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好辞蔡邕_绝妙好辞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5-31 0
  1. 曹操写在门上写“活”字的
  2. 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 是什么意思
  3. 在三国演义中绝妙好辞是形容谁的
  4. 中国最难的字谜

译文:有人赠给曹操一份酪,曹操吃了一点点,命令随从取来笔墨,在盖子上面题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

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到了杨修这里的时候,拿起来就吃了,大家都很惊讶。杨修说:主公的意思是让我们每个人吃一口,有什么疑问吗?“

原文:人饷曹操一杯酪,曹操啖少许,命人取笔,于盖头上题“和”字,以示众。众咸莫之解。次至杨修,举杯便啖。杨曰:“公教各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绝妙好辞蔡邕_绝妙好辞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有一天,曹操和杨修一同经过著名的曹娥碑。这块曹娥碑是东汉会稽的地方官为了表彰当地的孝女曹娥而立的,碑文作者名叫邯郸淳。相传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曾来参观此碑,看过后题下“黄绢幼妇外孙齑 (jī)臼”八个字就走了。

曹操和杨修第一次观赏曹娥碑,觉得这座碑确实是件了不起的艺术品。曹操目光游赏之余,不由落在蔡邕的八个字上。他想了半天,还是猜不出蔡邕写的什么意思,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几个字怎么讲吗?”

杨修瞄了一眼,回答说:“知道啊。”曹操赶紧伸出手掌,作出阻止的样子,说:“你先不要揭开谜底,我们上马赶路,我边走边想。”两人走出三十里路了,曹操一拍脑袋,说:“我知道了!”于是让杨修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他自己另外写一张纸,再把两人的答案核对;

果然一模一样,写的都是“绝妙好辞”四个字。原来,蔡邕的八个字其实是四个“合字谜”。“黄绢”两字,有“色丝”之意,合起来就是“绝”字,同理,“幼妇”隐射“妙”字,“外孙”隐射“好”字。“齑臼”是古人用来捣姜捣蒜的器皿,也就是现在的蒜臼子,有“受辛”之意,合起来成为一个“辞(_)”字。

这是蔡邕鬼灵精挖空心思夸奖曹娥碑的碑文是绝妙文章。曹操笑着对杨修说:“我的智商比不上你,相差足足三十里!”

曹操写在门上写“活”字的

父蔡棱。

后汉书》本传:”父棱,亦有清白行,諡曰贞定公。” 章怀太子李贤注引“邕祖蔡携碑云:‘……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於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諡法》曰:清白守节曰贞,纯行不差曰定。” 《元和姓纂》卷八“济阳考城县”条:“携生稜、质,稜生邕。质始居陈留,分为济阳,因为郡人。” 王僧虔《答高祖论书启》:“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斯喜之法,《贞定直父碑文》,犹传於世。篆者师焉。” 《贞定直父碑》,见《初学记》十八、《太平御览》卷四百零九。

母袁氏。

《后汉书》本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於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先贤行状》:伯喈母,袁曜卿之姑女。”

其家族以孝悌著称,三世不分居。

《后汉书》本传:“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蔡邕《与人书》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陆则对座,食则比豆。” 其叔父蔡质,灵帝时曾为尚书,推荐蔡邕入朝为郎中,校书东观。详熹平元年条。

汉桓帝刘志元嘉二年(152)壬辰 二十岁

蔡邕师事胡广。

《后汉书》本传:“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邕别传》曰:邕与李则游学,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性通敏兼人举一反三。”案《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间。后莽败,乃归乡里。父贡,交阯都尉。”胡广卒於汉灵帝建宁五年(172),时年八十二岁。逆推,本年胡广六十二岁。

汉桓帝刘志永兴元年(153)癸巳 二十一岁

作《琅琊王傅蔡公碑》

仅见《蔡邕集》。文称:“君讳朗,字仲明。……迁河南中尉琅琊王傅,乃从经术之方。……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文中记载蔡朗乃陈留圉人,应是蔡邕的本家。案:永兴仅二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将此系於永兴二年。王昶《蔡邕年表》系于永兴元年。或“元”与“六”,形近而误?故系于本年。

汉桓帝刘志永寿二年(156)丙申 二十四岁

作《玄文先生李子材碑》

又见《艺文类聚》三十七,作《玄文先生李休碑》。文称:“玄文先生名休,字子材。南阳宛人也。。……年既五十,苗胤不嗣。以永寿二年夏五月乙未卒。”

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159)己亥 二十七岁

被征入京师,行至偃师,称疾而归。作《释诲》。

见《后汉书》本传:“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解嘲》)、班固(《答客戏》)、崔駰(《达旨》)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秋,作《述行赋》

又见《艺文类聚》二十七。《述行赋》云:“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於其处。又起显阳苑於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序中所述背景是这样的:这年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诣阙上疏》,请抑损梁冀擅权。涿郡崔琦以文章为梁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鹄赋》以风。结果两人均被梁冀所杀。见《后汉书·梁冀传》。八月,梁冀***。常侍单超等五人皆以诛冀有功,并封列侯。专权选举。又立掖庭民女亳氏为皇后,数月间,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李云作《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桓帝得奏书震怒,下令逮捕李云,当时弘农五官掾杜众认为,李云忠贞受到猜忌,上书愿与李云同日而死。桓帝愈怒,遂并下廷尉。陈蕃作《救李云疏》。见《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传》。更重要的是,蔡邕的恩师太尉胡广因为与梁冀的关系而被免为庶人。所有这些宫廷内部斗争,蔡邕均有所耳闻。与之对照的,却是“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为此,激愤而成此篇,实是有感而作。文中称:“贵宠扇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竞及。穷变巧於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味道。

作《汝南周巨胜碑》、

仅见《蔡邕集》。严可均题曰《汝南周勰碑》。文称:“君讳勰,字巨胜。陈留太守之孙、光禄勋之子也。……至延熹二年,乃更辟门延宾,享宴***。及秋而梁氏诛灭。十二月君卒。……享年五十,不登期考。遐迩叹悼,痛心失图。乃相与建碑勒铭”云云。《后汉书·周勰传》:“勰字巨胜,少尚玄虚。……至延熹二年乃开门延宾客,游谈宴乐。及秋而梁冀诛,年终而勰卒,时年五十。蔡邕以为知命。”

汉桓帝刘志延熹三年(160)庚子 二十八岁

作《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称颂陈留所出三公:秦池子华、汉陈平、虞延、虞放,家乡荣焉。

又见《史记·陈丞相世家索隐》、《北堂书钞》八十七、《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二。文称:“孝平之世,虞延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中,延弟曾孙放字子卿,为尚书令。外戚梁冀乘龙作乱,首策诛之,王室以绩,诏封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维四方,克错其功,往烈有常。於是司监,爰暨邦人,佥以为宰相继踵,咸出斯里。秦一汉三,而虞氏世焉。虽有积德馀庆修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与树碑作颂,以示后昆。”此文,王昶《蔡邕年表》系於延熹二年,似不确。《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三年秋七月,“太常虞放为司空。”下年六月免司空。文中既然提到虞放为司空,则本文之作当在本年七月之后,下年六月之前。《元和郡县志》徵引圈称《陈留风俗传》:“东缗县者,故阳武户牖乡,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

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161)辛丑 二十九岁

作《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仅见《蔡邕集》。文称:“维延熹四年,故济北相夫人卒。”是作于本年之证。此济北相疑是崔瑗,卒于汉安元年(142)。崔瑗有《隶书势》、《草书势》、《篆书势》等文,见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案蔡邕也有《篆势》、《隶势》、《飞白书势》。《法书要录》卷一《宋羊欣***能书人名》“传授笔法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云云。此段文字年历错乱,但在书法艺术上,蔡邕与崔瑗颇多相通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汉桓帝刘志延熹五年(162)壬寅 三十岁

作《与人书》,称二亲早卒。年逾三十,鬓发二色。

又见《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二。文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居则侍坐,食则比豆。”叔父,蔡质也。后来推举蔡邕出任郎中。

汉桓帝刘志延熹六年(163)癸卯 三十一岁

作《朱公叔鼎铭》、《朱公叔坟前石碑》《朱公叔諡议》等。

《朱公叔鼎铭》仅见《蔡邕集》,文称:“忠文朱公名穆字公叔。……享年六十有四,汉皇二十一世,延熹六年夏四月乙巳卒於官。天子痛悼,诏曰:制诰,尚书朱穆,立节忠亮,世笃尔行,虔恪机任,守死善道,不幸而卒,朝廷闵焉。今使权谒者中郎杨贲赠穆益州刺史印绶。”

《朱公叔坟前石碑》,严可均题作《朱穆坟前方石碑》。文称:“***二十一世延熹六年粤四月丁巳,文忠公益州刺史朱君名穆字公叔卒于京师。其五月丙申,葬于宛邑北万岁亭之阳旧兆之南。”

《朱公叔諡议》,又略见《汉书·朱穆传》注引袁山松《书》。文称:“汉益州刺史南阳朱公叔卒,门人陈季珪等议所諡,云宜曰忠文子。陈留蔡邕议”云云。

上揭三文,有几处歧异:第一,朱穆卒日,《朱公叔鼎铭》作四月乙巳,《朱公叔坟前石碑》作四月丁巳。查《中西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本年四月十一日为丁巳,本月无乙巳日。故《鼎铭》作乙巳,误。第二,諡号,《朱公叔坟前石碑》作文忠先生,《鼎铭》作忠文先生,《朱公叔諡议》作忠文子。《后汉书·朱乐何传》作文忠先生:“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馀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虔恭机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宠。策诏褒述,追赠益州太守。所著论、策、奏、教、书、诗、记、嘲,凡二十篇。穆前在冀州,所辟用皆清德长者,多至公卿、州郡。子野,少有名节,仕至河南尹。初,穆父卒,穆与诸儒考依古义,諡曰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复及门人共述其体行,諡曰文忠先生。”李贤注引袁山松《书》:“蔡邕议云:鲁季文子,君子以为忠,而諡曰文子。又传曰:忠,文之实也。忠以为实,文以彰之,遂共议穆。荀爽闻而非之。张璠曰:夫諡者,上之所赠,非下之所造。故颜、闵至德,不闻有諡。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议之。”当作忠文为是。张璠《后汉纪》系在延熹五年,据蔡邕碑,显误。李贤注:“袁山松《书》曰:穆著论甚美。蔡邕尝至其家自写之。”案朱穆著有《崇厚论》《绝交论》,蔡邕本之而作《正交论》。《后汉书·朱穆传论》曰:“朱穆见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又作《正交》而广其致焉。”李贤注详引蔡邕《正交论》。《文选》应璩《与曹长思书》李善注误作《正论》。案梁冀当权时,延笃也作有《仁孝论》。见《后汉书·吴延史卢赵传》:“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笃乃论之曰:‘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云云。

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甲辰 三十二岁

本年前,作《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见《后汉书·申屠蟠传》:“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馀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云云。文中有“方之於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案申屠蟠卒於献帝迁都之后,时年七十四岁。若其年即迁都之初的初平元年(190),逆推生於汉安帝元初四年(117),长於蔡邕十七岁。时年已经四十九岁。其后,史载申屠蟠参加了本年举行的黄琼葬礼。因此,这篇荐书不会晚于本年。而王昶《蔡邕年表》系之於建宁二年(169),不确。因为那一年郭林宗已死,怎麽会“见而奇之”?

汉桓帝刘志延熹八年(165)乙巳 三十三岁

五月,作《太尉杨公碑》

又见《艺文类聚》卷四十六。文称:“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也。……年七十有四,延熹八年丙戌薨。……於是门人学徒,相举刊石树碑,表勒鸿勋。”案《后汉书·桓帝纪》,杨秉卒于本年五月丙戌。此前,杨秉曾作《奏劾候参》。见《后汉书·杨震传》。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杨震有《关辅古语》。

八月,作《王子乔碑》。

又见《水经注·汳水注》。《太平御览》三十三称作《王乔录》。文称:“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以致祀。祗惧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乃与长史边乾,访及士隶,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俾志道者有所览焉。”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作《王乔传》。

八月,边韶作《老子铭》,蔡邕书。

碑文见《隶释》卷三。文中称“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梦见老子”云云。案《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云“八月梦见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铭蔡邕作,今检《蔡邕集》无此文。《隶释》卷二十七《天下碑录》著录《汉老子铭》,“在卫真县太清宫,边韶文,蔡邕书。”

汉桓帝刘志延熹九年(166)丙午 三十四岁

作《荆州刺史庾侯碑》。

又见《艺文类聚》五十。案唐钞本《文选集注》、尤刻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李善五臣注《文选》、奎章阁本五臣李善注《文选》均引蔡邕《度侯碑》曰:“即鉴出於自然,英风发於天骨”即出於本文。是庾侯当作度侯,即度尚。《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人也。……年五十,延熹九年卒於官。”又案《后汉书·列女·曹娥传》:“孝女曹娥,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为立碑焉。”章怀太子李贤注:“《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蒜臼。’”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校正异文。此文又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殷芸***》、《水经注》卷四十“浦阳江”条。蔡邕所题八字,后来曹操与杨修猜出八字是“绝妙好辞”之意,后代流传甚广。启功先生《“绝妙好辞”辨》(《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99)认为这些故事,恐系后人委托,因为此碑文用典,颇多不切之处,甚至拟於不伦。此外,曹魏时的邯郸淳也非字子礼。因此,恐非一人。但是度尚立碑、蔡邕读碑,或有其事。由此可见蔡邕与度尚的关系。

汉灵帝刘宏建宁二年(169)己酉 三十七岁

六月,作《处士圂叔则碑》

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 是什么意思

说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杨修,太过聪明,数次触犯曹操的忌讳,揭了曹操的老底。所以最后被杀。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13 15:43 杨修,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出身高门士族。为曹操主簿,博学能文,才思过人,与曹植是好朋友。曹操在许都建造府第,曹操看后在门上写了一个 “活”字便走了,众人不知何意,杨修说是府门修得太阔气了。曹操过蓝田到蔡邕旧宅,见墙上有一幅画,上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手下皆无人能解,唯杨修说是“绝妙好辞”。后曹操与诸葛亮大战,接连失利,夏侯?问今夜口令时,曹操正在喝鸡汤,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杨修便知曹操意欲撤军。后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斩首。

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其一生可以说***无数,其中有几个人,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一是被冤杀的,如吕伯奢和那个为他盖被子的侍从,让曹操给人留下了“狼心之徒”的印象;一是被屈杀的,如杨修和孔融,让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

曹操是不是个妒才的人呢?

杨修的确非常聪明,在蔡琰家,见到蔡邑手书在曹娥碑背面的“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在场的人(包括曹操)一时都想不出它的意思,惟有他却悟出这是“绝妙好辞”的意思(“黄绢”为有颜色的丝织品,“色”与“丝”加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年轻的女子,“女”与“少”放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和“子”加起来是“好”字;“甭臼”是捣药草的器皿,药尝着是苦的,“舌头”的“舌”加“苦辛”的“辛”就是“辞”字)。曹操视察新造的花园后,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别人都不明白,只有杨修知道曹操是嫌园门太阔,因为“门”里添个“活”字,不就是“阔”吗?塞北送了一盒酥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置之案头,同样又是杨修猜出谜底是“一人一口酥”。孔融更是有才兼有德。孔融十岁时在李盾府上的妙语,一向是言语敏捷的典型例子;“孔融让梨”更是教育孩子礼让的形象化教材。但是,一件美丽的东西被毁,并不一定就是因为它美丽;同样的道理,曹操杀了杨修和孔融这样有才的人,也并不等于曹操妒才。  

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主张任人唯才的,他甚至认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录用。这倒不是说,曹操特别惜才,而是因为战马使伤之际,人才对他的事业至关重要。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和孔融呢?杨修世代簪缨,却只在曹操的相府中担任主簿之职,杨修对此是不甘心的,所以他常要卖弄聪明。曹操对他卖弄早已心怀不满,因为他的才华好像从不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和计策,而且杨修似乎在故意炫耀他那种解读曹操的本领,并开始影响到曹操的政务。甚至在立庶立长这样敏感的问题上,杨修也屡屡出手。曹操故意一面命令两个儿子出邺城门,一面又秘密吩咐守门人,教不要让他们出去,目的是看他们如何反应,考察他们的才能。结果,曹丕果然被挡住了,曹植却斩杀守门人而出,于是曹操就认为曹植比较有才能。而实际上.这个主意是杨修出的,曹植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比曹丕“能”。杨修的插手,干扰了曹操对两个儿子的考察,致使他作出了不正确的判断,终于引得本来就对他颇为反感的曹操起了“杀修之心”。杨修显弄聪明,希望得到重用,本无可厚非,但他过于专注地把目光集中在曹操身上(而不是军国大事上),以致除了解读曹操外,几乎一无建树。终于,他在将这种解读本领作了一次精彩的展示之后,赔上了一条性命。  

孔融也是名门之后,在当时名气很大,他却也因此而更加性格疏狂,出言无忌,目空一切。有一次,外戚何进荣升大将军,他前去拜贺,何进没有及时接见他,他就大光其火,一把夺回拜帖摔在地上,惹得何进大怒。孔融与袁绍的关系也非常之差。对曹操的主张,孔融经常持反对意见。公元200年,曹操欲与袁绍大战,孔融坚决反对。曹操要远征乌桓,孔融却认为乌桓不过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北伐。曹操准备发兵讨伐刘表时,孔融又持反对意见,说:“天下初定,应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再行征伐之事。”而且事实证明,孔融的意见并不见得高明。比如他所反对的官渡之战,结果却是大获全胜、成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军旅之事如此,日常之事也同样如此。曹操为节约粮食,颁布禁酒令。孔融却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专讲饮酒益处,还嘲讽曹操道:“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就连曹操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嫁给曹丕这样的家事,孔融也多嘴多舌,加以嘲讽。与杨修一样,孔融也难得有建设性意见,偶然出点主意,也没有给曹操带来什么好处。曹操杀他与杀杨修基本上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可以说曹操是这样的人:如果能为他的军国大事出良谋、划妙策,即使别的地方有点差池,他也能容忍;他讨厌的就是耍嘴皮子卖弄聪明、又不能与他同心同德的人。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纯属多余,如果还要以此卖弄的话,其下场就不会太妙了。就此而言,简单地说曹操妒才,是不确切的。

在三国演义中绝妙好辞是形容谁的

意思是文才高、诗词佳。是用在诗词方面的赞语。

这句话出自典故《曹娥碑》:

话说东汉年间,浙江上虞有位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投江寻觅溺水而亡的父亲的尸体,最后她本人也被淹死了。曹娥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树碑立传,有了著名的《曹娥碑》。

而写碑作文者,据说是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天才(邯郸淳)。传言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文***斐然。《曹娥碑》在旧时文人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数年之后,著名文学家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也)路过上虞,特去朝拜。当时已是傍晚时分,暮色迷茫,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后人只当这八个大字是天书,谁也不解其义。

扩展资料

《曹娥碑》碑文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后的事。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对曹娥“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度尚原请魏朗撰文,因魏朗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

为曹娥撰写碑文,其时非魏朗莫属。然而,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后世,故佯作未成而转请别人。当他阅过邯郸淳的文稿后,大加赞赏,而将自己的底稿销毁了之。于是,《曹娥碑》上刻写的便是邯郸淳撰就的碑文。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当年遇赦后,其因惧宦官报复,不敢回乡里。在10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远迹吴、会”。闻《曹娥碑》,蔡邕径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蔡邕题辞的含义是什么,观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辞世,这自成了谜。

中国最难的字谜

不是形容人的,是赞颂“曹娥碑”上的碑文是“绝妙好辞”,形容人不会用“绝妙好辞”,只能形容文章或文字精妙。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曹娥碑”上刻的就是邯郸淳做的诔辞,人们用“妙妙好辞”可称赞这篇诔文。

《三国演义》为是表现杨修的颖悟,写曹操和杨修在蔡文姬家里看到了“曹娥碑”的拓片,并有文姬之父蔡邕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迷,众人皆不解,唯有杨修能解,曹操令勿言,出庄三里,方悟,令杨修解之,即为”绝妙好辞“。

中国最难的字谜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在历史上,有这么一则字谜,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它出自东汉大学者蔡邕之手,在几百年之内都没人能准确对出,后来到了三国时期曹操看到这个字谜后,思索良久才得出结果。

这里,我们先说说这个字谜的来历。东汉时期,有个孝女叫曹娥,他的父亲有一次驾船江中,不幸溺亡。那年曹娥才14岁,她就沿江寻找父亲,一直走了17天,都没有找见,她最后无奈也跳了江。过了5日,她的尸体被找见,找见时,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当地人为了表彰曹娥的孝行,就给她立庙、立碑。碑立好之后,碑文写的非常好,当时去观看的文化人络绎不绝。

东汉学者蔡邕听说后,也去观看。等他到了目的地后,天色已晚,没法看清楚字。后来的学者们,看到蔡邕提的这8个字,都不得其解。都知道蔡邕是大学者,题字肯定有深意,却没人解的开字谜。等蔡邕辞世之后,这个字谜就成了“绝谜”!

第一个揭开谜底的,是杨修。就是三国里非常厉害,能猜透曹操心机的那个人。话说,有一次曹操行军,路过曹娥碑下。看到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略一思索,就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让我先想一想。”就这样,又走出了30里路,曹操开口说,“我知道了”。

曹操让杨修来解字谜,杨修也不含糊,趾高气昂的解释道:“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又叫“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底便是“绝妙好辞”。这四个字其实是对正面碑文的赞美。

曹操听了杨修的解释,拍手叫好。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差你30里啊"。

字谜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字谜,有制谜人和猜谜人,顾名思义就是制谜人造谜,谜一定要巧妙,然后由猜谜人解谜。字谜在中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它在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到了现代,字谜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层次较高的***活动在民间流行,受到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