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古道,什么叫通儒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1 0
  1. 100:100等于什么成语
  2. 古文《王冕好学》的翻译
  3.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是什么意思
  4. 王冕者诸暨人全文翻译是什么?
  5. 为什么王安石叫临川先生
  6. 这段话的译文!!急...!!

儒学的词语解释是:1.儒家的思想教义。2.称旧时府厅州县的教官为「儒学」。3.指儒家学者。

儒学的词语解释是:1.儒家的思想教义。2.称旧时府厅州县的教官为「儒学」。3.指儒家学者。注音是:ㄖㄨ_ㄒㄩㄝ_。词性是:名词结构是:儒(左右结构)学(上下结构)。拼音是:rúxué。

儒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通儒古道,什么叫通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老子者_儒学,儒学亦_老子。”《后汉书·方术传上·李_》:“父_,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郇,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自太宗崇_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⒉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引《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明汤显祖《牡丹亭·腐叹》:“自家南家府儒学生员陈最良。”《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杨讳允,钦选应天淮安府沭阳县儒学正堂。”⒊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二、国语词典

儒家的思想教义。如:「中国向来以儒学为宗。」

关于儒学的诗词

《摸鱼儿·予少日随宦羊城儒学署》《见寄·儒学推称第一流》《儒学礼上公堂即事》

关于儒学的诗句

往往儒学遭驱除宗儒唱导富儒学儒学摹辑转相竞

关于儒学的成语

白面儒生侏儒观戏硕学通儒宿学旧儒鸿儒硕学燔书_儒宏儒硕学老师宿儒焚典坑儒学书学剑

关于儒学的词语

焚典坑儒宏儒硕学喔咿儒儿侏儒观戏鸿儒硕学老师宿儒硕彦名儒燔书_儒通儒硕学宿学旧儒

关于儒学的造句

1、一位古代的儒学哲人曾讲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3、其次,请看《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老友”。

4、唐代儒学日趋衰落,但安史之乱前后,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

5、面对传统文化风雨飘零的惨淡局面,为重新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马一浮悉心发掘并为弘扬儒学传统之现代价值而努力实践。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儒学的详细信息

100:100等于什么成语

一 姓氏源流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了。姬季桢的弟弟季桂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后代。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二 迁徙分布 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2 幽州: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东汉的时候治所在蓟,及今天的北京市大兴县;晋代州治在渚,及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唐天宝年间为范阳郡。

3 燕郡:在史书上没有这个郡名。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周代为燕国,又称做北燕。

堂号

民祀堂:宋朝时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银光禄大夫上柱国,晋司、清边总辖使。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两个朝代的官,清廉爱民,人民建庙奉祀他。

四 历史名人

1 桂彦良:名德,号清溪。明朝慈溪人。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洪武年间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帝又称他为通儒。因老告还乡。死后追谥为文裕。著有《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作品。

2 桂文灿:字子白。清朝南海人。道光举人,光绪时期在朝廷做官,为官清廉,不用仆人,也没有家人。公事、家事都亲自动手。他的学说以博文、明辩、约礼、慎行为宗。著有《潜心堂文集》40多种。

古文《王冕好学》的翻译

一定要给我分!

1. 阿谀奉承:八戒拍马,恭维别人。《他在人面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2. 怒气冲冲: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生气。《不知为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

3. 聚精会神:聚、会:聚集。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4. 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在路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自言自语。》

5. 千钧一发:形容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要撞车的千钧一发的时候,司机紧急刹住了汽车。》

6. 精兵简政:简:使简化。《有些单位必须精兵简政,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7. 五光十色:《一到夜晚,五光十色的灯把厦门装扮得更加美丽。》

8. 雨后春笋:形容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 。》

9. 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事物。《那里展出的的东西琳琅满目,使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

10.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非常高大,气概豪迈。《他大公无私,真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11. 千方百计:方:方法。讲:办法。想尽和用尽各种办法。《老师千方百计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12. 津津有味:形容对某事物很感兴趣,很有滋味。《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

13. 争先恐后:急着向前,唯恐落后。《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在跑道上飞奔起来。》

14. 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

15. 兴高***烈:兴:兴致。***:精神。烈:旺盛。形容非常高兴的神情。《庆“六一”的游园活动中,同学们兴高***烈地玩了许多游戏。》

16.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他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擦干净,然后轻轻地放在书桌上。》

17. 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形容旧的面貌改变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看到我们班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校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8. 沁透心脾:形容吸入芳香、凉爽的空气,使人感到非常舒适。《花儿开了,飘来了一阵阵沁透心脾的香味。》

19. 赞叹不已:一直赞叹。《看到他写了漂亮的毛笔字,大家赞叹不已。》

20. 波澜壮阔:形容谁的波涛浩渺广阔。《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他十分激动。》

21. 初出茅庐:比喻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他虽然初出茅庐,工作起来却是有条有理。》

22. 举世闻名:形容非常著名。《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

23. 攻无不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十几年来以攻无不克的气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4. 胸有成竹:成:完成,现成。《这次考试,我胸有成竹,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25.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他那迫不及待的样子,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26. 别具一格:别:别处的,独特的。《他写的这本书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27. 不***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他复习得很全面,对于老师提的问题,他都能不***思索就回答出来.》

28.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诸葛亮草船借箭,真是神机妙算啊!》

29.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就盛《他的话理直气壮,说得大家不知如何回答。》

30.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现在我把这本书完璧归赵,请你查收。》

31.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32.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33. 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班级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34.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昨天晚上我忘了背课文,今天上语文课时,我忐忑不安,生怕被老师叫到。》

35.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做了坏事的人,一遇到警察就会吓得心惊肉跳。》。

36.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他今天落到这样的下场,完全是自作自受。》

37. 大名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他现在已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歌手了。》

38.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工地上,人声鼎沸,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

39. 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节日里,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极了。》

40.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春节前几天的菜市场上,人们摩肩接踵,忙着买东西。》

41.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节日期间,公园里熙熙攘攘,人们笑逐颜开,真热闹啊呀!》

42.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陈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43. 惟妙惟肖:妙:好。肖:想像。《这幅画上的几只小猫画得惟妙惟肖,好像一叫这会跑出来似的。》

44. 郑人买履: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否则就会闹郑人买履的笑话。》

45.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不就会自相矛盾。》

46. 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陈教师教了我们班四年了,他对每一个同学的情况真是了如指掌啊!》

47. 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接完电话,他不动声色地走了出去。》

48. 若无其事: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我们都在紧张地复习准备考试,他却若无其事地看***书》。

49.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祖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最热情的接待。》

50. 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商店星罗棋布,热闹非凡。》

51.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景区里的石雕美不胜收。》

52. 傲睨一切: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傲慢藐视一切。《他傲睨一切。》

53. 百不获一:一百个之中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极其难得。《像他这样的人百不获一。》

54. 百不失一:万无一失。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他做事从来百不失一。》

55. 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他们几个人抱成一团。》

56. 百无一成:指一事无成。《他百无一成。》

57. 百无一是: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指对人对事的全盘否定。《这件事百无一是。》

58. 表里不一:表面和里面不一样。《他做事表里不一。》

59. 表里一致:里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他做事表里一致。》

60. 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他不顾一切的跑去。》

61. 云树之思: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这些年一人在外萍飘蓬转,每当闲暇之时,云树之思溢满心头。》

62.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平日里若能安不忘危,危难时定能绝处逢生。》

63.绝处逢生: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平日里若能安不忘危,危难时定能绝处逢生。》

64.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诸葛亮临危受命,竭智尽忠。》

65. 竭智尽忠 :用尽智力,竭尽忠诚。《诸葛亮临危受命,竭智尽忠。》

66.蜚短流长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流言止于智者,我们有义务终止那些恶意伤人的蜚短流长。》

67.操之过急 :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推进某项改革***切忌操之过急,只能稳步前进。》

68.稳步前进 : 按适当的步骤推进工作。《推进某项改革***切忌操之过急,只能稳步前进。》

69.兰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老师身上那种兰心蕙性的高雅气质感染了我们,我们立志改操易节,也要做一个儒雅之士。》

70.改操易节 :改、易:改变。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老师身上那种兰心蕙性的高雅气质感染了我们,我们立志改操易节,也要做一个儒雅之士。》

71.笃实好学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我们只有今天笃实好学,明天才可能成长为硕学通儒的知识达人。》

72.硕学通儒 :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我们只有今天笃实好学,明天才可能成长为硕学通儒的知识达人。》

73.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古人云:顿学累功。我们只要坚持学而时习之,定能实现学富五车的梦想。》

74.顿学累功 :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古人云:顿学累功。我们只要坚持学而时习之,定能实现学富五车的梦想。》

75.家道从容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尽管我目前家道从容,但我深知俭以养德的道理,所以我坚持戒奢宁俭。》

76.俭以养德 :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尽管我目前家道从容,但我深知俭以养德的道理,所以我坚持戒奢宁俭。》

77.阳奉阴违 :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抱诚守真,万万不能阳奉阴违。》

78.抱诚守真 :志在真诚,恪守不违。《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抱诚守真,万万不能阳奉阴违。》

79.赤膊上阵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他终于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了。》

80.乌合之众: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外边虽有些人,也是乌合之众,不相统摄。》

81.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82.用兵如神 :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用兵如神。》

83.有勇无谋: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不讲策略。《 毕丰~,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

84.坚壁清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不许出战,只是~,待这干贼寇粮尽力弛,方可追他。》

85.首尾乖互:相互违背,前后自相矛盾。《 你这人说话这样首尾乖互,叫我怎么信任你。》

86.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只有引颈受戮了。》

87.衣不曳地:衣服不沾地,比喻非常忙碌。《这几天工作太多了,他都已经衣不曳地了。》

88.水洁冰清:形容人品高洁或文笔雅致。《 她是这样一个水洁冰清的人,怎么会和那些坏人在一起。》

89.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我知道真象,但又不能说出来,真是如鲠在喉呀。》

90.仰事俯畜: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爸爸每天起早摊黑,仰事俯畜,非常辛苦。》

91.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2.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哥哥相信有志竟成,只要努力用功,一定可以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

93.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妈妈告诉我「人定胜天」的道理,叫我别害怕失败。》

94.为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这个人为恶不悛,终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95..倾盆大雨 :形容雨大而急。《大家冒着倾盆大雨奋勇堵住决口。》

96.一字一珠:一个字就像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这样的文章真是一字一珠,看上几遍,还是回味无穷。》

***.有脚书厨: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他勤学善思、知识广博,真是个有脚书厨呀。》

98.无补于时: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现在不努力学习,等将来后悔了也无补于时了。》

99.悬梁刺股 形容人勤奋苦学。 《月考就要到了,我决心效法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来准备。》

100.问心无愧 反省自问,心里没有丝毫惭愧。《作人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是什么意思

《王冕好学》的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王冕好学》的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此文出自明朝·宋濂所写的《元史·王冕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

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作者简介: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王冕者诸暨人全文翻译是什么?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的意思是: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

一、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二、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三、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冕好学

为什么王安石叫临川先生

王冕者诸暨人出自明代宋濂《王冕好学》。翻译如下: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会稽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启示:一个人要想长学识成才,就要想方设法吃苦读书。

少年王冕靠着天资聪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诗书和绘画方面都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尤其是他的画工,极为出色。在王冕的诸多画作之中,以画梅花与荷花的技艺最为高超。

多年后,王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画家,前来向他求取字画的文人络绎不绝,功成名就的他依旧保持着虚怀若谷的品性,并将孝心奉养老母作为行事准则,由此,大画家王冕孝心侍母的故事终成千古美谈。

这段话的译文!!急...!!

1、王安石称谓临川先生是由于王安石是临川人。

 2、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3、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4、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5、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的后代。父亲叫刘丕,学问深厚,大家都叫他通儒。

刘宠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继承了父亲的学识,以通晓经典被举荐为孝廉,做了东平陵的县令,以宽仁大度善于政事被官吏人民所爱戴。母亲生病辞职回家,为他送行的百姓堵塞了道路,马车无法前行,于是只好轻装步行回到家。

后来升迁为豫章太守,又升迁为会稽太守。山中人民生活习性淳朴,有老人不愿意到城中居住的,(是因为)很受各种小官吏骚扰 。刘宠简化各种繁琐手续废除各项苛刻政策,监察惩罚各种违法的人,城中的风气大为好转。朝廷征召他做大匠(官职),临走山阴县有几个老者,从若邪山谷中出来,每人拿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抚慰他们说:“父老们为什么在山中过清苦的生活”回答说:“我们山野中的卑鄙小民,没有见过大世面。别的郡守在时经常派官吏在民间征收,到晚上也不停止,有时候狗叫一直到天亮,人民无法得到安宁。从您到这里,狗晚上不叫,人民看不到官吏了。老了碰到圣明的郡守,现在您离我们而去,所以要自己来送您。”刘宠说:“我哪里有能像您说得那样的政绩?辛苦父老乡亲了!”于是收了每人一个铜钱。

后来又做了宗正、大鸿胪(官名)。延熹四年,代替黄琼做司空(官名)。因为天气不正常(阴雾愆阳:夏季寒冷雾气,冬季过热的太阳,有害农业)被免除官职。后来做官为大匠,又做到宗正。建宁元年,代替王畅做司空,又很快升迁为司徒、太尉(官名)。建宁二年,因为日食被免除官职,回到老家。

刘宠前后做了两个大郡的郡守,屡次官拜公卿丞相级别,而生活俭朴,家里没有什么积蓄。某次出京城,想在馆舍歇息,馆舍的官吏制止他,说:“这里整顿打扫等待刘老先生来,等他来了住下走了您才可以入住。”刘宠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当时人们称他为长者。因为年龄大得病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