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瓜而代意思,及瓜而代意思解释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8 0
  1. 有而字的成语有哪些
  2. 活用的含义是什么?活用最常出现于在什么之中?
  3. “及”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4. 瓜戍的意思瓜戍的意思是什么
  5. 文言文肿及肩的意思
  6. 及的意思
  7. 含有所的文言文例句

分数太少,应者寥寥,我瞎翻翻

鲁成公二年春,齐顷公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龙邑。齐顷公的宠臣卢蒲一直打到城门下,不过被龙人抓住了。齐顷公对龙人说:“你们千万别杀他,我们讲和,我不打你们了!”龙人不甩他,把卢蒲一条条割得跟肉脯似的分尸掉,然后挂到城门上示众。

齐顷公火了,亲自打鼓,发军猛攻,才三天,就把龙邑干掉了,然后一路向南杀到了巢丘。当时卫穆公正派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要去打齐国,正巧在这路上就遇上了。但是石稷不想打要回家。孙良夫说:“靠,这怎么行,我们本来就是要去揍他的,现在遇到他了你倒要回去了,什么意思啊。当初要是怕,你就不该出来,现在既然来了,就要打!”夏天,他们就干.上.了(可惜没打赢)。

及瓜而代意思,及瓜而代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石稷说:“军队战败了,你(孙良夫)不能再耽搁了,要是非跟人家干,我们就要全军覆灭。你把兄弟们都玩.死了,回去怎么交代啊?”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说:“你是国卿。你要是战死了,那太丢人了。你还是带着大家快点跑吧,我留在这里给你顶着。”同时通告军中,说援军的战车来了不少。齐师停止了进攻,在鞫居驻扎下来。这时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孙良夫),孙桓子才保住一条小命。

不久,卫人要分地盘给仲叔于奚,仲叔于奚不要,却很不要脸的请求朝见时用曲县、繁缨(仲叔于奚这种请求是以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卫君答应了仲叔于奚的请求。

孙桓子逃回新筑,不入城,随后就去晋国求救兵。碰巧臧宣叔(鲁大夫)也到晋国求救兵。都投到郤献子门下(郤克三年前出使齐国,因跛脚遭齐顷公之母萧同叔子的耻笑,曾发誓要报仇,所以鲁、卫求兵都来找他)。晋景公答应给他七百辆战车的兵力。郤子说:“这是城濮战役所用的军需,那时有已故国君(晋文公)与卿大夫(在先轸、狐、偃、栾枝等人)的敏捷,才取得胜利。我没那么有种,七百乘取胜,太他妈难了,你还是给我八百乘战车吧。”晋景公答应了。

郤克为中军主帅,士燮以上军佐的身份率领上军,栾书为下军主帅,韩厥为司马,去救鲁、卫两国。臧宣叔迎接晋军,为他们引路。季文子(鲁大夫)帅军与晋军相会。到达卫国境内,韩献子要按军法处死部下,郤献子驱车狂奔想要救他。可惜到达后,那人已经挂了。郤子索性以首级示众,高诉他的仆从说:“让我来替韩厥背黑锅吧。”

晋军跟踪齐军到莘。六月十六日到达靡笄山下。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你老板的弟兄光临我这小地方,我兵少将寡,明天见个面吧。”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都是好兄弟。他们说:‘你齐老大老是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发泄兽.欲。’我们老大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派我们来跟你商量商量,可别让我在你们这待太久,速战速决吧。既然齐老***话了,我们也不会让你失望,明天PK吧。”

齐顷公说:“这一仗,你打也得打,你不打也得打!”齐国的高固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砸人,还抓了晋军的人,爬到人家的战车上,把桑树根系在车上当红旗拽,好让齐营的人都看见,还说:“我是最牛逼的,谁没有牛逼来跟爷买,爷多得是,爷不是个传说!”

有而字的成语有哪些

1. 计字开头四字成语

计字开头四字成语 :

计日程功、

计绌方匮、

计穷势蹙、

计然之策、

计研心筭、

计功程劳、

计斗负才、

计不旋踵、

计日而待、

计行虑义、

计功谋利、

计功行封、

计劳纳封、

计功量罪、

计日指期、

计深虑远、

计合谋从、

计过自讼、

计获事足、

计不旋跬、

计无所出、

计较锱铢、

计穷智极、

计将安出、

计上心来、

计无复之、

计出万全、

计穷力竭、

计出万死、

计伐称勋

2. 以及开头的四字成语

1、及宾有鱼

[拼音]:jí bīn yoǔ yú

[解释]: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

[来源]:《周易·姤》:“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于义不可及宾也。”

2、及第成名

[拼音]:jí dì chéng míng

[解释]:及第:科举时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来源]: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3、及锋而试

[拼音]:jí fēng ér shì

[解释]: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来源]:《汉书·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4、及瓜而代

[拼音]:jí guā ér dài

[解释]: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来源]:《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5、及笄年华

[拼音]:jí jī nián huá

[解释]: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来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6、及溺呼船

[拼音]:jí nì hū chuán

[解释]:比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

7、及时行乐

[拼音]:jí shí xíng lè

[解释]:不失时机,寻欢作乐。

[来源]: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3. 作开头的四字成语

作奸犯科、

作歹为非、

作茧自缚、

作福作威、

作浪兴风、

作法自毙、

作恶多端、

作小服低、

作茧自缠、

作古正经、

作死马医、

作张作致、

作鸟兽散、

作舍道边、

作金石声、

作辍无常、

作法自弊、

作威作福、

作不如程、

作作有芒、

作壁上观、

作奸犯罪、

作作生芒、

作言造语、

作善降祥、

作事不时、

作贼心虚、

作育人材、

作牛作马、

作困兽斗

4. 云开头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云字头成语:

云蒸霞蔚 云淡风轻 云谲波诡 云锦天章 云程发轫 云雾迷蒙 云舒霞卷 云霓之望 云程万里 云泥之差 云兴霞蔚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梦闲情等。

云淡风轻 yún dàn fēng qīng

解释: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出处: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云程万里 yún chéng wàn lǐ

解释:形容前程非常远大。

例:清·陈朗《雪月梅》第四回:“蒋士奇道:‘可喜!可喜!将来云程万里,正未可量。’”

5. 各打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各奔前程 奔:投向,奔往;前程:前途。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不同的志向,寻找自己的前途。

各不相谋 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各不相让 让:歉让。互不谦让、让步。

各持己见 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各从其志 从:听任;志:志向。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各个击破 各个:逐个;击:攻。军事术语。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消灭。有时也比喻将问题逐个解。

各尽所能 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各取所长 指要善于运用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长处。

各色名样 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各色人等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

各抒己见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各为其主 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各行其是 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各有千秋 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各有所长 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各有所短 短:不足。各有各的不足。

各有所好 好:爱好。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只应听其自然。

各有所职 各人有各人负责的事。比喻分工明确。

各执己见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各执一词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各自为政 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各安生业 各自安于赖以生活的职业。生业:谋生之业。

各得其宜 指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各就各位 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各取所需 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

各色各样 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各式各样 指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

各抒所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各抒己见”。

各司其事 司:主管,经营。各自管好各自的一摊事。

各行其志 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同“各从其志”。

活用的含义是什么?活用最常出现于在什么之中?

与“而”匹配的成语715条,以下常用成语193条: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包而不办包:包揽。把事情包揽下来却不办理。

博而不精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避而不谈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备而不用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欢而散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比肩而事比:并。肩并肩做事。指共事、同事。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劳而获获:获取,得到。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期而会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不期而然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不期而同指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半途而废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败兴而归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药而愈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脆而不坚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存而不论存: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擦肩而过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手而得垂:垂下。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

趁虚而入趁:乘着;虚:空虚。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侧足而立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大败而逃指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淡而不厌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夺眶而出眶:眼眶。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夺门而出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待时而动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浮而不实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分而治之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泛泛而谈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

废然而返本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在形容失望回来。

拂袖而归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决。指毫无留恋,回到家乡归隐。

拂袖而去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拂袖而起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很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扶摇而上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

华而不实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含屈而死含着委屈而死去。

和衣而睡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

和衣而卧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仅此而已只有这样罢了。

崛地而起崛:高起,突起。从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

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极而言之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简而言之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揭竿而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见机而行见机:看时机,看情况。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尽力而为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困而不学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扩而充之扩:扩展。扩大范围,充实内容。

夸夸而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款款而谈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

侃侃而言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凯旋而归打仗得胜后返回。

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迷而不反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迷而不返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秘而不露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没而不朽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秘而不宣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迷而知反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迷而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慕名而来指仰慕名声而来。

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满载而归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廉而不刿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乐而忘返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劳而无功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怒目而视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脾气的神情。

拍案而起案:桌子。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匍匐而行蹑手蹑脚地走动或慢慢地走动。

破壳而出带壳的动植物冲破其外壳而生长。形容新生事物十分顽强。

破门而入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破门而出把门砸破冲出来。形容坏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做坏事。也比喻摆脱束缚或限制。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企足而待抬起脚后跟来等着。比喻很快就能实现。

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

翘足而待踮起脚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实现。

如此而已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

食而不化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死而不朽指身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

失而复得指失去而后又得到。

死而复生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死而无怨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

顺风而呼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拭目而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顺时而动顺应时势而行动。

似是而非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说说而已非实质性的事物,空谈,闲谈。

扫兴而回扫兴:指情绪低落。指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情绪低落。

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随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推而广之广:宽,大。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形容说话不慎重。也形容才思敏捷,可以对答如流。

唾手而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凶猛。

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闻风而起闻:听到;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闻风而逃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无功而返指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

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

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传播开来。

席地而坐席:铺席;席地:在地上铺席。古人在地上铺了席子等物以为座。后泛指在地上坐。

笑而不答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悬而未决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信而有征信:确实;征:征验,证据。可靠而且有证据。

席卷而逃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

悬悬而望形容一心一意地期待、盼望。

掩鼻而过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易地而处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要而言之要:简要。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一概而论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鱼贯而入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鱼贯而行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哄而起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哄而散哄:吵闹。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饮恨而死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油然而生油然:很自然的。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嫣然而笑嫣然:美好的样子。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扫而光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一望而知一看就明白。

月晕而风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一饮而尽饮:喝。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

源源而来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一拥而入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一拥而上一下子全都围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易子而食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直道而行直道:正路。沿着直的道路走。比喻办事公正。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知难而进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择人而事事:侍奉。选择好人,侍奉终身。多指选择所嫁对象。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自上而下从上到下。

自下而上从下到上。

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及”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浅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内容提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中广泛撷取论据,从名词活用的普遍性、动词活用的普遍性、形容词活用的普遍性等方面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

[关键词] 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 普遍性

所谓词的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能而具有新的性质和语***能的灵活用法,离开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这种性质和功能。例如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用如动词,某些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动用法、形容词等用如名词等等。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现就结合具体例名句,对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名词活用的普遍性

1.名词用作一般的动词。

名词本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不再限于它单纯地表示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它表示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使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象动词那样使用。

①庄公升坛,曹子手操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②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属列传》)

③小信未孚,神易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④踵门而告之公(《孟子·许行》)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班超传》)

⑥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公孙无知之乱》)

例①“手”可译释为动词“操”或“持”;例②“法”是“依法惩处”的意思;例③“福”是“赐福”的意思;例④“踵”原意是“后跟”,这里是“踵至(亲身来到)”的意思;例⑤“首”是“头朝着“的意思;例⑥“瓜”都是食瓜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

①桓公解管仲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

②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史记·平原君列传》)

③先生之恩生礼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④(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例①名词“相”是使动用法的,在此表示使…为相,“之”是宾语,“相之”即使之为相。例②名词“臣”与例①“相”相同,即使诸候为相。例③名词“肉”和例④名词“汗”虽然也都是使动用法,但“肉”在此不是表示使…为肉,而是使…生肉,“肉骨”就是使肉生骨;“汗”在此也不是表示使……为汗,而是表示使……出汗。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念上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认为或看做这个用如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①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

②天下乖戾,而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③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客孟尝君》)

例①的“友风”是“把风当作朋友”,“子雨”是“把雨当作儿子”;例②“君”在此表示认…为君,后一个“君”是宾语,“君君”即“认君为君”,也就是“把国君看作国君”;例③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人”。

4.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经常充当状语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工具、处所或方式等。例如: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其后,秦稍蚕食储候。(《史记·项羽本纪》)

③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史书·项羽本纪》)

④楚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游侠列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⑥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例①的“人”例②的“蚕”是“像人一样”“像蚕一样”表示比喻,例③的“兄”例④的“父”是“像对待兄长,父亲那样”,表示对人的态度,例⑤的“箕”是“用箕”,表示工具,例⑥的“法”是“按照法令”,表示依据。以上的例子从名词的活用方面证明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二)动词活用的普遍性

1.动词用如名词。

动词本来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再用它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而是用它表示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使它具有名词的性质(或特点)和语法职能,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就是动词用如名词。如:

①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②今邯郸且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动词“继”,在此表示相关的人,即继承者;例②动词“救”,在此也表示相关的人,即救兵。这两例用如名词的动词都是作主语的。例③动词“伏”,在表示相关的人,即“伏兵”是做宾语的。

2.动词做状语

动词多做谓语,但往往也可以做状语,对其他动词起修饰作用。动词做状语多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或状态。如: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②操军吏皆出迎立观,指言盖降。(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口可成。(蒲松龄《促织》)

以上用“·”标出的动词都是做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如例①动词“跳”做“往助”的状语,就表示“往助”时的状语,即“跳跃着前去”。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活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具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发展变化。

(1)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认来之。(《论语·季氏》)

②项伯,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例①不及物动词“来”是使动用法,在此表示“使…来”,“之”是宾语。例②的“活”和例③的“浮”与例①“来”译释相同。

(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

例①的“食之”不可能是“食子路”,而只能是“使子路食”,“见其二子”则是“使其二子拜见(子路)”;例②的“从”也不可能是“沛公跟从百余骑”,而只能是“使百余骑跟从”;例③的“降武”不是“归降苏武”,而是“使苏武归降”。动词活用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不胜枚举,是一种普遍性的语法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不仅名词、动词活用十分普遍,而且形容词活用也几乎无处不在。下面谈谈形容词活用的普遍性。

(三)形容词的活用的普遍性

1.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本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不限于单纯地用它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而是用它表示与其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使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象动词那样来使用,这就是形容词用如动词。如: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页生列传》)

②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③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许行》

例①“短屈原”是动宾短语而不是偏正短语,“短”在此表示“说……不好”,用如动词,“短屈原”即说屈原不好。例②“美我”,“美”用如动词,即说我美。例③的“烈”原是形容词火大,这是是“放大火烧”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①宣子说,轻币。(《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②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

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子》)

例①的“轻”原是形容词,“轻币”是“使币轻”,指“减轻币帛的进献”。“减轻”也是一种动作补结构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也用使动词用法来表示。例②的“富”、“贵”都是使动用法。例③的“强”、“贫”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含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出现的年代也很早。如: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例①两个形容词“小”,例②的形容词“奇”都是意动用法。例①的“小”在此表示“认……为小”,“鲁”和“天下”分别为其宾语,“小鲁”即“认鲁为小”也就是认为鲁国小了,“小天下”即“认天下为小”,也就是认为天下小了。例②“奇”,其译释法我例①相同。

由上述可见,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法现象。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上(全国教育学院古代汉语教学研 究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太原)

2、《古代汉语》下,主编郭赐良、李玲亚、语文出 版社、1998年3月第11次出版。

3、《古今语法异同》(福师大中文系徐启庭)

瓜戍的意思瓜戍的意思是什么

1.?及宾有鱼

拼音: jí bīn yoǔ yú

解释: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

出处: 《周易·姤》:“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于义不可及宾也。”

2.?及第成名

拼音: jí dì chéng míng

解释: 及第:科举时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出处: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3.?及锋而试

拼音: jí fēng ér shì

解释: 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4.?及锋一试

拼音: jí fēng yī shì

解释: 及:趁着;锋:锋利。趁锋利的时候用它。比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然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一听见了开考的消息,不管多垒四部,总想及锋一试,雯青也是其中的一个。”

5.?及瓜而代

拼音: jí guā ér dài

解释: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出处: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文言文肿及肩的意思

瓜戍的词语解释是:语出《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_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_曰:'及瓜而代。'"原指瓜熟时往边地戍守_后用以称官吏赴任。

瓜戍的词语解释是:语出《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_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_曰:'及瓜而代。'"原指瓜熟时往边地戍守_后用以称官吏赴任。拼音是:guāshù。结构是:瓜(独体结构)戍(独体结构)。注音是:ㄍㄨㄚㄕㄨ_。

瓜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参见“瓜代”。参见“瓜代”。引语出《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原指瓜熟时往边地戍守,后用以称官吏赴任。唐薛能《彭门解嘲》诗之二:“秦客莫嘲瓜戍远,水风_洒是彭城。”宋陆游《严州到任谢表》:“憩棠阴而听讼,期无坠於家声。及瓜戍而代归,尚少酬於君赐。”宋戴埴《鼠璞·瓜戍》:“今人到官,贺谢语必言‘瓜戍’。”

二、网络解释

瓜戍瓜戍,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uāshù,原指瓜熟时往边地戍守,后用以称官吏赴任。

关于瓜戍的诗句

子往为师异瓜戍饮泉太守回瓜戍瓜戍喜催新代者

关于瓜戍的成语

破瓜之年瓜连蔓引瓜瓞绵绵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李得李瓜田之嫌抱蔓摘瓜绵绵瓜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关于瓜戍的词语

浮瓜沈李瓜熟蒂落抱蔓摘瓜瓜代之期瓜蔓抄破瓜之年瓜田之嫌青门种瓜浮瓜沉李滚瓜溜油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瓜戍的详细信息

及的意思

1. 翻译这个文言文

有一个捕蛇的人,拿着笼子带着斗笠,要去捕蛇。

他看到路旁有一个蛇的洞穴,很高兴。蹲下仔细观察这个洞穴,然后伸出右手探摸洞穴,摸到了蛇的舌头,(他觉得)胳膊的特别疼,而且突然肿了。

不一会,从胳膊肿到了肩膀,舌头僵硬说不了话。左手也开始变得麻木,不能弯曲。

一个牧童从他面前经过,看到他,认真观察后说“(你)中了蛇毒吗?”(捕蛇的人)轻轻的点点头。(牧童问)“有药吗?”捕蛇的人举起左手指了指他的斗笠。

牧童拿出斗笠中的药,(捕蛇的人)把药吃了。不久,捕蛇的人气色逐渐恢复,肿也消失了。

2.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五段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 翻译文言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短,在大门旁开了个小门迎接他.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道门进去.”前来迎接的人改了道路,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遣你为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三百户人家,每个人张开衣袖就遮成了阴暗,每人挥把汗就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接脚跟站着,怎么可以说没人呢!”楚王说:“如果这样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王派遣使者,是各自到不同的地方的。派遣贤能的使者出使贤能的君主,无能的出使无能的君主。我最无能,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4. 伯乐相马的文言文

伯乐教二人相马,相与之简子厩观马。

一人举?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此自以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肩而肿膝。

夫?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马而拙于任肿膝。

译文? 伯乐教两个人相看有踢蹶习惯的马。? 一天,他和这两人一起前往赵简子的马房去实际观察。

? 其中一人认出一匹踢马,另一人走到马的身后,连续拍了三次马的臀部,马都不踢一下。? 辨认的人以为自己相错了。

? 另一人却说:“您并没有相错。这确是一匹踢马。

只是它现在前脚肩胛筋骨损伤,膝盖肿胀 。凡是踢马,举起后腿踢蹶时,重心便落在前腿上。

而这匹马,前膝肿痛,不能支撑全身重 量,所以后腿举不起来,不能踢了。您很会辨认踢马,却看不出它前膝肿胀。”

5. 文言文翻译

武训,山东堂邑人。三岁父亲去世了,家里贫穷,只能靠乞讨过日子,吃饭必先是侍奉母亲吃,人们都说他是孝顺的乞丐。七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他白天出去乞讨,夜里帮人家搓麻线,每得了一文钱就存起来,每天只用两文钱买个粗馒头给自己吃。

几年后,他存了六千文,县里有一个富人家,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训求见(肿门不知道),看门的想打发他,他不离开,看门的就给了他钱,但他不接受,主人怕他打扰,不敢让他进来见面。武训长跪于门外不离开,主人不得已见了他。武训伏在地上请求他:“我有求于您,您一定要答应我。”主人说:“你是想要钱吗?”武训答道:“我并不是向您要钱,而是把钱放在贵人这里罢了。我有六千钱,希望存放在贵人家里,我来取利息。一年之后,(以子为母不知道什么意思,子是利息,母是本金),您能答应我吗?”主人认为这笔钱也不多,就答应了,武训叩首感谢然后离开。后来武训每获利一千钱,就拿着去富人家。就这样过了十年,利息和本金加起来,也有不少钱了。武训说:“我现在可以实行我的报复了。”

武训于是租了庙宇做为学校,招收学生传授知识,聘请老师,恭敬的拿着干肉,有的看不起他就不答应,他就长跪不起,直到老师答应。每逢开学第一天,一定盛情用好菜款待老师,不以自己为主人,而是请乡里有声望的人来宴席上,有的人不愿意去,武训就长跪不起,一定得请到。十五的时候,武训就到学校视察。教书勤快的,就拜谢。有懒惰的,就长跪在那里,留着眼泪不起来,老师们都很敬畏他,不敢偷懒。学生有懈怠学业的,武训也跪在那里求他,学生也互相告诫不敢懈怠。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学生毕业离开的也都数不清了。武训每天还是以两个粗馒头度过了他的一生。

武训身材飞蛾扑而短小,相貌丑陋,乞讨到80岁,未曾浪费过一文钱,但所创办的学校有三十几所,有人劝说他应该娶妻,但他不答应。一点点钱地积累,就是将办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大概所谓“高尚的气节和行为,得天独厚的人”说的就是他了。

hongzhouche翻译

6. 文言文

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

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

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

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

若满意丶请及时***纳~!

7. 文言文中及的意思有哪些,加例句

◎ 及 jí〈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 及 jí〈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 jí

(1) 和,与 [and]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 及 jí〈副〉

(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also]——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含有所的文言文例句

及的意思: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

相关组词:

及时[jí shí]?

(形)正赶上时候;恰在需要时候:~救援。(副)不拖延;抓紧(时机):~处理突发***。

及格[jí gé]?

达到合格线(多指考试成绩)。

及第[jí dì]?

(动)科举时试中选:状元~。[反]落第。

及笄[jí jī]?

〈书〉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及时雨[jí shí yǔ]?

(名)农作物急需水时下的雨;正合时节的雨。比喻紧急时刻能给予救助的人或事。

及门[jí mén]?

及于仕进之门

及龄[jí líng]?

达到规定的年龄。

及早[jí zǎo]?

(副)趁早:天就要下雨了,要~回家。

及锋一试[jí fēng yī shì]?

《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

及时性[jí shí xìng]?

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笄年华[jí jī nián huá]?

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及期[jí qī]?

到时侯。

及以[jí yǐ]?

连词。犹以及。

及门***[jí mén dì zǐ]?

又称“受业***”,从汉代始,受业***人们习惯称其为及门***。

及身[jí shēn]?

亲身受到。

及宾有鱼[jí bīn yǒu yú]?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

及笄之年[jí jī zhī nián]?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今[jí jīn]?

趁现今之时。

及锋而试[jí fēng ér shì]?

及:乘,趁着。锋:锋利。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及瓜而代[jí guā ér dài]?

及:到。指到明年瓜熟时就派人来接替。后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1. 含“所”字的古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古文中“有所”,“再给几个简单的例句,我是高中

故患有所不避也 该句译为“所以(遇到)灾祸也有不躲避的呀”

“有所”指“有……的(东西、事情、情况、地方、做法、行为、人)”.“所”是助词,本质上是和其后的动词“避”构成所字结构,“所不避”指“不躲避的”,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词组,“有”与“所不避”构成动宾结构.文言文中“有所”“无所”常出现,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固定词组翻译.

再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一点东西也不敢有接近的)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有不得以的情况)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不应该有拜访的行为)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难道我有失礼的地方吗?)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主的命令有不接受的)

3. 含有"及"字的文言文句子 最好每种意思都有例句

◎ 及j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词性变化

◎ 及jí

〈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jí

<;连>

(1) 和,与 [and]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 及jí

〈副〉

(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also]——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 及Jí

〈名〉

4. 文言文中含"所"的例子

所:

处所;地方。《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从***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处;座。用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

5. 文言文词“所”的多解,最好有例句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6. 文言文 "有以" 例句

有以

1. 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记·田儋列传》:“[ 横 ]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 高帝 。 高帝 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 晋 潘岳 《西征赋》:“岂虚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 唐 白居易 《黑龙饮渭赋》:“或隐或见,时行时止,顺冬夏而无乖,应昏明而有以。”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武林》:“ 武林山 出 武林 水, 灵隐 后山毋乃是此山,亦复用此名,细考其来真有以。”

2. 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王弼 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 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严复 《原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7. 高中文言文中所出现的文言实词,资,诏 带例句

①钱财;物资。《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②积蓄。《信凌君窃符救赵》:“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③供给;资助。《祭妹文》:“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次。”

④资本;依托。《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天赋。《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贵为天子,……又有能致之资。”

⑥通“咨”。询问。《礼记·表记》:“事君先资其言。”

资斧⒈旅费。⒉征伐。

资望门第;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