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於泰山轻於鸿毛,重若泰山,轻若鸿毛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5-31 0
  1. 人总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谁说的
  2. 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是谁的诗句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的。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其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重於泰山轻於鸿毛,重若泰山,轻若鸿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原文如下: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总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谁说的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固:固然

或:有的人

于:比

太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

鸿毛 :也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是谁的诗句

“人总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是白话文,文言文形式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报任安书》一文中。节选原文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

节选翻译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

《报任安书》简介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告诫人们的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有轻于鸿毛的死,又要有重于泰山的死。轻于鸿毛虽无声无息,但却让人感到人生小确幸。而重于泰山,活的很累却能声震人间,让世人记住他的声音,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欢喜。重于泰山的牺牲太多,就会很沉重,而轻于鸿毛的死太多,难免会有人间不值得的感慨。

出自:汉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汉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称《报任少卿书》。

那一段话的原句如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意思是: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