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椽是以贵俭翻译,茅屋***椽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1 0
  1. 摘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2. 刘永在:关于墨子墨家的几个误解
  3. 茅檐是什么
  4. ?茅屋采椽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5. 比较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拼音 máo wū cǎi chuán

解释 指住宿简陋。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茅屋***椽,是以贵俭。”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翻译,茅屋采椽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例子 无

相关百度“茅屋***椽”

摘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指住宿 简陋 。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茅屋***椽,是以贵俭。”

成语例句: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

繁体写法: 茅屋***椽

注音: ㄇㄠˊ ㄨ ㄘㄞˇ ㄔㄨㄢˊ

茅屋***椽的近义词: 茅茨不翦,***椽不斫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住宿简陋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刘永在:关于墨子墨家的几个误解

1. 带有***字的4字成语

衣不重***: 重:重叠;***:通“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生活节俭

衣不兼***: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升山***珠: 到山上去***珍珠。比喻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

神***焕发: 神***:人的精神、神气和光彩;焕发:光彩四射。形容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风貌。

神***英拔: 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穷搜博***: 搜:搜罗。广泛地搜集***摘

罄山***木: 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光。比喻残酷剥削

惊***绝艳:

左右***获: 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材料。

张灯结***: 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同“张灯结彩”。

衣不完***: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遗风馀***:

想望风***: 想望:仰慕。风***:风度神***。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见。

想望丰***: 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同。见“想望风***”。

文***风流: 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亦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遗风余***: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

搜岩***干: 比喻想方设法罗致闲散的人才。

神***奕然: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披榛***兰: 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

旁收博***: 广泛收集***纳。

旁搜博***: 广泛搜集***取。

铺***摛文: 指铺陈文***。

茅屋***椽: 指住宿简陋。

谬***虚声: 指错误地相信虚***的名声。

谬***虚誉: 指错误地相信虚***的名声。同“谬***虚声”。

龙潜凤***: 比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现。

龙姿凤***: 形容姿态风***非凡。

镂金错***: 比喻刻意雕琢文词。

精***秀发: 精***:精神、神***;秀发:焕发。形容人的精神焕发。

兼收并***: 广泛收罗***用。

2. ***字的四字成语

兴高***烈、

博***众长、

神***飞扬、

神***奕奕、

无精打***、

遗风余***、

***椽不斫、

龙潜凤***、

博***群议、

文***风流、

葑菲之***、

***光剖璞、

夺人风***、

犊牧***薪、

衣不择***、

光***夺目、

神***焕然、

披榛***兰、

精***秀发、

惊***绝绝、

升山***珠、

***善贬恶、

搜岩***干、

衣不重***、

3. 取字的四字成语

取字的四字成语 :

追欢取乐、

取长补短、

丰取刻与、

当世取舍、

取乱侮亡、

乘间取利、

取信于人、

断章取义、

仰取俯拾、

贪位取容、

人取我与、

取辖投井、

强自取柱、

取快一时、

取精用宏、

以辞取人、

分文不取、

依阿取容、

取之不竭、

咎由自取、

取威定功、

猿猴取月、

断章取意、

火中取栗

投机取巧、

欲取姑予、

谄谀取容、

弃重取轻、

妙喻取譬、

仰拾俯取

4. 有关***字的四字成语

博***众长

bó cǎi zhòng cháng

注释百

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举例

他对学生、画友,从不以我画线,而是主张~度,自立门户。(黄胄《怀念望云老师》回)

近义词

集思广益

反义词

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答;形容吸收别人的长处

英文翻译

collect widely all good qualities

5. 与取有关的四字成语

暴取豪夺 彼弃我取 尺寸可取 出奇取胜 成仁取义

谄谀取容 导以取保 短中取长 断章取义 断章取意

阿世取容 阿谀取容 阿意取容 分毫不取 丰取刻与

俯拾仰取 俛拾仰取 分文不取 分文未取 苟合取容

各取所长 各取所需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豪夺巧取 豪干暴取

豪取智笼 哗世取宠 哗世取名 哗众取宠 火中取栗

就地取材 金貂取酒 将取固予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咎由自取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开科取士 灭虢取虞 能近取譬

逆取顺守 取长补短 取长弃短 去粗取精 取而代之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敲骨取髓 取精用弘 取精用宏 取乱存亡

取乱侮亡 取青妃白 巧取豪夺 取青媲白 搴旗取将

取巧图便 弃瑕取用 取辖投井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取义成仁 取予有节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诸宫中 强自取折

强自取柱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舍短取长 杀鸡取蛋

杀鸡取卵 舍生取义 释生取义 偷合取容 投机取巧

偷媚取容 探囊取物 唾手可取 淘沙取金 无理取闹

义不取容 以辞取人 因敌取资 依阿取容 猿猴取月

一介不取 鱼烂取亡 以貌取人 仰取俯拾 欲取姑予

予取予夺 予取予求 予取予携 以容取人 仰拾俯取

一无可取 一无所取 以言取人 钻冰取火 追欢取乐

6. 拾的四字成语

不可收拾 收拾:整理。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为数众多,很容易得到

俯拾皆是 只要弯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

道不拾遗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掇拾章句 掇:拾取。摘取别人文章的句子。指东摘西抄地拼凑文章。

俯拾仰取 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俯拾地芥 象低头拾一根小草那样。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虎珀拾芥 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路不拾遗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如拾地芥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拾人涕唾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拾金不昧 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仰取俯拾 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古谚语,意思是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拾人牙慧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抱枝拾叶 犹言舍本逐末。

俛拾地芥 比喻极易获得。

俛拾仰取 谓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形容极其勤劳节俭。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俛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徧郡国。”

补过拾遗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道无拾遗 同“道不拾遗”。

掇青拾紫 谓获取***显位。青、紫,古时公卿的服色。

路无拾遗 见“路不拾遗”。

弃琼拾砾 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拾陈蹈故 因袭陈词滥调。

拾带重还 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拾掇无遗 拾取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遗留。拾掇:***检,拾取。

拾人唾涕 见“拾人涕唾”。

拾人唾余 见“拾人涕唾”。

拾遗补阙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录遗逸的事迹。

仰拾俯取 见“仰取俯拾”。

易于拾遗 犹易如反掌。

引针拾芥 比喻事物互相感应。语本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他类。”顿牟,琥珀。一说为玳瑁。

易如拾芥 〖解释〗容易得如同拾芥子一样。比喻事情极容易办成。

茅檐是什么

通常,大部分人认为墨子学儒,而反儒,自立墨学。其依据是:《淮南子,要略》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 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显然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淮南子这个说法,认为墨学仅仅是对儒家礼繁,尤其是丧礼,厚葬思想的反对而自立墨学。但是,节葬思想并非墨学的核心思想。比如,庄子说墨子之道,其道不怒,非斗,无服。比如《汉书,艺文志》对墨家的记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茅屋***椽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茅檐代指茅屋,并非茅屋的房檐。茅屋,汉语词语,拼音:máo wū,意思是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茅屋***椽,是以贵俭。” 唐·杜甫《春日江村》诗之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姚合《将归山》诗:“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九回:篱落之中,有数间茅屋,闻得馨香喷鼻。?[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惟茅屋数间,在太行山下,四围皆松柏,绝无居人。”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鸡上木》:“日午吹烟绝,吟声出茅屋。”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他自己连茅屋都没得住的,东飘西荡,你到那里去找他。”

茅草屋在旧社会主要是因为穷人没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才产生的一种房屋,因其茅草不用花费金钱,又比较容易***集,而且能遮风挡雨,所以穷人才选择它来建造房子。

不过茅草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用来观赏的用途, 茅草屋在乡间的原野上,有一种古朴的宁静美,它悠然、超脱、物我相忘,挟带着荡气回肠的侠骨柔情。茅草屋是田园的背景,也是许多度***村和生态旅游地的首选产品。

比较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典故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茅屋***椽,是以贵俭。」 成语意思:指住宿简陋 成语注音:ㄇㄠˊ ㄨ ㄘㄞˇ ㄔㄨㄢˊ 通用拼音:mao wū cǎi chuan 拼音简写:MWCC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茅屋***椽,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住宿简陋。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近义词:茅茨不翦,***椽不斫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儒家的发展——

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之后古文经学一代***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

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便是"理学"。但理学也包括了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所以又称"宋明理学",其派别很多,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陆王"心学"等……

到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到前大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发。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在儒学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新儒家的前驱。

广泛意义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杜维明、刘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现,但还未经学术界定论。从那时到现在的80多年中,以此为志业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马克思主义派,一是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二十一世纪,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展。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道家的创始与渊源——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

老子思想的源流脉络,不很清晰,古文献缺乏,地下考古也没有发现证据。但从老子所从事的工作,从《道德经》、从庄子等人的文献中透露出的情况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

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这个收藏室,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综合。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勉强说,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礼的思想,最初也是产生于对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孔子继承了周礼,并用仁的思想予以阐发传播,老子阐述了道的思想。我认为,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的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这都是较早时期的。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具体的例子就不用举了。

墨家——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战争中,我国学者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战争的理论策略,这种学问叫做兵学。我国先秦时期研究兵学的理论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其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法家——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为当代霸主,于是富国强兵,就成为春秋战国学术的主旋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如果说儒、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么,法家当时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现代的学者描述传统政治的特点,有几种说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这可见法家对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将其列为六派之一,《汉书·艺文志》中刘歆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

主要代表有两人,一位是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楚人,拜荀子为师;另一位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韩人,也师从荀子,口吃。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杂家的代表性人物是吕不韦,吕不韦(约前290—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他任秦相期间,招揽门客三千余人,并亲自参与其间,历时近十年,编成《吕氏春秋》,足可为杂家代表性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胡适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根据的。他在论证中提到:司马谈认为 "道家者流……***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序》)一百多年后,《汉书》这样下杂家的界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汉书》分类时,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庄子、天骈、列子等等列为"道家",把道家的范围缩小了,故《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都收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