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出自哪_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22 0
  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意思是什么?
  2.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
  3. 司马迁说的:“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
  4.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世道盛衰变迁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出处:出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翻译: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出自哪_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报任安书》赏析: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彩。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意思是什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庄子《庄子·杂篇·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出自张载《横渠语录》。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释义: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2、叛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出自:庄子《庄子·杂篇·天下》

原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释义: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出自:张载《横渠语录》

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释义: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文学艺术素养的自然流露,充分体现了司马迁散文的特色。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评价主要思想,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的论文。作者据民国学者考证,当为战国时期晚期的庄子后学。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横渠语录》,张载的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不管身在何处,世界华人都对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百度百科-《庄子·杂篇·天下》

百度百科-横渠四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

意思是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司马迁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通古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一个大问题。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的“通”和“究”在他那个时代,已经高出于人。

用典:

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就是强调我们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历史作为人类最好的老师。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掌握治国平天下的要义,做到清清白白为人、干干净净做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可以使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不忘***人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通过学习历史,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司马迁说的:“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是: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兴衰成败的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句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的介绍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回信。当时任安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在信中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二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全文表现了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及其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

解析:

天”是先秦时期人们历史观念的一个基本范畴,通常是指冥冥之上有一个人格化的神。那时的人们认为,人世的治乱兴衰是由“天”决定的。司马迁苦苦地探索着天道与人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个神秘课题,最终他好像对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司马迁为项羽写了一篇很好的传记,很同情他,但对项羽乌江自刎前所讲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把命运归之于天“岂不谬哉!”应该说“究天人之际”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所面临的课题。

下面讲“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意思并不是不需要把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梳理好,因为这是学问的基础,但横跨时空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那么多,究竟整理哪些,认识哪些呢?应该是那些困扰着激动着,哪引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种种现实问题,因此司马迁把那些令他寝食不安的与现实问题有关的历史现象进行整理和研究,写出了彪炳千古的《史记》。不过,司马迁十分清醒,他总结说:“通古今之变”的《史记》只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的庐山真面目远远没有被世人彻底看清,对客观的历史的认识,远远没有穷尽。中国和世界已经消逝而去的岁月,将不断地为一代

意思是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之《报任少卿书》。

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褒贬,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独特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扩展资料: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百度百科—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