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翻译,尤而效之的尤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6 0
  1. 尤文言文什么意思是
  2. 尤而效之的翻译尤而效之的翻译是什么
  3. 文言文<介推拒禄>
  4. “尤以什么为甚”是什么意思?

效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xiào yóu,释义为仿效坏的行为,多指仿效不好的事。

举例应用来说,比如,他上课故意迟到,你还学他呢,这就是效尤;他那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应该改为效仿学习。

通常使用的成语为以儆效尤,读音是yǐ jǐng xiào yóu,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效仿。尤:过失。意思是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以达到警醒他人的目的。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翻译,尤而效之的尤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造句:

1、此刻他心中的想法就是尽快找到那个不长眼睛的小子,直接将那小子废掉,以儆效尤。

2、他们显然决定要处罚他,以儆效尤。

3、他们抓住了这个小偷,并且加以惩罚,以儆效尤。

4、老师惩罚了***的学生以儆效尤。

5、老师当众惩罚在期末考试中抄袭邻座答案的那位学生以儆效尤。

6、至少让我们看到法庭惩罚这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以儆效尤。

尤文言文什么意思是

尤物的成语有:忍尤攘诟,尤而效之,尤云_雪。

尤物的成语有:_雨尤云,尤云_雪,云尤雨_。2:拼音是、yóuwù。3:注音是、一ㄡ_ㄨ_。4:结构是、尤(独体结构)物(左右结构)。

尤物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尤物yóuwù。(1)珍贵的物品。(2)特别漂亮的女人。

二、引证解释

⒈指绝。有时含有贬意。引《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杨伯峻注:“尤物,指特美之女。”唐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於将来者也。”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世兄有福,消此尤物。”⒉珍奇之物。引《晋书·江统传》:“高世之主,不尚尤物。”宋陆游《跋韩晋公子母犊》:“予平生见三尤物:王公明家韩干散马,吴子副家薛稷小鹤及此子母牛是也。”清赵翼《啖荔戏书》诗:“就中一种更尤物,核小而尖谁结束。”

三、国语词典

优异的人物。词语翻译英语rarity,rareobject,rareperson,extraordinarilybeautifulwoman德语Rarit_t(S)_法语***-symbol

四、网络解释

尤物(词语解释)“尤物”从字面上解也是“特别的物品”。尤的意思是异,“突出”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关于尤物的近义词

美人

关于尤物的诗词

《感事书愤·尤物天生必祸人》《尤物·诗中尤物成双绝》《尤物·隋珠和璧碎一斧》

关于尤物的诗句

尤物千年几流转爱人问尤物爱人问尤物

关于尤物的单词

stunner

关于尤物的词语

负诟忍尤天生尤物云尤雨_尤而效之扑满招尤尤花_雪忍尤攘诟忍尤含垢_雨尤云尤云_雪

关于尤物的造句

1、那掌柜乍然得见如此尤物,早已馋涎欲滴,一脸献媚,道“哟!娘子快快有请!”。

2、娇娆的身段,修长的玉腿,雪白的肌肤,圣飞不知道好多年没有见到这种尤物了,当下喉咙滚动两下,邪火便是窜了上来。

3、哇塞,这么美呀!我们木星竟然还存在如此美丽的尤物!兄弟们,上啊!抢到就是自己的,要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哈哈哈哈

4、‘砰’地一声,盛满红酒的高脚酒杯,脱离了某流痞的右手,砸向桌面,惊得两位尤物连身尖叫。

5、一声,喜嗔参半,尤物移人,少女矜持神韵,有若月里嫦娥娟娟出世。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尤物的详细信息

尤而效之的翻译尤而效之的翻译是什么

1. 文言文中 尤 的所有意思~

①更加: 浴雪尤清,经霜更洁.(经过了冰雪、寒霜的洗礼,更加清新、高洁。)

②责怪,指责,怨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哪里是因为过错被惩罚而被驱逐 明明是忍受着屈辱和诬蔑而死 是为晴雯惋惜和辩白)

③过失,罪过: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减少了错误,行为减少了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

④仍然: 丰韵尤存, 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陷入对爱情的沉迷里,还可以逃脱出来,而女人要是陷入爱情里,却无法逃脱了!)

⑤尤其: 容固亦有度,言尤贵有章.(仪容本来应该有标准,出言尤其贵在有章法)

2. 文言文中 尤 的所有意思~

①更加: 浴雪尤清,经霜更洁.(经过了冰雪、寒霜的洗礼,更加清新、高洁。)

②责怪,指责,怨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哪里是因为过错被惩罚而被驱逐 明明是忍受着屈辱和诬蔑而死 是为晴雯惋惜和辩白)③过失,罪过: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减少了错误,行为减少了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④仍然: 丰韵尤存, 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陷入对爱情的沉迷里,还可以逃脱出来,而女人要是陷入爱情里,却无法逃脱了!)⑤尤其: 容固亦有度,言尤贵有章.(仪容本来应该有标准,出言尤其贵在有章法)。

3. "故","尤"在古文(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故:

1、原来。旧时的 故,旧也。——《广韵》

2、所以、因此 是故***不必不如师。——《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死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5、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尤:

1、最优异 尤,异也。——《广雅》

2、惊异 公饮之酒,厚酬之,赐及从者。司马亦如之。张丐尤之。——《左传》

3、责备;怪罪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过失,罪过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小雅·四月》

5、尤其,更加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4. 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这好象是吕氏春秋里的话吧,要结合上下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_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

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 尢的意思是成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个丢了铲子的人,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他看邻居儿子的走路、神情、说话和动作态度,没有一处不像贼的。

后来他在自己的谷堆里找到铲子了。第二天,再看到邻居儿子,没有一处像贼的。

邻居儿子并没有变,是他自己变了。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有成见造成的。”

所以这句的解释就是: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有成见造成的。

5. 犹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名〉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

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son of dog]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动〉

1. 如同。好比 [like]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grand plan]

克壮其犹。——《诗·小雅·***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副〉

1. 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too]。如:犹薄;犹厚

常用词组

1. 犹大 Yóudà

[traiter;Judas]耶稣的门徒之一。据***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曾接受三十块银币出卖自己老师耶稣,后泛指叛徒

2. 犹且 yóuqiě

[even] 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

3. 犹如 yóurú

[just as;like as if] 好像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4. 犹若 yóuruò

[still] 还仍然是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5. 犹尚 yóushàng

(1) [still;yet]∶副词。表示情况不变,可译为“仍然”、“还是”。

(2) [even]∶连词。常有“况”、“安”与之呼应,表示陪衬,以引起下文,可译为“尚且”,“还”

6. 犹太教 Yóutàijiào

[Judai *** ] 犹太人的宗教,特点是信仰上帝,并信仰信天父在希伯来***中明确教导的使命

7. 犹太人 Yóutàirén

[Jew] 由古犹太人世代相传或历年皈依而延绵至今;尤指信奉犹太教的人

8. 犹疑 yóuyi

[hesitate] 见“犹豫”

9. 犹豫 yóuyù

[hesitate] 犹移。迟疑不决

10. 犹之 yóuzhī

[just as] 等于说“犹如”,如同;如像

见崖山犹之见分宜也。——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11. 犹自 yóuzì

[even] 尚,尚自

现在提起那件事,犹自叫人心惊肉跳

12. 犹子 yóuzi

[nephew] 侄子,又称“侄女”;晚辈自称

6. 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这好象是吕氏春秋里的话吧,要结合上下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

尢的意思是成见。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个丢了铲子的人,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他看邻居儿子的走路、神情、说话和动作态度,没有一处不像贼的。后来他在自己的谷堆里找到铲子了。第二天,再看到邻居儿子,没有一处像贼的。邻居儿子并没有变,是他自己变了。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有成见造成的。”

所以这句的解释就是: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有成见造成的。前后的态度的变化不是别的方面,而是自己的心态

7. “犹”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

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son of dog]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动〉

1. 如同。好比 [like]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grand plan]

克壮其犹。——《诗·小雅·***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副〉

1. 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too]。如:犹薄;犹厚

常用词组

1. 犹大 Yóudà

[traiter;Judas]耶稣的门徒之一。据***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曾接受三十块银币出卖自己老师耶稣,后泛指叛徒

2. 犹且 yóuqiě

[even] 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

3. 犹如 yóurú

[just as;like as if] 好像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4. 犹若 yóuruò

[still] 还仍然是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5. 犹尚 yóushàng

(1) [still;yet]∶副词。表示情况不变,可译为“仍然”、“还是”。

(2) [even]∶连词。常有“况”、“安”与之呼应,表示陪衬,以引起下文,可译为“尚且”,“还”

6. 犹太教 Yóutàijiào

[Judai *** ] 犹太人的宗教,特点是信仰上帝,并信仰信天父在希伯来***中明确教导的使命

7. 犹太人 Yóutàirén

[Jew] 由古犹太人世代相传或历年皈依而延绵至今;尤指信奉犹太教的人

8. 犹疑 yóuyi

[hesitate] 见“犹豫”

9. 犹豫 yóuyù

[hesitate] 犹移。迟疑不决

10. 犹之 yóuzhī

[just as] 等于说“犹如”,如同;如像

见崖山犹之见分宜也。——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11. 犹自 yóuzì

[even] 尚,尚自

现在提起那件事,犹自叫人心惊肉跳

12. 犹子 yóuzi

[nephew] 侄子,又称“侄女”;晚辈自称

文言文<介推拒禄>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解释: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解释: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诗词名称:《介之推不言禄》。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尤而效之”的详细介绍:

一、《介之推不言禄》的全文点此查看《介之推不言禄》的详细内容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禄亦弗及。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不亦诬乎?窃人之财,

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

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

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与处矣。”其母曰:

“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

罪又甚焉!且出怨言,

不食其食。”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

身之文也。身将隐,

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

以绵上为之田。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二、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三、译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四、赏析

感:感觉到很重的怨怼和酸楚情绪,总有言不由衷的感觉。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中国历史上以人命铭纪念传统节日,介之推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称介之绥。《列仙传》曰其姓王,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说为山西夏县裴介村;一说为铜_人(山西沁县南,文见《重建洁惠侯庙碑记》);明代沈周《疏介夫传》曰:“其先赵魏之郊,从树艺为生,子孙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其后,介之推又徙晋,晋以其先人之闻纳之”。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

五、注解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赏:赐有功也。

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置:立。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诬:欺骗。

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蒙:欺骗。

盍:何不。

怼:怨恨。

尤:罪过。

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记载。

旌:表彰。

相同朝代的诗歌

《***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介之推不言禄的详细信息

“尤以什么为甚”是什么意思?

介 推 拒 禄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 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 ②俸禄 B.①绝望 ②粮食

C.①断绝 ②吃 D.①截断 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 ②主晋祀者 ③推从者怜之 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 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①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②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意思是:尤其以某某更突出。

尤:

1.特异的;突出的:择~。拔其~。***之~。

2.更;尤其:~甚。~妙。此地盛产水果,~以梨桃著称。

3.姓。

4.过失:效~。

5.怨恨;归咎:怨天~人。

甚:

1.副词。很;极:进步~快。言之~当。

2.超过;过分:无~于此者。过~其辞。

3.疑问代词。什么:要它作~?。姓~名谁?

扩展资料

“尤以什么为甚”表示的是递进关系。

所谓递进关系,是指复句中后一分句须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分句之间的这种关系,必须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来表示。表示递进关系的常用关联词有:1.单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尤其、还、甚至于等。2.配对使用的;例如,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

用在递进关系句子中的前一分句.表示肯定一种状况,然后另一分句,再肯定另一种有关的情况.後句常用「而且」,「还」,「也」,「更」还呼应「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