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非木石其能久乎的其是什么意思_身非木石句式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2 0
  1. 文言文养生之道
  2. 养生文言文阅读
  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全文是什么?">"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全文是什么?
  4. 竹林七贤嵇康的故事
  5.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6. 阮籍与嵇康的诗风比较的文献综述
  7.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当时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的其是什么意思_身非木石句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嵇康自己也身体力行,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曾说:“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

扩展资料

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其后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任自然"(《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并"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非汤武而薄周孔"(此句也是出自《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篇文***斐然权不谈,一般来说可以算是嵇康的宣言书,甚至是当时魏晋二三子的宣言书。

但窃以为,依当时历史情势来看,嵇康其意并非真的"越名教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而是作文明志而已,说地明白点,便是让那司马家知道自己的心思,而事实上显然不是真的坚决"越名教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在嵇康其它文章中可知一斑)。

其后完成于郭象,其作《庄子注》,此书一出,玄学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晋书·郭象传》)。

从嵇康、阮籍、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等玄学家的思想可以看出,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养生可谓是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此,汤用彤早已指出:“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

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术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其中演变之关键有二要义,一日佛,一目道。由此二义,变迁附益,至魏晋之世遂进为玄理之大宗也”。

牟宗三先生也说过:“道家工夫自心上作,而在性上收获。无论是‘不离于宗’之天人,或不离于精不离于真之至人、神人,皆是从心上作致虚守静之工夫。从此作虚静浑化之玄冥工夫,始至天人、至人、神人之境,而养生之义亦摄于其中矣。”这一论断甚为精透。道家本体的实体性、实在性,透过养生、长生说即可转化为神仙术。

他又说:“通过修炼之工夫而至长生,成仙,则是顺道家而来之道教,已发于第二义。当然第二义亦必通于第一义。”他认为:“原始道家并不自此第二义上着眼,嵇康之《养生论》却正是自此第二义上着眼,而向、郭之注庄,却是自第一义上着眼。”

百度百科-玄学

百度百科-嵇康

文言文养生之道

1. 古代健康格言

孙***枕上诀(元 陈元靓) 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 *** 。

醉饱莫行房,五脏皆反覆。 火艾漫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食之多命促。 摄生格言(清 金缨) 心神欲静,骨力欲动; 胸怀欲开,筋骸欲硬; 脊梁欲直,肠胃欲净; 舌端欲卷,脚跟欲定;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真常子养生诀(宋 温革) 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 夜漱却胜朝漱,暮餐不若晨餐。

耳鸣直须补肾,目暗必须治肝。 节饮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

汗出莫当风立,腹莫放茶穿。 养静箴言(清 王之春)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静,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宠辱不惊,动静以敬(清 金缨)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心平气和,斯为载道之器(清 金缨) 忧愁则气结。忿怒则器逆。

恐惧则气陷。拘迫则气郁。

急遽则气耗。 是惟心平气和,斯为载道之器。

人生一世吟(宋 邵雍) 前有亿万年,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 笑一笑,少一少(明 胡文焕) 笑一笑,少一少; 恼一恼,老一老; 斗一斗,瘦一瘦; 让一让,胖一胖。

祸恶(明 高濂)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非贤,莫交; 多饮多食之弊(明 陈继儒) .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

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食辛则气散。 多咸食则气短,多甘食则气积。

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 十忌(清 徐文弼) 忌早起科头,忌出汗扇风, 忌阴室贪凉,忌灯烛照睡, 忌湿地久坐,忌子时房事, 忌冷着汗衣,忌夏月凉水抹簟, 忌热着晒衣,忌久观场演剧。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

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中智以下,谓之自然。 参考资料; ?fr=qrl3 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 ***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

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

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2. 想请教一下“健康”在古文中用什么字或者词代替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康:健康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健:健康、健壮。

(这个主要作形容词用,用法有一定限制。) 无恙:《风俗通》曰:“恙,毒虫也,喜伤人。

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李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

无恙:没有病的意思,古人问候,常用无恙,意思和今天的:“最近身体很健康吧?”差不多。 算了.还是举例说明吧: 比如:他身体很健康. 用古文说:其体甚健.(试着在这里换别的字) 1、其体甚康。

(不妥) 2、其体甚安。(还过得去) 可见这里用“安”与“健”都行得通。

再如:只有够健康的人才能参加这次活动。 文言:唯壮者可与之。

(换康、健、安,发现只有健还可以使用,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用壮与健都不能完成表达“健康”这个词的意思。但换成:唯体无恙者能与之。

很完美。) 综合以上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在古代,真正文言表达方式里,健康这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方法,但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字”来完全概括。

象例二,要三个字:“体无恙”。而例一,一个字。

不同的语境里会使用不同的词语。 另: “泰”字不错,有“四体通泰”的说法。

“泰,安也。――《字汇》”“安定平和 ”的意思。

身体安定平和,那当然还是健康的吧。

3. 怎样用文言文表达祝福别人身体健康

1、如吾友身体康泰则吾心甚慰之。祝愿冉冉响起欢声笑, 冉冉站起体健康,身心心系长辈心, 体会人间甥舅情。

译文:如果我的朋友身体安康,那么我就会感到欣慰了。祝愿身边满是欢声笑语,身体健康,身心都挂念着长辈,体会人间亲情温暖情谊。

2、新年伊始,然不能与汝共度佳节,心甚憾矣!虽如此,犹欲借此佳际诉吾之愿于兄,惟愿兄值此新年之际于公于私皆能更上一层楼,高堂康健,手足和睦,娇妻爱子皆能如意,兄亦能心想事成,方显吾对兄之殷切祝福也,恭祈学德日新兼愿体侯益健。尚惟!

译文:新年开始,不能与你共度佳节,心里感到很遗憾!即使如此,也在他乡祝愿你身体健康,工作更上一层楼,祝愿您父母健康,朋友家人和睦,妻子孩子吉祥如意,望你心想事成,希望你能收到我的祝愿,互相缅怀。

扩展资料

写文言文技巧

1、表达简洁明了

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实目的都是:把事情说/写清楚,而不是堆砌很多美丽的辞藻。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要用两句话。能够使用一个字说清楚的,就不要使用两个字。

2、掌握基本词汇

写作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特别是一些虚词。文言文虚词,很多在文中没有确实意义,但是可以结合实词合成句子,或者加强语气等。这些虚词有:之、乎、者、也、以、而、其、于、乃、夫、且、然、盖、则、焉等等。

4. 我想找几个有关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古文句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 结于一也。

5. 古文中什么字可以表示健康

古文中可以表示健康的字:

福、寿、安、强、壮、健、祥、忠、宁、安、宝、享、乐、平、康。

福:一切顺利,***,与“祸”相对。

寿:活得长久。

安:没有危险,不受威协。

强:力量大。

壮:大,有力,强盛。

健:指强壮,身体好;精力旺盛等。

祥:吉利。

宁:平安,安定:宁静。宁谧。

安:平静,稳定。

宝:泛指珍贵的东西。

康:无病。

养生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养生记道,用自己的话简述养生之道

打扫干净一间房子,在南边开窗户,八扇窗子***光。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引诱心神,扰乱视线。安放大床、长几各一张,笔、砚摆放整齐,旁边设小几一个,挂字画一幅,频繁更换字画,几上放喜欢的书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眼之间,常要一尘不染

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锄草,浇花,栽药。回来进入净室,闭上眼睛安定神情。时而读愉快的书,使神气快乐愉悦;时而吟好诗,使幽情得以畅达抒发。临摹古人字帖,弹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己朋友聚会,谈话的内容不涉及时事权势,不褒贬人物,不争辩是非。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少喝点酒但不要喝醉,舒畅快乐就够了。***如确实能这样做,也可以志趣。

2.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

(1)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庖丁解牛》原文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3.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梁惠王听完庖丁解牛的故事,明白了养生之道,这就是: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分析段落大意

文章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说明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

第二段∶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第三段∶写文惠君对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的赞叹。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见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话总结全文,并点明文章的题旨。

内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归纳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养生主全文的总纲,说明了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重点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作对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

知识,那就会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为了免除对身体的危害,人应忘却一切善恶的观念,不要为善以追求好名声,

不要为恶以遭受刑罚。

(3) 为忘却善恶、免伤身心,则凡事都要顺著自然的中道以为常法,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阐释养生之道。这部分的重点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A ) 庖丁解牛时,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脚踏著、用膝盖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动作纯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节拍旋律。

B) 庖丁运刀解牛时发出的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於经首乐章的节奏韵律。

(2)文惠君的赞叹∶

由於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而且富於美感和节奏感,令文惠君赞叹不已∶赞叹

地说:「技术何以竟达到这样的境地?」

(3)文惠君的赞赏,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见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总则∶「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已超过於一般的技术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经验∶

(i)解牛的三个阶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为不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看不见筋肉骨节间的空隙,所以将整头牛看成一个整体。

(b) 三年后∶因为庖丁解牛的经验多了,对牛体的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时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头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体筋肉骨节间的空隙罢了。

(c) 现在∶他解牛时只用心神跟牛体接触,而不需用眼睛去观看。这是因为他顺著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筋肉骨节间的空隙运刀,不会碰著筋肉盘结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衬托自己的技艺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硬把骨头砍断。

(b) 「良庖」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截断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但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因为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则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宽广非常,很有运转的馀地。所以他的刀虽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锋利如新。

(4) 庖丁从解牛经验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谨慎∶虽然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但当他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时,绝不掉以轻心,他会战战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视线,放慢动作,谨慎小心地轻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难时,应谨慎小心,以免出错。

(ii) 做人要敛藏自处∶当牛分解开了,他自然感到心满意足,於是把刀抹净后收藏起来。正如人解决困难后,应收敛锋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后,领悟到养生之道,点出了文章的题旨。

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

喻体 本体

牛体 错综复杂的社会

牛的筋肉骨节 世上纷繁的事务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过程 人生的历程

解牛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养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顺著牛体自然的肌理,从筋肉骨节的缝隙处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无损,故能持久耐用。人处身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世事,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巧妙地避开种种障碍,不硬碰,才能尽享天年

4. 文言文 养生论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 ***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5. 庄子老子孔子是怎样养生的 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庄子

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家。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庄子·让玉》篇中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除此之外,庄子还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并明确指出:只有做到彻底的“忘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欲”;只有在“清静无为”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而尽其天年。庄子还认为:养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身、全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可还是活了73岁。而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养生之道。孔子晚年对饮食很有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这八不食是: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里“食”是指粮食,“脍”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细越好。孔子认为:只有美 *** 细,才可颐年。这句话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坚持了以上这些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6.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勿”,不要;“心”,心神;“目”,视线.句意为: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句中重点词有:“或”,有时;“衫”穿衣;“履”,穿鞋.句意为: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 衣服 ***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句子划为: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比较概括即可.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答案:(1)①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 衣服 ***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

7.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8. 诗经养生诗句 哪些古代诗词中藏有精神养生之道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全文是什么?

1.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勿”,不要;“心”,心神;“目”,视线.句意为: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句中重点词有:“或”,有时;“衫”穿衣;“履”,穿鞋.句意为: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 衣服 ***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句子划为: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比较概括即可.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答案:(1)①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 衣服 ***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

3. 文言文 养生论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 ***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4. 文言文阅读(12分)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

小题1:B小题1:(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小题1: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

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

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略。

5. 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

(2)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3)不干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就好像浮云。

(4)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许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小题1:试题分析:进,过,超过。

点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②句是表述庖丁的操作,未言及技巧;④⑤两句均指庖丁解牛的技术熟练。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所涉及的这样一些要素: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等。弄清楚此后,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此类考查,考的往往很细,做题时读题(选项内容)和原文都须仔细。

小题3:试题分析:“其原因就是庖丁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大小”错,而是熟练地掌握了牛的结构。

点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翻译问题不大。第2个名子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句式特点,这是判断句,另外还要注意“族”和“折”的准确译出。“族”,大众化的,普通的;“折”此处译为“用刀去砍”。

点评:高考中试题所要求的翻译的文言语句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的,所以对教材中的课文应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迁移于课外。

参考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划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的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到达这般的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是一头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又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23.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4.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

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23. 分 析:首先,从方位看,这首词由远及近的进行景物描写;其次,这首词在色彩的选择上,词人分别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

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分 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评分标准:共4分。

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竹林七贤嵇康的故事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著名的人物,他恃才放旷,性情洒脱,那么关于嵇康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竹林七贤嵇康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嵇康人物简介

 嵇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善文,工于诗,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其人格魅力令他在当时亦属名士,被袁宏称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在他身上***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嵇康人物生平

 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其曾祖父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为嵇。 嵇康的父亲嵇昭,字子远,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嵇康有兄长,名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志在用仕,后官至太仆、宗正。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 嵇康与长乐亭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即嵇绍)。他常修炼养***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

 嵇康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嵇康曾经游于山泽***药,得意之时,恍恍惚惚忘了回家。当时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认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跟他遨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离开时,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头的精髓饴糖,便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嵇康,都凝结为石头。又在石室中见到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而嵇康便不再相见。王烈于是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为官。

 吕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污辱,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面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陷害嵇康,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 (《广陵散》并不是嵇康独作)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并深为后悔。 谢万将其列为“八贤”之一。 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嵇康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嵇康的故事

 1、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钟会陷害嵇康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2、鄙视权贵

 钟会身出名门,是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斗争中倾向曹氏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3、隐于竹林

 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4、仗义执言

 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乘吕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将其奸污。事发后,吕安欲诉之于官。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遂应吕巽之请,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竟然敢挝母亲之面。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一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5、嵇绍不孤

 嵇康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绍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绍子培养成才。这就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嵇康代表作

 1、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

 嵇康〔魏晋〕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2、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魏晋〕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3、赠秀才入军

 嵇康〔魏晋〕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

 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

 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

 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

 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

 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缆辔踟蹰,仰顾我友。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谁谓河广,一苇可航。

 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南凌长阜,北厉清渠。

 仰落惊鸿,俯引渊鱼。盘于游田,其乐只且。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

 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

 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瀺灂,山鸟羣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文学成就

 主词条:正始文学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可与其《与山巨源绝交书》合读。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烈。”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亦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

 音乐成就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

 书画创作

 1、书法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后人称其书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

 2、绘画

 嵇康善丹青,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后已佚失。

 3、养生思想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当时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嵇康自己也身体力行,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曾说:“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

阮籍与嵇康的诗风比较的文献综述

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犹如国家的君主。精神在内躁乱不安,身体就会在外受到损害,犹如君主在上位昏庸无道,国人就会在下边作乱一样。

出自嵇康《养生论》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一说“功效”)相悬[1]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嵇康、阮籍人生之比较

嵇康、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

物,他们把魏晋玄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又是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行为形象特征使他们成了“魏晋

名士”、“魏晋风度”、“魏晋风流”的代名词;共同的理想、兴趣、共同

的人生追求同时代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不仅名誉当时,而且影响至

今,成为后人追思景仰的对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珠联璧合的

双星。然而,由于家世出身、个人性情、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个体差

异,也导致了两***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人生结局的不同。本文

就此略作探究,请批评指正。

嵇康字叔夜,祖籍会稽上虞,先人本是奚姓,因避愁而徙居谯国

銍县的嵇山,因地命民易姓嵇氏。康父嵇昭,曾任曹魏督军治书侍

御史,早卒。兄嵇喜,才具当世,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职。嵇康本

人是曹操孙沛王曹林的女婿,属曹魏宗室的姻亲,历官郎中,释中散

大夫,时人称“嵇中散”。因为嵇康并不热衷从政仕进,所以也就没

有政绩可以称述。

(一)清心寡欲,恬淡自然

受社会风气的濡染,嵇康好老、庄之学,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

由,鄙视物质享受。他在《明胆论》中指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在《太师箴》中提到:“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又在《声无哀乐论》中指出:“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

以成。”在形、神关系上,他在《养生论》中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

形以存”。显然,他是承认形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但他更注重

精神的作用:如果“神躁于中”,就会“形丧于外”。“夜分而坐,则低

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寐”。时人以为:“一怒不足以侵性、一

哀不足以伤身”,嵇康对此不以为然,他在《养生论》中说:“喜怒悖

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

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以老得终”。因此,他主张修心养性,安

神全身,要做到“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

平和”,养生就应该“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

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嵇康在他另一篇著名的文章《答难养生论》中进一步阐述论证自己

的观点:

古之人知酒色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

顾。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凶,守

其所吉,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嵇康提倡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故以荣华为生具,谓济万世不足

以喜耳。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外物严丰,哀亦备矣。有主

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的基础,嵇康性好饮酒服食,寄情山水,作神

仙游。他的《游仙诗》具体体现了他的这种生活愿望:“遥望山上

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

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

道,旷若发蒙童。***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

桐, 临觞奏九韵, 雅歌何邕邕, 长与俗人别, 谁能睹其

踪。”[ 1 ] ( P39 - 40) 这种崇尚精神自由的神仙意识在《答二郭诗》中得

到了进一步的强调:“朔戒贵尚容,渔父好扬波,虽逸亦己难,非余心

所嘉,岂若翔区外,餐琼漱朝霞,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结友集灵

岳,弹琴登清歌。”[ 1 ] ( P63 - 64) 在这里,嵇康把神仙生活作为人生的

最佳选择,以宽容逃避祸患,像渔翁一样推波助澜并不可取,隐逸遁

世也不容易做到。只有神仙生活才是最美好最理想的追求:遨游徜

徉于人寰之外的太清之中,交结挚友于灵岳之上,餐霞饮露,弹琴清

歌,消释了人世间的一切牵累烦恼,是何等地逍遥快活。

这种精神和品格,不只仅滞留在他对诗文的吟咏和胸臆的抒发

上,更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实际行为上。嵇康好***药游历山泽,飘

逸潇洒,任情旷达,见到樵夫渔父,都以为见到了神仙,“会其得意”

竟“忽焉忘返”。他还有与众卓异的独特好尚,爱好锻铁,烈日炎

炎,树下锤锻,旁若无人,悠然自得。嵇康以不同方式结交天下名士

·37·

风流,与阮籍神交,与山涛以识度相契,他们与向秀、刘伶、阮咸、王

戎志趣相投,结伴游谈于竹中林下,时人谓之“竹林七贤”。

(二)服膺儒学,鄙弃虚伪名教

嵇康家世儒学,他对家传之学厚爱有加,对儒学仁爱忠恕之道

信仰尤笃。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就有“古之王者,承天理物?

君静于上,臣顺于下,宏化潜通,天人交泰”的儒家治世图景的描

绘。[ 1 ] ( P221) 他在《诫子书》中有“临朝让官,临义让生”等纯乎出于

儒家人伦的教诲。他的《管蔡论》诗,又异乎寻常地为殷商遗臣管

叔蔡叔翻案,认为管、蔡叛逆周朝“皆服教徇义,忠诚自然”,值得钦

敬。因为他们“不达圣权,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

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可是后来之人,以成败论英雄,将管

蔡为叛臣,这是不分曲直有失公正的。正如五仲荦先生所论:“嵇康

的替周武五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师屈,其实就是在替五陵、母丘俭、

诸葛诞之些为司马氏所诛锄的人鸣冤。”[ 2 ] ( P755) 可见嵇氏实际上

反对的乃是司马氏***为稳固***而玩弄的“虚伪名教”。在他们

的理想人格中尽管张扬在外的是道家自然、恬淡无为的旗子,而他

们内心深处蕴藏的则是对儒家***道德的尊崇和依循。鲁迅先生

警辟指出:“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

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

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

奉?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得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

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 3 ] ( P502)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

出于对司马氏倡导奉行的虚伪礼教的深恶痛绝,嵇康公然宣称

要“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在政治上一直受到司马氏集团的排挤

和迫害,他已看透了他们***“仁义忠孝之名”,行欺诈杀戮之实的可

耻行径。因此,嵇康痛感那种“务于理伪”的“仁义”和“生于争夺”

的“廉让”,都是束缚“自然人性”并与“自然人性”相对立的东西,他

明确提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

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

赋而通物情。”(《释私论》)现实社会的龌龊肮脏,必然要引起有识

之士对人类初始社会的怀恋向往。他倾心赞美讴歌“大朴未亏”的

人类自然社会:“昔鸿燕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

物全理顺,赏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

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难自然好学论》)嵇

康认为“名教”之所以与“自然”对立,不利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是因

为它已成为产生虚伪骄饰、欺诈倾轧等罪恶现象的根源:“大道陵

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族类,造立仁义,以婴其

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内;故六经纷错,百家繁

炽,开荣利之途,故奔鹜而不觉。”(《难自然好学论》)他还在《太师

箴》中进一步揭露名教的虚伪:“季世凌迟,继体承资,凭尊恃势,宰

割天下,以奉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

赏罚虽存,莫劝莫禁”,“刑本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下疾其上,君猜其臣,丧乱弘多,国乃陨颠。”现实社会全然一塌糊涂

。在此,嵇康的揭露与批判,已远远超出了对司马氏集团擅权政治,

宰割天下的无情抨击,实际上已经触及封建专制社会的本质。“越

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玄学的主流,也是璀灿夺目的思想之光,是嵇

康思想中最富时代特色的精彩内容,代表了魏晋名士最具个性和魅

力的思想境界。

(四)愤世嫉俗,刚肠嫉恶

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 4 ] (卷49) 志趣高洁,他对充满欺诈

虚伪的社会深恶痛绝,对横行当世的邪恶势力更是水火不容。当时

身为选曹郎的朋友山涛,升为散骑常侍以后,念其友情,推荐嵇康接

替他原来的职务,本是好意,但志不同者道不合,嵇康认为是对他人

格的莫大侮辱,激愤之下写下了言辞尖锐激烈的《与山居源绝交

书》,借此向世人渲泄自己长期以来积郁在胸的愤懑,表明自己坚决

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决心。

他在信中自陈自己笃信老、庄,性情疏散简傲,处世与礼相背,

“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 [ 1 ] ( P118) 无意于官场仕途。

然后以激烈的话语宣称自己有“必不堪者七”,意即不愿遵守礼法,

蔑视虚伪名教以及自己“刚肠疾恶,轻肆自言,遇事便发”的刚烈直

性。他毫不隐晦地反对司马氏集团借礼教之名行篡曹之实的可耻

行径。商汤、周武都是以武力取天下,周公以辅佐大臣的身份而秉

政,孔子盛赞行禅让之制的尧舜,这本是先代圣迹,却被司马氏借来

作为改朝换代篡窃***的范例和根据。因此,嵇康慷慨激昂地喊出

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战斗口号。可悲的正是这种刚烈正直的

性情和直言不讳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难怪人们这样评价

他:“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5 ] ( P649 - 650) 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性烈才俊,难免不受权贵与同辈的忌妒痛恨。时贤后人都无不

惋惜嵇康的刚烈之死:“龙性难驯,终于被害,哀哉。”[ 1 ] ( P131)

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魏晋时代的代表,魏晋玄学的代表,在主

流方面与嵇康一样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为上与礼教相悖。

但在具体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心理状态及人生结局等方面与嵇

康相比,又有很大不同。

(一)少怀壮志,生不逢时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 ,是东汉大学者蔡邕的学

生,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由于自幼受儒学熏陶,阮籍少“有

济世志”, [ 4 ] (卷4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惜年十四五,志尚

好诗书”,“壮士何感慨,志欲威八方”,“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等都是“咏怀诗》中抒发早年雄心壮志的著名诗句。他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为立身行事准则,并由此步入仕途。曹魏时,受太尉蒋

济征辟而为尚书郎。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魏晋之际,天下多

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4 ] (卷49) 曹爽被

诛,司马氏擅权,政治形势急转直下, 政治功名,成为幻影,阮籍的

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蔑视礼俗,放达荒诞

生活在魏晋之际司马氏掌控之下的充满虚伪欺诈的乱世之中

的阮籍早已看透了司马氏的险恶用心,他与嵇康有着共同的政治

态度:反对虚伪名教,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在个人生活方

面,他比嵇康走得更远,更加放荡不羁,或披头散发,裸坦箕踞,或言

语颠狂,醉卧妇侧,或傲啸山林,与猪同饮? 他这种有悖常态的

行为,正是对司马氏政治和虚伪名教的蔑视和反抗。

阮籍认为天地万物都生于自然,并没有神灵的主宰存在,他在

《达庄论》中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

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道,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

之,万物将自化。”他辛辣地讽刺那些虚伪的“正人君子”:“世人所

谓君子,唯法是修,唯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

检,言欲为无穷则?独不见群虱之处裤中,逃手深逢,匿乎坏絮,

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隙,动不敢出裤裆?”[ 4 ] (卷49) 他还

无情地抨击虚伪礼法是“诚天下助残贼,乱危亡之术耳”。

(三)言辞曲折,消极避世

与嵇康相比,阮籍与曹魏的关系远不如嵇康那么密切,那么特

·38·

殊。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之婿,历官郎中,拜中散大夫。不仅属于曹

魏***核心中人,还有亲情在内。阮籍与曹魏集团瓜葛甚少,他不

与司马氏合作纯粹是局外人出于“对曹魏的同情和司马氏的反

感”, [ 6 ] ( P58) 因此,他所***取的手段也不像嵇康那样激烈直率。

先辈们的人生追求,自己家族信奉的理想以及在这种儒学世家

文化背景下成就的济世之志,都被司马专政的残酷现实击得粉碎,

一桩桩血淋淋的惨案的发生,使得阮籍内心深处的痛苦更为深沉惨

烈,使得他的放达人生始终浸泡在生不如死的煎熬之中。

阮籍一生有82首咏怀诗传世,这不仅代表着他的文学成就,更

记录了他痛苦复杂的心路历程。然而,他的这些诗却隐晦曲折,费

解难懂,钟嵘《诗品》(上)说:“归趣难求”。刘宋时代的颜延之认

为:“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唐人李善在《文选》卷二

十之《咏怀诗注》中也说:“嗣宗身世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

咏,故每有忧生之差。”当代学者认为:从阮籍的“八十二首诗中看

到,阮籍对生命的基本体验完全是悲剧性的。”①

阮籍痛苦惆怅的心灵感受在他82首咏怀诗中,隐晦曲折地表

现出来,《咏怀诗》首篇云:“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

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尽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

心。”他这种悲苦、忧伤、寂寞、焦虑的心情在《咏怀诗》中随处可见:

“独坐空堂上,谁与可观者。”“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他又为冤

死在司马氏*威暴力之下的友人悲哀难己:“一为黄雀哀,涕下谁

能禁。”

嵇康公开向司马氏叫板,断然不与其合作,终为司马氏所不容,

付出了生命代价。而阮籍在恐怖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走完了自己屈

辱忧愤与痛苦的一生,两人的人生结局是不一样的。其中除了理想

信仰、政治立场的因素之外,还有家世、性格、处世态度等原因。

嵇康自幼早孤,靠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寡母的溺爱,兄长的呵

护,聪慧的天姿,渊博的学问,魁伟的体态,诸多因素养成了他旷迈

不群,傲岸任情的个性,这种个性决定了他不会心为形役,内心深处

自由散淡的真意不可能自我抑制,更不愿受制于人。这样刚烈的性

情在险恶的政局中,必然为人所忌,为人所不容,断然难以自保自

存。同时,嵇康与司马氏集团要颠覆的曹氏***有着直接的姻亲关

系。他是曹操之子曹林的孙女婿,而曹林又是何晏之妻金乡公主的

胞兄。尽管嵇康无意于仕途,但他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也自然是司

马氏心目中的危险人物和惩治对象。嵇康最后被司马氏一党钟会

所谗言构陷,死于非命也就毫不奇怪。

而与嵇康并世齐名的阮籍之所以未引颈受戮,能够苟全性命于

乱世,一是阮氏家族世代儒家,有高名于世,与世代服膺儒学的河内

司马氏门第相当,司马氏从社会舆论、影响考虑,也不会对阮籍做出

太出格的举动;二是阮籍对司马氏***并没有公开决绝形成威胁之

势;三是阮籍一直***取“至慎”态度,司马氏欲加死罪也无从下手。

当然,他所***取的放达荒诞,至慎至谨的处世态度虽能苟且偷生,但

无以厝置的心灵也无时不在刀绞油煎的折磨之中。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以南朝刘宋时代的颜延之《五君咏》诗中

对嵇康、阮籍的微妙而又中首的评价为本文作一总结: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先,吐论知凝神。立欲忤

流议,寻山洽隐论。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训。”(《五君咏·嵇中

散》)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

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五君咏·阮步

兵》)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上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翻译: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

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

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

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

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

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

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

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

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

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

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

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

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

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

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

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穽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

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象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

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

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

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

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拜了再拜。

文章赏析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