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的典故_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明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7 0
  1. 我想知道“如来拈花一笑”的典故。谢谢了!
  2. 为什么如来要笑
  3. 关于拈花一笑的典故

典故出处:宋 释普济 《 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 花 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成语 意思:比喻 心心相印 、会心 成语注音:ㄋㄧㄢ ㄏㄨㄚ ㄧ ㄒㄧㄠˋ 通用拼音:niān huā yī xiao 拼音简写:NHYX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拈花 一 笑,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 结构 :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拈花微笑 成语例句: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清· 李渔 《 奈何天 ·巧怖》

我想知道“如来拈花一笑”的典故。谢谢了!

相传佛祖在灵鹫山为众***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众,众***不知何意,只有迦南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祖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

拈花一笑者,至净至纯。在迦叶的眼中,佛祖的拈花动作如画般美丽,迦叶的眼里纯净没有搀杂任何邪念,众人皆不知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以纯心对待,单纯的只看到拈花的美,所以只为美而微笑。

拈花一笑的典故_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凡事都追求从简单的表象得到其背后的复杂,是愚蠢的。不论事,物的授者还是受者。

另一篇: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为什么如来要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

关于拈花一笑的典故

拈花一笑 是禅宗典故:

出处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出处二: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证,并传法给迦叶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禅宗心法流传于世。

一花一世界。佛拈花一笑,那一笑整个世界都是清朗的,整个世界就是一朵明亮的花。那一刻,花就是人,人就是花,人与花物我相忘,那一刻就是永远,岁月的山高水长一下子消失了,只有生命的平和与喜悦。

出自《六祖坛经》

相传世尊释迦摩尼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不知其意。

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主便将其“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

《六祖坛经》第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