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一致的成语_名实一致的概念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6 0
  1. 名家哲学: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2. 形容团结一致的成语
  3. 形容想法统一人成语

团结一致意思是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指站在一边,并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那么关于团结一致成语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我推送的关于团结一致成语,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同心共胆: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胆”。

2)协力齐心: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名实一致的成语_名实一致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4)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5)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

6)名实相符:名声与实际一致。

7)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8)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9)同德同心: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10)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1)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2)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3)求大同,存小异: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14)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15)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16)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17)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18)众口如一: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19)百喙如一: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20)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21)不谋而同: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22)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23)离心离德: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24)心不应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指为人虚伪

25)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26)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羣众的信任。

27)一致百虑: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28)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29)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30)各执一词: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名家哲学: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哲学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本文使用“语言哲学”一词来分析孔子的哲学语言观,是在广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语言哲学”这一范畴的——对语言的哲学思考皆可以看作是语言哲学思想。孔子的语言哲学是孔子对语言的根本规律所进行探讨的理论成果。一般来说,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1)语言和世界的关系;(2)语言或语同的意义问题。在先秦哲学的哲学语域下,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通过名实关系来呈现的;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是通过言意关系来阐释的。因此可以说:孔子的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名实关系问题和言意关系问题,孔子的语言哲学思想是通过“名实之辩”和“言意之辩”展开的。本文选择孔子的语言哲学思想为考察对象,探讨孔子的语言哲学讨论的主要话题及其对中国语言哲学的影响,对孔子哲学中较为突出的语言哲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清晰地凸显孔子对语言、意义、思想和形上,之道的哲学思考,揭示中国哲学中语言哲学问题的独特架构和视野。

一、孔子的“名实之辩”及其语言哲学意义

名实关系,即语言与存在或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家首要关注的语言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曾经特别强调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对此问题的探索容易进入哲学的心脏。早在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那里,名实关系就已得到深入的探讨,虽然孔子没有从名实对举的角度提出问题,但他明确地区分了名称和名称所指称的对象,认为名本身具有固定的意义。下面具体分析孔子“名实之辩”的主要内容。

(一)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

孔丘提出:“政者,正也。”认为社会稳定,政治有序的前提是“正政”,而正政的核心是“正名”。“正名”思想是孔子在回答子路问政时提出的。《论语》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在孔子看来,正名问题事关重大,几乎是一切社会问题中最为首当其冲的事情,这恰似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孔子的出发点虽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颇为不同,但在重视语言这一点上则实无二致。

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强调了“正名”的基本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围绕着这一“正名”内容,论述了“礼”对不同的名分下的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以此来衡量是否“名正”。他从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针对他所亲见目睹的名实混乱的社会时弊,以周礼为核心,以君臣父子为内容,从名实关系角度详细地论述了“正名”的基本要求。可见孔子的“正名”思想强调的是“名”的***政治旨趣,而小是形上逻辑旨趣,或者说强调的是“名”的规范功能,而不只是“名”的描述功能,正如梅·约翰所说的那样:“当名称因其有助于表现和区分社会政治差别而被孔子视作非常重要时,它们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们能够被用来规范(prescribe)而不仅仅是描述(describe)那些差别。名能够而且应该被用来规范实——这一观念构成了孔子正名***的核心。”

(二)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

子路显然术能明白孔子正名理论之深意,反而批评老师此论为“迂腐之见”,孔子于是苦心孤诣地对自己的爱徒说了一段被后人广为引用的话:“野战,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从这段发人深省的话可知,孔子的推论是从一否定式的断言(名不正)出发,由名推及言-事-礼乐-刑罚,最终落脚在“行为”上(民无所措手足),其逻辑顺序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对孔子的上述主张,学术界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名实关系的本末倒置,由此孔子就成r极端保守主义者。郝大维、安乐哲对此评价说:“‘正名’的这一流行诠释部分是正确的,但它高度强调孔子思想中与传统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孔子真正看重的文化多样性、原创性和丰富性,则损害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的确如此,在理解孔子正名理论时,不必死死纠缠在孔子看来名实之间到底谁决定准的问题,我们往往因为孔子强调名的作用就断定孔子持有“名决定实”的先验论,因而全盘否定其“正名”思想的理论价值。我们更多的应该注意到孔子“名实之辩”思想的深刻性。显然,孔子这里所用的“君、臣、父、子”之名,无疑是对以往“君、臣、父、子”之实的反映,尽管那种意义上的名还包含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它们在指称以往的“君、臣、父、子”之实时已被人们所认可,具有了确定性。因此,从名实关系着眼,孔子的这一主张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名一经形成,就必须保持应有的确定性。“任何民族总是在用语言范畴化地认识世界和人生。当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确定性追问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纯语言性操作的模式,理论上说都是能够产生出分析理性思想的。”毋席讳言,孔子的这种主张正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名的使用规范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先秦分析理性思想初露端倪的表征。不仅如此,孔子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可贵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名依赖于实,但名在反映或指称实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所谓“《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名对于实还有其积极能动的一面。孔子的这一见解,对于确切、完整地把握名实互动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礼”

从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正政”,而“为政”却是由人来完成和实现的,这就要求为政者要“正其身”,要“先之劳之”,以“礼”作为“正身”的途径,作为“正名”的标准。因此,孔子大力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更相信,“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具体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必须以“礼”为标准,以“能近取譬”为方法来检验名实是否相符,至于这个理想的意义标准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从语义的角度去定义,而是认定“先王”的礼仪制度,即社会变革发生前的那种状态就应该是名应有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孔子的“正名”理论其实是以托古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政治理想。陈汉生认为:“如果把语言划分成语形(语言实体的相互关系)、语义(语言和语言之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和语用(语言跟使用者的目的之间的关系)三部分。我们认为中国思想集中于语用的研究,因为中国思想很少关心语义的真***,而较多地关心语用上的可接受性。”这一对中国语言哲学定性的断语,如果用来分析孔子的语言思想,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通过对孔子“名实之辩”内容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形容团结一致的成语

? 名家讨论的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像英语中主语与宾语的关系。 例如“这是一张桌子”这是“实”,桌子是“名”。实指具体的事物,名是抽象概念,名是固定不变的,实是在变动中的。名家往往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在与人讨论中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肯定的加以否定,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他们喜欢在法律条文,结盟约定上做文章,耽于玩文字游戏。

? 邓析(死于公元前501年)是当时的法律诉讼专家,但他的思想著作已经遗失,现在流传的《邓析子》在学者看来是本伪书。他的生平经历只能从其他的古籍中寻得,例如《吕氏春秋》。

? 惠施(约生活在公元前350-260间)强调现实事物的不断变化和相对性,他曾在魏惠王时任宰相。其著作也已经遗失,思想只能见于《庄子·天下篇》。著名思想是历物十事,见下文。

? ①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其中思想近似《庄子·秋水》,至大和至小都是名,即抽象概念。而在实这一方面,可以是具体事物,比如天地,秋毫。大小因有形而知大小,这是实,讲的相对性。名的大小是无形的,也就大的没有范围,小的没有止境了。人不可能通过经验主义来决定现实中哪个实物是大,哪个是小,因为人的经验有限,大小的相对性已经脱离了人的经验范围。懂了名与实的区别就理解了惠施大部分思想。

? ②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抽象概念事物,就像几何学中的平面,平面是无限延伸的,因此也就可以大于千里了。

? ③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这是讲实物的相对性。

? ④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是前面提到的实物可变化性。

? ⑤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一辩论在古代中国十分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辩”。我们把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中的个体都有相似性,这叫大同异。个体之间又有相同的特征,这叫小同异。此处也应该用“实”来解释。因为大同异与小同异也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 ⑥ 南方无穷而有穷。 古代人能力有限,对南方的探索不比今天,所以不能用今天有穷的南方来等同于古代无穷的南方。在古代人看来南方是不能穷尽的,但惠施以非为是,以实物的相对性来论证南方会有穷尽。“有穷”与“无穷”也只是一种抽象的相对概念。与实结合就会显示出事物的相对性。

? ⑦ 今适越而昔来。 “今”与“昔”是相对的,今天的昨天,就是昨天的今天。这一条比较容易理解。

? ⑧ 连环可解也。 这是比较难理解的议题,连环是实物,可解与不可解是实物的状态。个人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因为事物的相对性和可变性,锁住的连环在一方看来是锁住的状态,在另一方看来这就是解开的状态,所以就达到了不解而解的结果;另一种是连环除非被毁,不然无法分解。那么就毁掉它,因为毁掉和分解是相对的,就可以将毁掉它视为分解它。

? ⑨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地球是圆的在如今已经成为真理,地球的中央相对不同地点来说,方向是不同的。司马彪说的“天下无方,胡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过于印象主义,缺少实证精神,这是不可取的。

? ⑩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类似庄子的“齐物论”思想。“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在此之前,惠施已经论证了事物是运动可变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只有相对的不同。在这基础上,可以说由于相对不同的相对性,万物是绝对相同的。万物之间只有相对的不同没有绝对的不同。所以爱一物便是爱万物,万物由一体而生。

? 名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公孙龙(活动于约公元前284-259年间)。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此,他的观点与柏拉图“理念”和“共相”一致。公孙龙的思想可见于《公孙龙子》,其中最著名的命题是“白马论”。他认为“马”这个字代表一种形状,“白”代表一种颜色,“白马”是一种动物且具有颜色。三者的内在涵义不同,因此白马非马。公孙龙还有个“坚白论”,主要命题是“离坚白”。这是形而上学性质的,“坚”“白”作为共相并未指明,哪个具体事物是坚,哪个是白。即使没有坚硬和白的东西存在,“坚硬”和“白”的概念依然存在。它们是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的,坚与白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彼此分离的。这就是“离坚白”论。

? 名家哲学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揭示出一个形象之外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形象都是经验的对象,或者可能成为经验的对象。而形象之外的是不可能成为经验的对象的。人可以看到白的东西,但无法看到作为共相的白,名词指向一个理念世界,在那里每个共相都是独立和真实的。

形容想法统一人成语

团结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形容团结一致的成语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形容团结一致的成语1

1)同心共胆: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胆”。

2)协力齐心: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3)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4)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5)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

6)名实相符:名声与实际一致。

7)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8)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9)同德同心: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10)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1)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2)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3)求大同,存小异: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14)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15)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16)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17)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18)众口如一: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19)百喙如一: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20)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21)一致百虑: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22)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23)离心离德: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24)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25)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26)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形容团结一致的成语2

众心如城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川赴海 :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众口熏天 :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同心断金 :形容心齐力量大。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心成城 :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十夫楺椎 :指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互相扶持 有难同当 共举大事 共同进退 生死一处

同仇敌忾 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珠联璧合 同甘共苦

齐心一力 齐心协力 一拍即合 辅车相依 协力齐心

通力合作 齐心合力 相辅相成 共举大事 一团和气

和睦相处 精诚团结 互相扶持 同舟共济 辅车唇齿

有难同当 有福同享 齐心协力 地利人和 共同进退

通力合作 分工合作 齐心协力 同生共死 万众一心

齐心协力 有难同当 同甘共苦 风雨同舟 和睦相处

携手迈进 共创辉煌 志同道合 和衷共济 同舟共济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同舟共济 同生共死 集思广益

风雨同舟 急公好义 同甘共苦 抑强扶弱 戮力同心

携手迈进 共创辉煌 生死相依 齐心并力 同舟共济

休戚相关 取长补短 齐心并力 齐心合力 急公好义

戮力齐心 鼎力协作 同舟共济 共同奋斗 共赴危难

共创辉煌 同甘共苦 携手迈进 同甘共苦 同生共死

通力合作 分工合作 齐心协力 同舟共济 和衷共济

众虎同心 万众一心 众心成城 众心如城 齐心同力

甘苦与共 协力同心 同甘共苦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

共举大事 互相扶持 共同进退 生死一处 齐心戮力

志同道合 生死一处 风雨同舟 集思广益 相濡以沫

一唱一和 众志成城 一团和气 不谋而合 风雨同舟

共赴危难 和衷共济 共同奋斗 有福同享 有福同享

休戚相关 相濡以沫 生死相依 抑强扶弱 戮力同心

同仇敌忾 取长补短 群策群力 共同奋斗 共赴危难

形容团结一致的成语3

1)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2)言不由中: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3)两般三样:不一样,不一致。

4)参差不一: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5)民心不壹: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6)言行相悖: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7)伏而咶天: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8)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9)口不应心: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10)败兴而归: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11)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象两个人一样。

12)参差错落: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3)毁誉不一: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14)毁誉参半: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15)传闻异辞: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16)情投意和: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17)拈花微笑: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18)遗物识心:指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19)瓶罄罍耻: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

20)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百喙如一: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百虑一致: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败兴而归: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抱雪向火:向火:烤火。抱着雪烤火。比喻做法和目的不一致,不能解决问题。

北辕南辙:辕:车前驾以引车的两根直木;北辕:车子向北行驶;辙:车轮压过的痕迹。本要向南行走却驾车往北,形容目标和行动不一致。

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并心同力:想法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谋而同: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步调一致: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参差不一: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车轨共文:文;文字。车轨统一,文字一致。比喻统一一致。

穿一条裤子:比喻两人关系密切,利害一致,遇事持同样的态度。

传闻异辞: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道合志同: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敌忾同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发言盈庭: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法出一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法无二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伏而咶天: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各执一词: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果出所料: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

合则留,不合则去:指脾气相投或意见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则离开。

呼吸相通:呼气与吸气,朴素贯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互不相容:互相不能容纳对方。指高职位官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行使职权时彼此不一致。

患难相共: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毁誉不一: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毁誉参半: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疾如风,徐如林:疾:迅速;徐:舒缓,缓慢。行动迅速时像风一样快,行动减慢时像树林一样齐整。多用以形容军队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较如画一:指规章法令一致。

较若画一:指明确一致。

斠然一概:持平一致。斠,古通“校”,校正。

谨终如始: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谨终慎始: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同“谨终如始”。

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聚讼纷然:聚:集中;讼:争辩。言论多而杂乱,看法不一致。

口不应心: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老鼠过街,***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离心离德:心、德:心意。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连鸡之势:连鸡:用绳子拴在一起的鸡。比喻互相掣肘,步调不一致。

两般三样:不一样,不一致。

两心一体:两心:彼此的心意。指彼此的心意一致。

貌离神合:指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民心不一:老百姓思想不一致。

民心不壹: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名实相称: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名实相符:名声与实际一致。

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

莫逆于心: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衷壹是: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拈花微笑: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象两个人一样。

朋心合力:朋: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瓶罄罍耻: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

齐心并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齐心同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齐心一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一致:众人心齐,一致向一个目标。

情善迹非:感情融洽,但是所走的道路并非一致。

情投意和: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求大同,存小异: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群居和一:指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人望所归:人望:众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十个指头有长短:比喻人和人是有判别的,不能要求一致。

十家锅灶九不同: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双心一意:双心:彼此的心意。指彼此的心意一致。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说过的话一定用行动实现。

同仇敌慨: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同德同心: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呼吸,共命运:利害一致,命运相同。

同患难,共生死:一同经历磨难,一同生死。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命运共呼吸: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同情相成:指有共同志趣,利害关系一致的人互相帮助把事情办好。

同生死,共存亡: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同生死,共患难:一同生死,一同经历磨难。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同心并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共胆: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胆”。

同心合胆:心志一致。同“同心共胆”。

同心合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合意:指心志一致。同“同心一意”。

同心同德: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协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力: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叶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一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指心志一致。

同休等戚: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亦偏指共患难。同“同休共戚”。

同休共戚:①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亦作“同休等戚”。

同欲相趋:欲望相同,趋向一致。

同志合道: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同舟共命: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铜壁铁墙:像铜铁筑成的墙壁一样。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铜城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同“铜墙铁壁”。

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统一口径:比喻大家对待问题***取一致的态度。

团结一致: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万口一词: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

万口一辞: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万口一谈: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万人一心:一万人一条心。比喻众人团结一致。

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王贡弹冠: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汉代王吉;贡: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灰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

闻鼓而进,闻金而退: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就后退。指军队服从命令,行动一致。

阋墙御侮:阋:争吵;阋墙:兄弟相争于内;御侮:抵御外敌。比喻虽有内部争吵,仍能一致对外。

相须而行: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

相倚为强:互相倚靠帮助而强大。形容团结一致而有力量。

协力齐心: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协心戮力: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协心同力:思想一致,并同努力。同“协心戮力”。

携手并肩:手拉着手,肩靠着肩。形容十分亲密,一致行动。

心不应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指为人虚伪。

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询谋佥同:指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言不由中: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相悖: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言意相离:语言和思想相分离。比喻说的与想的不一致。

言由衷发:衷:内心。言语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口说的和心想的一致。

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一鼻孔通气: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一个心眼:指专心一意。比喻很固执已见,不知变通。也比喻同某人思想很一致。

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损:丧失;俱:全,都;荣:荣耀。一家衰败各家都衰败,一家兴盛各家都兴盛。形容相互之间利害一致。

一心同体: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一心一计:一个心眼,一样的想法。指与对方的想法尽量一致。

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字不爽:一个字也不错。指交待的话与原话一致或与事实符合。

遗物识心:指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议论蜂起:议论很多,像一窝蜂飞起一样。形容意见不一致,有很多种说法。

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异口一言: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异体同心:指朋友、夫妻之间的思想完全一致。

易地皆然:易地:更换位置。只要人的信仰一致,即使更换位置使之处于不同的环境,他们的表现也一样。

引为同调:同调:声调相同一致,比喻志趣相同。把某人视为是志同道合者或言论主张相同的人。

用非所学:所用的不是所学的。指学用不一致。

整齐划一:有秩序,协调一致。

整齐画一:画一:一致。形容有秩序,不凌乱。

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气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气和: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心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心和:志趣相同,心意一致。

终始参差:终:结束。结束时与开始时不一致。形容前后不一样。

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众***荐:许多人一致推荐。

众***詈:众人一致责骂。

众口如一: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众目所归:众人的目光集中之处。指一致看好。

众品交荐:许多人一致推荐。

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积: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属: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依: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心成城: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心如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