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目眼图片大全,蜂目豺声文言文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7 0
  1. 含有“声”字的成语和古诗文句子。(声:多次)的意思。
  2.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翻译
  3. 枭獍的诗词枭獍的诗词是什么
  4. “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如何翻译?

1、词语:

作茧自缚、蝇头小利、飞蛾扑火、螳臂挡车、金蝉脱壳、雕虫小技、破茧成蝶、无头苍蝇、噤若寒蝉、断肢自救

2、词语:

蜂目眼图片大全,蜂目豺声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益虫 、害虫 、蜂喧 、蝶舞 、飘舞 、飞舞 、翩翩 、蠕动 、吟唱 、瞅鸣

一、作茧自缚

读音:[ zuò jiǎn zì fù ]

释义: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白话译文:人生就象是春蚕一样,作茧自缚。

二、噤若寒蝉

读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

释义: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白话译文:刘胜居大夫之位,受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举荐,听闻恶行不加以批判,隐瞒真实情况,只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蝉一般不出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啊!

扩展资料

噤若寒蝉的近义词: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

读音:[ chén mò guǎ yán ]

释义: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旧唐书·郭子仪传》:“钊(郭子仪孙);伟姿仪;身长七尺;方口丰下;沉默寡言。”

白话译文:钊(郭子仪的孙子),身高有七尺多,四方大口,下巴丰盈,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含有“声”字的成语和古诗文句子。(声:多次)的意思。

1. 《昆虫记》中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2 成语***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

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2.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

“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2.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

“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

“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2.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2.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2.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

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2.6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2.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

“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2.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

“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用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3.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

兹考证、归纳如下。 3.1.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3.1.2 借此表示微不3.1.3 足道的人和事,3.1.4 有的还自不3.1.5 量力。

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3.1.6 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3.1.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3.1.8 称“细腰”,3.1.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

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3.1.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3.1.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3.1.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3.1.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

如“螓首蛾眉”等。 3.1.14 复3.1.15 眼 胡蜂的复3.1.16 眼较突出,3.1.17 且腹末有毒刺,3.1.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3.1.19 性情凶狠。

如“蜂目豺声”等。 3.1.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3.1.21 下唇3.1.22 特化为喙管,3.1.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3.1.24 成的口针,3.1.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3.1.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

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3.1.27 不3.1.28 副实。

3.1.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3.1.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3.1.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3.1.32 翅 蝉的翅轻、薄而3.1.33 透明。

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3.1.34 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3.1.35 装;“蝉翼为重,3.1.36 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3.1.37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3.1.38 看上去很厉害,3.1.39 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3.1.40 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3.1.41 且都比喻自不3.1.42 量力。

3.1.43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

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3.1.44 已,3.1.45 “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3.1.46 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

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3.1.47 那只能是指3.1.48 蚊复3.1.49 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3.2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3.2.1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3.2.2 食性 螳螂为著名3.2.3 的捕食性昆虫,3.2.4 “螳螂捕蝉,3.2.5 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3.2.6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3.2.7 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3.2.8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3.2.9 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3.2.10 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3.2.11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3.2.12 “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3.2.13 “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3.2.14 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3.2.15 不3.2.16 能大嚼树的枝叶,3.2.17 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2.18 必定象长时间不3.2.19 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3.2.20 因此用。

2. 昆虫记四字成语

螳螂捕蝉、飞蛾扑火、金蝉脱壳、蛛丝马迹、豺狼虎豹一、螳螂捕蝉 [ táng láng bǔ chán ] 基本释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 出处:汉代 刘向《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白话译文:院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直蝉,蝉在高枝上悲哀地叫,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直螳螂在身后。

二、飞蛾扑火解释: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出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译文:“如飞蛾的赴火,难道焚烧自己的可吝啬。”语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自投罗网、飞蛾投火、自取灭亡、灯蛾扑火、飞蛾赴火反义词:明哲保身三、金蝉脱壳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示例: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用掩人耳目手段近义词:缓兵之计、瞒天过海、远走高飞反义词:瓮中捉鳖、老树盘根、腹背受敌四、蛛丝马迹解释: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

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出自: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译文:“大开通和转***之门,泛滥广泛繁多,有凝天下无字不能通用,而实际上是蜘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备在古代的书。”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状语;含贬义五、豺狼虎豹意思: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

也比喻凶残的恶人。拼音: chái láng hǔ bào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

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译文:正是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

天晚了,倘若出来一把,我们就坏了。

3. 昆虫记中的四字词语100个

干劲十足、天经地义、晶莹剔透、毫不迟疑、轻薄如纱、默默无闻、毫不吝惜、自作主张、稀奇古怪一无所知、温暖舒适、跋山涉水、胡作非为、丑陋不堪、逃之夭夭、不辞辛苦、金蝉脱壳、各种各样、摇摆不定、洁白细致、地地道道、声如霹雷、与生俱来、毫无疑问、烦吵浮夸、微不足道、凯旋而归、死而后已、纹丝不动、不远千里、面不改色,不战自败、自叹不如、威风凛凛、豺狼虎豹、锋利无比、泰然自若、丑陋不堪、没心没肺、三三两两、不可思议、历经艰辛、不遗余力、美味佳肴、翩翩起舞、温柔可人、毫不客气、天衣无缝、敬而远之。

4. 昆虫记中的四字词语越多越好,谢

《昆虫记》中的四字词语有:小心翼翼、金蝉脱壳、博大精深、一臂之力、百折不挠、默默无闻、饥寒交迫、细致入微、半途而废、不速之客、安然无恙、独具慧眼、首屈一指、美味佳肴、千里迢迢、莫名其妙、火上浇油、先发制人、无功而返、掉以轻心、千钧一发、束手就擒、不可思议、泰然自若、浑身解数等等。

1、金蝉脱壳

读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引证:元代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引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例句:杨六郎用了金蝉脱壳之计,才逃出虎口。

2、博大精深

读音: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引证:明代姜世昌《逸周书》:“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翻译:他的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这些并不是后世的人所能达到的。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伟大著作。

3、半途而废

读音:bàn tú ér fèi。

解释: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引证: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翻译: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引用: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如果就此请***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例句: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4、独具慧眼

读音:dú jù huì yǎn。

解释: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判断的(如在质量方面)。

引证: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

例句:本书选诗独具慧眼,注释妙笔生花,征引文献丰富,行文幽默而深刻。

5、千钧一发

读音: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

引证: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翻译:***设用一跟头发来绑住很重的东西,将其悬挂在很高很高的地方,下方面临的是不知道深度的悬崖、深壑,即使再愚笨的人都知道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

例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翻译

哀声叹气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不声不吭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沉声静气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出声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怪声怪气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疾声厉色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誉驰声指传播虚***的名声娇声娇气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金声玉润比喻文章气韵优美寂然无声寂静没有声音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谬***虚声指错误地相信虚***的名声百舌之声比喻唠叨、多嘴。比肩齐声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兵贵先声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不动声色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露声色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铲迹销声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丑声远播坏名声传播得很远。大放悲声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大声疾呼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大张声势大造声势,扩大影响。谠言直声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低声下气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杜口吞声形容一句话也不说。恶声恶气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飞声腾实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吠形吠声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吠影吠声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蜂目豺声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浮声切响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歌声绕梁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鼾声如雷鼾声:熟睡时发出的鼻息声。形容睡得很深,鼾声很大。好声好气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影绘声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绘声绘影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鸡声鹅斗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口口声声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空谷传声在山谷里叫喊一声,立刻听到回声。比喻反应极快。敛声屏气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力竭声嘶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名声籍甚比喻名声极大。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匿迹销声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诺诺连声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屏声息气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怯声怯气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忍气吞声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声色狗马声:歌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的生活。声势浩大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声泪俱下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声动梁尘形容歌声嘹亮动人。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声气相通彼此串通,互通消息。声东击西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音笑貌指人的言谈、表情等。声振寰宇寰宇: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罪致讨宣布罪状,并加讨伐。声色犬马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的生活方式。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声名狼藉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声色俱厉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声威大震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声价十倍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声色货利货:指钱财;利:指私利。贪恋歌舞、女色、钱财、私利。泛指寻欢作乐和要钱等行径。声振林木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随声吠影比喻一经他人唆使,便不分是非曲直,对人大加攻击。唯唯连声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闻声相思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无声无臭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先声后实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下气怡声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休声美誉休:美好。美好的声誉。一手独拍,虽疾无声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掞藻飞声掞:发舒;藻:辞藻;飞:飞扬;声:声誉。指施展文才,声誉远扬。怡声下气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燕语莺声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应声虫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饮泣吞声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饮恨吞声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掷地作金石声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铮铮有声铮铮:金属相击声。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作金石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喏喏连声喏喏:答应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虚张声势张:铺张,夸大。***装出强大的气势。指***造声势,借以吓人。 悄然无声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鸦鹊无声形容非常静。同“鸦雀无声”。 哑口无声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嗳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北鄙之声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悲声载道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不声不气指不说话;不出声。弛声走誉指名声传扬。驰声走誉名声传扬。雏凤清声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揣骨听声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大音希声《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低声哑气犹言低声下气。东声西击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遁迹销声谓隐居不出。附耳射声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附声吠影比喻盲目附和。附影附声盲目附和。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鹤唳风声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鹤唳猿声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狐听之声《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盟津、河津忄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后因以“狐听交口同声犹言众口一词。金声玉服见“金声玉色”。金声玉色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金声掷地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敛声匿迹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敛声屏息见“敛声屏气”。埋声晦迹犹销声匿迹。靡靡之声同“靡靡之音”。名声过实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默不作声一句话也不说鸟声兽心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屏气吞声犹言忍气吞声。屏声静气见“屏声敛息”。屏声敛息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连连~,不敢作声。”气断声吞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气竭声澌见“气竭声嘶”。气忍声吞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枪声刀影指激烈厮杀的场面。阒然无声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阒无人声谓静寂得没有一点人声。柔声下气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乳声乳气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声气相求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声嘶力竭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声誉鹊起比喻声名迅速增高。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死声活气阴阳怪气的声音。死声啕气大声嘶喊、哭叫。死声淘气见“死声啕气”。颂声载道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幺说,就跟着怎幺说。随声趋和见“随声附和”。随声是非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贪声逐色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腾声飞实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同声同气见“同声共气”。同声相求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同声相应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偷声细气轻声轻气。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忍气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吞声饮恨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吞声饮泣形容不出声地悲泣。万赖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枭獍的诗词枭獍的诗词是什么

 世说新语·识鉴原文及翻译

 识鉴

 作者:刘义庆

 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与道合。”

 王夷甫父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卫年五岁,神衿可爱。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

 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

 王平子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迳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卿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

 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

 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代。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

 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郗超与谢玄不善。符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

 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

 郗超与傅瑗周旋,瑗见其二子并总发。超观之良久,谓瑗曰:“小者才名皆胜,然保卿家,终当在兄。”即傅亮兄弟也。

 王恭随父在会稽,王大自都来拜墓。恭暂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余日方还。父问恭:“何故多日?”对曰:“与阿大语,蝉连不得归。”因语之曰:“恐阿大非尔之友。”终乖爱好,果如其言。

 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于酆阴。是时胤十余岁,胡之每出,尝于篱中见而异焉。谓胤父曰:“此儿当致高名。”后游集,恒命之。胤长,又为桓宣武所知。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选曹尚书。

 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王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是国之亡徵。”

 文言文翻译: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曹操问裴潜道:“你过去和刘备一起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干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会扰乱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卫边境,防守险要地区,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首脑。”

 何晏、邓、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何晏和邓,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晋武帝命令军队在宣武场练武,他想停止武备,提倡文教,所以亲自到场,并且把群臣都召集来了。山涛认为不宜这样做,便和诸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详尽地探讨下去,满座的人听了没有不赞叹的。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才是天下的名言。”后来诸王放纵、奢侈,轻率地造成灾难,于是兵匪到处像蚂蚁一样聚合起来,郡、国多数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制服他们,终于逐渐猖獗、蔓延,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当时人们认为山涛虽然不学孙、吴兵法,可是和他们的见解自然而然地相同。王夷甫也慨叹道:“山公所说的和常理暗合。”

 王夷甫的父亲王义(yì),担任平北将军,曾经有件公事,派人去上报,没办成。当时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车去谒见尚书左仆射羊祜和尚书山涛。王夷甫当时还是少年,风姿才华与众不同,不但陈述意见痛快淋漓,加以事实本身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涛认为他很不寻常。他告辞后,山涛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终于叹息说:“生儿子难道不该像王夷甫吗?”羊祜却说:“扰乱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潘阳仲看见王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也会给别人吃掉。”

 石勒不识字,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卫五岁时,襟怀可爱。祖父卫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将来的成就了!”

 刘越石说:“华彦夏见识、才能不足,倔强、果敢则有余。”

 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诸葛道明初到江南时,自己起名叫道明,名望仅次于王导、庾亮。先前任临沂县令,王导曾对他说:“明府将会任黑头三公。”

 王平子向来对眉子没有好感,他评论王眉子说:“志向大过他的气量,终究会死在小城堡里。”

 大将军王敦刚要进军京都的时候,杨朗极力劝阻他,他不听,杨朗终于为他尽力。在进攻时,杨朗坐着中鸣云露车一直到王敦面前,说:“听我的鼓音,一旦进攻就能获胜。”王敦握住他的手预先告诉他说:“战事胜利了,要用你来掌管荆州。”过后忘了这话,把他派到南郡做太守。王敦失败后,晋明帝下令逮捕了杨朗,想杀掉他;不久明帝死了,才得到赦免。后来兼任三公尚书,安排了几十人做属官。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又都受到他的赏识重用。当时人们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周伯仁的母亲在冬至那天的家宴上赐酒给三个儿子,对他们说:“我本来以为避难过江以后没有个立脚的地方,好在你们家有福气,你们几个都在我眼前,我还担心什么呢!”这时周嵩离座,恭敬地跪在母亲面前,流着泪说:“并不像母亲说的那样。伯仁的为人志向很大而才能不足,名气很大而见识肤浅,喜欢利用别人的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不是保全自己的做法。我本性乖戾,也不会受到世人的宽容。只有小弟弟平平常常,将会在母亲的眼前罢了。”

 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去投奔王世儒,世儒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想去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而你却想去投靠他!”王应说:“这才是应该去的原因。江州刺史在人家强大的时候,能够坚持不同意见,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衰败、危急时,就一定会表示同情。荆州刺史守法,怎么能按意料之外的做法办事!”王含不听他的意见,于是两人便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王彬听说王应会来,暗地里准备好了船来等候他们;他们竟然没能来,王彬深感遗憾。

 武昌郡孟嘉任太尉庾亮手下的州从事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太傅褚裒有识别人物的观察力,他免去豫章太守回家时,路过武昌,去见庾亮,问庾亮道:“听说孟从事很有才学,现在在这里吗?”庾亮说:“在座,你试着自己找找看。”褚裒观察了很久,指着孟嘉说:“这一位稍有不同,恐怕是他吧?”庾亮大笑道:“对。”当时庾亮既赞赏褚裒这种在不言中识别人物的才能,又高兴孟嘉受到了赏识。

 戴安道十几岁时,在京都瓦官寺画画。司徒左长史王看见他,说:“这孩子不只能画画,将来也会很有名望。遗憾的是我年纪大了,见不到他富贵的时候了!”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三人一起到丹阳郡殷氏墓地去探望扬州刺史殷渊源,谈话中知道他退隐的志向坚定不移。回来以后,王、谢互相议论说:“渊源不出仕,对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非常忧虑、叹惜。刘真长说:“你们这些人真的担心渊源不出仕吗?”

 庚翼临死时,亲自上奏章推荐自己的儿子园客代理职务。朝廷担心他不肯服从命令,不知该派谁去好,于是一同商议用桓温为荆州刺史。丹阳尹刘真长说:“派他去,一定能克服并安定西部地区,可是恐怕以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他了。”

 桓温将要讨伐蜀地,当时居官的贤明人士都认为李势在蜀地已经很久,继承了好几代的基业,而且地理形势又居上游,长江三峡不是轻易能够攻克的。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他一定能攻克蜀地。从他可以看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是不会干的。”

 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 *** ,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符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占据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符坚,人们私下里很有些不赞成的论调。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韩康伯和谢玄也没有深交。谢玄北伐苻坚后,街谈巷议都怀疑他会打败仗。韩康伯说:“这个人好名,一走能作战。”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曾经在大庭广众中声色俱厉他说:“大丈夫率领千军进入决死之地,是为了报效君主才出征,不能再说是为名。”

 褚期生年轻时,谢安很赏识他,经常说:“褚期生如果还不优秀,我就不再鉴别人才了!”

 郗超和傅瑗有交往。傅瑗叫他两个儿子出来见郗超,两人都还是小孩子,郗超对他们观察了很久,对傅瑗说:“小的将来才学名望都超过他哥哥,可是保全你们一家的,终究是哥哥。”所说的就是傅亮兄弟。

 王恭随他父亲住在会稽郡,王大从京都来会稽扫墓,王恭到墓地去看望他一下。两人一向很要好,索性住了十多天才回家。他父亲问他为什么住了许多天,王恭回答说:“和阿大谈话,谈起来没完,没法回来。”他父亲就告诉他说:“恐怕阿大不是你的朋友。”后来两人的爱好终于相反,果然和他父亲的话一样。

 车胤的父亲任南平郡的功曹,郡太守王胡之因为要避开司马无忌的报复,就把郡的首府设在鄂阴。这时车胤才十多岁,王胡之每次外出,都曾隔着篱笆看见他,对他感到惊奇。王胡之对车胤父亲说:“这孩子将会得到很高的名望。”后来遇有游玩、聚会等事,经常把他叫来。车胤长大后,又受到桓温的赏识,在那人才济济的时代里,以清廉通达知名,宫做到吏部尚书。

 王忱死了,西部地区长官的人选还没有决走,朝廷显贵***都对这个官位存有希望。当时殷仲堪在门下省任职,虽然处在机要部门,但是资历浅,名望小,大家的心意还不赞成把地方长官的重任交给他。可是晋孝武帝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心腹,就委任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事情已经决定了,诏令还没有发出时,王问殷仲堪:“荆州为什么还没有安排入选?”殷说:“已经有了人选。王就历举大臣们的名字,一个个问遍了,殷仲堪都说不是。王估量自己的才能和门第,认为一定是自己了,又问:“不是我吧?”殷说:“也好像不是。”当夜下达诏令任用殷仲堪。王地对亲信说:“哪里有黄门侍郎却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对仲堪的这种提拔,就是国家灭亡的预兆。”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如何翻译?

枭獍的诗词有:《纪事·枭獍何堪共劝酬》《诗一首·虎脊初终枭獍飞》。

枭獍的诗词有:《纪事·枭獍何堪共劝酬》《感事·胜代馀枭獍》。拼音是:xiāojìng。注音是:ㄒ一ㄠㄐ一ㄥ_。结构是:枭(上下结构)獍(左右结构)。

枭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亦作“枭镜”。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_镜”。旧说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父。比喻忘恩负义之徒或狠毒的人。引北魏杨_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兆者蜂目豺声,行穷_獍,阻兵安忍,贼害君亲。”范祥雍校释:“《汉书》二十五《郊祀志》:‘祠黄帝用一_破镜。’孟康注:‘_,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即是獍。此以比喻很戾忘恩之人。”《魏书·恩_传·侯刚》:“曾无犬马识主之诚,方怀_镜返噬之志。”唐元稹《捉捕歌》:“外无_镜援,内有熊_驱。”镜,一本作“獍”。明梁辰鱼《浣纱记·论侠》:“谁料主公信任伯_,容_獍之在庭。”《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盖小军阀之末路,倒行逆施,久已_獍之不若矣。”

三、国语词典

枭,食母的恶鸟。獍,食父的恶兽。枭獍比喻不孝的人或凶狠忘恩的人。

四、网络解释

枭獍枭獍,汉语词汇。拼音:xiāojìng一、枭:[1]一种与鸱鸺相似的鸟。[2]勇健:~勇。~健。~将。~雄(a.强横而野心勃勃的人;b.智勇杰出的人物)。[3]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首。~示。[4]旧时指私贩食盐的人:盐~。私~。二、獍:古书上说的一种像虎豹的兽,也叫“破镜”。状如虎豹而小,有说长大食其父:也有说始生食其母。枭獍:比喻狠戾忘恩之人。

关于枭獍的诗句

枭獍纵横凤高引吐以斫枭獍胡为枭獍生

关于枭獍的成语

枭视狼顾狐唱枭和枭心鹤貌枭俊禽敌鸾枭并栖凤枭同巢化枭为鸠枭鸾并栖得人为枭

关于枭獍的词语

鸾枭并栖化枭为鸠凤枭同巢枭蛇鬼怪元恶未枭枭视狼顾狐唱枭和枭俊禽敌枭鸾并栖枭心鹤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枭獍的详细信息

齿:年岁

爱:爱宠,内宠

原文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大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大子商臣。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问而勿敬也。”从之。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

译文

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内宠又多,如果立了商臣再加以废黜,就会有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象胡蜂,声音象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楚成王没有听从。立了商臣以后,又想立王子职而废掉商臣。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弄清楚,告诉他的老师潘崇说:“怎么样能弄清楚?”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江芈而故意表示不尊敬。”商臣听从了。江芈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职做太子。”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证实了。”潘崇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逃跑出国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够办大事吗?”商臣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