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辞什么意思解释,邪辞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07 0
  1. 我要参加2009年1月的自考,谁有中国古代文论的复习资料?或地址?
  2. 邪什么成语
  3. 遁辞什么意思
  4. 遁辞的拼音
  5. 孟子公孙丑上的第一篇

*辞邪说 [yín cí xié shuō]

[释义]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 处

邪辞什么意思解释,邪辞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辞邪说者不得作。”

我要参加2009年1月的自考,谁有中国古代文论的复习资料?或地址?

辞cí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笔画数:13;部首:辛;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

笔画顺序:撇横竖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

详解:

辞_、_cí

名同本义〖legalcase;lawsuit〗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书·吕刑》口供〖oralconfession〗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礼记·大学》其次不辱辞令。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辞布者。

《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狱辞无谋故者。

方苞《狱中杂记》有诏即讯,辞服。

《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柳宗元《断刑论下》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安定辞。

《礼记·曲礼》。疏:“言语也。”不以文害辞。

《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

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辞色;辞容;辞旨特指政令之词〖order〗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借口,口实〖excuses〗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又如:辞头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Ci,atype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谭嗣同传》又如:楚辞古体诗的一种〖Ci,aformofclassicalpoetry〗。如:木兰辞

辞_cí

动说讲〖speak;talk〗使人辞于狐突。

《礼记·檀弓》。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

《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辞别;告别〖bidfarewell;saygood-byeto〗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北朝乐府《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辞世颂;辞年推却不受〖discline〗以王父命辞父命。

《公羊传·哀公三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资治通鉴》又如:辞让;辞不获命审讯〖try〗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遣去〖dispatch;expel〗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

《左传》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解雇,免职〖di***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

辞别cíbié

〖bidfarewell〗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辞不达意cíbùdáyì

〖thelanguagefailstoexpresstheidea〗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辞呈cíchéng

〖resignation〗辞职报告辞典cídiǎn

〖dictionary〗词典辞赋cífù

〖aliteraryform,sentimentalordescriptivecomposition,oftenrhymed〗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格cígé

〖figuresofspeech〗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辞工cígōng

〖di***iss;discharge〗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她一气之下,辞工另寻他主了辞令cílìng

〖language***ropriatetotheoccasion〗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辞书císhū

〖dictionary;wordbook〗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辞色císè

〖one'sspeechandfacialexpression〗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辞讼císòng

〖lawsuit〗诉讼辞退cítuì

〖di***iss〗停止雇用;解雇辞谢cí西安è

〖politelydecline〗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辞谢红包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辞行cíxíng

〖saygood-byebeforesettingoutonajourney〗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辞严义正cíyán-yìzhèng

〖speakoutsternlyfromasenseofjustice〗言辞严密贴切,义理正大辞藻cízǎo

〖flowerylanguage〗精妙的词汇;辞令故意玩弄辞藻,毫无诚意辞章cízhāng

〖poetryandprose〗诗词文章等的总称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辞职cízhí

〖resign;handinone'sresignation〗辞去所担任的职务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

出处:

[①][cí][《__》似兹切,平之,邪。]“辞1”的繁体字。“_1”的今字。亦作“_1”。诉讼的供词。解说,辩解。文词;言词。特指王命。借口,口实。中国古代逻辑名词。指命题。告知,告诉。记载,记录。告别,辞别。遣去,辞退。推辞;辞谢。责备;抱怨。道歉,请求宽恕。古代的一种文体。

未集下舌字部

辞;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251第02正__兹切,音_。俗_字。《佩_集》曰:__从舌,其_累有如此者,然循用_久,今亦不_。正字通俗_字。佩_集_、_从舌,其_累有如此者。乱。〔古文〕?唐_似兹切集__兹切,?音_。__也。易·乾卦修_立其_。_·_命_尚_要。

又_文__也。周_·秋官·小司?以五__其__,一曰__。_·_?明_于__,罔不中__之__。疏___一人_言也,____人_理也。

又__同。正__不受也。_·大禹_稽首固_。中庸爵_可_也。又_也。前_·_王信_____。

又_去也。楚_·九歌入不言兮出不_。

卷十四辛部

编号:***10

_,[似兹切],_也。从?,?_理辜也。?,理也。

_文_从司。

邪什么成语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

《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参考资料

一、《古代文论选读》重要选录译文

1、《论语》选录译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就显得粗野,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2、《孟子》选录译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问道: “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3、《庄子》选录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音huà)然响然,奏刀騞(音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导大窾(音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音gǔ)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音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厨师为文惠君宰牛,手接触到的,肩膀抵住的,脚踩者的,膝盖顶着的,都砉砉然有声,进刀时也发出騞騞的声响,没有不符合音乐的。它符合《桑林》舞乐的节奏,也符合《经首》乐章的节拍。文惠君说:“哎呀,好啊!技巧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吗?”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好的是道,比技巧更进一步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整条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见过整条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神理去接触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感官停止不用了,而神理还要(指挥刀继续)运行。我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分解开(牛)筋肉间的间隙,引导(刀)进入骨节间的空穴,(这都是)循依它本来的结构。(刀口)从未遇到筋络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更不用说大块的的骨头了!好的厨师一年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我的刀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宰的牛已有几千头了,但刀口还像是刚磨过似的。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我的刀口是(几乎)没有厚度的,用没有厚度的(刀口)进入有间隙的(牛体),必然是游刃有余了。所以十九年刀口还像是刚磨过似的。即使如此,每当到了筋骨盘根错节的地方,我看到难下刀,(不觉)就戒惧谨慎(起来),目光专注凝聚,进刀轻微缓慢,謋然一声,牛已解体,像土一样散堆在地。我提刀而立,环顾四周,为此志得意满,擦好刀,把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竹笼是用来***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4、《史记?屈原列传》(节选)译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焒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觽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时的左徒的官职。屈原学问广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如何)治理得好坏的道理很清楚,并且擅长辞令。在朝廷内就和楚王图谋策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就接待外国宾客,和各国诸侯应对酬酢。楚王很信任依重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地位相同,想同屈原争夺楚王的宠信,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楚王让屈原制订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在楚王跟前)谗毁他说:“大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一个法令制定颁布出来,屈原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拟订出来’。”楚王大怒,因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于楚王耳不能听明辨别是非,眼睛被谗陷的人遮蔽看不清黑白,邪曲的人危害公道,端方正直的人不容于世,所以幽怨苦闷,幽思积郁,写成了《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的意思。天(开创可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而育女)是人的根本。人遇到穷窘困厄的处境,就回追思本原,所以到了劳苦困顿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哭爹叫娘的。屈原处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忠诚和智慧,以侍奉他的君主,而谗邪的小人挑拨离间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穷窘困厄了。诚信而遭到君王怀疑,忠心耿耿而遭到小人的诽谤,屈原能没有怨愤吗?屈原的写作《离骚》,本是从怨愤而生的。《国风》中的诗虽然有很多男女情爱的内容,但不过分荒唐,《小雅》中的诗虽然怨愤毁谤朝政,但也不至于造成混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了。远古呢,就赞颂帝喾的事迹,近代呢,就称道齐桓公的霸业,中间还述说商汤、周武王事功,用以讥刺当世的朝政。(《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因果道理,没有哪一样不明白清晰的呈现出来的。他的文辞简约,寓意深微,志向高洁,行为廉正,他用的文词习见琐细,而其指归却都很正大,所列举的都是近前的事物,而表现的意义却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称举用来比兴的都是芳香的花草树木。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容许自己疏远对国事的关心。在污泥之中自我洗濯(不同流合污),在尘埃之外高飞远引(自标高洁),不被俗世的黑暗污垢所感染,受淤泥浸渍而洁白无瑕。推想他的伟大的意志,是可以与日月争辉的啊!

屈原死了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些人,都喜爱辞令而已"赋"的创作而为世人称赞;然而都不过是祖述屈原的舒缓委婉的文辞,终究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谏劝。

5、《报任安书》(节录)译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古时候富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无法计算,只有卓异突出的人为后世所称颂。周文王被拘禁而后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困厄而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眼失明,于是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断了双脚,《兵法》才编写出来;吕不韦被贬流放蜀地,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秦国囚禁,著述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贤人圣人为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胸中有郁积的情绪,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追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能了解自己。至于像左丘明没有眼,孙子断了脚,终于不被重用,于是退隐下来,著书立说,抒发自己的怨愤,希望文章能流传后世,自己的志向见解得以表达。我私下里不自谦虚,近来用拙劣无能的文辞,搜罗天下散失的传闻旧说,考订事实的实际过程,稽查历史成败兴亡的规律。共一百三十篇,也就是想探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弄懂古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而成为一家之言。草稿还未完成,就遭到那次灾难,我可惜书还未写完,所以身就极残酷的刑法而没有怨怒的表现。如果我真的写成了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播给那些值得传播的人,那么我就是偿还了受屈辱的债,即使再受杀头之刑,哪有什么悔恨的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6、《毛诗大序》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

遁辞什么意思

问题一:带有邪字的成语 陈善闭邪 陈:述说;善:善法美政;闭:堵塞。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除邪惩恶 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纯正无邪 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放辟邪侈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改邪归正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

乖僻邪谬 乖:乖张,不顺;僻:孤僻。指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

矫邪归正 矫邪:纠正邪恶、邪念。归正:归于正路。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弃邪归正 不再干坏事,走上正路。

歪风邪气 歪、邪:不正当,不正派。指不良的作风和风气。

歪门邪道 指不正当的门径。也比喻坏主意。

闲邪存诚 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

邪不压正 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邪门歪道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异端邪说 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辞邪说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黜邪崇正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党邪丑正 犹言党邪陷正。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

问题二:邪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邪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

邪说异端、

邪不压正、

邪门外道、

邪魔外道

问题三:带邪的成语 天下无邪

干将莫邪、

改邪归正、

邪门歪道、

邪不压正、

歪风邪气、

扶正祛邪、

邪不胜正、

邪魔外道、

除邪惩恶、

异端邪说、

闲邪存诚、

放辟邪侈、

邪魔歪道、

邪不干正、

乖僻邪谬、

弃邪归正、

去邪归正、

放僻邪侈、

黜邪崇正、

扶正黜邪、

弃邪从正、

愤世疾邪、

矫邪归正、

邪不伐正、

回邪入正、

正直无邪、

返邪归正、

痛可言邪

问题四:带邪字成语大全 除邪惩恶

发音chú xié chéng è

释义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示例他爱看侠士***,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鲁迅《集个集?编校后记》)

问题五:什么什么邪什么的成语 歪风邪气、

*辞邪说、

歪心邪意、

放辟邪侈、

乖僻邪谬、

异端邪说、

家言邪学

问题六:有什么带邪的成语 邪不压正 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邪门歪道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邪不敌正 犹言邪不犯正。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邪不伐正 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同“邪不犯正”。

邪不犯正 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亦作“邪不伐正”。

邪不干正 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

邪不胜正 犹言邪不犯正。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邪魔怪道 犹言邪魔歪道。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邪魔歪道 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邪魔外祟 指邪恶的鬼怪。

问题七:邪什么鬼什么的成语 没有这样的成语,应为

妖魔鬼怪 [yāo mó guǐ guài]

基本释义

妖怪和魔鬼。比喻各种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恶势力。

贬义

出 处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信着他跟将去了。”

问题八:带邪的成语至少二十条 干将莫邪、

改邪归正、

邪不压正、

扶正祛邪、

歪门邪道、

邪不胜正、

目不邪视、

歪风邪气、

邪魔外道、

闲邪存诚、

异端邪说、

放辟邪侈、

邪魔歪道、

愤世疾邪、

陈善闭邪、

去邪归正、

乖僻邪谬、

邪不干正、

除邪惩恶、

弃邪归正、

纯正无邪、

旁门邪道、

黜邪崇正、

归邪转曜、

放僻邪侈、

邪魔外祟、

正直无邪、

歪心邪意、

弃邪从正、

邪不犯正

可以么?求***纳

遁辞的拼音

遁辞什么意思如下:

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详细解释

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示例:《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牍,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牍,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孟子公孙丑上的第一篇

遁词的拼音dùncí。

遁词,汉语词语,拼音为dùncí,亦作“遁辞”,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翻译为:通过不合正道的话知道它离于正道之所在,通过躲躲闪闪的话知道它理亏之所在。

近义词:

托词、饰词。

用法:作宾语,形容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例句:克莱拉的谎言和遁词在那天早上一点也没有使她不安。

造句举例:

1、他用似是而非的遁词为他的教义作辩护,说政治家必须象世人那样活着。

2、“现在对我讲一讲杜伊勒利宫和罗浮宫吧,”她故作遁词说。

3、克莱拉的谎言和遁词在那天早上一点也没有使她不安。

4、他对我的问题的回答均为遁词。

5、其言行与帝国主义行为适相表里,与二战后日本美化侵略逃避战争责任之遁词亦若合符节。

6、但观察者认为,这不过只是有关当局为万一有什么差池而找好遁词罢了。

7、但是如果你回顾我最初的论断,你就会注意到一些更多的遁词。

8、“逃避者”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却避而不谈,面临紧张情势时,他们的遁词是“我得走了!”。

9、如果伊拉克人民以解放者而不是侵略者来欢迎美军,那么有关合法性的遁词可能被忽略了。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于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 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 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 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 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 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 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 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 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 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 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 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 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 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当时 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 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 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 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 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 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 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这是你要的第一篇吗?为了安全起见 ,下附其余。

---------------------------------------------------------------------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原文:

孟子曰:“以力***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 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 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 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 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 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 ‘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 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 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 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 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 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 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 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 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 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 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 就好比率领儿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使 这样,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 这个程度还不能够应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原文: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一直到做帝 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