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雁塔题名诗,雁塔题名白居易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7 0
  1. 梁州梦原文及赏析
  2. 进士雁塔题名碑什么朝代
  3. 新科进士在大雁塔留名说明的科举本质
  4. 大雁塔的来历
  5. 雁塔题名的典故
  6. 大雁塔为什么是我国古代最令读书人向往的地方?

唐朝在历史上是各方面开放的朝代,当时的上流社会,文人雅士大多时候与酒、色、才是有关联的。这种酒文化的形成,促进了歌伎的大量出现,而当,唐朝的官伎、军伎也很多,这些伎人多是在官员文人的筵席之上充当陪酒劝酒奉酒的角色

白居易,28岁中进士,当科进士最年轻的一个。唐朝的进士科录取人数极少,出了名的难考,很多人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中,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0岁中进士算年轻的,所以孟郊在48岁终于考中进士时,狂喜题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白居易却在28岁就中了进士,曲江盛宴,雁塔题名时,少年得意的他题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跟老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以爱色之人自嘲,这说明他是坦荡的,不是虚伪的,不装腔作势,不矫揉造作,非常可爱的一个小老头。白居易在爱色的同时,也得到了生活的体验,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也给后人奉献出精彩纷呈的诗篇。白居易晚年的家妓数量多得出乎想象,被他诗中提起过的,就有二十多个。白居易五彩斑斓的咏妓诗,叫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

白居易雁塔题名诗,雁塔题名白居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能是跟年轻的女孩子天天在一起,白居易心情好,他去世时,寿75岁。这在战乱的晚唐是极为罕见的高龄,看来,人还是要跟年轻人在一起,不只是图个乐,更能从年轻人那里感受到活力和朝气。从这一点上来说,白居易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 ?

梁州梦原文及赏析

都是指科举高中,至少中进士,即能参加殿试。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雁塔题名:雁塔: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在大雁塔内题名,指考中进士。

蟾宫折桂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雁塔题名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进士雁塔题名碑什么朝代

 梁州梦

 元稹〔唐代〕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译文

 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又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游览。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驿站小官告知已天亮,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两句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句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新科进士在大雁塔留名说明的科举本质

进士雁塔题名碑始于唐代,是指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题名,以及武举在小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在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是非常荣耀的事。唐代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孟郊四十六岁才中进士,赋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史料记载,唐代的8000余名及第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及第者题名于雁塔。唐人题名碑以及题名墨迹,在宋代时还能看到。由于时代久远,在大雁塔现已难寻觅。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尚藏有宋拓唐人题名摹刻残本二卷三十多条近千字。书体有正书、隶书、行书。其中有唐代诗人孟郊、李商隐的题名,大书法家颜真卿及左拾遗裴休的题名,甚为珍贵。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分别立有元、明、清三个朝代的进士题名碑,共一百九十八通,其中元代三通,明代七十七通,清代一百一十八通。这些都是唐代长安雁塔题名的继承和延续,也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历史资料。

大雁塔的来历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

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年间,任用***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雁塔题名的典故

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气势恢宏的唐代著名古塔。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楼阁式砖塔***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阴福所造,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唐高宗和唐太宗曾亲自撰写《***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碱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的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到了慈恩寺,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

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位***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以来广为流传。明代***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之一《西游记》。

大雁塔确是尽收佛学经典之家,是***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更是您西安之行不可忽略的名胜。

大雁塔为什么是我国古代最令读书人向往的地方?

泉州林轩鹤 到西安便急匆匆前往一睹大雁塔的风***。

眼前所见的大雁塔比我想象中的要小些,但整个建筑造型简洁美观,庄严古朴。

站在慈恩寺里,听着塔檐四角悬挂着的铃铛在风中轻轻摇响。

铃铛声中,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痕,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

雁塔题名是唐代中叶的风俗。

当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象征从此步步高升。

据说这种风俗起初出现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致之所至,将名字题在大雁塔壁。

其他进士从此纷纷仿效,进而被***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成为当时士子炫耀功名之莫上荣光。

他们呼朋唤友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以后如果有人晋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想当年,新科进士题名时,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来了,手持纸扇轻摇,27岁的他高中进士,自然洋洋自得,便在塔里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刘沧也来了,他踌躇满志写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的诗句,竟把雁塔题名与登仙相提并论了。?

到了后来,大雁塔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

题名者大概想名留青史,可惜事与愿违。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发生一场火灾,塔内楼梯全部烧毁,这些唐代进士的题壁也因之消失。?

明代时,陕西的乡试举人追慕唐代进士们“雁塔题名”之韵事,也相携到塔下题诗留名。

这些字迹至今仍保留在塔门门楣和石框上,给古城西安留下历史的余晖。

名题雁塔在当时被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

其实,大雁塔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因为“雁塔题名”,而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唐代名僧玄奘。?

玄奘是慈恩寺第一任住持,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独自从长安西行,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印度。他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达17年之久。

他谢绝师友的挽留,满载佛教经典657部,辗转跋涉5万余公里,历尽千辛万苦,于贞观十九年回到祖国,后整理成《***西域记》12卷,10万字,留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雁塔形状礅方四正,沉稳凝重,而名字却含有一种飘逸之意。我感到奇怪的是,大雁塔为什么不取名藏经塔,而取名大雁塔?是不是取意大雁衔秋而去衔春而归,作为唐玄奘西去取经归来的纪念? 青灯黄卷寂寞中,暮鼓晨钟小憩时。唐玄奘在人世的嘈杂中,留守一方净土。

他没有“雁塔题名”,但后人将他永恒地刻进了历史。而许多题名者,历史并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 登上大雁塔,看长空雁尽,望断长安之外的天涯路。

看着眼前一片人间烟火的繁华和喧嚣,再看看墙上的题名,不由感慨万千。在名利的诱惑下,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

大雁塔不同于一般的佛塔,它坐落在当时的***都城长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从建成那天起,就与我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从最初的褚遂良亲笔作书,到千古留名的雁塔题名,再到后来的杜甫等五位大诗人相约大雁塔吟诗,千百年来,大雁塔的文化已经成为大雁塔的一部分。

大雁塔在我国古代最令读书人向往的就是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它是指在长安考试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到大雁塔题名,以及武举在小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

雁塔题名在我国科举史上历代都非常有名,那是学子们考取功名以后,进行欢庆和纪念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

在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发展和完善。每年新科进士云集长安曲江进行宴庆,官方便在曲江池西侧杏园设宴欢庆,故称杏园宴。

唐中宗时期,杏园宴罢,这些进士又齐集慈恩寺塔下进行题名活动,故称雁塔题名。雁塔题名究竟始于唐中期何时何人,却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是,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却一直沿袭到清代末年。

按照唐代的典故,以科举入仕为首要的途径,科举的科目中又以进士科最难,也最荣耀。

当时,从地方到京城,成千上万学子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进士及第者的名额最多也不过30人。这些费尽千辛万苦考取功名的学子,都把“雁塔题名”看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及第进士中,就约有五六千名及第者题名于雁塔。

当年,大诗人白居易一举及第,他高兴地唱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白居易这时已经27岁了,可见进士及第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