踊贵履贱成语解释_屦贱踊贵的踊是什么样子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5 0
  1. 踊_的结构踊_的结构是什么
  2. 踊贵屦贱打一生肖
  3. 中国刑法的墨、劓、宫、刖、大辟,它们分别是什么?
  4. 悚踊的成语悚踊的成语是什么
  5. 号踊的词语号踊的词语是什么
  6. 哭踊的结构哭踊的结构是什么
  7. 我国西周的酷刑墨、劓等指的是什么?
  8. 《尚书》(书经)里有五刑,哪五刑,分别是什么意思?

劓刖的意思是割鼻断足;危殆不安貌。劓和刖都是中国古代的刑罚

劓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嬴虔又因教导太子无方,而被秦孝公处以此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

刖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刖刑在夏朝称膑,周朝称刖,秦朝称斩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盖骨(膑骨)使不能站立的说法。

踊贵履贱成语解释_屦贱踊贵的踊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公元前一六七年,刘恒下诏废除肉刑,将劓刑改为用笞三百来代替,刘启时更改为笞二百。从此,劓刑体为官刑被取消。但是,后世仍不断有人遵循古制,动辄将人割鼻。南朝梁时,萧衍下诏将劓刑再次废除。

之后,在一些非汉族统治的朝代或非汉族居住的地区,仍正式使用劓刑。如唐代,吐蕃规定的各种肉刑,其中就有劓刑。金代规定对那些犯了重罪而尚不至于被判处***者,要处以劓刑或割耳等刑罚,使他们留下标记,与一般平民百姓有所区别。

踊_的结构踊_的结构是什么

  踊跃回答 ?不算四字成语,含 踊 的成语如下:

  屦贱踊贵 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发踊冲冠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擗踊拊心 擗:以手拍击胸膛。踊:以足顿地。拊:敲击。指捶胸顿足,敲击心口,极尽悲哀。

  燕跃鹄踊 形容迅捷威猛。

  

踊贵屦贱打一生肖

踊_的结构是:踊(左右结构)_(左右结构)。

踊_的结构是:踊(左右结构)_(左右结构)。注音是:ㄩㄥˇㄅ一ㄢ_。拼音是:yǒngbiàn。

踊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亦作"踊_"。2.跳跃拍手。喜极貌。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踊_”。跳跃拍手。喜极貌。引《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众闻之,皆踊_大呼。”胡三省注:“踊,跳跃也。_,拊手也。”

三、网络解释

踊_踊_是汉语词语,拼音是yǒngbiàn,意思是跳跃拍手。

关于踊_的成语

踊贵屦贱擗踊拊心涂歌里_扛鼎_牛_风_润_风舞润踊跃输将发踊冲冠

关于踊_的词语

扛鼎_牛_风_润踊贵屦贱涂歌里_屦贱踊贵擗踊拊心喜跃_舞发踊冲冠_风舞润欢欣踊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踊_的详细信息

中国刑法的墨、劓、宫、刖、大辟,它们分别是什么?

答案是 蛇

理由:蛇没有脚呀~~~

屦贱踊贵的意思是

解释:屦:鞋;踊: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一说***脚。踊比一般的鞋贵,意即受过刖刑的人很多。形容刑罚重而滥。

出处:《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杜预注:“踊,刖足者屦。言刑多。”

悚踊的成语悚踊的成语是什么

分别是:

1、墨:就是在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汉文帝废肉刑时,黥刑被废。魏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使用,到梁武帝时期再度被废。隋唐无此制。五代后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

2、劓: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这个刑罚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战国及秦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汉初亦沿用劓刑。汉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只有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

3、刖:就是断足,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汉文帝时期改刖左趾为笞五百,刖右趾为弃市。至汉景帝时,又下令应弃市的,如愿意刖右趾,可以听许,废除的刖刑又被恢复。自魏晋以后,律典中已无刖刑的规定。

4、宫:就是破坏官。男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秦、汉时亦称腐刑、蚕室刑、阴刑。男子割势即割下男子。女子幽闭,古有两说。一说为禁闭于宫,另一说为用棍棒椎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堕入膣道,以妨交接。宫刑最初用以惩罚*罪,后来也适用于谋反、谋逆等罪,并扩大到连坐的子女。

5、大辟:即***。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相同。先秦时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战国及秦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北魏有轘、腰斩、殊死、弃市四等,后改为枭首、斩、绞三等。北齐、北周因袭不改。隋、唐定***为斩、绞两等。

扩展资料

五刑是由五行相克而产生的,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五刑相关:“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逸周书逸文》)

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刵刑-割耳朵,劓刑-割鼻子,剕刑-砍双脚,宫刑-剜掉性器,大辟-***,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从汉初的文景帝废除肉刑开始,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五刑产生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最初在隋《开皇律》中作为刑罚体系得以体现,随后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

墨刑-百度百科? 劓刑-百度百科 ?宫刑—百度百科 刖刑-百度百科 大辟-百度百科

号踊的词语号踊的词语是什么

悚踊的成语有:踊跃输将,踊贵屦贱,毛骨悚然。

悚踊的成语有:发踊冲冠,踊跃输将,踊贵屦贱。2:结构是、悚(左右结构)踊(左右结构)。3:注音是、ㄙㄨㄥˇㄩㄥˇ。4:拼音是、sǒngyǒng。

悚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欢悦跳跃。

二、引证解释

⒈欢悦跳跃。引唐张九龄《贺雨状》:“使将枯之苗,有同於再熟;已息之望,不意於万人。臣有限不获当时称庆,无任悚踊之至。”唐皎然《遥酬袁使君》诗:“盛游限羸疾,悚踊瞻旌旗。”

三、网络解释

悚踊悚踊唐张九龄《贺雨状》:“使将枯之苗,有同於再熟;已息之望,不意於万人。臣有限不获当时称庆,无任悚踊之至。”唐皎然《遥酬袁使君》诗:“盛游限羸疾,悚踊瞻旌旗。”

关于悚踊的诗句

悚踊瞻旌旗悚踊瞻旌旗

关于悚踊的词语

屦贱踊贵毛发悚立欢欣踊跃擗踊哀号欢忻踊跃擗踊拊心毛骨悚然惶悚不安踊跃输将踊贵屦贱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悚踊的详细信息

哭踊的结构哭踊的结构是什么

号踊的词语有:踊贵屦贱,屦贱踊贵,发踊冲冠。

号踊的词语有:号啕大哭,踊贵屦贱,发踊冲冠。2:注音是、ㄏㄠ_ㄩㄥˇ。3:拼音是、hàoyǒng。4:结构是、号(上下结构)踊(左右结构)。

号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号哭顿足

二、引证解释

⒈见“号踊”。亦作“号踊”。号哭顿足。引《后汉书·鲁恭传》:“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_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娥父盱迎涛溺死。娥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宾客_省,号踊哀_。”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十:“魏军南伐,朱修之守滑_,城不下,其母悲忧,乳汁惊出,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三、网络解释

号踊号踊,汉语词汇,拼音是hàoyǒng,意思是指号哭顿足。

关于号踊的成语

擗踊拊心号天扣地号寒啼饥号啕大哭更令明号踊贵屦贱发踊冲冠狼号鬼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号踊的详细信息

我国西周的酷刑墨、劓等指的是什么?

哭踊的结构是:哭(上下结构)踊(左右结构)。

哭踊的结构是:哭(上下结构)踊(左右结构)。注音是:ㄎㄨㄩㄥˇ。拼音是:kūyǒng。

哭踊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丧礼仪节。边哭边顿足。

二、引证解释

⒈丧礼仪节。边哭边顿足。引《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汉书·礼乐志》:“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颜师古注:“踊,跳也。哀甚则踊。”元谢应芳《辨惑论·治丧》:“广集浮屠大作佛事,甚者经旬_月以极斋修布施之盛,顾其身之哀麻、哭踊,反茗虚文也。”

三、网络解释

哭踊哭踊,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kuyong,释义为古代丧礼。

关于哭踊的诗句

哭踊如初丧哭踊恐不任

关于哭踊的成语

啼啼哭哭发踊冲冠哭哭啼啼踊贵屦贱擗踊拊心踊跃输将

关于哭踊的词语

擗踊号叫辟踊哭泣欢忻踊跃擗踊哀号踊跃输将踊贵屦贱擗踊哭泣擗踊拊心屦贱踊贵发踊冲冠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哭踊的详细信息

《尚书》(书经)里有五刑,哪五刑,分别是什么意思?

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汉文帝废肉刑时,黥刑被废。魏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使用,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再度被废。隋唐无此制。五代后晋恢复黥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刺字的对象、部位、形状各代不尽相同。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废。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战国及秦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汉初亦沿用劓刑。汉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只有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见赎免),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

刖 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汉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为笞五百,刖右趾为弃市。至汉景帝时,又下令应弃市的,如愿意刖右趾,可以听许,废除的刖刑又被恢复。自魏晋以后,律典中已无刖刑的规定。但间或亦有实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断右趾作为减死罪的刑罚。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夏族袭用,秦、汉时亦称腐刑、蚕室刑、阴刑。男子割势即割下男子。女子幽闭,古有两说。一说为禁闭于宫,另一说为用棍棒椎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堕入膣道,以妨交接。宫刑最初用以惩罚*罪,后来也适用于谋反、谋逆等罪,并扩大到连坐的子女。秦统一六国后曾大量适用。汉文帝除肉刑而宫刑不废。汉景帝允许以宫刑代替***。自汉至南北朝时期,宫刑时存时废,到隋开皇(581~600)初年正式废除 。后来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又一度恢复,以后各朝律令没有宫刑。

大辟 即***。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相同。先秦时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战国及秦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北魏有轘、腰斩、殊死(断头)、弃市四等,后改为枭首、斩、绞三等。北齐、北周因袭不改。隋、唐定***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还有不载于律书的凌迟(即分割的肢体)。辽初还有投悬崖、射鬼箭、五车轘、生瘗(活埋)、炮掷等目。金代有击脑。此外,历代还有法外酷刑,如棒杀、剥皮、醢。

[题名]:五刑

[英文缩写]:

[英文]:

[解释]:

中国古代对罪犯使用的五种刑罚的总称。中国自夏代就开始有了刑罚,商代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在古文献和甲骨文中都有记载,到西周已较普遍施行。西汉初曾废除残伤肢体的肉刑,以笞、杖代替。虽至汉末肉刑并未真正废除,但传统的五刑制度已开始发生变化,历魏、晋、南北朝,不断有关于废除和恢复肉刑之争,并对原有的五刑屡加更定。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汉文帝废肉刑时,黥刑被废。魏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使用,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再度被废。隋唐无此制。五代后晋恢复黥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刺字的对象、部位、形状各代不尽相同。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废。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战国及秦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汉初亦沿用劓刑。汉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只有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见 赎免 ),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

剕 断足的刑罚。也称刖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汉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为笞五百,刖右趾为弃市。至汉景帝时,又下令应弃市的,如愿意刖右趾,可以听许,废除的刖刑又被恢复。自魏晋以后,律典中已无刖刑的规定。但间或亦有实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断右趾作为减死罪的刑罚。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夏族袭用,秦、汉时亦称腐刑、蚕室刑、阴刑。男子割势即割下男子。女子幽闭,古有两说。一说为禁闭于宫,另一说为用棍棒椎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堕入膣道,以妨交接。宫刑最初用以惩罚*罪,后来也适用于谋反、谋逆等罪,并扩大到 连坐 的子女。秦统一六国后曾大量适用。汉文帝除肉刑而宫刑不废。汉景帝允许以宫刑代替***。自汉至南北朝时期,宫刑时存时废,到隋开皇(581~600)初年正式废除 。后来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又一度恢复,以后各朝律令没有宫刑。

大辟 即***。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相同。先秦时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战国及秦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北魏有轘、腰斩、殊死(断头)、弃市四等,后改为枭首、斩、绞三等。北齐、北周因袭不改。隋、唐定***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还有不载于律书的凌迟(即分割的肢体)。辽初还有投悬崖、射鬼箭、五车轘、生瘗(活埋)、炮掷等目。金代有击脑。此外,历代还有法外酷刑,如棒杀、剥皮、醢。

笞 用竹板或荆条拷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在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秦律有“笞十”、“笞五十”的规定。汉文帝除肉刑时,用笞来代替肉刑。汉景帝时因笞刑过重,减笞500为300,300为200。后又改300为200,200为100。同时定《棰令》,规定以竹代小荆,削平其节;笞臀部,中途不得更换行刑人。魏晋时,妇女受笞刑笞背。南北朝时的杖刑,实际上即隋以后的笞刑,且多作为流刑、徒刑的附加刑,其数在200以下,数量不等。隋改鞭为笞,分为10、20、30、40、50五等,并皆可用铜赎。唐沿隋制,并规定受刑人腿、臀分受,亦允许自愿背、腿分受者。宋沿唐制,亦分笞为五等,但允许以笞折臀杖,笞五十者折臀杖十一。辽无笞刑,但有木剑、大棒击背,类似笞刑。金国旧制,轻罪笞以柳条。元代笞刑分7、17、27、37、47、57六等。明、清笞刑沿袭唐、宋制,分五等,可赎刑。

杖 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脊背臀腿的刑罚。起源甚早,《尚书·舜典》就有“鞭作官刑”的记载。汉、魏、晋都设有鞭杖的刑罚。至南北朝梁武帝时把杖刑列入刑书。北魏开始把杖刑与鞭刑、徒刑、流刑、***并列,为五刑之一。北齐、北周沿袭魏制,依杖数分等,并均允许以金赎。隋代废鞭刑,代以杖刑;另立笞刑,以代替原来的杖刑。凡所犯重于五十笞者,则入于杖刑。唐代杖刑同隋。唐律规定,杖皆削去节目;决杖者,背、腿、臀分受。宋沿唐制,亦分五等,并将杖刑作为附加刑。辽、金、元也均有杖刑规定。明、清杖刑依唐、宋制,至清末,杖刑废。

徒 即徒刑,并强制服劳役。起源很早。商代就有牢狱“圉”,周代除***外,其他处肉刑的罪犯都须服劳役,为当时五刑的附加刑。秦、汉根据劳役的性质、徒刑期限和有无附加刑,分徒刑为若干等级。魏晋以“髡”、“耐”(为徒刑剃发、剃须)作为徒刑的制度,并以此作为徒刑名称。北魏徒刑按劳役年限分为各种等级,因此又称年刑。北齐时由于有附加刑“耐”,也称“耐罪”。当时除“耐”外,还附加鞭、笞,有的还须带刑具“钳”。北周开始正式称“徒刑”,并附加鞭、笞,允许以金赎罪。隋唐徒刑作为五刑之一,亦分五等,刑期为1~3年,每等之间相差半年,且不附加笞、杖,准许以铜赎刑。五代基本沿用唐制,但恢复了加杖制,实际上是一罪两刑。宋代实行折杖制度,即折减笞杖数目 ,杖后不再服劳役。辽代有终身刑 ,还加杖,并“黥面”。金代徒刑与唐、宋同,唯将五等改为七等。元代徒刑又分为五等,并附杖刑。明、清徒刑基本相同,即分为五等加杖,准许以钱赎。

流 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流刑刑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流宥五刑”,作为对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宽宥的一种刑罚。流刑的名称,历代不同,有时称放、迁、徙。北魏流刑没有远近差别。北齐正式将流刑列为五刑之一,亦无里程之差。到北周,流刑从流至距皇畿2500~4500里分为五等,也有时间限制,最长为六年。隋代流刑分三等,也称三流。应配者分别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应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唐代流刑亦分三等,其里数比隋代流刑各加1000里,其居作期限则缩短为一年。役满编所在为户,谓之“常流”。此外,有役三年者,谓之“加役流”。唐代流刑许以铜赎。宋代流刑所流里程和役年与唐代相同,但附加脊杖。元代没有流刑。明代流刑沿宋制,均附加杖,并可用铜赎。清代流刑与明相同。

死 即***。隋、唐定***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基本仿效隋律,但自五代始有为凌迟。辽代将凌迟定为正式刑名,将***定凌迟、斩、绞三等。元代同。明、清法定***虽仅斩、绞两等,但有法外刑,如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