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典故出处,鸡鸣狗盗典故出处现在那个地方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9 0
  1. 鸡鸣狗盗的典故故事
  2. 高手给我讲讲“鸡鸣狗盗”这个典故吧!
  3. 鸡鸣狗盗的典故与哪个人物有关?
  4. 历史典故:谁半夜学鸡鸣狗叫骗开城门
  5. 鸡鸣狗盗的食客学鸡鸣的目的是什么?
  6. 鸡鸣狗盗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7. “鸡鸣狗盗”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鸡鸣狗盗 [jī míng gǒu dào] [释义] 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 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逃回齐国。《汉书·游侠传》:“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甲;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补。”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读孟尝君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鸡鸣狗盗的典故故事

鸡鸣狗盗 [jī míng gǒu dào]

基本释义

鸡鸣狗盗典故出处,鸡鸣狗盗典故出处现在那个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贬义

出 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逃回齐国。《汉书·游侠传》:“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甲;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补。”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读孟尝君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高手给我讲讲“鸡鸣狗盗”这个典故吧!

鸡鸣狗盗的典故故事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秦昭王想拜他为相,可这时有人进言道:“孟尝君虽很贤能,但他是齐国人,如果拜他为相,他一定会为齐国利益着想,那样的话,秦国就危险了。”这番话说得秦昭王临时改变了主意,立即将孟尝君关押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掉他。

孟尝君四处托人求情,找到了秦昭王的宠姬。宠姬答应替他说情,但提了个要求:“我听说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天下无双,如果你能把这件狐白裘送给我,我就帮你。”消息传到狱中,孟尝君更感为难。

因为这件狐白裘他早已送给秦昭王,如今叫他如何再有一件,他把难处告诉了门客,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时,坐在门边的一位善于偷盗的门客自告奋勇道:“我能拿到那件狐白裘。”当天夜里,他就趁黑摸入秦宫,偷出了狐白裘。

宠姬得到狐白裘后,确未食言,孟尝君很快即被释放并强令回国。因怕秦昭王反悔,孟尝君不敢再耽搁,率领手下人连夜奔逃。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时又遇了难题:按照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时才开关放人,而如今夜黑如墨,哪敢等到鸡鸣呢。

正当众人犯愁之时,又一位门客站了出来,只见他“喔,喔,喔”撮嘴连叫几声,引得城关外的雄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士兵听见鸡鸣,以为天色将明,遂开门放人,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逃出了秦国。众人很佩服这两位擅偷盗、会鸡鸣的门客,“鸡鸣狗盗”一词亦随之流传下来。

成语用法

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序》:“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李氏言愈丑,虏人度李终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事,中夜解去。鸡鸣狗盗皆有所用,信有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

鸡鸣狗盗的典故与哪个人物有关?

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出游秦国,送给秦昭王一件名贵的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知道孟尝君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想让他当宰相。秦国的大臣们知道后,就对秦昭王说:“千万不能让孟尝君做宰相,因为他是齐国人,对秦国是很不利的。但是他很能干,我们也不能放他回去。”于是秦昭王下令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想逃离秦国,暗地派人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妃子同意了,但要求孟尝君送她一件和秦昭王那件一样的白狐狸皮袍子。这下孟尝君为难了:怎么才能从秦昭王那里拿回白狐狸皮袍子呢?他思来想去毫无办法。

随同孟尝君出游的门客中,有了办法,夜里,他悄悄地来到王宫,从狗洞爬进秦昭王的宫殿,偷出了那件白狐狸皮袍子。孟尝君将妃子非常高兴,收下了皮袍子。第二天她替孟尝君说情,请求秦昭王放掉孟尝君,秦昭王糊里糊涂答应了。

孟尝君连夜带着门客逃跑了。他们来到秦国的边境,却被关卡拦住了,守兵说必须等鸡叫时才让人进出。孟尝君焦急万分,这时门客中有一个会学鸣叫的人,偷偷学着公鸡啼鸣,附近的公鸡也跟着叫起来。孟尝君死里逃生,转危为安,高兴得心花怒放。门客们都说,不要小看鸡鸣狗盗,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呢。

《孟尝君传》

文 / (宋)王安石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够罗致有真才实学的人,因此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去投奔他,终于依靠这些人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脱逃出来。

唉!孟尝君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流的头目罢了,怎么称得上是能够罗致真才实学的人呢?***如不是这样,那么他凭借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就可以南面称王制服秦国,还要什么鸡鸣狗盗的力量呢?

鸡鸣狗盗之流在他的门下出现,这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到他那里的原因啊。

简析

这篇短文虽说是一篇读后感,但实际却是一篇驳论文。它以议论的形式,抒情的笔调,驳斥了 “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说法,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就是要充分肯定真正“士”的社会作用,不要学孟尝君好养“士”而徒留虚名。国君应大胆地任用“士”,让他们去施展济世兴邦之才,为振兴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语),他写这样的翻案文章,正反映了一位革新家的胆量与宏大气魄,对促进当时的变法革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全文四句话,八十余字,寥寥数语,淡淡几笔,明白晓畅,言简意赅,有立论,有论证,有结论,完成了逻辑证明的全部过程,的确是议论精辟,观点新颖,具有反传统精神,堪称短文之典范。

首句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是立论。此句陡然而起,把驳斥的矛头直指世俗偏见,显示作者超凡脱俗的卓识。“世皆称”三字,意为这已成为定论了,作者就针对世俗偏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先摆出“世”人的观点,接着以“士以故归之”为铺垫,又以“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结局,使人感到“世”人之见似乎是很正确的。这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议论的中心问题,即世俗之谓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作者以改革家的雄才大略提出“世皆称”的历史定论必须推翻。

第二句为正面论证,起首的嗟叹,表示惋惜与愤慨之情,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错误的谬说世相沿袭,实在令人可叹。作者不随声附和去迷信传统之见,要将世俗偏见逐一驳例,因此提出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这一著名论断,否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谬说,指出“孟尝君岂足以言得士”,将历史上对孟的赞颂一笔推倒。 作者把 “鸡鸣狗盗”与“士”加以区别,前者指有卑微技能的人,后者则是对知识分子的称谓。孟“脱于虎豹之秦”,是依赖鸡鸣狗盗的帮助,而不是士的力量,所以说孟是鸡鸣狗盗的首领,谈不上什么能得士。

第三句是反面论证,以 “不然”二字转折形成高屋建瓴之势。这一句进一步将“士”与“鸡鸣狗盗”区别开来,驳斥了孟能礼贤下士的传统看法,说明“士”应该能济世兴邦,利国利民;而“鸡鸣狗盗”之徒只能略施小技,解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要是真能够得“士”,那定能“擅齐之强” “南面而制秦”,成为当时的盖世英雄。这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不凡的抱负与宏大的气概。这里“得一士”虽有些偏颇,但仍不失为精辟之论,富有反潮流的精神。

参考资料:

id="id4">历史典故:谁半夜学鸡鸣狗叫骗开城门

孟尝君

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尝君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 (孟尝君的食客好有才)

鸡鸣狗盗的食客学鸡鸣的目的是什么?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孟尝君的人,他才华横溢、为人豪爽、爱交朋友。秦王听说孟尝君是个有德有才的人,就邀请他来秦国当丞相,孟尝君带了一大帮门客,并向秦王献上了一件价值千金的银狐皮袍。秦王高兴极了,设宴为孟尝君接风。 这时,一位臣子向秦王进言,担心孟尝君“人在秦营心在齐”,秦王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将孟尝君一行软禁起来,并欲取其性命。孟尝君非常着急,无奈之下请秦王最宠爱的妃子帮忙讲情,妃子答应了,但要求要一件跟秦王一模一样的银孤皮袍。孟尝君只有一件已献给秦王,怎么办呢?这时,一位门客混进王宫,学狗叫引开卫兵的注意力,将皮袍盗了回来。妃子拿到喜爱的皮袍向秦王求请,秦王同意放孟尝君回国,孟尝君知道秦王是个不信义的人,担心秦王反悔不敢停留,连夜离开了秦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是鸡叫才开门,可离鸡叫还有三个时辰,后又有秦王反悔派的追兵,在这紧急关头,又一位门客学鸡叫,把城门骗开,孟尝君才顺利地离开了秦国,回到齐国并被封为大夫。原以为“鸡鸣狗盗”是个贬义词,看了这篇故事后才知道,其实“鸡鸣狗盗”也可以做褒义词。在这里“鸡鸣狗盗”指的是孟尝君的门客,用了微不足道的本领帮孟尝君逃出强势的秦国。一个人要多交朋友,这样,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会有人来帮助自己。

鸡鸣狗盗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主要是骗开城门,好让孟尝君出逃。

1、“鸡鸣狗盗”的典故与孟尝君有关。

2、《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被秦王扣留,幸亏他的一个门客装成狗潜入秦宫,偷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再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以获释;又靠一个会学公鸡叫的门客骗开城门,才逃回齐国。

“鸡鸣狗盗”的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编号 474 成语 鸡鸣狗盗 注音 ㄐㄧ ㄇㄧㄥˊ ㄍㄡˇ ㄉㄠˋ 汉语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释义 战国时秦昭王囚孟尝君,打算加以,孟尝君得门下食客鸡鸣狗盗的技能协助,得以脱难。

典出《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

后用「鸡鸣狗盗」比喻有某种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用于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典源 《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1>为秦相。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2>也,今相秦3>,必先齐而后秦4>,秦其5>危矣。」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6>求解7>。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8>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9>有能为狗盗10>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11>,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12>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13>鸡鸣而出客14>,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15>,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客皆服。

〔注解〕(1)孟尝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姓田氏,名文。

相齐,封于薛,孟尝君为其称号。

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

(2)齐族:齐国的公族。

(3)相秦:作为秦相。

(4)先齐而后秦: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然后才考虑秦国的利益,甚至会为了齐国的利益而牺牲秦国的利益。

(5)其:将。

(6)幸姬:宠妾。

(7)求解:请求代为说项,以便解除危急。

(8)患:忧虑。

(9)最下坐:等级最末者。

(10)狗盗:窃贼。

(11)更封传:改换了通过边界用的通行证。

更,音ㄍㄥ,更改。

封传,犹通关凭证。

(12)传:音ㄓㄨㄢˋ,驿站。

(13)关法:通关的规定。

(14)鸡鸣而出客:等清晨鸡鸣才能放行旅客。

(15)食顷:吃一顿饭的功夫。

形容时间很短。

典故说明 据《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是战国时代齐国的贵族,被齐湣王任命为相国,在当时很有声望。

因他礼贤下士,为时人所称道,因此天下的术士、文人纷纷前来投靠,据说门下食客达三千人之多。

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久闻孟尝君的名声,想要拜他为秦国宰相。

大臣们纷纷反对,认为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如果做了秦国的宰相,一定会为了齐国的利益而牺牲秦国,到时秦国就岌岌可危了。

秦昭王听从大臣们的意见,便打消了拜孟尝君为相的念头,又害怕他回齐国后会报复秦国,于是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

孟尝君见自己性命危在旦夕,十分着急,就派人去见秦昭王的宠妃,希望她能在秦昭王面前代为求情。

那位妃子答应了,但要孟尝君送她一件珍贵的狐白裘做为交换条件。

孟尝君心想,仅有的一件狐白裘已经送给昭王,哪还有第二件呢?正不知如何是好时,有一位同行的食客自告奋勇,愿意潜入秦宫将狐白裘偷出。

这名食客趁著黑夜潜入宝库,顺利地偷出狐白裘。

孟尝君将狐白裘送给那个妃子,她便在秦昭王面前为孟尝君说好话,让秦昭王答应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怕秦昭王后悔,便与食客们连夜回国。

到了函谷关,却发现关门必须等到清晨鸡啼时才会打开。

这时秦昭王已经后悔,而且派遣人马沿路追赶,如果天亮前孟尝君一行人不能出关,就会被秦昭王派出的人马追回,那时便不可能离开秦国了。

孟尝君心中正懊恼时,另一名善于模仿鸡叫的食客学了几声鸡叫,引得附近的鸡纷纷叫了起来。

守关的士兵听到鸡鸣,以为天亮了,就把关门打开,让孟尝君一行人出关。

等秦国的追兵到达,孟尝君一行人早已离开秦国,再也追不到了。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鸡鸣狗盗」,用来比喻有某种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亦用于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书证 01.《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序》:「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02.唐.公乘亿〈唐太师南阳王罗公神道碑〉:「公少立奇节,倜傥不群,交结时豪,轻死重义,虽鸡鸣狗盗,靡间于交游。」

0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杂志二》:「李氏言愈丑,虏人度李终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事,中夜解去。

鸡鸣狗盗皆有所用,信有之。」

04.《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自古说孟尝君养食客三千,鸡鸣狗盗的,多收拾在门下。」

05.明.许三阶《节侠记》第二出:「年方一十七岁,官拜太仆寺丞。

结客倾时,不数鸡鸣狗盗。」

用法说明 一、语义说明比喻有某种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使用类别用在「能力低下」的表述上。

例  句<01>小弟这种鸡鸣狗盗之技,登不了大雅之堂。

<02>如果只是拥有一些鸡鸣狗盗的小本领,是很难成就大事的。

<03>如果是一些小事,那我这 *** 鸣狗盗的小技巧,也许可以帮上忙。

二、语义说明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使用类别用在「粗劣败坏」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又不是什么鸡鸣狗盗的事,何必鬼鬼祟祟?<02>你不务正业,成天和那群鸡鸣狗盗之徒混在一起,能有什么出息? 近义词: 鼠窃狗偷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狗盗鸡鸣

典故: 鸡鸣狗盗 [原文]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和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姓名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遂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 据史载,齐湣王怀疑孟尝君,于是罢免了孟尝君的相国之位,并派他出使秦国,目的是想借秦国之手孟尝君。果然,孟尝君一到秦国,就有人向秦王进言说,孟尝君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啊,他的门下就有许多甘为他冒死的门客,听说秦王还想让他担任秦国的相国,那么只恐怕他不会为秦国利益而只会先考虑齐国的需求啊,希望秦王意识到这一点,秦王听后也觉得很对,于是就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掉他。 孟尝君得知消息后,就让人在秦王的宠妃中游说,希望这个宠妃能够劝阻秦王。这个宠妃答应了,但条件是她听说孟尝君有一件狐皮白大衣,价值千金而天下无双,因此希望孟尝君送给自己。孟尝君一听就犯了愁,因为他虽有狐皮白大衣,却一来秦国就献给了秦王,此时又如何再找一件狐皮白大衣呢?这时他手下的一个门客说:“我能为您拿回狐皮白大衣。”于是他夜里装狗,从秦宫搜寻到这件狐皮白大衣,取回后立即献给了秦王的宠妃,这位宠妃也不失信,立即劝秦王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被放后,知道这只是秦王一时的念头,不久可能又会改变主意。于是带着自己的门客,迅速出走,半夜到了秦国边境地函谷关,关门紧闭,按当时的开关之规,只有鸡鸣,才代表天亮,才能开关让人们出入。此时秦王果然又反悔了,正派人赶来追杀,孟尝君正在犯愁,其门客中有一人会模仿鸡叫,于是附近人家的鸡全都叫了,守关的门将懵懵然中打开了城门,孟尝君等人立即跑出了关口,不久,追杀他的人也果然到了,只不过此时,孟尝君也出了秦国,走上了回国之路。 [人生启示] 史称,孟尝君好客,门下食客三千,各有其能,孟尝君待他们十分友好,他们大都能为孟尝君冒死拼命。果然在这次孟尝君险遭之祸中,他的两个只会学狗偷盗和只会学鸡叫的门客在关键的时刻帮助孟尝君度过了难关,不论任何人,有一点特长都有可用之处。为人一定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而在面临危难时无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