之类;身命,如存孤节之类;财物,如还金于幼子之类。

3.不辜负朋友委托,尽力照顾朋友的妻子,五十善。

4.不忘师友;不辜负贫贱之交;各三十善。

5.朋友有过,忠告善道;不忘记一位父亲的挚友;各十善。

6.遵守师友教训,一言一善。

7.不善之友招引自己狎戏而不从;吊慰师友心地诚敬;履践一约定;各一善。

8.接济朋友,二百钱一善。

(8)雇员、下属、家庭服务人员

1.教化一人忠信仁慈,百善。

2.善为一下属择偶,三十善;若兼出资,百钱一善。

3.遇一病,用心医治获痊;二十善。

4.宽容一小过错,二善。

5.丰厚地给予衣食;对一件事体恤其艰苦;各一善。

三宝格第二

1. 引导劝人入佛门方面:度一大德贤弟子行持《了凡四训》、发愿求生净土、能自做佛法订课,为八十善;

2、度一明义、守行弟子,为十善;

3. 度一仅明义或者仅守行弟子,为五善。(若泛滥度者非善)。解:大德贤弟子:谓能续佛慧命,普利人天者是也。

4. 为自己,经一卷、佛号千声、忏百拜各一善。

5. 严持八关斋戒一次为二善,破戒无善。

6. 为国家人民父母亲友知识法界众生诵经,一卷为二善,佛号千声为二善,礼忏百拜为二善;(若收受报酬者非善)。

7. 自订课,每天做一次在第二条的基础上加一善,一个月不间断再加五善。

8.刊刻大乘经、律、论,百钱一善;声闻乘,百五十钱一善;人天因果如五戒十善及世间正法、四书六经、先贤嘉言善行等,二百钱一善。印施赠送流通者同论。(但标价货卖流通者非善,以下皆同)。

9. 礼拜大乘经典,五十拜为一善。

10. 撰写一篇弘扬善法的心得、体会并公布使之得益于人一善。影响面广,五善。

11. 讲演正法处,至心往听,听一席为一善。

12. 为国家人民父母乃至法界众生施食一坛,所费百钱一善;登坛施法者,一度为三善;(若收受报酬者非善)。

13. 为世间灾难作祈禳道场;作功果荐沉魂;每样所费百钱一善。

14.饭食供僧,因其来乞而与者,三僧为一善;延请至家者,二僧为一善;送供养到寺者,一僧为一善;若尽诚尽敬者,一僧为五善。(僧人再三苦求然后与饭食者非善)。

15. 饭僧时不拒乞人,平等与食者,二乞人为一善。

16. 护持僧众,一人为一善。(所护匪人者非善)。

17. 见伪经劝人不要学,一善。

注释正法大乘经律论,一卷五十善,卷数虽多,止千五百善;声闻乘及人天因果,一卷一善,卷数虽多,止三百善。(若邪知臆见者非善)。

18. 自己著述编辑出世正法文字,一卷二十五善,但最多五百善;人天因果,一卷十善,但最多百善。(若谈说无益者非善)。

19. 讲演大乘经律论,听众五人,讲演者一善,人数虽多,止百善;声闻乘及人天因果,在席十人一善,但最多八十善。(若收取报酬者非善,图名者非善,讲演虚玄外道无益于人者非善)。

20.建立三宝寺院及床座供器等;施地与三宝;护持常住不使废坏;施香灯烛油粮菜米面等物供养三宝;建立诸天正神圣贤等庙宇;每样费百钱一善。(用荤血祭祀者非善。)

21.塑造三宝像,百钱一善;塑诸天先圣治世正神贤人君子等像,二百钱一善。

仁爱第三

(1)人类

1.凶年、荒年施粥;有瘟疫等流行病时施药;每样百钱二善。

2.赈济鳏、寡、孤、独、瘫、瞽、贫民;周全穷途人士还乡等患难;冬日施姜茶、施棉衣;夏日施茶水、单衣;助人嫁娶、丧葬;造桥、渡船,平治道路、险阻、泥淖;疏河、掘井;修建凉亭、仓平;荒年平价售米所让利润;百钱一善。

3.零星施舍可自按积累量加一善,米麦布匹等类物品则以等价计算,亦百钱一善。

4.救济接人助力疲困之苦如顺手推车等;一次一善。

5.救人一命;收养无主弃婴;伸一人大冤;完聚一家骨肉;兴建一地方大利,出言造福(发言利及百姓),或出力任劳;各百善。

6.救一人危难、流离;救一溺婴(已生者);救一贱从良;救(指在不是自己主事的情况下用力扶救)一无辜重刑;葬一无主灵柩;收养一无倚靠人;各五十善。(以上受贿者非善,偏断不公者非善)。

7.救一重病;见人侵凌另一人,竭力保护;除一人害;伸一人冤;劝人勿溺一子女;各三十善。

8.救一在腹之胎;救一无辜轻刑;路遇病人接回家调养,一人次;各二十善。(若收受报酬者非善)。

9.掩埋一无主暴露尸体;舍棺材埋葬一白骨;传授人一保益身命事;一小事为众出力;各十善。

10.尽心为人谋划一事;治疗一轻疾使痊愈;宽容一应责人;各三善。

11.济一人饥;济十人渴;济冻人一衣;施一暗夜灯明一人;施、借一人雨具;施药一服有效等各一善。

(2)物类

1.随缘放生,一命一善。(专救微命不救大命者,是惟贪己福,无慈物心是也,非善)。

2.救十极细微湿化之属命,一善。

3.买放生命;祭祀筵宴不杀生,所省;每样百钱一善。

4.善巧劝说养蚕人、渔人、猎人、屠人等人改业(不计改与未改,只计劝与未劝),其因之而改善业五十善;救一微命;施舍禽、畜食物一日;葬一自禽兽;救接畜力疲乏一时;二善。

5.自己戒杀一年,二十善。

6.十斋日素食一日一善。

劝化第四

(1)助善类(人之为善,而我助之则为善,阻之则为过也。)

1.劝未行善者为一切善,其劝化功德为对方作善的一半;赞叹、帮助他人已经开始行的善,赞助功德为其四分之一;劝人出财作福,被劝人出三百钱,劝化人一善。(图名利而募化者非善)。

2.举用一贤良为十善;驱逐一奸邪为十善;扬人一善为一善;隐人一恶为一善。

3.刻施一善书,百钱一善;传播人保养身命书,一卷为五善;救病药方,五方为一善;(若收授报酬者非善,无效验者非善)。

4.编辑一济世善书;供养一贤善人;成人一美如助成家业等;见人侵毁贤善,劝而止之;各十善。

5.感化人一家好善;表扬一人阴德;各三善。

6.感化一人成德,五十善。

7.倡一善事,其利益可普及一方,百善。

《北史》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3)

若夫岳立而重,有潜戴而不倾;山藏称固,亦趋负而不停;吕梁独浚,能行歌而匪惕;焦原作险,或跻踵而不惊。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苟任重也有度,则任之而愈固。乘危也有术,盖乘之而靡恤。彼期远而能通,果应之而可必。岂神理之独尔,亦人事其如一。

 呜呼!处天壤之间,劳生之地,攻之以嗜欲,牵之以名利,粱肉不期而共臻,珠玉无足而俱致,于是乎骄奢仍作,危亡旋至。然同上智大贤,惟几惟哲,或出或处,不常其时。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玉帛子女,椒兰律吕,谄谀无所先;称肉度骨,膏辱挑舌,怨恶莫之前。勋名共山河同久,志业与金石比坚。斯盖厚栋不桡,游刃砉然。逮于厥德不常,丧其金璞,驰骛人世,鼓动流俗,挟汤日而谓寒,包溪壑而未足。源不清而流浊,表不端而影曲。嗟乎!胶漆讵坚,寒暑甚促,反利而成害,化荣而就辱,欣戚更来,得丧仍续。至有身御魑魅,魂沉狴狱。讵非足力不强,迷在当局!孰可谓车戒前倾,人师先觉?

 闻诸君子,雅道之士,游遨经术,厌饫文史。笔有奇锋,谈有胜理。孝悌之至,神明通矣。审蹈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已。情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言行相顾,慎终犹始。有一于斯,郁为羽仪。恪居展事,知无不为,或左或右,则髦士攸宜,无悔无吝,故高而不危。异乎勇进忘退,苟得患失;射千金之产,徼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载蹶而坠其贻宴,或蹲乃丧其贞吉。可不畏欤!可不戒欤!

 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宜谛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强梁,人囚径廷,幽夺其魄,明夭其命。不服非法,不行非道。公鼎为己信,私玉非身宝。过涅为绀,逾蓝作青,持绳亲直,置水观平。时然后取,未若无欲,知止知足,庶免于辱。是以为必察其几,举必慎于微。知几虑微,斯亡则稀;既察且慎,福禄攸归。昔蘧瑗识四十九非,颜子邻几三月不违。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蒉而进,及于万仞。故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可大可久,与世推移。

 月满如规,后夜则亏;槿荣于枝,望暮而萎。夫奚益而不损?孰有损而不害?益不欲多,利不欲大。唯居德者畏其甚,体真者惧其大。道尊则群谤集,任重而众怨会。其达也则尼父栖遑,其忠也而周公狼狈。无曰人之我狭,在我不可而覆;无曰人之我厚,在我不可而咎。如山之大,无不有也;如谷之虚,无不受也。能刚能柔,重可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智能愚,期可久也。

 周庙之人,三缄其口,漏邑在前,欹器留后,俾诸来裔,传之坐右。

 其后群臣多言魏史不实,武成复敕更审。收又回换,遂为卢同立传,崔绰反更附出。杨愔家传本云"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至是改此八字。又先云"弘农华阴人",乃改"自云弘农"以配王慧龙"自云太原人",此其失也。寻除开府、中书监。武成崩,未发丧,在内诸公以后主即位有年,疑于赦令。诸公引收访焉。收固执宜有恩泽,乃从之。掌诏诰,除尚书右仆射,总议监一礼事,位特进。收奏请赵彦深、和士开、徐之才共监,先以告士开,士开惊,辞以不学。收曰:"天下事皆由王,五礼非王不决。"士开谢而许之。多引文士令执笔,儒者马敬德、熊安生、权会实主之。

 武平三年薨,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有集七十卷。

 收硕学大才,然性褊,不能达命体道。见当涂贵游,每以言色相悦。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初,河间邢子才、子明及季景与收,并以文章业,世称大邢小魏,言尤俊也。收少子才十岁,子才每曰:"佛助,僚人之伟。"后收稍与子才争名,文宣贬子才曰:"尔才不及魏收。"收益得志,自序云:"先称温、邢,后曰邢、魏。"然收内陋邢,心不许也。收既轻疾,好声乐,善胡舞。文宣末,数于东山与诸优为猕猴与狗斗,帝宠狎之。收外兄博陵崔岩尝以双声嘲收曰:"遇魏收衰日愚魏。"魏答曰:"颜岩腥瘦,是谁所生,羊颐狗颊,头团鼻平,饭房答笼,著孔嘲玎。"其辩捷不拘若是。既缘史笔,多憾于人,齐亡之岁,收冢被发,弃其骨于外。

 先养弟子仁表为嗣,位至尚书膳部郎中。隋开皇中,卒于温县令。

 子建族子惇,字仲让。容貌魁伟,性通率。永安末,除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尔朱仲远镇东郡,以事捕惇,遇出外,执惇兄子胤而去。惇闻哭曰:"若害胤宁无吾也。"乃见仲远,叩头曰:"家事在惇,胤何知也?乞以身罪。"仲远义而舍之。天平中,拜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卒。

 惇叔偃,字盘蚪。有当世干用,位骁骑将军。性浮动,晚乃曲附高肇。彭城王勰之也,偃构成其事,为时所恶。

 子质,字怀素。幼有立志,年十四,启母求就徐遵明受业,母以其年幼,不许。质遂密将一奴,远赴徐学,留书一纸,置所卧床。内外见之,相视悲叹。五六年中,便通诸经大义。自学言归,生徒辐凑,皆同衣食,情若兄弟。后避葛荣难,客居赵国飞龙山,为乱贼所害。士友伤惜之。兴和二年,侍中李俊、秘书监常景等三十二人申辞于尚书,为请赠谥。事下太常,博士考行,谥曰贞烈先生。

 魏长贤,收之族叔也。祖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魏世祖赐名,仍命以显义为字。雅性俊辩,博涉群书,有当世才,兼资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间。世祖南伐,闻而召之,既至,与语大悦。谓钊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忧不富贵也。"授内都直,侍左右。师次淮南,诸城未有下者。钊乃进曰:"陛下百万之军,风行电扫,攻城略地,所向无前,虽有智者,莫能为计。然而师次淮南,已经累日,义阳诸城,犹敢拒守,此非不惧亡灭,自谓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锐,杀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怀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迟疑,未肯先发。臣请间入城内,见其豪右,宣达圣心,示以诚信,必当大小相率,面缚请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诸城,可不劳兵而自定。"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钊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开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悦,明旦开门出降。自此而南,望尘款附。世祖谓钊曰:"卿之一言,逾于十万之师。扬我信义,播于四表,实卿一人之力。"即授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又令钊与诸将,统兵讨袭,所当无不摧破,军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谓群臣曰:"中国士人,吾拔擢咸尽,文武胆略,未有若钊俦。"加授建忠将军,追赠其父处顺州刺史。时经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风疾发动,频降医药,竟不痊复。卒时年六十四。

 父彦,字惠卿,博学善属文。赵郡王干避开府参军,广陵王羽辟记室,并不行。陈留公李崇甚重之,引为镇西参军事。崇讨叛氏阳珍、叛蛮鲁北燕,又请为记室参军。中山王英讨淮南,又请为记室参军。军还,求为著作郎,思树不朽之业。以晋书作者多家,体制繁杂,欲正其纰缪,删其游辞,勒成一家之典。俄而彭城王闻李崇称之,复请为掾,兼知主客郎中,书遂不成。王遇害,退归田里。清河王复引为谘议。王势高名重,深为权幸所疾,恐罹其祸,固辞以疾。肃宗初,拜骠骑长史,寻转光州刺史。年六十八,卒。

 兄伯胤之归也,留长贤与弟德振,使宦学于洛中。孝静北迁,亦徙居邺。博涉经史,词藻清华,举秀才,除汝南王悦参军事。入齐,平阳王淹辟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更撰晋书,欲还成先志。

 河清中,上书讥刺时政,大忤权幸,为上党屯留令。亲故以长贤不相时而动,或为书以相规责。长贤复书曰:

 日者惠书,义高旨远。诲仆以自求诸已,思不出位,国之大事,君与执政所图。又谓仆禄不足以代耕,位不登于执戟,干非其议,自贻悔咎。勤勤恳恳,诚见故人之心。静言再思,无忘寤寐。

 仆虽固陋,亦尝奉教于君子矣。以为士之立身,其路不一。故有负鼎俎以趋世,隐渔钓以待时,操筑傅岩之下,取履圯桥之上者矣。或有释赁车以匡霸业,委挽辂以定王基,由斩祛以见礼,因射钩而受相者矣。或有三黜不移,屈身以直道;九不侮,甘心于苦节者矣。皆奋于泥滓,自致青云。虽事有万殊,而理终一致,榷其大要,归乎忠孝而已矣。

 夫孝则竭力所生,忠则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遗其亲,忠而后其君者也。仆自射策金马,记言麟阁,寒暑迭运,五稔于兹。不能勒成一家,润色鸿业,善述人事,功既阙如,显亲扬名,邈焉无冀。每一念之,曷云其已。自顷王室板荡,彝伦攸斁,大臣持禄而莫谏,小臣畏罪而不言,虚痛朝危,空哀主辱。匪躬之故,徒闻其语;有犯无隐,未见其人。此梅福所以献书,朱云所以请剑者也。抑又闻之,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女不怀归而悲太子之少,况仆之先人,世传儒业,训仆以为子之道,历仆以事君之节?今仆之委质,有年世矣,安可自同于匹庶,取笑于儿女子哉!是以肠一夕而九回,心终朝而百虑,惧当年之不立,耻没世而无闻,慷慨怀古,自强不息,庶几伯夷之风,以立懦夫之志。吾子又谓仆干进务入,不畏友朋;居下讪上,欲益反损。仆诚不敏,以贻吾子之羞,默默苟容,又非平生之意。故愿得锄彼草茅,逐兹鸟雀,去一恶,树一善,不违先旨,以没九泉。求仁得仁,其谁敢怨?

 但言与不言在我,用与不用在时。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于邪径,黄金铄于众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吾子忠告之言,敢不敬承嘉惠。然则仆之所怀,未可一二为俗人道也。投笔而已,乂复何言!

 是出也,人皆为之怏怏,而长贤处之怡然,不屑怀抱,识者以此多焉。

我想当和尚 不知道有什么要求 求解答

为什么要出家呢?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还是怎么了?出家只会要你越来越迷茫并糊涂,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而不自知。逃避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听过掩耳盗铃的故事吧,出家和这一个类型。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捂上你的耳朵,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障碍,做个一个自己的铃。别忘了你还有很多的义务呢~

真正的信仰必定是要带领信者尽力造福人类的,在科学上,在人类文明上,在社会秩序上引导人积极向上进取。但是某些信仰只会要人闭门修炼,与世隔绝,甚至连肉都不沾嘴,把人与牲畜混为一谈,消极,厌世,会把你的积极性消灭的一干二净的~

相信一切因缘所生这虚无漂渺的话,科学永远都不会有开端,人也不会有进取心,讲因果报应的,会去建立法治去维护公平和惩治邪恶吗??怪不得独ca1者们都喜欢,典型的yu民工具。。

佛教起初传入中国时,是依附老庄思想而立足的,这种格义佛教方法,对于一般普通人民似无问题,但对于儒家人士便没那么简单了。儒家讲孝,中国家庭重孝,「孝」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宗教似的教理。孝经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疾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道三大思想可总括如下:(1)、父母在世,尽责奉养,和颜悦色,敬爱顺服,后则居丧守孝,慎终追远(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慎重嫁娶,传宗接代,繁荣宗族,族谱相传(3)、敦亲睦族,敬长扶幼,做好人好事,显亲扬名,但中国人一做僧尼后,却彻底地破坏了这三个原则了,

当佛教到了东晋,开始脱离格义阶段,进入独树一帜,自立门户,广收人民成为僧、尼后,佛教便从儒家受到猛力攻击与批评,特别是「孝」方面,因为佛教极端反孝:(1)、僧、尼剃发,损父母(2)、僧尼出家后不能再孝敬奉养父母(3)、僧尼不结婚,断绝子孙,无族谱(4)、僧尼与原有亲族断绝关系,不能敬长扶幼,显亲扬名。佛教为了生存,保护自己起见,曾先后纷纷著书,自圆其说,强调唯有劝父母信佛教,为去父母念经超度,才算是真正大孝;至于物质上的供养,并非真孝云云。大概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徒不惜与中国孝道思想妥协,陆续地伪造了「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孝子经」等经典,强调劝信佛教,才算是孝子,至于物质精神供养与否,都不重要,如重物质,且属不孝。根据「父母恩重难报经」对孝的定义来看,那么,那些不信佛教的儒家信徒都变成「不孝之至」了。佛教的这一招可真利害!不单封住了儒家的口,也为自己解开了「孝」的结,而且慢曼地像是成了「名正言顺」及地,佛教讲孝,讲得比儒家更孝!至此,佛教也开始高喊佛教岂不也讲孝?而且比儒家孝得更彻底!

「盂兰盆经」,梵名ULLABANA SUTRA,内容是讲释迦弟子目连看到亡母在饿鬼道中受苦,请教释有何方法可以拯救亡母?释迦告称,只要在七月十五日请佛僧来为亡母念经超度,以及用各种美食供养诸僧,亡母便得超度出苦云云。经上记载,目连依此而行,亡母遂得脱苦,经曰:「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状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高僧…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结语说:「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教教义讲「业力」(Karma),讲「因果报应」,如果活人只有花钱请和尚、尼姑为去父母念经超度,而他们居然能立即脱去轮回之苦,那么中国佛教便是在打倒释迦牟尼了,再者,要「尽世甘美」供养佛僧,这不是孝顺父母,而是在「孝顺和尚」了,不必说,主要就是这本所谓「盂兰盆经」救了中国佛教的命,大概自唐代以后,中国民间更广行盂兰盆会,人民个个成了「孝子」,佛僧由此也获得财源(需付钱给僧尼),双方皆大欢喜!

但稍有思想的佛教徒一定会对「目连救母」一事疑窦丛生,佛教徒谢碧玉写信问菩提树月刊主编李炳南居士,问:「佛教说众生随其业障投胎,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任何人,包括佛在内),如果业障重,口念阿弥陀佛,手执菜刀不自修,佛也无法救他,但目连之母为何能得救?他的母亲业障沉重,堕落地狱,目连救母心切,借诸佛功德愿力救其前往生天堂,怎么没有随业障投胎?这与自作自受或因果律不符,难道成了种豆得瓜?诸佛是慈悲的,若能如此,怎么不协力把天底下有可怜众生度到西方?目连之母是一个例,当然我们亦可以,不是吗?」再如佛教徒张弓也发问:「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为何超度可使亡人业责减轻或上生?果尔超度之『影响』力及他人,系何种原理而使然?」

儿女出家做了和尚、尼姑后,当然绝对再不能赚钱孝敬供养父母,年父母如无生活能力,只好活活饿。但佛教为了为自己辩护起见,居然强词夺理,说什么只要为父母写经、念经、超度及请僧人饮食(供养三宝)…便成「孝顺之子」。明眼人一看便知其荒谬绝伦至极…

什么终什么远

什么终什么远

谨终追远

[jǐn zhōng zhuī yuǎn]

终:人;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出自宋·苏轼《母蒲氏王氏秦国太天人外制》:“谨终追远,仁也;显亲扬名,孝也。”

慎终追远

[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终:人;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例句: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慎终思远

[shèn zhōng sī yuǎn]

终:人;慎终:居丧能遵守礼法;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出自唐·张说《太原王公神道碑》:“有子故光禄少卿玙,今秘书监询,皆笃行纯孝,慎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