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出自于哪里,缘木求鱼的典故和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5 0
  1.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是什么意思?
  2. 缘木求鱼是孟子还是老子写的?
  3. 成语故事《缘木求鱼》
  4. 缘木求鱼什么意思
  5. 缘木求鱼的意思
  6. 缘木求鱼出自哪里?

意思是: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这句话出自清代***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共三则。原文节选:

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缘木求鱼出自于哪里,缘木求鱼的典故和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话译文: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昂贵,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发了一笔小财。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曾用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

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创作背景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百度百科-狼三则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是什么意思?

缘木求鱼的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缘木求鱼(拼音:yuán mù qiú y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缘木求鱼”的原义是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中文名缘木求鱼拼 音yuán mù qiú yú近义词刻舟求剑、水中捞月、竹篮打水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注音字母ㄩㄢˊ ㄇㄨˋ ㄑㄧㄡˊ ㄩˊ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语法结构连动式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孟子)曰:“王之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缘木求鱼”。?

成语故事

有一天,孟子来王宫里拜见齐宣王。寒暄数句后,孟子问齐宣王:“大王,您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齐宣王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孟子恍然大悟地感叹了一下,接着说:“是因为甜美的食物不够吃吗?还是因为轻而暖的衣服不够穿?或者是因为美艳的女人不够看?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不够听,还是因为阿谀奉承的臣子不够使唤?这些,我想您身边的人都会尽力满足您的,难道您就真的为了这些?”?

齐宣王连忙辩解:“不是的,大夫误会了。”

孟子说:“那么,您最大的愿望就很清楚了。您想扩大国家的疆土,让秦国、楚国那样的大国都向您称臣,给您供奉,您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并统领四方。”

眼看自己的心思被孟子看穿了,齐宣王只好默认。可孟子却看了齐宣王一眼,用嘲笑的语调说:“如果您心怀这样远大的梦想,就以您如今的所作所为去衡量,若想实现那个理想,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一听,羞臊得脸顿时红了。

成语寓意

战国时期的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故事来说服齐宣王停止武力,推行仁政。人们做任何事情,一定先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然后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追求,直到成功。如果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愈行愈远,是永远达不到目标。

成语运用

“缘木求鱼”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璧犹缘木求鱼,升山***珠。”?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成语基本释义:

[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彩 ]贬义成语[ 成语繁体 ]缘木裘鱼[ 成语正音 ]求,不能读作“qǔ”。[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方法不对头

缘木求鱼近义词

水中捞月、竹篮打水

缘木求鱼反义词

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缘木求鱼造句

1、缘木求鱼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

2、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珠

3、想培养学生自觉性而不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选择,那是缘木求鱼。学生找不到自主的感觉,将来就只能是臣民而不是公民。

4、传统民法赋予违约金担保债务履行的功能,但将违约金视为损害赔偿的预定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完全是惩罚性质的违约金才能实现债的担保功能。

5、向他这种吝啬鬼募款,无异缘木求鱼,徒劳无功。

缘木求鱼相关查询

四字成语关于鱼的成语abcd的成语连谓式成语出自《孟子》的成语木字的成语求字的成语缘字的成语鱼字的成语第二个字是木的成语第三个字是求的成语缘开头的成语缘结尾的成语鱼开头的成语鱼结尾的成语

缘木求鱼成语接龙

鱼沉雁落: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鱼沉雁渺: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沉雁杳: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烂河决:鱼肉腐烂,黄河溃决。比喻因自身原因溃败灭亡而不可挽救。

鱼封雁帖:泛指书信。

鱼烂取亡:鱼烂自内而发。比喻因内部***而自取灭亡。

鱼釜尘甑:指贫穷的无粮可炊。

鱼帛狐声: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鱼烂瓦解:犹言鱼烂土崩。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鱼肠尺素:指书信。

鱼瞵鹗睨:像鱼和鹗那样瞪眼注视。比喻瞠目而视。

鱼贯雁比: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

鱼肠雁足:泛指书信。

鱼贯雁行: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

鱼沉鸿断: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笺雁书:泛指书信。

鱼沉雁静: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龙曼羡:比喻世事变幻。

鱼惊鸟散:指像鱼腐烂鸟溃散。比喻迅即崩溃,完全失败。

鱼鲁帝虎:指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

鱼龙曼延: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②喻虚***多变,玩弄权术。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

鱼书雁帖:泛指书信。

鱼米之地:盛产鱼类及稻米等的富庶地方。

鱼龙漫衍: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

典故:战国时的齐宣王,因为仰慕春秋时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霸业,很想效法他们,便向孟子请教有关他们的事迹。孟子说他没听说过,但可以为齐宣王讲述如何以仁德统治天下。孟子认为,要以仁德统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顾、爱护百姓。可以先从尊敬自己的父兄、爱护自己的子弟开始,然后推及别人的父兄子弟,这样就能治国、平天下了。如果不从这基础开始做起,就想开疆辟土,使其他诸侯归顺而称霸天下的话,正如同爬到树上去抓鱼,是不可能达成的。后来《孟子》原文的「缘木求鱼」演变成一句成语,用来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

缘木求鱼是孟子还是老子写的?

成语: 缘木求鱼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意思: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例子: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如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成语故事《缘木求鱼》

这篇是孟子写的,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成语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战国时期,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但是,当时各国君王对孟子的主张并不感兴趣,都一心想用武力统一天下,称霸中原。后来,齐宣王即位。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孟子在齐国深受礼遇。孟子在和齐宣王交谈时问:“您为什么让将士冒死攻打别的国家呢?”齐宣王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愿望。”孟子又问:“那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齐宣王笑而不答。于是孟子说:“您是希望扩展国土,做天下的盟主吧!可是如果通过战争来实现这个愿望,就好比爬到_上去抓鱼一样,肯定会徒劳无功。爬到树上去捉鱼,最多抓不到鱼,还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果想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还会招来祸患。”说完,孟子建议齐宣王推行仁政。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这些话,点头表示赞同。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缘木求鱼什么意思

缘木求鱼 ( yuán mù qiú yú ) 解释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升山***珠。” 近义词 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反义词 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缘木求鱼,本指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法途径不对,达不到目的。常用来讥笑人盲目无知,荒唐可笑。鱼游水中,鸟栖枝头。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常识。那么“缘木”真的找不到鱼吗?树上到底有没有鱼呢?

缘木求鱼的意思

缘木求鱼

注音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辨形 鱼:不能写作“渔”。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示例: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方法不对头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南辕北辙、抱薪救火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成语出处

原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译文:

宣王说:“不,对此我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想借此来实现我最大的心愿。” 孟子问:“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口腹享受吗?轻软温暖的衣服不够身体穿着吗?艳丽的色彩不够眼睛观赏吗?美妙的音乐不够耳朵聆听吗?左右的侍从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给,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 宣王说:“楚国胜。” 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缘木求鱼出自哪里?

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现在用来形容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缘木求鱼故事

相传战国时,孟子问齐宣王:“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而不语。孟子便说:“是为了美食?衣物?还是音乐?女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您的最大愿望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原,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孟子通过缘木求鱼的故事劝齐宣王实行仁政,造福人民,以求国强民富。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孟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

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一则。

意思是: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原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释义: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狼三则》第一则是清代***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集《聊斋志异》。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 《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