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文存质翻译理论,弃文存质翻译理论家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7 0
  1. 英语翻译中“形合”和“意合”是什么意思?
  2. 潘慎修文言文
  3.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翻译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4. 文言文不自弃文
  5. 哪为好心人能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训学斋规》

一是匿名信***,二是看**。

在小学课文《藤野先生》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很大。匿名信***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更深深地***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撼,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弃文存质翻译理论,弃文存质翻译理论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英语翻译中“形合”和“意合”是什么意思?

 文心雕龙·情***原文及翻译

 情***

 作者: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 *** ,为文者*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将欲明理,***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寡情,味之必厌。

文言文翻译:

 《情***》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依相存的统一体。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但文和***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依附于作者的情志而为情志服务。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前者是“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因而感情真实,文辞精练。后者是无病 *** ,夸耀辞***,因此,感情虚伪而辞***浮华。刘勰在重点批判了后世重文轻质的倾向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述志为本”的文学主张。第三部分讲“***滥辞诡”的危害,提出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为了探索正确的创作道路,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这些意见基本上是对的。但他的所谓“情”与“***”,其内容有一定的局限,在理论上的阐述,也还是比较粗略的。

 (一)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吗?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于抒写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繁茂的原故。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颜色而成的;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各种声音互相调和,就构成动听的乐章;各种性情表达出来,就构成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的道理所决定了的。如《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太多了。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了。但是红粉和青黛只能装饰一下人的外容,妍媚的情态却只能从人固有的美丽姿容中产生出来。文***也只能修饰一下语言,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

 (二)

 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

 因此,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如果文***浮泛而怪异,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这就好比钓鱼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钓绳,用肉桂做鱼食,反而钓不到鱼。《庄子·齐物论》中说“言辞的涵义被过繁的文***所掩盖了”,指的大约就是这类事情。《诗经·卫风·硕人》说“穿了锦绣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这就是因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周易》中讲文饰的《贲卦》,最终还是以白色为正,可见***饰仍以保持本色为贵。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心情;只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才能据以配上音节,缀以辞***;从而做到形式虽华美,但不掩盖其内容;辞***虽繁富,但不至埋没作家的心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又能使内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四)

 总之,语言要有华美的文***才能流传久远,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作品中的文***就能适当丰富了。但吴地出产的锦绣容易变色,木槿花虽美而不能持久;写文章如果类似这样,只有繁丽的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潘慎修文言文

1、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

2、意合: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 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

扩展资料:

形合、意合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介绍:

1、印欧语言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有人称之为线性的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为中轴线;如果有宾语或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构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与主轴线相接。

2、树状结构由于主谓结构形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因而各支的脉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桠桠都必有归宿。如果把句的结构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彼此关联、相得益彰,构成了密密挨挨的树林。

3、重形合的印欧语言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有了逻辑的语言就有逻辑的思维,有了逻辑的思维反过来也会有更为逻辑的语言。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Fowler把汉语描述成流水型环性的语言:“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

百度百科-形合

百度百科-意合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翻译***?代表人物有哪些

1.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 修文言文翻译

翻译:

祢衡只认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人才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儿子都碌碌无才算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才华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十岁与交朋友孔融赞赏祢衡才华多次曹操面前夸赞祢衡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祢衡平日看起曹操自称有狂病肯去又多次说些狂妄语黄祖大儿子黄射更与祢衡相好曾经与祢衡同去游玩起诵读蔡邕所作碑文黄射非常喜爱蔡邕文辞回来悔没有抄写碑文祢衡说:我虽只看遍还能记得只碑石上缺了两字明白罢了于写了出来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祢衡所写没有叹服黄射时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给黄射黄射举杯对祢衡说:请先生作赋让众宾客祢衡操笔作文文章没有删改辞***华丽来黄祖蒙冲船(种战船)上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宾客祢衡出言敬黄祖感羞愧于呵斥祢衡怒视说:死老头说呢黄祖大怒命令侍从把押出去打算施杖刑祢衡依大骂黄祖非常恼怒于命令把杀了黄射光着脚来救已经来及了黄祖也悔该杀于厚加棺殓祢衡时二十六岁文章大多散失了

2. 文言文祢衡鼓曲翻译赏析

原文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称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魏武惭而赦之。译文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鼓吏。

正遇八月中大会宾客的时候要检验鼓的音质,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的人都为鼓声所动容。

孔融说:“祢衡的罪责和武丁梦中的那个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发英明魏王的梦。”魏武帝听了很惭愧,便赦免了祢衡。

赏析全文通过写祢衡演奏《渔阳》鼓曲的容貌、姿态、动作,以及鼓曲声音节奏的悲壮动人,表现了他不屈服于权贵的精神面貌。

3. 含“文”这个字的成语,四字俗语也行

百代文宗 不立文字 表面文章 班马文章 不名一文

半文半白 半文不白 不文不武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

博文约礼 不直一文 才兼文武 粗通文墨 出文入武

道德文章 断发文身 大块文章 单文孤证 雕文刻镂

多文强记 多文为富 雕文织*** 地下修文 大有文章

典章文物 大做文章 黼黻文章 反面文章 分文不名

分文不取 分文不直 分文不值 繁文末节 浮文巧语

飞文染翰 繁文缛节 烦文缛礼 废文任武 分文未取

膏粱文绣 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高文典策 孤文断句

龟文鸟迹 广文先生 孤文只义 官样文章 厚貌深文

横僿不文 回文织锦 慧业文人 较武论文 拘文牵义

***纬武 讲文张字 骥子龙文 揆文奋武 临文不讳

流言飞文 满腹文章 卖文为生 弄法舞文 乃文乃武

乃武乃文 能文能武 铺***摛文 被发文身 披发文身

潘文乐旨 旁文剩义 片文只事 琴挑文君 情文并茂

弃文存质 奇文瑰句 奇文共赏 强文***醋 强文浉醋

乔文***醋 弃文就武 入文出武 人文荟萃 饰非文过

遂非文过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市民文学 圣神文武 斯斯文文

书同文,车同轨 深文大义 识文断字 深文附会 深文傅会

身无分文 酸文***醋 深文峻法 善文能武 深文巧诋

深文曲折 斯文扫地 识文谈字 深文周纳 深文周内

梳文栉字 俗下文字 唾地成文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通文调武 通文达艺 同文共轨 同文共规 文不对题

文不加点 舞笔弄文 文***风流 文弛武玩 文从字顺

文觌武匿 文风不动 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文房四士

文房四物 文房四艺 文过其实 文过饰非 文过遂非

文奸济恶 文君司马 文经武略 文经武纬 文君新寡

文江学海 文君新醮 文籍先生 文理不通 文理俱惬

文婪武嬉 舞弄文墨 文期酒会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如其人 文弱书生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文丝不动 文身断发 文搜丁甲 文山会海 文身剪发

文身翦发 文似其人 文深网密 文通残锦 文韬武略

文恬武嬉 文武差事 温文尔雅 文武兼备 文无加点

纬武*** 舞文弄法 舞文弄墨 文武全才 舞文巧诋

温文儒雅 微文深诋 文武双全 望文生训 望文生义

舞文饰智 舞文玩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 文行出处

文星高照 文修武备 文修武偃 文献之家 武偃文修

文以载道 文圆质方 文质彬彬 文质斌斌 文章盖世

文章巨公 文章钜公 文章经济 文章魁首 文章山斗

文章宿老 文子同升 文治武功 文治武力 文昭武穆

文子文孙 文章星斗 文宗学府 文章宗工 文章宗匠

文章憎命 下笔成文 犀顶龟文 析律舞文 雄文大手

兴文匽武 修文偃武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偃兵修文 一代文宗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余风遗文 偃革尚文 一文不名 一文不值

偃武崇文 偃武觌文 以文害辞 以文会友 咬文嚼字

以文乱法 咬文啮字 咬文啮字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一文如命

缘文生义 有文无行 偃武修文 偃武兴文 偃武行文

演武修文 言文行远 遗文逸句 允文允武 以郄视文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一纸空文 鱼质龙文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枕典席文 质非文是 祝发文身 重厚少文 樽酒论文

掌上观文 字顺文从 祖述尧舜,***文武 执文害意 主文谲谏

祖武宗文

4. 关于文言文鲁国之麦

正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5. 祢衡击鼓的文言文翻译

此三句古文出自《后汉书·祢衡传》。

1。衡方为《渔阳》参挝[2],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渔阳参挝:鼓曲名。

亦称“ 渔阳掺挝 ”。 挝 应该读 zhuā,敲打 的意思。

翻译:于是祢衡击鼓演奏了名曲《渔阳参挝》,演奏时容态奇异,声音悲壮节奏慷慨,使听的人都为之振奋感叹。2。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固:本来。 当:担当,承担。

尔:你。孔融退后数落他说:太平盛世,大雅之堂,你不应该有所担当吗?3。

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翻译:祢衡荒诞无力,现在因为他一会儿要到了,我们全都不站起来,以这种方式使他屈服。

6. 内含"文"字的优美四字词

文笔流畅 文房四宝 文籍满腹 文经武略

文情并茂 文人雅士 文思敏捷 文韬武略

文人墨客 文武兼备 文章魁首 文章盖世

百代文宗 不立文字 表面文章 班马文章 不名一文

半文半白 半文不白 不文不武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

博文约礼 不直一文 才兼文武 粗通文墨 出文入武

道德文章 断发文身 大块文章 单文孤证 雕文刻镂

多文强记 多文为富 雕文织*** 地下修文 大有文章

典章文物 大做文章 黼黻文章 反面文章 分文不名

分文不取 分文不直 分文不值 繁文末节 浮文巧语

飞文染翰 繁文缛节 烦文缛礼 废文任武 分文未取

膏粱文绣 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高文典策 孤文断句

龟文鸟迹 广文先生 孤文只义 官样文章 厚貌深文

横僿不文 回文织锦 慧业文人 较武论文 拘文牵义

***纬武 讲文张字 骥子龙文 揆文奋武 临文不讳

流言飞文 满腹文章 卖文为生 弄法舞文 乃文乃武

乃武乃文 能文能武 铺***摛文 被发文身 披发文身

潘文乐旨 旁文剩义 片文只事 琴挑文君 情文并茂

弃文存质 奇文瑰句 奇文共赏 强文***醋 强文浉醋

乔文***醋 弃文就武 入文出武 人文荟萃 饰非文过

遂非文过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市民文学 圣神文武 斯斯文文

书同文,车同轨 深文大义 识文断字 深文附会 深文傅会

身无分文 酸文***醋 深文峻法 善文能武 深文巧诋

深文曲折 斯文扫地 识文谈字 深文周纳 深文周内

梳文栉字 俗下文字 唾地成文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通文调武 通文达艺 同文共轨 同文共规 文不对题

文不加点 舞笔弄文 文***风流 文弛武玩 文从字顺

文觌武匿 文风不动 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文房四士

文房四物 文房四艺 文过其实 文过饰非 文过遂非

文奸济恶 文君司马 文经武略 文经武纬 文君新寡

文江学海 文君新醮 文籍先生 文理不通 文理俱惬

文婪武嬉 舞弄文墨 文期酒会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如其人 文弱书生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文丝不动 文身断发 文搜丁甲 文山会海 文身剪发

文身翦发 文似其人 文深网密 文通残锦 文韬武略

文恬武嬉 文武差事 温文尔雅 文武兼备 文无加点

纬武*** 舞文弄法 舞文弄墨 文武全才 舞文巧诋

温文儒雅 微文深诋 文武双全 望文生训 望文生义

舞文饰智 舞文玩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 文行出处

文星高照 文修武备 文修武偃 文献之家 武偃文修

文以载道 文圆质方 文质彬彬 文质斌斌 文章盖世

文章巨公 文章钜公 文章经济 文章魁首 文章山斗

文章宿老 文子同升 文治武功 文治武力 文昭武穆

文子文孙 文章星斗 文宗学府 文章宗工 文章宗匠

文章憎命 下笔成文 犀顶龟文 析律舞文 雄文大手

兴文匽武 修文偃武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偃兵修文 一代文宗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余风遗文 偃革尚文 一文不名 一文不值

偃武崇文 偃武觌文 以文害辞 以文会友 咬文嚼字

以文乱法 咬文啮字 咬文啮字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一文如命

缘文生义 有文无行 偃武修文 偃武兴文 偃武行文

演武修文 言文行远 遗文逸句 允文允武 以郄视文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一纸空文 鱼质龙文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枕典席文 质非文是 祝发文身 重厚少文 樽酒论文

掌上观文 字顺文从 祖述尧舜,***文武 执文害意 主文谲谏

祖武宗文

7. 求含“文”的经典诗句和成语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多谢,***纳为最佳

旅夜书怀 杜甫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成语为 百代文宗 不立文字 表面文章 班马文章 不名一文 半文半白 半文不白 不文不武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 博文约礼 不直一文 才兼文武 粗通文墨 出文入武 道德文章 断发文身 大块文章 单文孤证 雕文刻镂 多文强记 多文为富 雕文织*** 地下修文 大有文章 典章文物 大做文章 黼黻文章 反面文章 分文不名 分文不取 分文不直 分文不值 繁文末节 浮文巧语 飞文染翰 繁文缛节 烦文缛礼 废文任武 分文未取 膏粱文绣 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高文典策 孤文断句 龟文鸟迹 广文先生 孤文只义 官样文章 厚貌深文 横僿不文 回文织锦 慧业文人 较武论文 拘文牵义 ***纬武 讲文张字 骥子龙文 揆文奋武 临文不讳 流言飞文 满腹文章 卖文为生 弄法舞文 乃文乃武 乃武乃文 能文能武 铺***摛文 被发文身 披发文身 潘文乐旨 旁文剩义 片文只事 琴挑文君 情文并茂 弃文存质 奇文瑰句 奇文共赏 强文***醋 强文浉醋 乔文***醋 弃文就武 入文出武 人文荟萃 饰非文过 遂非文过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市民文学 圣神文武 斯斯文文 深文大义 识文断字 深文附会 深文傅会 书同文,车同轨 身无分文 酸文***醋 深文峻法 善文能武 深文巧诋 深文曲折 斯文扫地 识文谈字 深文周纳 深文周内 梳文栉字 俗下文字 唾地成文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通文调武 通文达艺 同文共轨 同文共规 文不对题 文不加点 舞笔弄文 文***风流 文弛武玩 文从字顺 文觌武匿 文风不动 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文房四士 文房四物 文房四艺 文过其实 文过饰非 文过遂非 文奸济恶 文君司马 文经武略 文经武纬 文君新寡 文江学海 文君新醮 文籍先生 文理不通 文理俱惬 文婪武嬉 舞弄文墨 文期酒会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如其人 文弱书生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文丝不动 文身断发 文搜丁甲 文山会海 文身剪发 文身翦发 文似其人 文深网密 文通残锦 文韬武略 文恬武嬉 文武差事 温文尔雅 文武兼备 文无加点 纬武*** 舞文弄法 舞文弄墨 文武全才 舞文巧诋 温文儒雅 微文深诋 文武双全 望文生训 望文生义 舞文饰智 舞文玩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 文行出处 文星高照 文修武备 文修武偃 文献之家 武偃文修 文以载道 文圆质方 文质彬彬 文质斌斌 文章盖世 文章巨公 文章钜公 文章经济 文章魁首 文章山斗 文章宿老 文子同升 文治武功 文治武力 文昭武穆 文子文孙 文章星斗 文宗学府 文章宗工 文章宗匠 文章憎命 下笔成文 犀顶龟文 析律舞文 雄文大手 兴文匽武 修文偃武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偃兵修文 一代文宗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余风遗文 偃革尚文 一文不名 一文不值 偃武崇文 偃武觌文 以文害辞 以文会友 咬文嚼字 以文乱法 咬文啮字 咬文啮字 一文如命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缘文生义 有文无行 偃武修文 偃武兴文 偃武行文 演武修文 言文行远 遗文逸句 允文允武 以郄视文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一纸空文 鱼质龙文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枕典席文 质非文是 祝发文身 重厚少文 樽酒论文 掌上观文 字顺文从 祖述尧舜,***文武 执文害意 主文谲谏 祖武宗文。

8. 收集带“语”“文”的成语

带语的成语:甜言蜜语、千言万语、夏虫不可以语冰、流言蜚语、鸟语花香、一语中的、只言片语、自言自语、窃窃私语、语重心长、同日而语、半部论语治天下、牙牙学语、

妙语连珠、语焉不详、语无伦次、花言巧语、一语双关、豪言壮语、风言风语、夏虫语冰、闲言碎语、不可同日而语、喃喃自语、三言两语、胡言乱语、齐东野语、好语如珠、

一语道破

带文的成语:文不加点、文房四宝、咬文嚼字、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文过饰非、繁文缛节、舞文弄墨、文人相轻、文以载道、一文不名、文韬武略、文山会海、文武双全、

望文生义、文人墨客、温文儒雅、一文不值、深文周纳、一纸空文、文恬武嬉、文从字顺、文治武功、奇文共赏、斯文扫地、允文允武、铺***摛文、文武之道、身无分文、

文如其人

文言文不自弃文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和从***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

1、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代表人物:玄奘、晋代道安、苻秦的鸠摩罗什。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

2、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从***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鲁迅、严复。

***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翻译活动又逐渐兴起,在中国翻译史上形成又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这三个字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其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是旧瓶装新酒,一些人已赋予这三个字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但总而言之,严复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翻译

哪为好心人能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训学斋规》

1. 不自弃文的翻译

英语的没那么高的水平文言文的翻译吧?庭训·不自弃文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

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 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

粪其污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瀚,则衣裳赖之以精洁。

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

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 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经以学其学。

有格致体物以律其文章,有课式程试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

今人见弃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故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反求诸己而自尤自罪、自怨自悔,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 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

欲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衅其形。

虽残杯冷炙,吃之而不惭;穿衣破履,服之而 *** ,黯然而莫振者,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 吾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弟荡覆殆尽,斯可鉴矣。

又见河南马氏倚其富贵,骄奢*佚,子孙为之燕乐而已,人间事业百不识一,当时号为酒囊饭袋。乃世变运衰,饿死于沟壑不可数计,此又其大戒也。

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太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

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傀,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注释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夫,文言发语词。

类似于今时语句习惯的引导词“说到”“这”。“皆物也”:强调的是物性。

盖──发语词,同时具有“因为”“由于”的词义。 顽如石:与“毒如蝮”词语结构同。

此一语句结构很特别,“如”具有助语作用,且有“比如”含义,用“如”隔开形容词和名词,为强调形容词“顽”“毒”。 施之发田──“施”:施用。

“之”:代词。“发田”:使田土熟化、发酵。

秀实──秀:指黍禾抽穗。实:果实,实粒。

俾之洗澣──“俾 bǐ”:使。“澣 huàn”:洗涤。

草木灰加热水浸泡,然后用细布或麻袋片滤出水来洗衣服,有相当于肥皂的去污作用。 峒民──即南宋时期的侗族人,常被视为不服王化的“化外之民”,因而又被称作“峒人”或“洞蛮”。

“御腊”:御,抵御,抵抗。腊,即腊月,寒冬腊月。

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即:举例推究,比类考证。 今人而见弃焉──“见弃”:指不被使用、不被关注,似有被世人抛弃的感觉。

焉:语气助词。 特其──“特”:只,仅。

“其”:带有代词含义的语气助词。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与今代单纯的语气助词不同,常含有一定词义。

五行──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五行以性其性”:倒装句格式。

“五行”前置,用以强调。“以”后置,用来连接进一步动作。

前“性”,属于名词动用,指“性辨”某事物之属性。所谓名词动用,即名词作为动词使用,是古文言习惯,借以表达具有原名词含义的动作。

后“性”,本义名词,指事物的属性、本性或天性。以下“以…其…”句子结构,亦可参照解析。

五事──五事:即指“貌、言、视、听、思”五种人事。见《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五典──本文中的“五典”即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五典”另一含义为:指“五常”,指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按:“五典”还有一种定义,即“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经典,据传经过孔子修订。

《说文》:典,五帝之书也。此“五典”定义并非本文所指。

五经──五经:即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儒家五圣经。 格致体物──格致:于此句中,应是就“风格气韵”而言。

例: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昌花写生逼真,而笔法輭俗,殊无古人格致。”《朱子语类》卷七八:“况先汉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极轻,疑是晋宋间文章。”

体物:常解释为对事物的体察。 按:此文中“格致”一词,不要与另外一种含义混淆。

“格致”一词的另外含义,通常指“格物致知”的略语,出自《礼记·大学》。格物:推究事物之理。

即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常解释为博物之学。后人解释:格致之道,在物境中体认天理。

又所谓博物之学,故名格致。又格致寓致知,即研究事物之意。

律其文章──使文章严谨、规范,有条理。律:约束、约制。

课式程试──课式:考核官吏政绩的方式。

2. 朱熹的《不自弃文》全文

全文:

不自弃文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

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

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经以学其学。有格致体物以律其文章,有课式程试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

今人见弃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故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反求诸己而自尤自罪、自怨自悔,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

白话译文:

凡天下之物,均有其物性。只要该物有一点可取之处,便不会被世间丢弃。难道堂堂之人反而不如物吗?!比如坚硬的石头而有琢玉的作用,比如剧毒的蝮蛇而为配药所需求。粪物是够污秽的了,用来施肥发酵田土,则五谷作物能依赖它抽穗结粒。

草木灰已是冷寂的残物了,用来洗涤,则衣裳就能靠它得以清净洁明。食用龟的肉,其甲壳可以扔了,而人们能用它来占卜年景。

食用鹅的肉,其毛羽可以扔了,而侗族人把它缝在衣服上用来抵御腊月之寒。推举实例,如此考究下去,则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了。而今天人们有被遗弃之感,仅是自己放弃自己而已。

以“五行”之说论定事物相生相克之属性,以“五事”之理关注事物的各种情形,以“五典”之教义来教化需教化之人,以“五经”之典来学习应当掌握的知识。拥有风格气韵及体察、推究事物之理的认识以用于考究文章,懂得考核政绩的法则及相关程序以用于富贵晋级。

人生通达时要以这个道理身居***显位,穷困时也应以这个道理拜师交友。当今世人因无事可用而怨天尤人,哪有这个道理啊?故而,常埋怨上天的人并不勤快,总怪恨别人的人是没有志气。

应反过来找找本身问题并怪罪自己、怨悔自己;要卓然不群地树立志向,毅然决然地努力用功。看看天下之物,但有一点可用之处就不会被世人丢弃,哪有人而不如物的呢!

出处:出自宋朝朱熹的《不自弃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

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本文就是“鹅湖之会”后作者有感而发而写下的。

百度百科-朱熹

3. 不自弃文的翻译

译文 凡天下之物,均有其物性。

只要该物有一点可取之处,便不会被世间丢弃。难道堂堂之人反而不如物吗?!比如坚硬的石头而有琢玉的作用,比如剧毒的蝮蛇而为配药所需求。

粪物是够污秽的了,用来施肥发酵田土,则五谷作物能依赖它抽穗结粒。草木灰已是冷寂的残物了,用来洗涤,则衣裳就能靠它得以清净洁明。

食用龟的肉,其甲壳可以扔了,而人们能用它来占卜年景。食用鹅的肉,其毛羽可以扔了,而侗族人把它缝在衣服上用来抵御腊月之寒。

推举实例,如此考究下去,则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了。而今天人们有被遗弃之感,仅是自己放弃自己而已。

以“五行”之说论定事物相生相克之属性,以“五事”之理关注事物的各种情形,以“五典”之教义来教化需教化之人,以“五经”之典来学习应当掌握的知识。拥有风格气韵及体察、推究事物之理的认识以用于考究文章,懂得考核政绩的法则及相关程序以用于富贵晋级。

人生通达时要以这个道理身居***显位,穷困时也应以这个道理拜师交友。当今世人因无事可用而怨天尤人,哪有这个道理啊?故而,常埋怨上天的人并不勤快,总怪恨别人的人是没有志气。

应反过来找找本身问题并怪罪自己、怨悔自己;要卓然不群地树立志向,毅然决然地努力用功。看看天下之物,但有一点可用之处就不会被世人丢弃,哪有人而不如物的呢! 今日***名士之子孙,衣着华丽,饮食甘美,言语谄媚,傲空一切,只知游逛景物、恣乐于酒宴管弦之中,且不知自身之所以如此显耀滋润,均来自他祖辈、父辈的勤劳刻苦。

渴饮甜泉而不问其来源,餐用美食而不知其来由,一旦时过境迁,失去旧日光景,为求取功名而开始读书已来不及,去务农而又承受不住劳苦,去做工匠而又没有平素的技艺积累,去经商而又缺少周转资金。真若到了这种境地,寒来暑往都承受着窘困,衣食住行艰苦不堪;妻子蓬头垢面,儿女形貌猥琐如同囚犯,虽是残羹冷饭,吃的时候不觉羞惭;衣服鞋子破烂了,穿着时也不觉得耻辱。

如此衰落而一蹶不振,都是往日所作所为导致的结局。 我知道唐代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平生勤劳辛苦,还仅能撑得住门户生计,竟遭到不肖子弟的挥霍几乎倾家荡产,这可做为鉴戒的例子。

又知道河南马氏家族依仗其富贵,骄奢*逸,子孙唯能酒宴寻欢而已,此外人间事业一概不知,当时被号称“酒囊饭袋”。当世道变迁、运数衰落,饿死于沟壑的就不可计数了,此又是一重大鉴戒。

作为人的子孙,应当思虑祖德之勤劳;为太子者,应当念及父辈功业之刻苦。要勤勉不懈,求取事业有成;要兢兢业业,以树立远大志向。

他人都蜂涌地追向那里,我独秉志坚守于此处。他人都忙于随波逐流地改变自己,我独依然故我不移本色。

以学士求取功名者,须学以成名;以务农为家业者,须做到囤粮有余;以作工为操业者,须练就精专的手艺;以经商为本业者,须争取盈余的资金。如果做到这样,则自我感到有价值,对他人也面无愧色;既对得住祖上曾经的筹划,子孙也免得穷困受辱。

因而得以生计长久保全,这不也是很稳妥的吗! 补充: 注释 <1>夫天下之物,皆物也──夫,文言发语词。类似于今时语句习惯的引导词“说到”“这”。

“皆物也”:强调的是物性。 <2>盖──发语词,同时具有“因为”“由于”的词义。

<3>顽如石:与“毒如蝮”词语结构同。此一语句结构很特别,“如”具有助语作用,且有“比如”含义,用“如”隔开形容词和名词,为强调形容词“顽”“毒”。

<4>施之发田──“施”:施用。“之”: 代词 。

“发田”:使田土 熟化 、发酵。 <5>秀实──秀:指黍禾抽穗。

实:果实,实粒。 <6>俾之洗澣──“俾 bǐ”:使。

“澣 huàn”:洗涤。 草木灰 加热水浸泡,然后用细布或麻袋片滤出水来洗衣服,有相当于肥皂的去污作用。

<7>峒民──即南宋时期的 侗族 人,常被视为不服王化的“化外之民”,因而又被称作“峒人”或“洞蛮”。“御腊”:御,抵御,抵抗。

腊,即 腊月 ,寒冬腊月。 <8>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即:举例推究,比类考证。

<9>今人而见弃焉──“见弃”:指不被使用、不被关注,似有被世人抛弃的感觉。焉: 语气助词 。

<10>特其──“特”:只,仅。“其”:带有代词含义的语气助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与今代单纯的语气助词不同,常含有一定词义。 <11>五行──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

“五行以性其性”: 倒装 句格式。“五行”前置,用以强调。

“以”后置,用来连接进一步动作。前“性”,属于名词动用,指“性辨”某事物之属性。

所谓名词动用,即名词作为动词使用,是古文言习惯,借以表达具有原名词含义的动作。后“性”,本义名词,指事物的属性、本性或天性。

以下“以…其…”句子结构,亦可参照解析。 <12>五事──五事:即指“貌、言、视、听、思”五种人事。

见《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13>五典──本文中的“五典”即指 儒家 的“仁、义、礼、智、信”。“五典”另一含义为:指“ 五常 ”,指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 尚书 ·泰誓。

4. 朱子的不自弃文

《朱子不自弃文 》

《朱子语类?卷四十三?论语二十五?子路篇?樊迟问仁章》

孔门教人,多以数语能使人自存其心。如「居处恭」,才恭,则心不放也。如此之类。

问「虽之夷狄不可弃」。曰:「上三句散著,下一句方闩得紧。」谦之。

亚夫问:「如何『虽之夷狄不可弃』?」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须是无间断方得。若有间断,此心便死了。在中国是这个道理,在夷狄也只是这个道理。」子善云:「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时,私心更无著处。」曰:「若无私心,当体便是道理。」南升。

或问:「『樊迟问仁』一段,圣人以是告之,不知樊迟果能尽此否?」曰:「此段须反求诸己,方有工夫。若去樊迟身上讨,则与我不相干矣。必当思之曰,居处恭乎?执事敬乎?与人忠乎?不必求诸樊迟能尽此与否也。又须思『居处恭』时如何,不恭时如何;『执事敬』时如何,不敬时如何;『与人忠』时如何,不忠时如何,方知须用恭敬与忠也。今人处於中国,饱食暖衣,未至於夷狄,犹且与之相忘,而不知其不可弃,而况之夷狄,临之以白刃,而能不自弃者乎!」履孙。

5. 昨天看天下收藏,有位藏家的笔筒上有篇文章叫“不自弃文”,有谁知

不自弃文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

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 乎!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污矣,施之发田,则五毂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瀚,则衣裳赖之以精洁。

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蜡。 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

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经以学其学。

有格致体物以律其文章,有课式程试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

今人弃菜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故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 反求诸己而自尤自罪、自怨自悔,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

欲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 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置)其形,虽残杯冷炙,吃之而不惭;穿衣破履,服之而 *** ,黯然而莫振者,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

吾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弟荡覆殆尽,斯可鉴矣。又见河南马氏倚其富贵,骄奢*佚,子孙为之燕乐而已,人间事业百不识一,当时号为酒囊饭袋。

乃世变运衰,饿死于沟壑不可数计,此又其大戒也。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 为太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士其业者,必至於登名;农其业者,必至於积粟:工其棠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於盈资。

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傀,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於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

6. 古文《自暴自弃》的翻译.

一、翻译: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意思是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二、读音:

zì bào zì qì

三、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四、译文:

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我放弃的,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

五、例句:

我真想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可是一想到您,我就又觉得不应该那样做。

扩展资料

“自暴自弃”的近义词“妄自菲薄”

一、读音:

wàng zì fěi bó

二、释义:

本意是自暴自弃,后来也引申为过分看轻自己。

三、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四、译文:

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五、例句:

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不忍妄自菲薄,终日参研经典,进境很快。

“自暴自弃”反义词“自强不息”

一、读音:

zì qiáng bù xī

二、释义:

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

三、出处:

出自《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译文:

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五、例句: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太长了吧?

附原文;

训学斋规

《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扪虱新话《陈善?扪虱新话》

《读书须知出入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读书牢记则有进益》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虽然,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性理大全

《读书法》

程子曰: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尝觉读书有令人喜时,有令人手舞足蹈时,或问莫是古人之意与先生之意相合,后如此否。曰:是也。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是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问世有以读书为文为艺者,曰:为文谓之艺,犹之可也。读书谓之艺,则求诸书者,浅矣。张子曰: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得之,不记得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上蔡谢氏曰: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至如博观泛览,亦自为害。故明道先生教余,尝曰:贤读书慎,不要寻行数墨。

龟山杨氏语,罗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自为者如此。

和靖尹氏曰: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便是会读书,二公之意正同。读书须是看圣人用心处,自家临事一一要使。

延平李氏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以文字求之说,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

东莱吕氏曰:读书有思索,人往往不苟,不曾读书与曾读书识理趣者,观其所为,便可见。凡读书必务 精熟,若或记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坚固。若是遍数不多,只务强记。今日成诵,来日便忘,其与不曾读书,何异。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敬如对圣贤,掩卷沈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为学之本,莫先于读书,读书之法须令日有课程,句读有未晓大义,有未通不惜与人商确,不惜就人授读。凡人多以此为耻,曾不知不如是,则有终身之耻也。后学读书,未曾识得,目前大略,便要说性命,此极是害事为学,自有等级。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象山陆氏曰:大抵读书训诂,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勉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养,鞭策磨厉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读书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读书本不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者亦可知矣。

勉斋黄氏曰:平居当以敬自持,令心虑宁静。至于读书则平心定气,端庄严肃,须以吾心默观圣贤之语,常使圣贤之意自入于吾心,如以镜照物,妍丑自见镜,何心哉。今人所以不善读书,非是圣贤之意难明,乃是吾心纷扰,反以汨乱圣贤之意,读书只是沈静精密则自然见得分明,切不可萌轻易自喜之心,便解得六经通彻,亦何足自喜,亦岂敢轻易才如此。便不足以任重后生,且收敛静退,歉然常若,不足方能有进。观书者,最怕气不平,且如公冶长一章。谢上蔡则谓圣人,择婿惊人如此,杨龟山则谓圣人所以求于人者,薄可免于刑戮,而不累其家,皆可妻也。上蔡气高者也,龟山气弱者也,故所见各别如此,要之当随文平看,方见得圣人之本意,此观书之***。

北溪陈氏曰:读四书之法,毋过求毋巧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归而切己,以察其实用而已尔。果能于是四者,融会贯通而义理昭明,胸襟洒落,则在我有权衡尺度,由是而稽诸经与凡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皆莫不冰融冻释,而轻重长短截然一定。自不复有锱铢分寸之或紊矣。

范阳张氏曰:朋友讲习,固天下乐事,不幸独学则当尚友,古人可也。故读论语如对孔门圣贤,读孟子如对孟子,读杜诗苏文则又凝神静虑,如目击二公。如此用心,虽生千载之下,可以见千载人矣。

程子曰:凡看书各有门庭,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六经之言,在涵蓄中默识,心通精义为本。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为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圣人之心。而吾之所以未得焉者,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其必有见矣。古之学者皆有传授,如圣人作经,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盖不得传授之意云尔。如系辞本欲明义,若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圣人之道,如河图洛书,其始止于画。上便出义,后之人既重卦,又系辞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过只是当年数人而已。学者不观他书,只观春秋亦可尽道。卦爻始立义既具,即圣人别起义以错综之,如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矣。苏季明常以治经为传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干干大小之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

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如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一人指之不如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有至理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也。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虽亦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张子曰: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数。

龟山杨氏因言,秦汉以下,事曰亦须是一一识别,得过欲识别,得过须用着意六经,六经不可容易看了。今人多言要作事,须看史,史固不可不看,然六经先王经世之迹在焉,是亦足用矣。必待观史未有史书,以前人以何为,据盖孔子不存史而作春秋,春秋所以正史之得失也,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经,故就史求道理,是以学愈博,而道愈远。若经术明自无工夫及之,使有工夫及之,则取次提起一事,便须断遣处置得行,何患不能识别。

鲁斋许氏曰:讲究经旨,须是且将正本,反复诵读,求圣人立言,指意务于经内,自有所得。若反复读诵,至于二三十遍以至五六十遍,求其意义,不得然后以古注证之。古注训释不明,未可通晓。方考诸家解义择其当者,取一家之说,以为定论。不可泛泛,莫知所适从也。诵经习史,须是专志屏弃外物,非有父母师长之命,不得因他而辍。

程子曰: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义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且如随卦言,君子向晦入宴息,解者多作遵养,时晦之晦或问作甚晦字。曰:此只是随时之大者,向晦则宴息也,更别无甚义。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以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处,如近处怎生强要,凿教深远得。汉儒之谈经也,以三万余言,明尧典二字。可谓知要乎,惟毛公董相有儒者,气象东京,士人尚名节,加之以明礼义,则皆贤人之德业矣。

《读史》

程子曰:某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败。然后却看,有不合处,又更精思,其闲多有幸而成,不幸而败,今日只见成者,便以为是,败者便以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败者煞有是底。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几,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今人只将他见成底事,便做是便不知煞有误人处。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且如读高帝一纪,便须识得汉家四百年,终始治乱,当如何是亦学也。

南轩张氏曰:观史工夫,要当考其治乱,兴坏之所以然。察其人之是非邪,正至于几,微节目与夫,疑似取舍之闲,尤当三复也。若以博闻见助,文辞抑末矣。于定国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史氏将谁欺,赵盖韩杨之死皆在定国之手,冤莫大焉。大凡看史不可被史官瞒过,张释之为廷尉,有惊乘舆马者,上欲诛之,释之以为当,罚金。且曰:法者天下之公共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释之知廷尉为天下之平,而不知人君为天下之平。问读通鉴之法曰:治乱得失源流人才邪,正是非财赋本末用,兵法制嘉言善行,皆当熟究之。

东莱吕氏曰:观史先自书始,然后次及左氏,通鉴欲其体统,源流相承接耳。

范阳张氏曰: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当时在朝士大夫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其处事孰为当,孰为否,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他日临事必过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之事,皆当蓄之于心,以此发之,笔下则文章不为空言矣。

鲁斋许氏曰:阅子史必须有所折衷,六经论孟乃子史之折衷也。譬如家法之有律令格式赏功罚罪,合于律令格式者为当,不合于律令格式者为不当。诸子百家之言,合于六经语孟者为是,不合于六经语孟者为非。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鲜有失矣。阅史必且专意于一家,其余悉屏去候阅,一史毕历历默记,然后别取一史而阅之,如此有常。不数年,诸史可以备记苟阅。一史未了,杂以他史,纷然交错,于前则皓首不能通一史矣,惟是读三传当参以史记,读史记当参以前汉文辞繁要,亦各有法,不可不知。

看史记当先看其人之大节,然后看其细行。善则效之,恶则以为戒焉,所以为吾躬行之益,徒记其事而读其书,非所谓学也。

读书录《薛瑄?读书录》

《论学》

为学第一工夫,立心为本,心存则读书,穷理躬行践履皆自此进。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之。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皆此意也。学道固自圣贤之书,而入苟徒翫心章句之闲,而不求实理之所在,则亦无以有诸己矣。道学以五经四书为本,专用心于史学者,无自而入道。孟子专心致志,四字读书之至要。邵子诗云:不读人闲非圣书。凡不正之书皆不可读。自有文籍以来,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可也。郑声乱雅乐,杂书乱圣经。余事量力所及而已,非可必也,惟读书一事,乃吾之本心所得,肆力其闲,而莫余止者也。韩子吾老着读书,余事不挂眼之句,实获我心焉。万金之富,不足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而不知厌也。读书以防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虽未定,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矣。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读前句如无后句,读此书如无他书,心乃有大得。读书所以不见德崇业广者,只是讲说不曾实行,如读学而时习章,便能学而时习否。读其为人也,孝弟章便能孝弟否。读颜渊问仁章,便能非礼勿视听言动否。若不能如此,只是讲说耳。读书贵知要只。颜子四勿心不绝想,口不绝念,守之勿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泛观天下之书,而不知用力处,虽多亦奚以为。不察理之有无,而泛读一切不经驳杂之书,务以闻见该博,取胜于人。吾知其记愈多,而心愈窒,志愈荒,而识愈昏矣。如此读书,非徒无益,是又适。所以为心术之害也。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也。读书当出己之口,入己之耳。读书惟宁静宽徐,缜密则心入,其中而可得其妙,若躁扰褊急粗略以求之,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也焉。足以得其妙乎。口念书而心外驰,难乎有得矣。朱子曰:童遇云读书千遍,其意可见。又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思之力也,精神之极也,非妄语也,此言读书熟思之精,自有通悟时也。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唯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复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读书讲明道义,求日用之实理也,若读书而不讲明道义,则溺心于文字之闲,终不能知实理之所在。圣贤之书,神而明之,在乎人,不然书特尘编耳。书能神而明之,则活泼泼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不然书自书理自理何以有实用哉。《程朱传注》少有用心于其闲者。偶持一卷中庸,书因思此书满天下,能因中庸之书,实得中庸之理者,几何人哉。舍小学四书五经,宋诸儒性理之书,不读而先读他书,犹恶泰山而喜丘垤也,藐乎吾见其小矣。程子曰: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人焉。尔读书之法,皆当由辞以得意。徒得其辞而不得其意,章句文字之学也。四书顷刻不可不读。人果能诚心求道,虽五经四书正文中亦自有入处。若无诚心向此,虽经书一章反复以数万言释之,人亦不能有得也。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日用而不知,凡民也。不独凡民为然,恐读书而不明理者亦然。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得意忘言,乃知读书不可滞于言辞之闲,当会于言辞之表。读书皆以明本来固有之理,而欲行之无疑耳。圣贤言格物,致知处便,当效其格物致知,言存养省察处便,当效其存养省察,圣贤为教之法,无不效其所为,则读书有切己之益,而不为口耳之陋矣。读书必精专不二,方见义理。有一念之杂即隔一重矣,以鸿鹄之心读书,必不能造乎精微。濂洛关闽之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读圣贤书,于凡切要之言,皆体贴到自己身心上,必欲实得而力践之,乃有益。不然书自书,我自我,虽尽读圣贤书,终无益也。读书不于身心有得,懵然而已。读书只当以正文传注为本,正文传注已通析尚有可疑者,乃可参考语录诸说,窃见传注之外,皆有诸儒小注***不过数语,而小注乃至数千百言,其实学者不但不能周览并***,传注亦不能精矣。若有大圣贤作,必重加芟削矣。读书必得其要,天命之性是也。读书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之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体认》

读书当着实体,认如读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便当求天命之性的在何处,读大学首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便当求三者的为何事如此,则道理跃如皆在,心目之闲,自不为文字言语所缠绕矣。读书之久,见得书上之理与自家身上之理,一一契合,方始有得处。读书体贴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皆实理也。圣贤岂欺我哉。实理皆在乎万物万事之闲,圣贤之书不过摸写其理耳,读书而不知实理之所在。徒滞于言辞之末,夫何益之有。人读书果能于圣人之言,句句皆体之身心,而力行之,即是颜子亦足以发之意。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心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使圣贤言语,皆有着落,则知一言一语,皆是实理,而非空言矣。

《胡居仁?居业录》

《丽泽堂学约》

一读书务以小学为先,次四书以及六经,与周程张朱司马邵之书,非理之书,不得妄读。一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王守仁语录

《传习录》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共发编《曹于汴?共发编》

《语录》

古人之书,不可不多读,但靠书不得靠读,不得靠古人不得。

荆川稗编

《原学篇》

何为三代之前,学术如彼三代之后,学术如此汉微,有遗风魏晋以降,日以陵夷非后人之用心不及,前人之用心,实后人之学术,不及前人之学术也,后人学术,难及大概有二。一义理之学,二辞章之学。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达,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彩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也。所以学术不及,三代又不及汉者,抑有由也。以图谱之学不传,则实学尽化为虚文矣。其闲有屹然,特立风雨不移者,一代得一二人。实一代典章文物法度纪纲之盟主也,然物希则价难平,人希则人罕识世,无图谱人亦不识图谱之学。张华晋人也,汉之宫室千门万户,其应如响,时人服其博物,张华固博物矣。此非博物之效也,见汉宫室图焉,武平一唐人也,问以鲁三桓郑七穆春秋,族系无有遗者,时人服其明春秋,平一固熟于春秋矣,此非明春秋之效也,见春秋世族谱焉,使华不见图,虽读尽***之书,亦莫知前代宫室之出处,使平一不见谱,虽诵春秋,如建瓴水,亦莫知古人氏族之始终。当时作者后世史官,皆不知其学之所自况他人乎,臣旧亦不之知,及见杨佺期洛京图,方省张华之由见杜预公子谱,方觉平一之故,由是益知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且萧何刀笔吏也,知炎汉一代***之所,自歆向大儒也。父子分争于言句之末,以计较毫厘得失,而失其学术之大体,何秦人之典,萧何能收于草昧之,初萧何之典,歆向不能纪于承平之后,是所见有异也。逐鹿之人,意在于鹿,而不知有山求鱼之人,意在于鱼而不知有水。刘氏之学意在章句,故知有书,而不知有图。鸣呼,图谱之学,绝是谁之过与。

《叙学》

性无不统,心无不宰,气无不充,人以是而生,故材无不全矣。其或不全,非材之罪也,学术之差,品节之紊,异端之害,惑之也。今之去古远矣,众人之去圣人也。下矣幸而不亡者,大圣大贤。惠世之书也,学之者,以是性与是,心与是,气即书以求之俾邪,正之术明诚伪之辨,分先后之品,节不差笃行而固守。谓其材之不能全,吾不信也。诸生从余问,学有年矣。而余梗于他故,不能始。卒成夫教育英才之乐,故具为陈读书为学之次序,庶不至于差,且紊而败其全材也。先秦三代之书,六经语孟为大世。变既下,风俗日坏,学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学,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节,虽有余绪竟亦莫知,适从惟当致力,六经语孟耳。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圣贤之成终者。所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者也。圣贤以是为终学者,以是为始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矣乎。所谓颜状未离,于婴孩高谈已,及于性命者也,虽然句读训诂不可不通,惟当熟读不可强解***。讽诵涵泳,胸中虽不明了,以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凿则惑耳,六经既毕,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经,必自诗。始古之人十三诵诗,盖吟咏情性,感发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气蔽之耳,诗能导情性,而开血气使幼而常闻歌诵之声,长而不失刺美之意,虽有血气焉,得而蔽也。诗而后书,书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也,即辞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气既开,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则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礼,三代之礼,废矣。见于今者,汉儒所集之礼,记周公所著之,周礼也。二书既治,非春秋无以断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断天下之事业也。春秋既治,则圣人之用见矣,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书以求其辞,本诸礼以求其节,本诸春秋以求其断。然后以诗书礼为学之体,春秋为学之用,体用一贯,本末具举,天下之理,穷理,穷而性尽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后学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终而成始也。学者于是用心焉,是故诗书礼乐不明则不可以学,春秋五经不明则不可以学。易夫不知其粗者,则其精者岂能知也。迩者未尽,则其远者,岂能尽也。学者多好高务远,求名而遗实,逾分而远探,躐等而力穷。故人异学家异传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近世学者,往往舍传注疏释,便发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论尔。传注疏释之于经,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铲伪似真补,其三四而备之也。故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体察为之,权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僻异,勿好诋讦,勿生穿凿,平吾心易吾气,充周隐微毋使亏欠。若发强弩必当穿彻,而中的。若论罪囚棒,棒见血而,得情毋惨刻毋细碎毋诞妄毋临深。以为高渊实昭,旷开朗恳,恻然后为得也。六经既治,语孟既精,而后学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夺也。胸中有六经语,孟为主,彼废兴之迹,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悬明镜,轻重寝扬,在吾目中,学史亦有次第,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史之兴自汉氏始,先秦之书,如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皆掇拾记录。无完书,司马迁大集群书为史记。上下数千载,亦云备矣。然而议论或驳而不纯,取其纯而舍其驳,可也。后世史记皆宗迁法,大同而小异,其创法立制纂承六经,取三代之余烬为百世之准绳。若迁者可谓史氏之良者也,班固前汉史,与迁不相上下。其大原则出于迁,而书少加密矣。东汉史成于范晔,其人诡异好奇,故其书似之。然论赞情状,有律亚于迁,固自谓赞,是吾文之奇,作诸序论,往往不减。过秦则比拟,太过三国陈寿所作,任私意而好文,奇功伟迹往往削没,非裴松之小传,一代英伟之士,遂为寿所诬。后世果有作者必当改作,以正寿之罪。奋昭烈之幽光,破曹瞒之鬼贼,千古一快也。晋史成于李唐,房杜诸人,故独归,美太宗耳。繁芜滋蔓诬谈,隐语鄙亵之事,具载之,甚失史体。三国过于略,而晋书过于繁,南北七代各有其书,至唐李延寿总为南北史,遣辞记事,颇为得中。而其事迹污秽,虽欲文之,而莫能文矣。隋史成于唐兴亡之际,徼讦好恶,有浮于言者,唐史二旧书刘煦所作,固未完备,文不称事,而新书成于宋欧。宋诸公虽云完备,而文有作为之意,或过其实而议论纯正,非旧书之比也。然学者当先旧而后新,五代二书皆成于宋旧,则薛居正新,则欧阳子也。新书一出,前史皆废,所谓一洗。凡马空者也,宋金史皆未成金史,只有实录宋事纂录甚多,而东都事略,最为详备。是则前世之史也,学者必读,历代全史考之废兴之由。邪正之迹,国体国势制度文物,坦然明白,时以六经旨要立论,其闲以试己意,然后取温公之通鉴,宋儒之议论。校其长短是非,如是可谓之学史矣。学者往往全史未见,急于要名,欲以为谈说之资,嘴吻之备,至于通鉴亦不全,读抄撮钩节通鉴之大旨,温公之微意随以昧没,其所以成就亦浅浅乎。史既治则读诸子老庄列阴,符四书皆出一律,虽云道家者,流其闲有至理,存取其理而不取其寓,可也。素问一书虽云医家者,流三代先秦之要典也,学者亦当致力孙吴姜黄之书,虽云兵家智术战陈之事,亦有名言不可弃也。荀子议论过高好奇,致有性恶之说,然其王霸之辨,仁义之言,不可废也。管子一书,霸者之略,虽非王道亦当读也,扬子云太元法言,发孔孟,遗意后世,或有异论者,以其有性善恶混之说,剧秦美新之论事,莽而篡汉,韩子谓其文颇滞涩,苏子谓以艰险之辞,文肤浅之理,而温公甚推重之。以为在孟荀之上,或抑或扬,莫适所定,虽然取其辞而不取其节,可也。贾谊董仲舒刘向皆有书,惜其犹有战国,纵横之余,习惟董子三策,明白纯正。孟轲之亚,非刘贾所企也。文中子生于南北,偏驳之后,隋政横流之际,而立教河汾作成,将相基唐之治,可谓大儒矣。其书成于门***董薛姚窦之流,故比拟时,有太过遣辞发问,甚似论语。而其格言至论,有汉儒所未道者,亦孟轲氏之亚也。韩子之书浑厚典丽,李唐一代之元气也。与汉氏比隆矣,其诋斥佛老扶持,周孔亦孟轲氏之亚也,诸子既治,宋兴以来,诸公之书,周程张之性理,邵康节之象数,欧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