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什么_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7 0
  1.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
  2.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3. 当仁不让于师全文翻译
  4. 论语翻译 当仁不让于师
  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时是什么意思啊?

15.36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注释

▲当:面对。

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什么_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师:一是指老师;二是指众人,《尔雅》:“师,众也。”

译文

孔子说:“面对实行仁义之事,争着去做,就是与老师也不必谦让。”

学而思

君子之德在于“不争”,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若要有所争,一定是面对实行仁德的事情。遇到困难,争着去做;遇到危险,争着断后;遇到灾荒,争着救援;做到舍己为人,其争也是仁义之争。

参读:

《八佾篇》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泰伯篇》8.7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有理,纵使千万人阻挠,也要勇往直前)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

“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出自:《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今人多据此将这句话理解为:面对仁德,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与他谦让。

维护好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固然重要,但在孔子看来,对仁德正义的维护显然更为重要。不管是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还是亲戚之间、好友之间,一切的这些人情关系都不能成为弘扬仁义道德、维护真理正义的拦路虎。

孟子有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上到高居庙堂的天子诸侯,下到身在江湖的平民百姓,仁义关乎人的生存发展,也理应成为高于人情、时刻为人所恪守的底线。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为人要有仁义,孔子回答学生子张说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五点就做到了仁。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敏,没有苛刻之心叫惠。为人应该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又有几个观念。先解释文字:当仁义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对老师,老师错了还是错了,并不见得老师一定对。老师做得不仁,就不对。另一个观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教育。他这句话就是告诉学生,只要认真理、认正义。

真理对了,正义对了,就不要考虑我这个老师怎样了。也等于西方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他当时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发生了相左的意见,这种意见相左,并不是对老师不尊敬。真理所在,对于老师的意见,也没有办法同意的。这就是做学问的精神,把皇帝的意见都碰回去。不管是老师或皇帝,正义所在一定要争,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必守的信条。但是有一点: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这个“不谅”不是不原谅,是说一个君子,要真正的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的违反了正义。接下来: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为人干部,为人臣下的时候要敬,就是现在讲的“负责任”,先真正能负了责任,然后再考虑到自己待遇、生活的问题。***使说为了待遇生活而担任这个职务,那是另一观念。

一个知识分子做一件事,并不一定为了吃饭。一个人吃饭、生活的方式很多,所以要认识清楚,做事是为了责任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解释,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一律谆谆教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有一点,思想目的不同,没有办法共同相谋。但并没有说一定要排斥。没有办法互相讨论***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1、“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2、出自:《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今人多据此将这句话理解为:面对仁德,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与他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全文翻译

“当仁”有两

1.一为面临仁德;

2.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你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作过一个注释:“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所以“当仁不让于师”,应该解释为: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出处是一样的,只是经过简化了.

意思有了些延伸: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论语翻译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6?1卫灵公》

解读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时是什么意思啊?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陈子离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翻译: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像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像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论语·卫灵公》介绍

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