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翻译_千古绝调韩愈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4 0
  1. 有三个表读了很感人,一是《出师表》二是《陈情表》,还有一个是什么表,它是谁写的,你最喜欢哪个?
  2. 关于九年的诗句
  3. 韩愈简介
  4. 佳作成语怎么补充完整
  5. 千古绝唱的诗句
  6. 关于知音号的诗句
  7. 关于知音的诗句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编辑本段生平年表

千古绝唱翻译_千古绝调韩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兼诗人,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像《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韩愈散文气势雄浑,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编辑本段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④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彩。

编辑本段思想特色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后期与高僧大颠过从甚密,心契神往;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教育思想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在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靡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监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纲领段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

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

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君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君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掘人性上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 ”“性三品”等学说。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有三个表读了很感人,一是《出师表》二是《陈情表》,还有一个是什么表,它是谁写的,你最喜欢哪个?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有《韩昌黎集》传世。《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关于九年的诗句

三篇感人的文章被称为"三哭",一是《出师表》,二是《陈情表》,三是《祭十二郎文》。有这样一句话: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当然还有一种搞笑答案:读三个代表不流泪者,是为不和谐。··《祭十二郎文》 作者:韩愈 ·作品背景 韩愈与十二郎,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又因为家族的、亲情的和年龄上的关系,韩愈与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的感情基础。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六岁,十二郎稍小一些,都正当人生的壮盛时期;就韩愈而言,他与十二郎虽暂分离而此后必然有很长时间相聚,可以充分体味叔侄之间的天伦乐事。但是,令韩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于是对家族、亲情的悲痛回忆和自己与十二郎聚少离多的遗恨便一下子涌上笔端。·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作者介绍: 《祭十二郎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祭十二郎文》-作品评价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一、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求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本文是韩愈哀祭文中最有名的一篇,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哀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茅坤语)。其所以如此,不在于祭文运用了多么高超的技巧,而唯在其情的真切,复借质朴的文字予以自然流露。? 韩愈与十二郎,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又因为家族的、亲情的和年龄上的关系,韩愈与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的感情基础。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六岁,十二郎稍小一些,都正当人生的壮盛时期;就韩愈而言,他与十二郎虽暂分离而此后必然有很长时间相聚,可以充分体味叔侄之间的天伦乐事。但是,令韩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于是对家族、亲情的悲痛回忆和自己与十二郎聚少离多的遗恨便一下子涌上笔端。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而真情自然一触即发的原因。? 祭文先追忆了幼时与十二郎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借其嫂的话,突出了家族的苦难和凄凉孤单;又一一追述了自其离家之后叔侄短暂的几次相聚,突出了十二郎的遽死给自己带来的无可弥补的精神创伤。行文至此,作者感情的闸门已难以抑制,先从“少者吊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生发出一大段似真似幻、始疑终信的沉痛文字,继又从不知十二郎死确切日期入手,生发出一大段如泣如诉、自责自尤的追悔文字。至此,文章的情感达到***,也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在感情的一泄如注之中,作者仍然不失时机地对十二郎的丧事、家事一一作了安排;对于作为十二郎仅存的长辈韩愈来说,这些都是祭文不可缺少的内容。? 与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辅相成的是祭文文字的不***雕饰。作者似与十二郎如话家常,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引用人物话语,时而援引书信中语,于表面上看似繁冗、絮絮叨叨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回环往复的悲剧气氛。? 多数读者不一定有丧亲之痛的感情经历,因为时代的隔膜,今天的读者对韩愈唏嘘再三的家族的凄凉孤单尤其缺乏深切的体会。但是,古往今来的读者没有不被这篇文章感动,甚而至于黯然泣下者,原因在于,一方面读者皆有设身处地、转换立场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好的文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和“移情”的作用。《祭十二郎文》的感染力,即来自于以上两个方面。? 哀祭文,通行的体式,以言韵语居多。韩愈这篇祭文,在真情急欲一倾的驱动下,突破了这个常规,而使用了更流畅、更易于表达情感的散文去写。这也是一个创造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师谋生,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乃写成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的固有格式,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者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直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繁富,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忆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又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第二部分(自“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自己因比他年少体强的、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写当噩耗传来时他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活动,写他因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测,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说终丧后,他将把老成的遗孤接来,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抚养,直到男成业,女出嫁。他还要把老成迁葬到北方的祖坟。文章开头说他是“衔哀致诚”地撰文来祭奠侄子,结尾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所以说这是一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本文的作者在语言上放弃了传统骈俪文的整饬、华美,而***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不沿袭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运用了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这就构成了这篇祭文的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宛转、细密的独特风格。作者很重视语句的前后呼应,善于利用排比句式,并讲究用词的精巧。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两处前后对应地讲到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情况,前面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里特意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说三十多岁的人,本应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视力减退、反而鬓发班白、反而牙齿动摇,这就强调了作者的身体状况竟然是一反常规,过早地衰象毕露。后面再一次说:“吾自今年以来苍苍者或化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这里又特意连用了两个“或┄┄而”,两个“日益”,说明其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强调了这日甚一日的变化速度。通过对这种迅速变化的描绘,作者内心的悲伤、颓丧之情就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们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可以领会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作者的笔法具有宛转、细密的特色。如第二部分,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说:“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他乍听到噩耗时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作者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做就更真实地反映出来他对侄子的骨肉深情。再如第三部分写到:他估计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他说:“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他想到自己死后如有知,不久即可与侄子相聚;如无知,那死后也就不会再因悼念亡侄而悲伤了!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宛转,凄恻动人!

韩愈简介

1. 与九有关的诗句

1、《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宋代:苏轼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译文:用来作为佩饰是多么美好!可空谷无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谁个来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知音依旧稀少。

年华悄然流逝,我已经衰老。汀洲涨满了江水,该到何处寻觅芳草?我只能将屈原大夫唤醒,在石龙前边歌边。阵阵松风里,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2、《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3、《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4、《九罭》

先秦:佚名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译文: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5、《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代: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译文: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2. 有关九九的诗句

1、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

李白

《上云乐》

2、九九侍神仙

阎朝隐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3、九九才终变化

薛式

《西江月·炼就光明莹玉》

4、九九是重阳

朱敦儒

《菩萨蛮·老人谙尽人间苦》

5、九九之年逢降庆

李石

《临江仙·九九之年逢降庆》

6、九九玄经卦起中

魏了翁

《鹧鸪天·谁把璇玑运化工》

7、况又今年九九

无名氏

《西江月·剧饮犹能鲸吸》

8、九九算犹千百

无名氏

《如意令/如梦令》

9、从新九九

王子容

《满庭芳·蓬海移春》

10、九九属车十二纛

元稹

《望云骓马歌》

11、九九中延九万年

吕岩

《七言》

12、九九道至成真日

钟离权

《赠吕洞宾》

13、九九最幽玄

吕岩

《忆江南·淮南法》

14、属车从、九九清尘

吴激

《满庭芳 永乐大典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一寄字韵》

15、九九严凝花正开

王哲

《卜算子 雪中作》

16、如知九九妙中谈

王哲

《如梦令·如知九九妙中谈》

17、九九明词要正

王哲

《如梦令·九九明词要正》

18、九九八方端锁

王哲

《如梦令·九九八方端锁》

19、九九荣词已彻

王哲

《如梦令·九九荣词已彻》

20、专清静、专修九九

马钰

《满庭芳·专违宁海》

21、九九重阳口诀

马钰

《黄河清 继重阳韵》

22、物外逍遥修九九

马钰

《凤栖梧》

23、九九功圆

王吉昌

《南歌子·极品轻肥贵》

24、阳回九九官冰凿

欧阳玄

《渔家傲·十一月都城居暖阁》

25、保我阳生九九

尹志平

《西江月 常足畅怀》

26、九九严凝

尹志平

《江城子 龙阳观冬至作》

27、九九严凝冰结

尹志平

《道无情》

28、九九方终暖日阳

尹志平

《一剪梅 依先师***和移刺仲泽韵,羲州永和》

29、九九乾坤已定

无名氏

《西江月 至元十三年,江南初内附,民间盛传》

30、两两星躔九九车

陆游

《读书》

3. 有没有九开头的诗句

有九开头的诗句。如下: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4. 关于重阳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我国农历重阳节,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在庆祝。值此佳节之际,让我们探访其源头,共同品位传统文化之魅。

重阳节的起源

苏东坡《丙子重九》诗:“登高作重九,蛮菊秋未开。”这个“重九”指的就是重阳节。根据历史上的风俗习惯,重阳节都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们就认为“九”为“阳”数,《周易》即以阳爻为九。后来,人们认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曾说:“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朝的吴均《续齐谐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嘱咐,届时全家登上上岗。傍晚归家,见鸡犬牛羊皆死。后来,人们为了避祸,每到九月九日,即离开家庭,去到高处。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惯,并形成了节日。

重阳节的三大民俗

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家贫无酒,但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茱萸佩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重阳糕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重阳节咏唱诗

《赋菊》气势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不仅为谐韵,也是为点出重阳节俗。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王维(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与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又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自1989年以来,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登高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九九重阳”。杭俗有登高之举,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岭初阳台。

《杭俗遗风》载:“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豆,带游斗坛、文昌、关帝、火德等庙。”杭人俗传葛岭初阳台见“日月并升”之天象,为葛洪炼丹成功,白日升天之时。

5. 关于九月的古诗词有哪些

1、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 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3、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 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4、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 关于九的古诗词

另有4000多首。

/search.asp?RR=1&TT=%BE%C5&scommand=%CB%D1%CB%F7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南游吟草 郁达夫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杂诗 龚自珍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打球图 晁说之

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

7. 关于重阳节的诗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8. 数九诗 关于数九的古诗有哪些

消寒诗图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

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

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

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

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

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

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

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

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九九消寒歌谣

头九冬至一阳升,王祥解衣卧寒冰;

孝心感动良鱼献,取到家中奉母亲。

二九雪花飞满天,寻梅冻死孟浩然;

韩愈追封昌黎县,雪拥拦关马不前。

三九天寒冷清清,唐僧西天去取经;

行者沙僧猪八戒,师徒四人往前行。

四九边防说东阳,残唐五代动刀枪;

朱文三世金銮殿,五龙二虎擒延璋。

五九原来是大寒,昭君娘娘贺造番;

琵琶挂在马鞍上,声声哭到燕门关。

六九头上是立春,赤壁鏖兵用火焚;

诸葛三气周瑜死,烧死曹操百万兵。

七九河开水长流,宋王天子五台游;

仁美计害杨家死,七郎八虎闯幽州。

八九雁南往北飞,正遇孔子哭彦回;

七十二贤同学道,徒众三千谁不知。

九九数尽春风浓,家家犁牛遍地耕;

五谷杂粮都要种,风调雨顺享太平。

关于数九寒冬古诗 数九天的诗词欣赏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

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9.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0. 描写九重天的诗句

一剑横亘人世间,

该杀则杀莫为难,

血海自有光明路,

白骨上下皆有天。

九霄云中莫轻舞,

三生路上可补天;

阴阳需惜娇容倩,

邪气凛然莫妄言;

天机岂容人间世,

独行天下不惘然;

莫愁前路心不通,

寂寞何曾在身边;

琼花云邪玉宇中,

无伤无痕宁无憾,

克敌制胜心有尽,

一见魔心慎交谈,

九九归一终有时,

拨***雾又一山。

不知此生有穷尽,

佳作成语怎么补充完整

一、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二、创作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千古绝唱的诗句

孟诗韩笔: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千古绝调:犹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关于知音号的诗句

 千古绝唱经典诗句经典篇

1.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唐书》)

2.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4.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5.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7.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8.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9.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1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关于知音的诗句有

1.有关于知音的诗句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2.关于知音的诗句有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诗词: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唐: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3.关于知音的诗句

一、知音者诚希

唐代: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译文: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四、题诗后

唐代: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译文: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4.关于知音难觅的诗文或诗句

1、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全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2、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全诗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3、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全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4、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唐·李中《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

全诗官况萧条在水村,吏归无事好论文。枕欹独听残春雨,梦去空寻五老云。竹径每怜和藓步,禽声偏爱隔花闻。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5、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唐·李山甫《赠弹琴李处士》

全诗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6、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全诗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7、知音不可遇,才子向天涯。——唐·戴叔伦《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

全诗 知音不可遇,才子向天涯。远水下山急,孤舟上路赊。乱云收暮雨,杂树落疏花。到日应文会,风流胜阮家。

8、古乐知音少,名言与俗违。——唐·王贞白《忆张处士》

全诗天台张处士,诗句造玄微。古乐知音少,名言与俗违。山风入松径,海月上岩扉。毕世唯高卧,无人说是非。

9、平生知音少,君子安可忘。——唐·鲍溶《秋夜对月怀李正封》

全诗 援琴怅独立,高月对秋堂。美人远于月,徒望空景光。坐忆执手时,七弦起凄凉。平生知音少,君子安可忘。客意如梦寐,路岐遍四方。日远迷所之,满天心暗伤。主奉二鲤鱼,中含五文章。惜无千金答,愁思盈中肠。此夕临风叹,零露沾衣裳。

10、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全诗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1、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宋·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全诗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12、杳杳兴亡成败,满乾坤、未见知音。——宋·王质《万年欢》

全诗一轮明月,古人心万年,更寸心存。沧海化为黄土,心不成尘。杳杳兴亡成败,满乾坤、未见知音。抚阑干、欲唤英魂,沈沈又没人应。无聊敧枕搔首,梦庐中坛上,一似平生。共挽长江为酒,相对同倾。不觉霜风敲竹,睡觉来、海与愁深。拂袖去,塞北河西,红尘陌上寻人。

13、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宋·周邦彦《一落索》

全诗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14、可怜世上少知音。——宋·王唯一《西江月》

全诗一点真阳在坎,移来点化离阴。这些造化义幽深。须是明心见性。妙在一尘不染,自然对境无心。可怜世上少知音。会得超凡入圣。

5.关于“知音”的诗句有哪些

1.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唐代:韩愈知音者诚希

释义: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2.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释义: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题诗后》

释义: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4.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义: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5.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释义: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6.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 留别王侍御维》

释义: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7.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辛弃疾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释义:用来作为佩饰是多么美好!可空谷无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谁个来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知音依旧稀少。

8.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释义: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9.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喜迁莺·花不尽》

释义:自今以后少知音,瑶琴朱弦不再吟。天若与我同悲凄,苍天也会霜染鬓。劝君此去多保重,名利场上风浪急,宦海茫茫沉与浮,古今看来梦一回。

10.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释义: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6.关于知音的诗句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际》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lt;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lt;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lt;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lt;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lt;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lt;徒步归行>>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lt;与友人寻山>>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7.描写知音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徒步归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关于知音的名言名句和诗句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知已肝胆相照(宋·文天祥)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 ----(明·冯梦龙)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钟子期必得之. 终身不复鼓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伯牙 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迁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鲁迅 士为知已者用嘛!人生得一知已,死而无憾呐!人不能老是行时,在你背时的时候,有人还了解你,就是知已了。

—— *** 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托尔斯泰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

——赫伯特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7、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8、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10、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14、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5、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16、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17、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18、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2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鲁迅 士为知已者用嘛!人生得一知已,死而无憾呐!人不能老是行时,在你背时的时候,有人还了解你,就是知已了。 —— ***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巴金 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 ——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片荒野…… —— 《培根论说文集》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

—— 《培根论说文集》 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 《达尔文生平及其书信集》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 《爱因斯坦文集》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崐 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 薄伽丘 不论是多情的诗顺,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 —— 普希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和名言名句有哪些

1、《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3、《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宋·欧阳修的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译文:喝酒遇到了知己千杯都觉得少了,说话遇到了不投机的人半句话也不想说。遥远额湖面上喝上一樽美酒,就能想起远方的那个思念的人。

4、《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5、《西北有高楼》汉·佚名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1. 有关于知音的诗句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2. 关于知音的诗句有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诗词: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唐: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3. 形容知音的诗句

1、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全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2、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全诗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3、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全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4、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唐·李中《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

全诗官况萧条在水村,吏归无事好论文。枕欹独听残春雨,梦去空寻五老云。竹径每怜和藓步,禽声偏爱隔花闻。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5、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唐·李山甫《赠弹琴李处士》

全诗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4. 关于知音知己的名言名句

关于知音知己的名言名句有: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北宋)欧阳修(译文: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嫌少,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2、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西汉)司马迁(译文:很多的钱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但是一个知音却很难遇到。)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译文: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4、士为知己者死。

——(东周)豫让(译文: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战国)孟子(译文:人们互相认识贵在能够相互了解,而人们相互了解,贵在能够了解到对方的心灵深处。)6、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现代)鲁迅7、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英国)约翰·洛克8、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前苏联)高尔基9、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俄罗斯)柴可夫斯基10、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罗斯)别林斯基11、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约翰·洛克。

5. 关于“知音”的诗句有哪些

1.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唐代:韩愈知音者诚希

释义: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2.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释义: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题诗后》

释义: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4.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义: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5.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释义: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6.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 留别王侍御维》

释义: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7.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辛弃疾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释义:用来作为佩饰是多么美好!可空谷无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谁个来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知音依旧稀少。

8.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释义: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9.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喜迁莺·花不尽》

释义:自今以后少知音,瑶琴朱弦不再吟。天若与我同悲凄,苍天也会霜染鬓。劝君此去多保重,名利场上风浪急,宦海茫茫沉与浮,古今看来梦一回。

10.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释义: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6. 关于知音的诗句

一、知音者诚希

唐代: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译文: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四、题诗后

唐代: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译文: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7. 关于知己的诗句

高山流水觅知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抚鼓琴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高山流水觅知音。

8. 有关知音的诗句

原发布者:sl0it5

1、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2、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3、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4、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5、婴其呜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

6、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7、于患难风豪杰。(清)魏禧

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

9、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

10、知音世所稀。(唐)孟浩然

11、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12、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

13、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唐)李白

14、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15、一贵一贱交情见。(唐)骆宾王

16、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17、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18、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晋)陶渊明

19、刎颈之交。汉书《诸葛丰传》

2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王维

2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

22、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

23、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24、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

25、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史记》

26、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2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9. 形容“知音”的诗词有哪些

1、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知音者诚希》韩愈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选》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4、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5、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6、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7、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8、当路谁相***,知音世所稀。——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9、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10、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全《有所思》

表面上写的是深沉的爱情,实际上却是借以寓托诗人的理想,抒写自己的胸臆。

10. 有什么关于知音知己的古诗

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