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年不穷节的意思_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翻译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7 0
  1. 嵇康夜游文言文翻译
  2. 勤训李文炤文言文翻译
  3. 朱子家训全文翻译
  4.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仡戟。
  5. 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解析
  6. 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二十一日,宗元白:

穷年不穷节的意思_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翻译:

二十一日,宗元写: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风瘫之类的),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

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

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

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求***纳,谢谢!

嵇康夜游文言文翻译

问题一:急~!!翻译~!!! 20分 People born of solid SIMS, no teacher cannot is only the opinion ears. People born of solid SIMS, and to meet gone, too

Disorderly su2, is *** all, with he***y *** all also h***e disorderly also disorderly. The gentleman to to face it's open mind in stillness. This is

Person of hunger, Anne be courteous? Ann know CiRang? Ann well bred yu product? Also Ran 々 and Jiao, XiangXiang and full already yi.

Man without a teacher can't, the heart is also the enjoyment. This makes life and withheldest peek Chu Huan rice beams, but also Shu herb to dump

For see, then that sufficient for this also, EEr CanRan h***e Chu s.a. Huan rice beams and to the x however, then treat yue:

This how strange also?&quot俯 Pilate *** elly of without Qian in the nose, the mouth, taste and certainties food and content with body, then either abandon

This instead Pilate yi. Today WangZhiDao hu *** and first, ACTS of stockings to...

问题二:请你结合商务礼仪知识和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礼者人道之极也”这句话的理解 一、礼饰人性的依据

现实生活之所以要种种形态的礼来加以缘饰,这是由人的情感、人的欲望决定的。人首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在群居生活的世界中,人的感情与欲望才会表现出自身的意义。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荀子?富国》)“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荣辱》)

在专门阐述礼的理论中,荀子追溯礼的起源时,也是从人的自身欲望与外在客观世界***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来阐明的,所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这是古往今来,人所共知的,而且人的欲望恰如弗洛伊德的人性论中“本我”,是一种天然的破坏力量,若没有现实原则的制约,它总是倾向于将自己通过不同的途径表露出来。这种欲望或本我,在荀子那里,有时又以“人情”这一词出现。荀子对这种恶劣的情欲作了多方面的揭示。它表现在生理欲望上,“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王霸》)綦,就极至的意思,没有人不喜欢以最美好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身心追求的。这种近乎自然、近乎本能的追求,在当下的表现,则是“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它即使不追求享受的极至,至少也要要求限制肉体的因钉得以消除,也就是说,在人性中,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到人的享受的极至,都是追求一种不受压抑的自然状态。

对物欲的追求没有止境,这是人情的另一方面。荀子以为“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荀子?荣辱》)穷年累世对财富的追求,是一种财货偏好的心理使之然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人本性显示为小人。所谓“人之生(同性)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荀子?荣辱》)从本性方面讲,人是“唯利之见”的,在没有社会规范、无师无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尤其是“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同纵)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性之恶明矣。”(《荀子?性恶》)贪利纵情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的混乱,财富的匮乏,道德的沦丧,“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国语?楚语》)。所以,本真的人情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是一种不能听之任之、纵顺的存在。

在社会关系中,人们若顺情嗜欲,恶劣的情欲必然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将孝、信、忠种种伦常关系置之脑后,对于这种人性阴暗的方面,即使圣人也是无可奈何的。“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情,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荀子?性恶》)当人们有了妻子的时候,对于父母的孝顺之情就少了,一旦嗜好、欲望主宰了人心的时候,朋友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同样,对君主的忠诚也是建立在对***厚禄的期盼上,这种愿望如果满足了,那么对君主的忠诚也就差得远了。人的某种需求的满足,就使得构成追求它的心理动力消失殆尽,但是无止境的索取还是存在的,只是它已不再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之上,而是纯粹表现为一种单方面的索取。荀子对人性的这种洞察,决定了他将礼看作是消解人性阴暗面的利器。

人的群居性,是自......>>

问题三:什么意思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1、小人困驰骤:出自杜甫《九日寄岑参):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原意是说官员们骑马乘车还可勉强而行,而那些穷人百姓们就只能被困得举步维艰了(因为大雨下了两个月),驰骤的原意是驰骋、疾走,小人是跟上面的”君子“对应,指穷人百姓,文天祥引用这句的意思是”我现在就像那些被洪水围困得无法动弹的人一样,空有满腔的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而我内心的爱国 *** 却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澎湃。现在的世事固然不堪再论道,我将怎么追随你们这些先辈英豪? 2、汉朝的祸乱是由外戚乱政引起的,唐代的祸乱是基于宦官阉人擅权。那些小人的计谋都是出于私心,还能指望他们做出利于国家的事情来吗?那些公卿大人们还在安逸地面对着眼前的危机,却不知道关河已为大宋的危亡而痛苦流涕。寻常百姓之家里难道就没有人一直死抱着收复神州、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吗? 宋朝的政治制度在某些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它既没有外戚乱政、藩镇割据,也没有寺宦擅权和后宫干政,但宋室南迁以后却一直不思收复失地,苟安一隅,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子当然是南宋皇帝,所以陆游才说“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而且他们都是亡于内乱,你宋朝没有这些毛病,为什么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矛头直指南宋皇帝,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渴望收复神州的强烈愿望。

问题四:荀子的性恶论怎么得出来的?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后世法家诸子(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和杨朱也主张性恶论。再后来的儒家时代没有公开发表性恶论的***,再后来的近现代主张性恶论的实在太多,不再列举。

问题五:韩非子的性恶论 韩非子的性恶论其实主要来源于他的老师荀子。

性恶论

荀子的人性论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做“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所以,荀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了“天人之分”一点上。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伪(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荀子著《劝学》、《修身》诸篇,并以此作为《荀子》全书的开始,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荀子?儒效》:“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伪(为)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健,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后,......>>

问题六:人之初,性本恶 性善论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理论著述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做“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所以,荀子学说......>>

问题七:孔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俗人曰 穷生歹意,富生*心 孔子说:君子能够在困窘之中恪守自己的品性,而小人在困窘之中则会胡作非为。

世俗之人说:贫穷会产生坏念,富足会产生*欲。

勤训李文炤文言文翻译

1. 《晋书·嵇康传》文言文句子翻译

译文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他的兄长嵇喜,很有才能。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

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丽的文***和优雅的风度。

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对自己进行多余的打扮。人们认为他风***非凡,天生本质与自然相合。

能容忍别人的过失,遮掩别人的过错。宽容简约有大度量。

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

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

(嵇康)认为神仙禀受于自然,不是积累修行能够达到的。但是如果能够引导修养合理,还是能够长寿。

于是写了《养生论》。又认为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释私论,不译)因为有同样高远志趣的知己很找到。常常希望能有一个能与他相得益彰的人。

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说自己与嵇康在山阳住了二十年,从没见过嵇康表现出欢喜或是愤怒的表情。

嵇康曾***药游山泽,遇到得志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当时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称(他)为神人。

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

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临别要走,孙登说:“你性格刚烈而有才,难道能免祸吗!”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

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

(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

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

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

钟会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钟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

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

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 先前,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玩。晚上住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奏。

和嵇康一同谈论音律,辞致清辩。于是(那古人)要来琴弹奏,弹奏了《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

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并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给别人,他也不说他叫什么。嵇康擅长辨析道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远的情趣,自然便达到了玄妙悠远的境界。

收集了自上古以来的高尚之士,为他们写了传并写了赞。是希望能与千年以来的圣人交友。

又写了《太师箴》,也足够用来阐明帝王之道了,又写了《声无哀乐论》很有条理。儿子嵇绍,另外有传。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

盖其胸怀所。

2. 嵇康遇害的全文翻译

嵇康字叔夜,谯郡轾人。轾地有嵇山,家在旁边,因而姓嵇。嵇康幼年失去父亲,有奇伟的才干,深远旷达不与常人一样。身长七尺八寸,言辞气质华美,有风度仪容,而土木形骸,不加雕饰,人们认为他有龙凤之姿,气质天成,十分自然。学习没有老师教导,博览而又一一精通,尤其喜好《老子》、《庄子》。与魏宗室通婚,拜为中散大夫。常做养***食的事,弹琴咏诗,自得其乐。他所交往的知心朋友只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后来参与他们的有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琅琊王戎,于是经常游于竹林,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山涛将要升官,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于是写信与他绝交。这封信送出后,人们明白了不能使他受约束而屈致。

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引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钟会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钟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3. 文言文阅读 选自《晋书·嵇康传》句子翻译

《晋书·嵇康传》原文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康乃与涛书告绝,曰: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

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磐。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

虽曰义直,。

朱子家训全文翻译

1. 《勤训》文言文翻译

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物之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重要的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在于勤劳的决定。”这句话虽然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

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词义 勤训:阐述勤的重要性,告诫后辈。 治生之道:谋生的道理。

莫:没有哪一种东西。 邵子:邵雍,宋代史学家。

计:谋划,打算。 近:浅近。

旨:意义,用意。 莫:没有哪一种东西。

尚:看重。 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的意思。

而:转折连词,然而。 禹:夏代开国的君主。

之:表示代词,意思是“这样的”。 圣:指智慧,才能,道德修养几方面都无与伦比。

寸阴:日影移动一寸,比喻极短的时间。 阴:日影。

陶侃:晋朝人。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况:何况。 不若:不如,不及。

彼者:那些人。 且:因此。

2. 《勤训》的译文

〈勤训〉翻译 作者:李文炤

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所以邵雍说:「为一天打算要在早晨,为一年打算要在春天,为一生打算应当勤劳。」话虽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在食物方面贪图美味,在衣著方面讲究华丽,怠墯偷安,浪费光阴。使他去当农夫,就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使他去做工人,就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使他去做商人,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使他去做读书人,就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的贤人,尚且爱惜一分的光阴;又何况贤能与圣明都不如他们的一般人呢?

3. 求《勤训》翻译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勤训〉翻译 作者:李文炤

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所以邵雍说:「为一天打算要在早晨,为一年打算要在春天,为一生打算应当勤劳。」话虽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在食物方面贪图美味,在衣著方面讲究华丽,怠墯偷安,浪费光阴。使他去当农夫,就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使他去做工人,就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使他去做商人,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使他去做读书人,就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的贤人,尚且爱惜一分的光阴;又何况贤能与圣明都不如他们的一般人呢?

4. 求《勤训》翻译怎么办呢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日之计于晨岁之计于春生之计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岁之农则能深耕而易耨;之工则能计日而效功;之商则能乘时而趋利;之士则能笃志而力行;徒食息于天地之间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敝故户枢蠹流水腐诚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劳则思逸则*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若彼者乎

〈勤训〉翻译 作者:李文炤

谋生道理没有比勤更重要了所邵雍说:「天打算要早晨年打算要春天生打算应当勤劳」虽说得浅近意义却深远啊

无奈般人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食物方面贪图美味衣著方面讲究华丽怠墯偷安浪费光阴使去当农夫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使去做工人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成效;使去做商人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使去做读书人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人间好像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道理天天更新会败坏因此常转动门轴会蛀蚀流动水会腐臭实上天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心思和力量也样劳苦了会用心思考安逸了会迷惑昏乱般人常情像大禹样圣人尚且爱惜寸光阴;像陶侃样贤人尚且爱惜分光阴;又何况贤能与圣明都们般人呢

闪诊漓滨处阎衡洼懂腌鳄荔符枷辟拄鸯老憋起舍粘粒疏烹维悼额

5. 勤训 文言文翻译

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所以邵雍说:「为一天打算要在早晨,为一年打算要在春天,为一生打算应当勤劳。」话虽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在食物方面贪图美味,在衣著方面讲究华丽,怠墯偷安,浪费光阴。使他去当农夫,就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使他去做工人,就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使他去做商人,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使他去做读书人,就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的贤人,尚且爱惜一分的光阴;又何况贤能与圣明都不如他们的一般人呢?

6. 《勤训》的译文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决定于早晨,一年的***决定于春天,一生的***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7. 俭训 李文炤

俭训 清 李文炤

俭,美德也,而流俗顾薄之.

贫者见富者而羡之,富者见尤富羡之.一饭十金,一衣百金,一室千金,奈何不至贫且匮也?每见闾阎之中,其父兄古朴质实,足以自给,而其子弟羞向者之为鄙陋,尽举其规模而变之,於是累世之藏,尽废於一人之手.况乎用之奢者,取之不得不贪,算及锱铢,欲深溪壑;其究也,谄求,寡廉鲜耻,无所不至;则何若量入为出,享恒足之利乎?

且吾所谓俭者,岂必一切捐之?养生送死之具,吉凶庆吊之需,人道之所不能废,称情以施焉,庶乎其不至於固耳.

节俭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一般世俗的人却忽视它。

穷人见到富人便羡慕他,富人见到更富有的人,也羡慕他。吃一餐饭要十金,做一件衣服要百金,造一栋房子要千金,这样怎能不弄到贫穷而感到财用不足呢?每次见到乡里之中,某些子弟们的父兄正直实在,家用充足,而那些子弟却以为祖先父兄的行径太过于吝啬,见识短浅,便以此为耻辱,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全然抛弃了父兄的行为典范。于是累积了好几代的财产,全被他一人浪费光了。况且,用钱奢侈的人,求取财务便不得不贪心,常常和别人为了小小的利益斤斤计较,欲望深得好似山谷,从没有满足的时候。到最后,谄媚、欺诈,毫无廉耻的事情,没一件做不出来的。哪里比得上衡量收入再计算支出,享受永远自给自足的利益呢?

而且我说的「节俭」,难道一定要把一切的礼貌都抛弃吗?生活和死后的器用,吉凶庆吊的费用,是人生中不能免除的,都应该要斟酌情理去使用财物。这样才不至于固执吝啬。

8. 谁知道《磨杵成针》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仡戟。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出处:《朱子家训》——南宋·朱熹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原载《***朱氏宗谱》。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倡导家庭和睦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而朱熹的《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二)倡导人际和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这与朱熹《家训》所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三)倡导重德修身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熹朱子家训

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解析

出自《荀子·荣辱》

原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解释: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一个人的言行不能不谨慎,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修养高的人,以尊重他人为原则,他们总是用善意的语言去说给别人听,听话的人会被他的语言所感动,或受到勉励,或有错就改,或转悲为喜等等。

而那些修养低的人,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顾及别人感情的承受能力,对别人说话随心所欲,更有甚者,用恶语伤害别人,这样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无法与别人和睦相处。

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温暖,也能给人带来深深的痛苦和仇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希望我们都能以“善言”与他人交流,而不要用嘲笑、讽刺、挖苦等语或者绝情的话,在别人的心上刺下一道道伤口,要知道,这些伤口愈合起来是相当相当困难的。

扩展资料:

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胞弟)。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百度百科—荀子

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

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解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提出?性恶论?的人道观时,曾经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尤其是对如何满足人类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原则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最终建构起比较系统的?欲望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应如何认识和对待欲望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欲望 满足欲望 理性思维 原则

 在先秦诸子中,凡谈及人类欲望问题者甚多,但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战国末期,先期各派学术思想的总结者荀况(约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为了提出他的?性恶论?的人道观,曾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他不仅分析了欲望的各种表现、欲望的性质等等,而且还分析了欲望的满足和对待欲望的原则等问题,以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欲望论?。本文拟就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作一浅析。

 一、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应

 荀况首先肯定的命题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们的各种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恶害等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2]

 在此基础上,荀况还对人的性、情、欲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客观的理解。他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 在他看来,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质,欲则是情或性的具体反应。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与情是?无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样也是?无待而然?的。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况第一个直接地论述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在荀况以前的思想家当中,论述欲望的表现时,一般都只仅仅停留在?欲富?、?欲贵?之类,而荀况论列欲望的范围却相当广泛。他在《荀子》?性恶篇?里指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之情性者也。? [4]由此可见,人的欲望确实是多方面的,按现代的归类来看,既有物质方面的欲望,也有精神方面的欲望,而且?穷年累世?永?不知足?。

 因此,荀况认为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欲寡是错误的。他并进一步解释道,情为欲多?缘天官?,即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有各种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有一种欲望,目有目欲,耳有耳欲,口有口欲,心有心欲,所以欲多是人之本性。据此,《荀子》?正论?篇里还专门批判了宋钘的?欲寡?论。他曾挪揄宋钘道:如果人之情真是欲寡而不欲多,无异是说?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5]所以欲多而不欲寡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三、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有区别

 关于欲望本身,荀况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现象,他所说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 [6] 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况则另称之为?求?。所谓?求?,并非只根据人们的生理欲望而活动,还要经过理性的思维作用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7] 这里所说的?心?即理性思维,所以?求?就是经过理性思维判断后的满足欲望的要求,这显然和生理欲望本身的范围是不相同的。正因为满足欲望的要求有理性为依据,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欲望不但不应该?去?或?节?,而且应该充分地予以满足。

 因此,他竭力反对道家的?无欲论?和?去欲论?。荀况认为老子笼统的强调?无欲?或?去欲?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满足的,人们根本不用?去?。所以?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8]

 四、在满足欲望的活动中,理性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荀况认为,既然天生的比较单纯的欲望和受着内心多方面的思虑所得出的欲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欲过之而动不及?或?欲不及而动过之?[9]的现象。荀况解释说,?欲过之而动不及?即欲望不强烈但行动却很积极,那是由于内心的驱使。所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心?。他并且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思维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欲望虽多而对国家治理却没有妨害,如果思维的判断不合理,那么欲望再少,而对于国家的扰乱却是阻止不了的。所以治和乱的关键不在于欲望的多少,而在于理性思维的判断是否合理。

 由此可见,理性思维的作用相当重要。既然如此,人们在追求欲望的满足中,就可以利用理性思维的作用将欲望予以适当的调节和引导。

 五、人类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就是?进则近尽,退则节求?

 荀况在分析了上述欲望问题后便总结道,欲望虽然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接近于完全满足,欲望虽然去不掉,但对欲望的追求却可以节制。

 由此,他便得出了所谓道欲的主张。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10]其意思是说,对待欲望的正道,就是在可以进取的条件下,就尽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满足,在不能进取的情况下,就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天下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因此,对待可以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顺从它,而对待不可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放弃它,?故知者论道而已矣?,[11]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只论欲望是不是合乎正道就是了。

 总之,荀况在他所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欲望问题分析得最为细致,论述得也最为突出。他对欲望问题所作的考察和分析,不仅为当时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有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无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欲望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礼论篇第十九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2][4]荀况:《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5]荀况:《荀子》正论篇第十八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

 [3][6][7][8][9][10][11]荀况:《荀子》正名篇第二十二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原文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2)。余尝于三余之日(3),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4),生人之善行(5),抱朴守静(6),君子之笃素(7)。自真风告逝(8),大伪斯兴(9),闾阎懈廉退之节(0),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土(2),或潜玉于当年(3);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4)。故夷皓有“安归”之叹(5),三闾发“已矣”之哀。(6)悲夫(7)!寓形百年(8),而瞬息己尽(9),立行之难(20),而一城莫赏(2)。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2),屡伸而不能己者也(23).夫导达意气(24),其惟文乎(25)?抚卷踌躇(26),遂感而赋之(27)。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28)!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29)。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30);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3)。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32)。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33)。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34)。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35)。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36)。淳源汩以长分,美恶分其异途(37)。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38).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39)。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40)。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4)。嗟乎(42)!雷同毁异,物恶其上(43);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44)。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45)。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46)!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47)。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48);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49)。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50);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5)。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52)。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53)。悼贾傅之秀朗,纤远辔于促界(54)。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55)。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56)。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57);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58)。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59);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60);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6)!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62)。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63)。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64)。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65);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66);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67)。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68)。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69)!苍昊遐缅,人事无已(70);有感有昧,畴测其理(7)!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72)。既轩冕之非荣,岂?袍之为耻(73)?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74)。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75)。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注释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著有《春秋繁露》等书。他所作的《士不遇赋》,收在《古文苑》中。

(2)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为不朽之作。又为之:又作过一篇《悲士不遇赋》。其残文见《艺文类聚》卷三十。

(3)三余之日:指闲暇之时。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4)夫:发语词。履信:遵守信义。思顺:不忘忠孝。《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5)生人:犹生民。人,人类。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6)抱朴:胸怀淳朴.不失本真。(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守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挠。

(7)笃(dǔ赌)素:犹笃志。志向专一不变。《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后汉书?张衡传》:“必施厥素尔。”注:“素,志也。”

(8)真风:自然淳朴的风尚。告逝:消失。

(9)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斯:乃。

(0)闾阎:里巷的门,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与礼节。

()市朝:指官场,朝廷。驱:驰驱竞逐。易进:侥幸升官,指靠投机取巧往上爬。

(2)怀正:胸怀正直。志道:有志于治世之道。

(3)潜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当年:正当有力之年,指壮年。

(4)没世:终生,一世。徒勤:徒劳,空忙。

(5)夷皓:指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安归”之叹: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曾作歌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商山四皓隐居时作歌曰:“唐虞世远,吾将安归?”(皇甫谧《高士传》)安归:归往何处。即无归处。

(6)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之职。“己矣”之哀:屈原《离骚》结尾说:“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已矣:算了吧。即无可奈何之意。

(7)夫(fú扶):表感叹语气。

(8)寓形:寄身。寓:寄,寄托。形:身形,形体。

(9)瞬息:一转眼一呼吸之间,谓时间短促。尽:指生命结束。

(20)立行:指建立功业

(2)一城莫赏:得不到赐爵封地。

(22)染翰:浸湿毛笔,指写作。

(23)伸:伸述,表白。已:止。

(24)导达意气:抒发性情意志。其:语助词,表示推测,犹“大概”。

(25)惟:只有。

(26)卷:书卷。指董仲舒和司马迁的《士不遇赋》。踌躇:原指犹豫不定,这里指反复思考。

(27)遂:于是。感:有所感触。赋:抒写,用作动词。

(28)咨(zī资):嗟叹声。大块:大自然。受气:意思是禀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斯:此,这。独灵:最灵智,最尊贵、杰出。《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陶渊明《形影神?形赠影》:“谓人最灵智。”这两句是说,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为什么唯独人最为灵智呢?

(29)禀:承受。藏照:怀揣光明,即拥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说常行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垂名:留名。垂:流传下去。

(30)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隐居。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七引《艺经》云:“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远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济:救助。苍生:指黎民,百姓。

(3)靡:无。潜:潜藏,指隐居。跃:显达,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样子。称情:符合心意。这两句是说,无论隐居还是做官,都随顺自然,各安本分,人们高傲自足。无拘无束。

(32)流浪:漂荡不定,这里指运行变化,犹“流转”。徂(cú):往,过去。物:这里指人。群分:指分为善恶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区别,互为对应。

(33)密网裁:***的网织得很密。宏罗制:捕鸟的网罗张得很大。这两句比喻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34)达人:通达有见识的人。善觉:善于观察形势,容易觉悟。逃禄:逃避爵禄,指不做官。

(35)嶷嶷(nì逆):高峻的样子。影:指隐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宽广的样子。声:指隐士的声音。这两句是说,达人隐居于山水之间。

(36)轩唐:指轩辕与唐尧,相传为上古治世之君。永叹:长叹。辞荣:辞去荣华富贵。

(37)淳源:清澈的水源。这里比喻淳朴的道德风尚。汩(gǔ古):水流动的样子。长分:指水源流到远处就分支了。美恶:美善与邪恶。作:出现,产生。

(38)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种行为。攸贵:所贵。莫为善:莫若行善。

(39)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这里指命运的安排或自然的规律。师:师法,效法。

(40)发:显现,指行为表现。生:这里有“树立”的意思。乡闾:乡里。

(4)推:以,凭借。显:显达。矫然:虚伪做作。祈誉:祈求荣誉。

(42)嗟乎:感叹之声。

(43)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异:诽谤异己,即抵毁不同于己见之人。物恶(wù务)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物:指人。《晋书?袁宏传》:“物恶其上,世不容哲。”

(44)妙算者:能预见先机之人。谓迷:被认为是糊涂。云妄:被说成是狂妄。

(45)坦:坦诚,坦荡。至公:最公正无私。无猜:对人没有猜忌。卒:最终,结果。以:因。

(46)琼(qiong穷):美玉,比喻贞洁。兰:兰草,比喻芳香。亮:明白,了解。

(47)炎帝帝魁之世:指传说中上古太平的时代。炎帝即神农氏,帝魁为黄帝子孙,皆为上古治世之君。张衡《东京赋》:“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48)祗(zhī支):恭敬。三省(xǐng醒):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9)庶:希望。进德以及时: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负的机会。不惠:不顺利。

(50)爱生:指爱盎(《史记》作袁盎,此本《汉书》),字丝。汉文帝时任中郎将。晤言:当面说话。指爱盎向汉文帝当面推荐张释之。(事见《汉书?爱盎列传》)张季:名释之,字季。据《汉书?张释之列传》载,张释之担任骑郎(管理宫廷马匹的小官),十年不得提升,经爱盎向汉文帝当面推荐,文帝任释之为谒者仆射(当皇帝掌管传达的长官),后任廷尉,处事多得当。蔽:指被埋没。

(5)愍(mìn敏):哀怜,忧病。冯叟:指冯唐。叟是对老者的称呼。据《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一度匈奴进犯,魏尚亲卒车骑阻击,大胜。因报功的文书上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职。一次文帝过郎署,同郎中署长的小官冯唐谈起此事,经冯唐代为辩白,文帝即派冯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担任云中太守。而冯唐也因此被进封为车骑都尉。赖魏守以纳计:是说冯唐凭借魏尚的事,文帝***纳了他的建议,才得以升迁。

(52)仅然:几乎,将近。这里是“勉强”的意思。知:知遇,指受到重用。旷岁:耽搁、荒废了很长时间。

(53)审夫:确乎。夫:语中助词。眩:迷惑。三夫之献说:意为三人都说有虎。《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谓人们常被谣言迷惑,信以为真。

(54)贾傅:指西汉贾谊。曾作长沙王大傅。梁怀王太傅。秀朗:才华出众。纤:曲。远辔:代指千里马。辔:马缰绳。促界:狭窄的范围。

(55)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后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渊致:学识渊博。屡乘危而幸济:多次遇险而幸免于难。《汉书?董仲舒传》载、江都王、胶西王皆骄纵,董仲舒为人正派,多次上疏谏净匡正,忤逆王意而险遭死罪,后幸免。虽得重用,后来他怕久后获罪,称病辞归。

(56)哲人:才智超众之人。无偶:无双。淋浪:泪流不止的样子。袂(mèi妹):衣袖。

(57)前王:指素王,即古代圣哲。《庄子?天道》:“玄圣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紊王,自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清海:犹明教。《后汉书。赵壹传》:“冀承清海,以释遥悚。”曰:同“幸”,乃,语助词。天道之无亲: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人》七十二章、《史记?伯夷列传》)之意,是说天道对任何人都无亲疏之分,但总将好运赐给行善之人。

(58)澄:清。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鉴:镜,明察。恒:常常。辅善:帮助行善之人。佑仁:保佑为仁之人。

(59)夷:怕夷。投老:到老。回:颜回,字子渊,简称渊。早夭:见(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注(3)。

(60)请车以备谆(guǒ果):《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颜渊死后,家里无钱买棺材,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以筹办。意思说虽然对老师不恭敬,却迫不得己。椁:外棺,泛指棺。茹蔽而殒(yǔn允)身:《史记?伯夷列传》:“***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薇(野莱)而食,最后饿死。茹:吃。殒:死亡。

(6)好学:指颜回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行义:指伯夷、叔齐行义。事见《饮酒二十首》其二注(2)。

(62)若兹:像这样。指颜回家贫早夭,伯夷叔齐饿死。斯言:此言。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语。虚陈:空言,徒说。《饮酒二十首》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与此处意同。

(63)旷世:犹旷代。绝代,世所未有。涩:阻滞,艰难。

(64)伊:语助词,无意义。病:忧虑。

(65)广:指李广。西汉名将。结发:犹“束发”,指年轻的时候。从政:指从军征伐匈奴。《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厂“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不愧赏于万邑:是说李广战功卓著,封赏万户侯也不为过。李广少时为武骑常侍,文帝曾说:“借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后李广屡立战功,匈奴畏避,呼为“飞将军”。

(66)戚竖:外戚小人,指卫青(汉武帝卫皇后之弟)。元狩四年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李广军因失道误期,卫青乘机责罚他,李广悲愤***。竟尺土之莫及:竟然连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赏。武帝时,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广不得封。广弟“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67)身后:死后。动:感动。《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见《论语?子路》)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xún旬,通“恂恂”,诚实谨慎的样子)如鄙人(乡野之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又:李广“遂引刀自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68)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汉时人。尽规:尽力谋划。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言:语助词,无意义。始顺而患入:开始顺处,而后遭祸患。《汉书?王商传》载,汉成帝时,王商任左将军,深受皇帝的信任;后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凤、张匡等人以谗言相害,被罢相后,发病吐血而死。

(69)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时机。易倾:容易用尽,意谓很快就结束了。胡:为什么。害胜:陷害才能超过自己的人。

(70)苍?(mín民)遐缅:苍天遥远。?:天。已:止。

(7)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畴:通“谁”。《尚书?尧典》:“帝曰:畴若予工?”

(72)济意:成就意愿,使本心得以满足。累已:损害自己。

(73)轩冕:指***厚禄。轩:达官贵人所乘的轻车。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压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之谓也。”《晋书?应贞传》:“轩冕相袭,为郡盛族。”?(yù运)袍:在乱麻为絮的袍子,穷人所穿。《论语?子罕》:“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子由也与?”孔子赞美子路,说他穿着破棉袍与穿轻裘的人站在一起而并不以为耻。

(74)谬会:错误的领会。指领会以上四句的内容。谬:谦词。取拙:守拙,指隐而不止。归止:解职归乡。止:语助词,无意义。

(75)拥:抱着。孤襟:孤介的情怀。毕岁:终此一生。谢良价于朝市:拒绝以高价在市场上出卖。即不愿应诏出仕。《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ú运读,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里反用其意。谢:辞,拒绝。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翻译

昔日董仲舒写过一篇《士不遇赋》,后来司马迁也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我曾经利用冬闲、夜晚和阴雨天等闲暇之时,以及在讨论学习的空隙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为感慨而哀伤不已。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从淳朴的风尚消失,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淡忘,追逐***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一些胸怀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当壮年而隐居不仕;一些洁身自好、节操清廉之人,却徒劳终生。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归往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转眼即逝,建立功业十分艰难,却得不到应得的赐爵封地。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能够抒发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抚着古人的书卷反复思考,于是深有感触而写下这篇文章。 可叹承天地之气万物生育,为何这人类独为万物之灵!禀受神情意志而拥有智慧,凭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或居乡野击壤游戏以自乐,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无论隐居还是出仕,都合乎本分,各适其情。时光流逝往古之世成为过去,好人坏人渐有分别群体自成。***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乌之罗大张而鸟心惊。那通达明智之人善觉悟,于是逃避官禄隐居躬耕。高峻的山岭中有隐士的身影,广阔的河流上有隐士的歌声。遥想远古治世深深叹息,甘居贫贱辞却荣华虚名。清澈源头长流分支,善恶区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种行为中可贵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欢娱。遵从上天既定之命,效法圣人留传之书。忠于君主孝敬双亲,乡里再把信义建树。凭真诚之心获得显达,不虚伪做作祈求名誉。可叹哪!人云亦云诽谤异己,憎恨别人在己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湖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虽怀美玉握兰草,徒然芳洁谁称扬!悲哀呀!贤才不被重用,那是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独自勤勉,反复自省哪能废弃;愿修治德行等待良机,但良机既至却不顺利。若非爱盎向皇帝面荐,想那张季将永被遮蔽;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凭谏魏尚之事才把官提。虽勉强可称终遇知己,却愁苦煎熬荒废年岁。明知市上确实无虎,三人说有便受蒙蔽。可哀贾谊才华出众,委屈骏马局促狭界。可悲董仲舒学识渊博,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恭承前代圣王明明教诲,说是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帮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可伤请求孔子卖车以葬颜回,可悲伯夷叔齐食蔽终丧其身;虽然颜回好学伯夷叔齐行仁义,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如此报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无私之说为空论。哪里是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雄心壮心辱于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真诚信义留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之悲泣。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顺利而后祸患殃及。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苍天遥远,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谁能探究其中道理!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不想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难道破袍在身就算羞耻?领会实谬***取守拙,姑且欣然隐居避世。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