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之僮的五尺_五尺之童指什么生肖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4 0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什么意思
  2. 五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3. 七尺男儿是多高
  4. 尺的成语有哪些

165-175cm。现在的一寸约等于3.3厘米,一尺就是33厘米左右,那么7尺就是231厘米,这个答案我们现在人看了会大吃一惊,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一尺相当与现在的7、8寸的样子,这样一来就清楚了,7尺就是现在的165-175左右。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之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又《陈情表》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五尺之僮的五尺_五尺之童指什么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七尺古代指二十岁或身躯。

1、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菴(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尺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什么意思

五尺之僮 (wǔ chǐ zhī tóng)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出处:西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五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出自: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原文如下: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扩展资料: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李密,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表。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陈情表

七尺男儿是多高

1、五谷丰登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 wǔ gǔ fēng dēng。

成语解释: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粱)、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

成语出处:《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成语造句:自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物康阜,真是升平世界。(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2、五脏俱全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wǔ zàng jù quán。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成语造句:你别看我们那个生产小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茹志娟《如愿》)。

3、五光十色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 wǔ guāng shí sè。

成语解释: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

成语出处: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成语造句:故宫珍宝馆的玻璃柜里,摆着五光十色的稀世奇珍。

4、五彩缤纷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 wǔ cǎi bīn fēn。

成语解释: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各种颜色错杂繁复。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铺设得五彩缤纷,当中摆了姊姊画的那一堂寿屏,两旁点着五六对青烛。”

成语造句: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就好象是彩虹织成似的。(峻青《地下水晶宫》)。

5、五湖四海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 wǔ hú sì hǎi。

成语解释: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成语出处: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成语造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为人民服务》)。

百度百科-五谷丰登 (汉语成语)

百度百科-五脏俱全

百度百科-五光十色 (成语)

百度百科-五彩缤纷

百度百科-五湖四海

尺的成语有哪些

堂堂七尺男儿是多高

现在的一寸约等于3.3厘米,一尺就是33厘米左右,那么7尺就是231厘米,这个答案我们现在人看了会大吃一惊,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一尺相当与现在的7、8寸的样子,这样一来就清楚了,7尺就是现在的165-175左右.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扩展资料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

尺是东亚传统长度单位,即十寸,最初是以成人的手臂长度作为度量。起源于中国殷代,之后各代制度不一,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后,在各地又各自有所变化。

英国有“英尺”。 七尺之躯 (qī chǐ zhī qū) 解释:躯:身体。

成年男子的身躯。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示例:丈夫~,其所学者,独立手哉? 明·宋濂《文原》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思想家荀子特别注重学习,他对学习有独到看法,他认为学习必须及时消化,然后才能得其精华,他举例说如果刚听到别人的一些谈话,不加思考与分析,就立即夸夸其谈说出去,就不能用学问来修养这七尺之躯 参考资料尺(一种长度单位)_百度百科。

古代人常说7尺男儿,7尺是多高?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按通用的说法来算,古代说的七尺男儿,应该是168cm.在今天来说168可能算矮了点,但是在古代人的身高普片比现在的矮,那么,168cm也算正常的了.。

7尺男儿是多高

七尺男儿

古代有云:“七尺男儿”七尺现在是多高

度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

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朝与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很明显,按照唐朝以后的度制,七尺男儿的身高将达到2米以上,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顺便补充说明,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按照十进制,但是周朝“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七尺男儿是多高?

按照现今的测量身高来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是长度却不一样。根据史料记载,“七尺男儿”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一尺的长度是23.1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1.7厘米左右,从三国到西晋,尺略有增长,达到了24.2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9.4厘米左右。

但实际上“七尺”并非是指身高。而是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孩童为三尺,成人为七尺。七尺之躯代指成年人。《滕王阁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则表示自己是孩童。

扩展资料:

七尺含义

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七尺

古人称七尺男儿到底是多高?

古代每个朝代尺的长度都不一样,所以七尺的高度也不相同,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中国古人按乐律的音频为“黄钟”的乐器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所以古尺又称乐尺、律尺、黄钟尺。是度量横制定的基础。

后来,历代尺度因时代不同又各有所差异。和现在的尺寸差距也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1、商代:

1尺=16.95cm,7尺=118.65cm

2、周代:

1尺=19.91cm,7尺=139.37cm

3、秦时:

1尺=23.1cm,7尺=161.7cm

4、汉时:

1尺=21.35—23.75cm ,7尺=149.45cm—166.25cm

5、三国:

1尺=24.2cm,7尺=169.4cm

6、南朝:

1尺=25.8cm,7尺=180.6cm

7、北魏:

1尺=30.9cm,7尺=216.3cm

8、隋代:

1尺=29.6cm,7尺=207.2cm

9、唐代:

1尺=30.7cm,7尺=214.9cm

10、宋元时:

1尺=27.68cm,7尺=193.76cm

11、明清时:

1尺=31.1cm,7尺=219.1cm

12、现代:

1尺≈33.3cm,7尺≈233.1cm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百度百科-尺

百度百科-长度单位

七尺男儿有多高?

165-175cm。

现在的一寸约等于3.3厘米,一尺就是33厘米左右,那么7尺就是231厘米,这个答案我们现在人看了会大吃一惊,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一尺相当与现在的7、8寸的样子,这样一来就清楚了,7尺就是现在的165-175左右。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之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又《陈情表》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

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

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扩展资料:

七尺古代指二十岁或身躯。

1、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

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尺。

古时候七尺男儿大概是多高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代,一尺约23.1cm

汉代,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很明显,按照唐朝以后的度制,七尺男儿的身高将达到2米以上,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古代七尺男儿是多高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按通用的说法来算,古代说的七尺男儿,应该是168cm。在今天来说168可能算矮了点,但是在古代人的身高普片比现在的矮,那么,168cm也算正常的了。

lsczzswx | 2010-10-09

17

0

七尺男儿是多高?

按照现今的测量身高来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是长度却不一样。根据史料记载,“七尺男儿”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一尺的长度是23.1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1.7厘米左右,从三国到西晋,尺略有增长,达到了24.2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9.4厘米左右。 但实际上“七尺”并非是指身高。

而是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孩童为三尺,成人为七尺。

七尺之躯代指成年人。《滕王阁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则表示自己是孩童。

扩展资料:

七尺含义 古代指二十岁。

《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近在咫尺、

寸蹏尺缣、

百尺无枝、

高絙百尺、

进寸退尺、

寸男尺女、

寸土尺地、

尺竹伍符、

尺有所短、

火冒三尺、

尺壁寸阴、

咫尺天涯、

枉用三尺、

冰冻三尺、

六尺之讬、

尺寸之功、

五尺之童、

尺板斗食、

三尺门里、

五尺童子、

尺枉寻直、

尺布斗粟、

七尺之躯、

斗米尺布、

咫尺万里、

寸阴尺璧、

一尺繁华、

咫尺之书、

得寸得尺、

得寸入尺、

尺寸之柄、

尺山寸水、

目无三尺、

三尺童儿、

寸地尺天、

寸长尺技、

尺幅寸缣、

尺二秀才、

足尺加二、

尺椽片瓦、

断缣尺楮、

寸田尺宅、

五尺微童、

尺水丈波、

斗粟尺布、

五尺之孤、

尺树寸泓、

诎寸信尺、

天涯咫尺、

尺短寸长

寸蹄尺缣、

尺泽之鲵、

垂涎三尺、

寸兵尺铁、

尺步绳趋、

得尺得寸、

鱼肠尺素、

尺二冤家、

枉尺直寻、

尺幅千里、

尺寸千里、

寸进尺退、

盈尺之地

尺寸可取、

一尺之笔、

尺籍伍符、

六尺之孤、

三尺童子、

不遗尺寸、

得寸进尺、

五尺之僮、

百尺竿头、

绳趋尺步、

寸长尺短、

尺兵寸铁、

鱼传尺素、

尺蠖之屈、

咫尺威颜、

得寸思尺、

咫尺天颜、

尺蠖求伸、

相去咫尺、

三尺童蒙、

玉尺量才、

尺波电谢、

咫尺之功、

去天尺五、

尺田寸宝、

六尺之托、

昂藏七尺、

喙长三尺、

冰壶玉尺、

咫尺千里、

尺璧寸阴、

五尺竖子、

尺寸之地、

尺瑜寸瑕、

理争尺寸、

尺璧非宝、

寸土尺金、

一尺水,一丈波、

无风三尺浪、

元龙百尺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尺之木必有节目、

一尺水十丈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尺水,百丈波、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