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偏无倚,乃道此心光明_无偏无倚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4 0
  1.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圣贤之志”
  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
  3.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下一句是什么?
  5.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却非常智慧:“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无偏无倚,乃道此心光明_无偏无倚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此看来,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重点是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朵“花”,是否因心在而花开亮丽?是否因心不在而花落暗沉呢?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

人心无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样深不可测。只是这样高远和深邃的心,却常常被私欲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来的高远、深邃,不能够无所不包,不能够海纳万物。

万事万物万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圣人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浑浊,失却了那份光明。

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因此王阳明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没有任何遗憾。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圣贤之志”

是的,这句话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生故事。阳明先生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者,然而,在中国没有方向的舆论场中,他的身世和清誉却也是大尺度地沉浮,曾经高达浪尖潮头,也被人置于水底泥沙。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57岁的王阳明在两广总督军务时,旧患咳痢之疾突然加剧。他有很不好的预感,于是在上疏“请告”(请求离职)后,不待“廷报”,就自作主张,坐船自梧州经广东韶、雄北行。打算一边等待朝廷批准,一边往家赶。当他离粤时,门人布政使王大用害怕路上有变,专门为老师备了副棺材,随在舟后。

十一月二十五日,舟逾梅岭至江西南安。府推官周积闻师至,前来拜见。阳明起坐,咳喘不已,自谓“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由于病势骤剧,阳明在南安一停五日,无法前行。至二十九日辰时,召周积入舟,已不能语。久之,开目视之说:“吾去矣。”

积泣下,问:“先生有何遗言?”

阳明微哂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顷之,瞑目而逝。(《阳明先生年谱》)

上面这段记载十分感人。阳明自知不起,召门人来见,当是有所交待,不料话到嘴边,却不禁自笑(“微哂”),?一个字都不想说了,唯带着一颗光明开悟的心离去。

扩展资料

临终前,阳明可能已预知到身后将发生什么。微微一哂,其实是无声的苦笑。

在去年(嘉靖六年)五月重获起用前,阳明在家赋闲已达七年之久。

自“今上”即位以来,不断有朝臣推荐他,有荐他入阁的,有荐他总督三边、出掌兵部的,可皇帝一概不准。这次命他往征粤西,也是事出无奈。盖因思恩、田州迭遭土官之乱,朝廷调集四省官军围剿,终是师老无功。这才从大学士张璁、桂萼之荐,准他出山,去西南几千里外料理这件棘手的烦难事。

阳明深知皇帝对他有成见,但可能不知道成见的症结何在。他与那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皇帝,一次都没见过,如何让紫禁城里的最高统治者心生厌憎的呢?

过去几年,时局纷扰,为了由外藩入继天位的嘉靖皇帝生父母的封号问题,吵得天翻地覆。在这场名为“大礼议”的政争浪潮中,原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下台,保守派阁部大员或贬或逐,而皇帝的支持者、被称为“议礼新贵”的张璁、桂萼辈强势入阁,“赞礼派”纷纷跃居高位。

参与大礼议的活跃人物,多有阳明的门人和好友,他们对大礼的态度,并不一致。如好友席书、霍韬与门人方献夫、黄绾、黄宗明等,“以议礼得幸”。为此翰林院编修王思公开宣称,“羞与同门方献夫为伍”;邹守益、王时柯等门人还参加了嘉靖三年著名的左顺门哭谏***,为此遭受廷杖,王思受刑不过,被活活打死!

当朝臣因为议礼而分裂时,在越中大开讲席、声望日隆的“王夫子”,却***取了刻意回避的态度——大臣霍韬、席书、黄宗贤、宗明等“先后皆以大礼问,竟不答”。

当时赞礼派遭到激烈的反对,处境艰难,急需理论支持。阳明不言,他们从宋儒欧阳修那里找到了依据。当“大礼”尘埃落定后,欧阳氏乃被抬入孔庙陪祭,得到当世的巨大报偿。

不妨设想,***若阳明趁时而鸣,公开发表赞礼意见,力挺急于当孝子的皇帝,他将得到什么?反过来再想,他讲学名气那么大,却在大家争得不亦乐乎时,一言不发,又会给皇帝留下怎样的印象?

阳明受命起复后,在给霍韬的信中,针对他“不言”的质疑回应说:“往岁承你以《大礼议》一文见示,那时我方在守丧,心中虽然赞同却不便奉复。既而席书也有信来,使者非要拿到回信才肯离去。

我不得已,草草作答,大意认同其说,只是认为,其时典礼已成,当事者(即保守派)未必能改,言之徒益纷争,不如姑且相与讲明于下,等信从者多了,再缓图之。”

霍、席皆为赞礼健将,也是阳明好友。从阳明复书可见,他对前者是持同情态度的。他不发声的原因,除了典礼已成,再言徒益纷争,还因“议论既兴,我身居言不信之地,不敢公言于朝”。

阳明置身事外,比局中人看得更清楚:两派所争,明为***,实为权利。他的表态将无济于“明理”,只会帮助一派人击败另一派人,而无论如何,他的一部分***和好友都将受到伤害。他希望大礼之争,能“委曲调停,渐求挽复”,而不至决裂,朝政大坏。

在权势之争中,理常输于势,对此阳明有切身之痛,作为受害者,他形容自己“身居言不信之地”。

中国青年报-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乃是先生在人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先生将此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圣贤之事上,虽然先生非常的孝顺,但他却很少沾染红尘,几乎与世俗完全断隔,随着先生的年龄越来越大,先生对世俗的看待也越来越透澈。

? 相较于那个打坐打了三年的老和尚,阳明还是比较有理性的,在阳明五十多岁的时候,主动回到了瑞云楼,看了看自己出生的地方,不禁痛哭流涕。因为杨明的母亲在阳明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阳明的祖母在临近去世的时候,武宗正好让阳明去平定宁王之乱,阳明便没有见到祖母最后一面。母生不及养,祖母死不及殓也。乃是先生最后悔的事,从这时候开始先生便决定要归隐了,在家指导亲朋好友,帮助他们参悟自己的大道,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在这期间先生也收了不少学生,像钱德洪这一类比较清醒的人也不少,可以把自己的大道传下去,先生当然很高兴了。在先生了十一岁的时候遍是励志要成为圣贤,而当我们在十一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疯跑瞎玩,整天沉迷在游戏世界之中,就知道吃喝傻乐。而阳明先生那么小却能有那样的觉悟和志向,这种志向是连孔子都没有的。这就像儒家的君子儒和小人儒一样,阳明先生并不像只为了做官牟利而做官,他希望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很多人都是没有这样的志向的,阳明先生却有,当作圣贤的***在阳明11岁的时候在他心中埋下的那一刻起。这个人这辈子就注定了不平凡,先生的一生确实过得很坎坷,遭遇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就像唐三藏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的那些磨难一样。虽没有妖魔鬼怪,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也不是什么圣人转世。但先生明确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朝哪个方向进发,这就如先生所说的磨镜,心即里,知行合一一样。阳明先生,便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那么什么才是知行合一呢?当镜子上有污点,你必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我认为人心也是一样的,你需要先发现污点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将污点给一点一点地擦拭打磨尽去。可是发现这个污点很容易,但是想要将污点打磨掉,这无疑是非常难的。先生却能凭借着自己坚强意志,凭借着那一颗要做圣贤的心,凭借着自己经过的百死千难的磨练……先生凭借着自己各种的人生经历,向着做圣贤的方向一步一步的逼近,当阳明先生能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样的话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是一个圣贤了。

? 先生的一生经历过各种磨难,在这期间他悟过很多东西,佛家道家这些也都染指过,而唯独先生没有放下的,便是先生那做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丢的话,阳明也就不能被称之为圣贤了,只能叫了一个运气好的有学问的老人罢了。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说此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需要什么言语呢。

1、良知***都有,是一种不***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2、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一个人的内心明亮,这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3、顺从自己的内心,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即使没有生前的荣誉,也是顺从内心,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另一种境界,也就是人一生追求的圣人境界。

4、心若没有栖息地,走到哪里都是流浪。反过来说,心若定,到哪都无所谓。这是我现在的思维方式。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巨大的潜力,但都被外在的各种诱惑,被自己的欲望和缺点埋没掉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下一句是什么?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只要心中坦坦荡荡,不必给误会自己的人解释什么,只管做好自己,对人真诚厚道热情善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很喜欢这就话,只管行善不问回报,只管做好事,遇到误会不想多做解释。

? 但我不要同情泛滥成灾,我不要再去理会那些懒人懒事儿,因为小善即大恶,大善似无情。爱要给需要帮助的懂得感恩的好人,对那些自私自利,只***需的人,要学会拒绝,要敢于说不。

关于一点,我做的不好,自我检讨,心太软,只顾别人面子,隐藏自己感受,以后善良带点锋芒,别让恶人自作聪明来欺负。改管的管,不该管的,一切不理它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做好自己少找烦恼!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下一句了。

意思是这颗心正大光明,又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语出王阳明,是他的临终遗言,表示自己一生光明磊落,没什么可说的。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终其一生之力,将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构建完成。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到哪里了?”***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

公元一五二九年一月九日上午八时,

江西大余青龙埔的一艘夜行船上,

一位行将离世的老人,

缓缓地睁开眼睛,说:“吾去矣!”

竖立一旁的学生泣不成声:“老师,有何遗言?”

老人微微一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

正是被称为两个半圣人的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一四七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浙江余姚龙泉山。

阳明先生生于龙泉山,逝于青龙埔。

终其一世,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

(二)

阳明十一岁时,随时选新科状元王华,

他的父亲迁住北京。

次年某日,身为状元郎父新访老师于私塾,

见儿子与众生嬉戏,

手执令旗,左旋右转,如临大阵,

父怒斥:吾家世以读书显,安用是为?

子对:读书有何用处?

父:读书则为大官,如汝父中状元,皆读书之力也。

子对:父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么?

父:止吾一世耳,汝若中状元,还是去勤读。

子对:一代,虽状元不为稀罕。

子问师:何为第一等事?

师:唯读书登第耳。

阳明对: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学圣贤是追求内圣,登科第是外在世功。

登科第只管一世衣食,学圣贤方能永垂不朽,

从此开启一生追求圣贤之路。

(三)

十八岁时,一改顽虐性格,始慕致圣之学。

虽为状元之子,也得从事辞章训诂之学,

以先生之聪慧,不费吹灰之力,

乡试这个时谓正途,一举成功。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在此后会试中,竟三试未第。

先生却不以未第为耻,

还结诗社、研兵法、学内丹。

十年之后,再逢春闱,

得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

履职建设部门历来是一碗水里三升油的美差,

即使今时今日,也是老虎最多的衙门,

立志成圣、不甘庸碌的王阳明,

便祭出一篇惊世骇俗的《陈言边务疏》

力陈时弊: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

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

纵使不世出的王守仁,

对这位皇帝顽主也无可奈何。

空言无益,实干兴邦,

阳明再履新职:督造宁王墓。

以兵书之学统御民工,

编什伍,定制度,明赏罚。

一番历练之后,明了权力的运作威力。

这为之后平宁王叛乱、南越骚乱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再度调职时,成了乡试的出题师,

终于有以刀笔化乾坤的舞台了,

首道试题: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此时,已显出心学特色,

既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孔孟先师的道统,

又有扭转甘为犬儒、逐权追利的侠义手段

然而,世相士风已如此根深蒂固,

岂可是一朝一夕能转变的,

没有士这个阶层的支持,

再宏伟的济世蓝图也只有束之高阁了。

(四)

正德元年,时年三十五岁的王阳明,

遭遇了史上最有名的大太监刘瑾,

一个敛财事主,一个欲匡世风,

针尖遇上麦芒,

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公元1506年10月28日,北京紫金城,

上演了一场集体辞职的逼宫大戏,

手段了得的刘瑾岂可让这群书生得逞,

杖军棍、革功名,悉数五十三人。

王阳明怎会例外,能做的只有诗了:

百年巨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

敢将世道一身提,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巨子独无慙,

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淡。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出了昭狱王阳明,

伪造***于湖的现场,

逃离了锦衣卫的追杀,

在南中国绕一个大圈,

到了他谪戍之地——龙场。

(五)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王阳明在他第三个甲子开启之年,

到了贵州龙场这个瘴毒遍地、言语不通之地,

历经苦难的南越阳明子,

终不负十世书香精魂的传承,

蛰伏三载,悟出真谛:

吾性自足,知行合一,

著书四十六卷,兴书院两所,授徒两百人。

心学的火从这里开始烧向全国。

五年的流放生涯结束了,

阳明也终成心学***。

少了圆滑遁世的佛老倾向,

多了静和入世的儒士风骨。

他化佛道的***为静虑,

以养慎独的真功夫。

是时政坛风急雨骤,

仍强调料理“我心”为第一等事,

他将儒学士风下沉到亲民,

于日用中做功夫,于妊席间显真学。

天下志士无不心慕神往,

身可益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

他成了一座峰,

吸引着天下良知的力量。

(六)

历经数年的平盗寇、灭流贼的兵事生涯,

阳明的入世手法也更加精纯,

上至陈书奏事宫廷,周旋于官宦,

下至开府安民治吏,统御于民间。

他再也不是腹论诗书的书生了,

立功的时机到了。

正德十四年,四十八岁的王阳明,

宁王朱宸濠招兵买马、结交官宦,隐忍数年,

终于,率十万大军,反了。

适时,阳明离任途中,

听闻宁王反,聚合些几小吏,

行间、用诈、布疑、伏击、奇袭,

以绝对劣势、闪电神速,建不世之功。

《明史》评王阳明: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七)

古之大儒,

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谓三不朽,

春秋以下三千年,

至臻此境界的人两个半:

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王阳明奋力一生,

于立德:入圣境、结圣胎、终圆圣果、德昭后世;

于立功:灭流贼、平叛乱、开府安民、教化四方;

于立言:建书院、广授徒、解疑答惑、著作等身;

孔子谓***:

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

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

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王阳明一生与龙结缘:

生于龙泉山、开悟于龙场、逝于青龙埔,

以龙来形容,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