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一般形容什么_振聋发聩和震耳发聩哪个是对的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5-30 0
  1. 石破天惊 发聋振聩区别
  2. “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

振聋发聩的誓言正确。

解析: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也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但振聋发聩通常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所以振聋发聩形容誓言更合适。

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振聋发聩一般形容什么_振聋发聩和震耳发聩哪个是对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释义: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

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

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很大。

近义词:

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释义: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译文:这几句话,振聋发聩,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以经学谈诗的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石破天惊 发聋振聩区别

震耳发聩的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1、成语争议

张巨龄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撰文认为,“震耳发聩”这个常用成语的“聩”字,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他写道,“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都将“聩”字误书了。

他呼吁,“在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指“震耳发聩”的“聩”字)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聩。”

2、“聩”的误解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

所以,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目”讲。那么,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瞆”。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

根据以上的分析,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

而其含义也应注释准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例句

1、每有演讲如黄钟大吕,震耳发聩,妙语连珠、舌粲莲花。

2、当今中国喜剧太多,少有悲剧,能够震耳发聩的悲剧少之又少。

3、版主艾诗人:读来震耳发聩,余音长久不绝于耳,当属惊世之作!

4、时而有狂风袭来,湖面瞬间沸腾了,波浪翻滚,溅起浪花,波涛震耳发聩。

5、这类音乐是尖啸刺耳的印度唢呐类乐器和声响震耳发聩的巨型铜鼓之间的交相辉映的产物。

“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释义]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语出]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正音] 聩;不能读作“ɡuì”。

[辨形] 振;不能写作“震”。

[近义] 醍醐灌顶 震耳欲聋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石破天惊

shí pò tiān jīng

[释义] 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

[语出] 唐·李贺《歌诗集·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正音] 石;不能读作“d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近义] 惊天动地天翻地覆

[反义] 默默无闻

[用法] 用来形容受到震惊或惊人。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惊天动地”都可以形容“让人惊动;使人惊奇”之意;但~有“不同凡响;不一般”的意思;而“惊天动地”没有。“惊天动地”;可形容变化巨大;而~不能用于此意。

[例句] 他的那篇文章;由于提出了独特见解;~;大家推崇备至。

[英译] abmirably wonderful

释 义 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 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英 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 句 烈士家属感人肺腑的谈话,对***人员不啻(chì)是振聋发聩,有些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纠 错 不能写成“振耳发聩”  “振聋发聩”是一个常用成语,但其中的“聩”,却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由于这种以讹传讹的写法,就出现了“振聋”表示“使耳聋者能听到”,而“发聩”则也被认定为相同意思的情况。这样一来,本来含有两层意思的成语,在今天的工具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注释为“发出很大的声音,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见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339页)。  姑且不论这种注释是否确切,单是“聩”字引起的误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所以,我以为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聋”讲。那么,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瞆”。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据查,“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汇》等工具书里对“瞆”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瞆”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瞆”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瞆之大”的话。其中的“瞆”,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并非“瞆”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而其含义也应注释准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