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安内攘外,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9 0
  1. 的历史背景
  2. 孙铭九上尉等人羁押蒋介石的目的是什么_孙铭九简介_孙铭九生平经历
  3. 标志着什么?
  4. 抗战胜利后,中国曾组建“驻日占领军”,这支部队后来去哪了?
  5. 中的赵一荻后来怎么样了?

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后,主要的两位领导将领,张学良被蒋介石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蒋介石安内攘外,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扩展资料:

的历史意义

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对于世界的影响可以从多方面来说明,首先在之前,国际上就曾经组织过会议,针对世界***这一***也做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在这种残暴的列强主义面前,建立一条统一而且同步的战线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对于世界的影响就出现了。

日本的侵略行为也属于上述针对的问题当中,而主要就是想要达成一致的对外战线,从而抵抗并且破坏掉日本的不良企图,这样看来对于世界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百度百科-

的历史背景

过程: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

***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在1927年以后没能赢得***的原因,***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陪蒋介石夫妇回到洛阳,后转飞南京。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孙铭九上尉等人羁押蒋介石的目的是什么_孙铭九简介_孙铭九生平经历

的历史背景:

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扩展资料

的结果: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的历史意义:

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百度百科-

标志着什么?

中文名:孙铭九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新民

出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2000年

职 业:军人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孙铭九——张学良的心腹嫡系之一

 孙铭九(1909—2000),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1927年加入东北军,1928年被选派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天津张学铭部任教官。1931年,张学良出任国民革命军海陆军副总司令,孙铭九先后担任张学良的机要随从参谋、卫队营营长等职,成为张学良的心腹嫡系之一,1936年爆发时在华清池扣留蒋介石。抗战期间,孙铭九投靠日伪,沦为汉奸。解放后,担任了上海市 *** 参事。2000年因病逝世。

  早年经历

 孙铭九1927年加入东北军,1928年被选派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天津张学铭手下当教官,张学铭是张学良之弟,孙铭九则是张学铭的同学。1931年,张学良出任 *** 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从南京经天津赴北平,路过天津时,张学铭派孙铭九护送哥哥张学良,张学良颇为看重孙铭九,还送给他一块表面上印着自己头像的瑞士名表。

 后来孙铭九先后担任了张学良的机要随从参谋、卫队营营长等职,成为张学良的心腹嫡系之一。1936年7月,张学良为建立东北军内部领导核心,实现其深刻改造东北军的目的,在军中成立了一个秘密政治组织“抗日同志会”,张学良亲任***,以孙铭九等人为首的少壮派军官是其主要成员。这些青年军官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思想激进,对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早就不满。

 张学良在南京被蒋扣押后,孙铭九等力主武力救张,与主张和平解决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发生激烈冲突,最后竟派人将王以哲枪杀,酿成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二二***”。

 事发后,东北军军师长们极为愤怒,要求惩办凶手。周恩来命刘鼎将应德田、孙铭九等送入红军苏区暂避。于是,许多军师长们愤而宣布效忠南京,服从中央调遣命令,还有人主动***取清共行动,最早帮张学良接上 *** 关系的高福源因而被枪毙。至此,东北军作为一个集团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张学良逮到蒋介石后,蒋对张说:你今天犯上作乱,你就不怕今后你的手下会效法你的榜样,对你也玩这一手吗?张当时不以为意,不料蒋的话后来果然应验了。这一回, 不是应在张学良身上,而是应在张学良去南京后留在西安的东北军主脑人物身上,下手的还是孙铭九等人。

 张学良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他亲手创立抗日同志会,正是他精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最终将他尽心竭力想要保存、为此不惜发动兵变的东北军,送入了坟墓。

  抗战时期

 随着“”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民族抗日统一局面逐渐形成,根据党中央会议精神, *** 为了划清与“”的关系,不愿收留应德田、孙铭九等人,后者不得不离开苏区。孙铭九先是躲入天津租界,后又躲进上海租界,再后来,干脆投靠汪精卫 *** 做了汉奸。据应德田1956年的交代材料,孙铭九于1943年春在汪伪 *** 参赞武官公署任参赞武官,年中任豫北抚安特派员和抚安专员,次年因功升任山东伪保安副司令。还到东北军部队去策反,拉拢他们投日伪当汉奸。中间应德田曾一度投靠他属下任职为河南伪教育厅长。

 抗日同志会书记应德田,也是个后来做汉奸的人物。然而当时,他可是专门负责给张学良提供抗日意见和理论研讨材料的主儿,张学良的许多抗日战争口号,都出自他手。他编写的《抗日理论与实际》小册子, *** 联络员刘鼎赞赏不已,还带了许多去苏区。关于应德田,还有件事儿值得一提:那封至今仍扑朔迷离的蒋介石命张学良不抵抗的电报文字,就出自他的回忆录,据说张学良向他背诵了文字内容,而他就如此记录了下来,云云。

 参与捉蒋的东北军将领中,在八年中投日的不少。比如张学良的参谋长鲍文樾就是其中典型,不光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当时的激进少壮派军官也都曾投日。包括负责执行捉蒋任务的骑六师师长白凤翔也在作战中负伤被俘,被迫担任伪“东亚同盟军”的指挥官(后因试图反正被日军毒死)。只有一个刘桂五在抗战中壮烈殉国。

 张学良的亲弟弟张学铭到日寇败象毕露之民国卅二年犹投靠日伪出任伪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战后,孙铭久由汉奸又投降了 *** 。他于一九四五年冬,在东北参加 *** 派的先遣大队,曾经带队占领宾县,据说并意图谋杀陈云。被我军俘虏后到哈尔滨,始向 *** 抗联同志李兆麟投降。

 50年代,当年中的一些军师长们成了 *** 的座上客,应德田、孙铭九却受到审查。应德田很不服气,他在交代材料中辩解说:“……这些人因为没有做联共抗日工作,也没有营救张先生,一点也没有得罪过蒋介石,因而能跟着蒋介石跟到中国大陆解放的时候,永久是好官,因此他们没有遭到蒋贼的压迫危害,没有沾到敌伪的污水。……孙铭九……如当日不积极做联共抗日运动,随着那些‘聪明人’、‘好人’、‘好官’,随波逐流,无是无非,跟着蒋贼混到解放时,他也许能象那些‘好人’、‘好官’似的反而受到一些的好处。” 满腔的委屈,似乎他们做汉奸还很有理由了!当时 *** 给的结论是,抗战爆发后,迫于生计孙铭九走过了一段弯路。

  晚年经历

 全国解放后,孙铭九受聘担任了上海市 *** 参事,据他介绍,他原名本叫“孙明久”,后来去日本改为“铭久”,新中国成立后,柯庆施当上海市***,聘他为市府参事,聘书上写成了“孙铭九”,从此也就这样沿用下来。孙铭九与张学良感情颇深,1990年曾有人问张学良将军,如果他重访大陆要见些什么人,张学良第一个便提到了孙铭九。1991年8月,沉默多年的张学良在台北一家饭店接受日本NHK电视台导演长井晓的专访,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当年的风风雨雨。此后不久,长井晓来沪,给孙铭九放映了***访张学良的录像带,并说:“张将军很关心你的情况。”孙铭九看着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少帅,忍不住老泪纵横。

 晚年后的孙铭九还担任著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 *** 参事等许多社会职务,2000年4月8日凌晨,92岁高龄的孙铭九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安详辞世。根据孙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当时国内各大媒体均以“骊山捉蒋立大功英雄孙铭九病逝”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

抗战胜利后,中国曾组建“驻日占领军”,这支部队后来去哪了?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扩展资料:

的由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使日军仅在4个多月内便侵占了东三省的大好河山。随后,日军步步紧逼,大举进攻上海,侵占热河,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整个华北。东北军的广大官兵,备尝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迫切要求抗日,打回东北老家,收复失地。杨虎城指挥的十七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也对蒋介石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政策深为不满。

1935年10月,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地区。东北军、十七路军即被蒋介石调至陕甘一带进攻红军,多次被红军击败,伤亡很大,而蒋介石却不予补充兵力。张学良、杨虎城感到“剿共”没有出路。

1935年12月,***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抗日民众的拥护。“一二·九”运动掀起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在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时,中国***加紧了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1936年1月25日,***、彭德怀、周恩来等以红军将领的名义,发出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诚恳地表示红军愿与东北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4月9日,***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应邀到东北军驻地延安,与张学良举行会谈,双方商定了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通商、互派常驻代表等事宜。杨虎城也与红军达成了合作抗日的秘密协议。因此,从1936年春开始,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实际上已与红军实行了局部停战。

然而,蒋介石置中华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听张、杨多次劝谏,继续进行剿共内战。10月下旬,蒋介石调遣嫡系部队30个师,集结待命于平汉线汉口至郑州段、陇海线郑州至灵宝段,准备开入陕甘,一面“围剿”红军,一面防范东北军、十七路军。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而且向张、杨提出,不剿共就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往福建和安徽,让出地盘,由中央军开进陕甘剿共。这不但破坏了张、杨在西北的联共抗日***,而且危及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生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会见蒋介石,声泪俱下地再一次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拒绝。

9日,西安城一万多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蒋介石指令张学良用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灞桥劝阻学生,并为慷慨陈词的学生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又于10日、11日两次向蒋介石进谏,竟被斥为“犯上作乱”。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营在营长孙铭九的率领下,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十七路军控制了西安全城,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军政要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改组南京***”、“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震惊中外的爆发了。

百度百科—

人民网—的由来

中的赵一荻后来怎么样了?

1945年8月,中国终于以同盟国之一的身份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而战胜日本侵略者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中国也协助美国这个最大的同盟国战友打击日本人。当时中国的执政对外主要体是***,也因此中国获得在日本进行驻军的权利。根据当时的四大同盟国主体会议,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可以在日本进行驻军。

而唯独作为世界反***的主要参加国和抗日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中国却没有派出一支军队踏上日本的领土。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蒋介石***秉承了其一贯的安内攘外政策。

终其在大陆统治的整个时期,始终未有改变。蒋本人及其主要幕僚张群、戴季陶在对日问题上观点一致,始终对日***取妥协纵容,因此导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在蒋看来,***才是他的最大威胁,是需要首先清除的对象。只是后来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蒋在遭禁锢的窘境下,才迫不得已接受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一致对外。

但蒋在八年抗战中依然未放弃政策,皖南事变就是一个证明。安内攘外导致蒋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的***之争,对外部事务毫无兴趣。早在1943年11月23日晚,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谈时,就已经口头试探过中国***的战后对日占领问题。

罗斯福向蒋介石提议战后由中国来主导对日的占领问题,但遭到了蒋介石的婉拒。蒋答复说,中国此时还没有担当这个重任的准备,并请由美国来主导,不过,在必要时中国可以扮演***的角色。又说,此事需看将来形势的发展再定。这番话,反映出蒋介石既不愿意参与主导对日占领,又不敢得罪美国。对日作战尚仰仗于美国,因此他并未把话说绝。

但由此透露出一个信息:蒋介石对此事始终是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战后,一直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的中国***,不但没有在抗日战争中被消灭、削弱,反而日益壮大起来。截止到1945年9月,***已拥有127万正规军和268万的民兵,党员120多万,解放区共19个,人口达一亿二千万人。面对这样的局势,只有集中力量来对付***才是其首要任务。

其次,再从外部的环境来看,当日本战败的时候,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诚然,罗斯福曾经讲过上述那番话,但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他曾设想用中国来作为进攻日本的基地。1943年2月,罗斯福即宣布无意花费漫长的时间,在辽阔的的太平洋上逐岛缓慢地攻击,他估计如果从南方进军,每个月只能攻占一个岛屿,估计50年左右才能达到日本。

中国大陆作为强大美国空军的基地比海基更有效。也就是说,美国还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击败日本。这显示出当时美国把对日作战的难度估计得过高,既然离不开中国的协助,那么就有必要对中国作出一些善意的回报。但随着罗斯福在1945年4月突然辞世,副总统杜鲁门的仓促上任,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易人,诚然,此时的美国对外政策会出现一些与其前任所不同的地方。

但如果将日后中国未能主导对日占领的原因归结于罗斯福的去世,并为此而深感惋惜的话,那就未免太书生气了。作为一国元首,首先考虑的是其本国的国家利益,即使是在众人眼中对华颇为友好的罗斯福总统,在争取苏联参战的《雅尔塔协定》上,与苏联达成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保障苏联优越权等出卖中国利益的交易。

事实上,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比原先的估计要顺利得多,中国的作用也就相对降低了许多。而且,当时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所谓主导对日占领事务,也仅仅是一种口头允诺,并非书面形式的条约、协定。在国际关系中,条约、协定尚且充满变数的情况下,这种口头承诺显然不必去当真了。更重要的是,战后美苏利益冲突日益加深,在联合抗击德国、日本的合作道路上,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美苏尚能并肩作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美苏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再掩盖下去。首先,表现在对德国的占领问题上,由于攻占德国时,苏联及美、英、法各自占领了柏林市及整个德国的不同地区。出于意识形态的相互对立及利益之争,造成日后的德国分裂局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欧洲。因此,继任总统杜鲁门说我们希望把日本置于代表盟国的美国指挥官的控制之下,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在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美国已经下决心单独占领日本,此时,即使中国有心去主导对日事务,也已不再可能。1945年8月13日,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全权处理对日占领事务。8月30日9月6日,46万美军以盟军名义陆续进驻并单独占领了日本。至此,大局已定。

这些因素导致蒋介石对派兵驻日一事愈加消极。很明显,中国充其量只是在美国统领下的一个协助美国去进行军事占领的小角色,势必受制于人,和英联邦的新西兰、印度、澳大利亚一样,没有实际的利益可得。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美国最初提出让中国派出10个陆军师及一定数量空军(总计约在10万人左右)的要求时,蒋虽立即应允,但将数量减少至3个陆军师。

继而,美方又提议中国应至少派遣5万人,蒋又以中国抗战损失过大,后勤供给困难为由,继续与美国讨价还价,最终双方达成只派驻1个师的协议。这样驻军数量就由最初美方设想的10万人减少到了1万人。美方的考虑是:在不影响其独占日本的前提下,让中国尽可能多派军队以此减轻美军的负担。

二战结束后,留驻在日本的数十万美军归心似箭,然而,他们回国去与家人团聚的愿望 却迟迟得不到满足。于是,军心开始浮动,1946年1月,驻太平洋美军举行了大规模***,要求尽快回国。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不得不予以安抚,来稳定军心。如果蒋介石派出较多数量的军队来替代美军驻防,显然会大大减轻美国***所面临的这种来自军方的压力。

而中方的考虑则是:自抗战结束以来,国内形势愈加严峻,国、共两军的比例已由18.88∶1降为4.5∶1,***军队人员数量上的优势在不断降低。既然要继续剿共,以蒋介石以往的经验,没有绝对数量上的优势是很难实现他的既定目标的。面对此种形势,委实让蒋介石不愿再多派军队去参加这么一个仅具象征意义的占领行动。

于是,当六十七师遭歼灭之后,蒋介石便以内战吃紧无力派兵为由,以博得美方的理解与同情。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在内战中的接连失败,导致美国对蒋介石日渐失去信心,不再指望******在驻日问题,以及充当美国亚洲代理人的问题上能有什么作为。这样,双方就渐渐达成了一种默契,彼此心照不宣。直至1946年11月5日,******正式向美国提出终止执行派遣驻日占领军***,至此,中国派兵驻日一事终成泡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统一的、自强的中国才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一个贫弱的国家没有外交,“利己原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不变法则,靠谁终究不如靠自己,这个世界相信的是“实力”;一个分裂的国家只能勾起他国的“窥窃”之欲,给自身带来灾患。中国军队没能踏上日本领土,一雪民族之耻,固然遗憾。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鉴,走好今后的路,才是回顾这件往事的意义所在。

闫芳***说:当然有了,你看看我,多厉害?

金庸、古龙两位老先生以笔为剑,一招一式之间将那镜花水月、豪情万丈的武侠世界勾勒的无比传神,使人迷醉其中,心向往之。

可惜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浪子古龙把酒西去,大侠金庸辞别尘世。

从此江湖在无“日与月”,只留下多如满天星斗一般的武侠迷们,守护着诗酒江山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天平倾向于和平,法律法规愈来愈健全,中国人对“武术”的需要被淡化,一些崇洋***的国人读了几本武侠***,便开始怀疑“中华武术”的真实性与实战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古人的实战能力更是不容置疑!

以“春秋”为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着”天下万民莫不出于诸子百家”的美誉。 儒家:历史上的孔子是一位文武全才,孔子要求门下***必须精通六艺,六艺之中包括“骑、射”。 孔子有一句名言“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 意思是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无异于是白白牺牲性命,孔子认为“练民”比练兵更重要,民强则国强的理念贯彻了古代的思想文化。

墨家:历史上真实的墨家是文武兼备的学派,墨家内部分为两个派系,文化派与武术派,文化派学习天文地理,哲学农耕。武术派学习剑术骑射保护百姓。

农家:农家代表人物许行认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许行规定凡农家***皆要求修行武术, 以备国家陷入危难时农耕百姓们也能挺身而出保护家园。 ?道家:道家的功夫不必多说,剑术、拳术、内家功外家功……堪称中国文化瑰宝,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历史上就是一位剑术高手。

被称为“***盛世”的唐朝 更是“以武为尊”! 人们或许因为唐朝的诗词文化,而忽略了唐朝的“武术文化”, 其是***一个提倡“全民练武”的朝代,

唐朝的诗人们大多都会两手武功,李白精通剑术,杜甫骑射兼备,陈子昂拳脚了得,王之涣崇尚侠义,李颀更是拳脚骑射无一不精,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兵称“边塞四大诗人”,打拳舞剑在他们眼里,只是“等闲之事”!

若将现如今的青壮年放在唐朝,可能连四十来岁的诗人都打不过!

可惜宋朝皇帝重文轻武,明朝百姓安于享乐,清朝时期中国武术虽然有复兴的迹象,但终究不复当年的盛况……

这世界上最引人落泪的事情是什么?是“英雄迟暮”……

这世界上最使人愤怒的事情是什么?是“蝼蚁当道”!

中华武术,就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如今他到了垂暮之年,竟要被一些崇洋***的黄口小儿所怀疑、耻笑!着实令人心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崇尚武学、英雄倍出的国家,中国武术的没落,其实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现代人忽视的缩影。

在现如今这个“奔波忙碌”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踏踏实实的用心钻研中国武术?有的尽是些闫芳、雷雷等“***”之流,哗众取宠,可笑之极,可耻之极!

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悲哀,更是你我每一个中国人的悲哀。

中赵一荻最后跟随张学良一直过着幽禁生活。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发动,最后达到了目的,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为示负责,并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让其在军***审后,过着长期被幽禁的生活。

张学良在溪口幽禁期间,曾住武岭学校,二日后,移居距武岭学校五、六华里的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之后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

适时,赵四**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烂疮日渐加重。

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

1940年冬天,赵四**接到张学良的电报,她觉得张学良更需要她的陪伴照料,把闾琳托付给十分信赖的美国朋友伊雅格照料,只身前往,陪同张学良一起过幽禁的生活。此后,赵四**就再也没有离开张学良,一直陪伴到台湾。

扩展资料:

1995年张学良与赵四**定居夏威夷以来,除了身体不适外,他们每周日上午都定时到夏威夷京街第一华人***教公理会聆听礼拜。

赵四**和张学良于2000年5月14日时还到教会参加庆祝母亲节的崇拜,之后并在五月廿八日中午在其住处大楼的宴会厅举办庆祝百年华诞祝寿活动。

约有一百位来自各地的亲友来为他们贺寿,并在宴会之前开放十分钟的时间给媒体大众拍照,这是张学良和赵一荻两人最后一次联袂的公开露面。

百度百科—赵一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