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失义的故事50字_忘恩失义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4 0
  1. 关于忘恩负义的童话
  2. 成语: 忘恩失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3. 战国“赵氏孤儿”的故事?
  4. 丰衣足食成语故事?
  5. 恩将仇报的人小故事
  6. 文言文骂忘恩负义的人
  7. 见利忘义的典故

忘恩负义的意思是: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背弃了情义,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该成语出自:《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

历史是典型的忘恩负义的人物:

忘恩失义的故事50字_忘恩失义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忘恩负义的人,当数春秋时的晋惠公夷吾。

晋惠公夷吾,就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先是,晋献公宠爱骊姬,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逃亡他国。

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回国即位,而夷吾则许以事成后割河外五城为谢。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为晋惠公,即刻就反悔了,竟不打算割城给秦国。而秦穆公也没拿他如何。

后来晋国又闹饥荒,仓廪空虚,民间绝食,晋惠公居然还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救。而秦穆公因为考虑到晋国人民,便不计前嫌,送了几万斗粮食给晋国,帮助其挨过了饥荒。可第二年轮到秦国闹饥荒了,便向晋国求救,这次晋惠公堆着粮食,却拒绝救济秦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回终于惹火了秦穆公,便率领大军攻打晋国,在龙门山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不过只是囚禁了他两个月,又把他放回了。

虽说春秋无义战,可是当时诸侯之间的基本信用还是有的。而晋惠公真真算得上一个十足的无赖了,丝毫没有良心过去,“我就不给你,我就不救你,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在尔虞我诈的今天,像晋献公这样的人恐怕就多不胜数了,而很多都是之前很亲密的人。遇到了,自认倒霉,良心防线既已崩溃,世间法律也帮不上忙。

忘恩负义的事例一:

文种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亲自来到文种家里***意探望他。勾践说:“老兄曾教导我用七种方法打败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剩下的四种你打算干啥呢?”文种说:“我看不出它还有什么用处。”勾践说:“哼,那你就带着四种方法去阎王那里辅佐他吧!”说完给文种留下了一把宝剑。文种自刎而死。

忘恩负义的事例二:

农夫和蛇

冬日的一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去可怜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关于忘恩负义的童话

[ wàng ēn fù yì ]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出 处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例 句

此人好夸大,且忘恩负义,你要仔细识他才好。

成语: 忘恩失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关于忘恩负义的童话

画眉就要做妈妈了,她衔来树枝和泥土筑了一个又暖和、又结实的巢。 

杜鹃也要做妈妈了,可她什么准备也不做,整天飞到西来飞到东,看谁的巢筑得好。 

“森林里数画眉的巢筑得好,就让她替我孵蛋好啦!”杜鹃心里打定了主意,便向画眉的巢飞去。

“你好啊,画眉!”杜鹃做出十分亲热的样子,“我听说你正在孵小画眉,就来看看你。”

“谢谢你!”画眉一心一意地孵蛋,这时候真不愿意有谁来打扰她。

“你筑的巢真是漂亮极了,我能进去看看吗?”

听到杜鹃赞美自己筑的巢,画眉的心里喜滋滋的。她不由自主地走出巢来。请杜鹃进去了。

杜鹃学着画眉孵蛋的样子,蹲下身子:“多么舒服啊!让我多呆一会儿。”

过了好一会儿,杜鹃才从巢里走出来。

她并不和画眉告别,心满意足地飞走了。

画眉接着孵蛋,她没有发现,在她翅膀下面多了一个杜鹃蛋。

孵蛋的日子过得真慢哪: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画眉听到翅膀底下有啄蛋壳的声音

“啊,小宝宝终于出世了!”画眉把那只破壳的蛋移到面前,小鸟的脑袋伸了出来,他睁着好奇的眼睛,东瞧瞧,西望望,使劲地向上挣着身子。画眉妈妈帮助他出了蛋壳,

“瞧,小家伙长得多棒!”她慈爱地看着她的第一个孩子,用嘴梳理着他又湿又乱的羽毛。

这只小鸟的个儿比一般刚出壳的小鸟要大得多。画眉妈妈哪里知道,她的第一个孩子竟是小杜鹃。

过了几天,另外三只蛋也破壳了。画眉妈妈非常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她的四个孩子找吃的,小杜鹃的胃口特别好,他总是吃不饱。为了独占他弟弟妹妹的食物,有一天,他趁画眉妈妈出去觅食的时候,狠心地将三只小画眉推出巢外。

失去了三个孩子的画眉妈妈,把爱全给了小杜鹃。她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省给小杜鹃吃。

小杜鹃一天天成长起来,画眉妈妈却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当她再也飞不动的时候,小杜鹃却展开长硬的翅膀,永远地离开了她。

画眉妈妈伤心极了,她不愿相信,自己千辛万苦抚养大的孩子,不过是一只忘恩负义的无情鸟。

战国“赵氏孤儿”的故事?

成语: 忘恩失义 成语简解 编号 : 4250 成语 : 忘恩失义 注音 : ㄨㄤˋ ㄣ ㄕ |ˋ 汉语拼音 : wàng ēn shī yì 参考词语 : 忘恩负义 释义 : 义参「忘恩负义」。见「忘恩负义」条。 Emoji符号 : 义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忘恩失义”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忘恩负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忘恩负义」原作「背恩忘义」。指忘记别人给予的恩惠,违背道义,出自于《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根据记载,汉宣帝时,京师长安人口众多,龙蛇杂处,以致于治安不好。宣帝听闻张敞颇有才能,赏罚分明,嫉恶如仇,所以请他来担任「 京兆尹 」的职务,也就是京师的最高行政首长,几年下来使长安的治安改善许多。但后来他的好友杨恽因触怒宣帝被判***,与杨恽交好的人几乎全受牵连,被免去官职,只有张敞因为受到宣帝赏识,一直未受处分,安然在位。有一天,张敞派一名叫絮舜的捕官去办案,絮舜心想张敞迟早会受到连累被免官,竟然不肯听命,还在上班时间私自回家休息。有人劝他不要这样,他居然说:「我已为张公尽了不少力,他现在只剩五日京兆可当了,为何还要帮他办事?」这些话传到张敞的耳朵里,立刻将絮舜逮捕入狱,并判他***。行刑后,絮舜的家属上告张敞审判不公,以小罪妄***命。一向欣赏张敞的宣帝将他从轻发落,免去官职,贬为庶人。几个月后,京师的治安又再度变坏,冀州也有盗贼为乱。宣帝想起张敞在任时的功绩,又派使者去接他进宫。张敞在前去的车上,写下自己对絮舜之事的看法,准备呈给皇帝看。说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却在他处境危险之时,怠忽职守,还说他是「五日京兆」,简直是「背恩忘义」,伤风败俗,罪无可逭。「背恩忘义」即是指背弃别人曾给予的恩惠,忘记道义。后来「忘恩负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报答,反而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情。 典源 : 此处所列为「忘恩负义」之典源,提供参考。《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数月,京师吏民解弛,枹鼓数起,而冀州部中有大贼。天子思敞功效,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敞身被重劾,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惶惧,而敞独笑曰:「吾身亡命为民,郡吏当就捕,今使者来,此天子欲用我也。」即装随使者诣公(书) 〔车〕上(车) 〔书〕曰:「臣前幸得备位1>列卿,待罪2>京兆3>,坐杀贼捕掾4>絮舜。舜本臣敞素5>所厚吏,数蒙恩贷6>,以臣有章劾7>当免,受记考事8>,便归卧家,谓臣『五日京兆9>』,背恩忘义,伤化薄俗。臣窃以舜无状10>,枉法11>以诛之。臣敞贼杀无辜,鞠狱故不直,虽伏明法,死无所恨。」天子引见敞,拜为冀州刺史。敞起亡命,复奉使典州。 〔注解〕 (1)备位:自谦充数之词。 (2)待罪:古代官吏常恐失职获罪,故以此为自谦之辞。 (3)京兆:京兆尹。汉代辖治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与俸禄与郡守相当。后亦借指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 (4)贼捕掾:主管捕治盗贼之官。掾,音ㄩㄢˋ,古代官府属员的通称。 (5)素:一向的。 (6)恩贷:施恩授与。 (7)章劾:弹劾。 (8)受记考事:接受处分。 (9)五日京兆:比喻任职的时间已不久了。见「五日京兆」。 (10)无状:不肖、无礼。 (11)枉法:破坏法律。 书证 : 01.《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操扬鞭大骂曰:『刘备!忘恩失义、反叛朝廷之贼!』」 02.明.无名氏《南牢记.第一折》:「徐官人,我今日与你相交,休忘恩失义,也不敢负德辜恩也。」 成语接龙

“义”字开头的成语

义不容辞 义愤填膺 义正辞严 义无反 义正词严 义尽仁至 义切辞严 义不得辞 义无所辞 义不反顾 义愤填胸 义不容却 义无返顾 义不同戴

“忘”字开头的成语

忘恩负义 忘年之交 忘年交 忘年之契 忘形得意 忘筌得鱼 忘年交好 忘年之好 忘恩失义 忘恩背义 忘年交谊

“义”字结尾的成语

天经地义 忘恩负义 断章取义 开宗明义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顾名思义 舍生取义 背恩忘义 杀身成义 引经据义 孤恩负义 释生取义 好利忘义 因名思义 昧利忘义 忘恩失义 忘恩背义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忘恩失义。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忘恩失义”分成的单字详解:

忘, 恩, 失, 义。

丰衣足食成语故事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前583)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以下简称《晋世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云: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赵括,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赵衰、赵盾。《左传》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条称:“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三年(前5***)。并且,在晋景公四年至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赵氏家族成员活动见于史籍的颇多。《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前594):“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前588):“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鲁成公四年(前587):“晋赵婴通于赵庄姬。”鲁成公五年(前586):“原、屏放诸齐。”“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鲁成公六年(前585):“赵同、赵括欲战”。(《春秋左氏传》)赵括、赵旃为卿亦见于《晋世家》景公十二年(前588)条。这些记载均说明,赵氏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

也许有人会对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同在一年之内表示怀疑。的确,赵氏族诛,其田邑转赐祁氏,赵武复立,又恢复原田邑,这期间需要一个过程。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被杀,那么,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这个循环似嫌太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成公八年条推测:“据《赵世家》,韩厥劝晋景公复立赵武,应在两年后的景公患病时。”杨先生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赵世家》叙赵氏在晋景公三年(前5***年)被杀后,“居十五年(亦即晋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无后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条亦认为:“景公病祟而卒,在十九年,《晋世家》所记是也。”)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年)和《晋世家》所记,(《左传》成公十年称,晋景公“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请于帝矣!壤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于“杀余孙”***称:“当指八年(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晋侯杀赵同、赵括事。晋景公所梦见之恶鬼,应是赵氏祖先之幻影。此孙为广义后代也。《赵世家》记此事,云‘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以梦境为卜兆,与《左传》有所不同。但‘大业之后’亦指赵氏祖先。”景公此梦与赵武复立有关,其既在十九年,赵武复立当然亦在此时。)景公这次大病也是在十九年(前581),并非是十七年(前583),故推断赵武复立应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笔者赞成杨伯峻先生的这一推断。

第二,关于赵氏族诛的原因 。《赵世家》、《韩世家》认为,司寇屠岸贾为了追究晋灵公被杀一案,其“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对于此记,这里有三点需要辨明。

首先,屠岸贾其人。据《赵世家》,屠岸贾于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似应是专擅国政的权臣。但《晋世家》灵公、成公、景公时期的全部记载却对他不置一词,且《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更不要说他率领诸将讨赵氏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晋国势力较大的卿大夫是栾氏、韩氏、郤氏、赵氏。如若屠岸贾处权臣重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如此,至少在记述晋国的一些重大***中应有所披露。

其次,导致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前引《左传》:“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国语·晋语六》记韩厥语亦称:“昔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所载韩厥语,《国语·晋语九》所载智伯语同。)按赵庄姬为晋成公女,赵朔妻。赵婴即赵婴齐,亦作楼婴。所云“赵婴之亡故”,指赵婴齐被赵同、赵括流放致死一事。《左传》鲁成公四年(前587)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鲁成公五年(前586)条又接书:

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不听。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婴通于赵庄姬”,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属于**行为,因此,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乱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鉴于赵氏宗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又可能是她诬告的真实动机。果真如此,则赵同、赵括被杀实质上又是赵氏内部围绕着族权而展开斗争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只不过这是笔者针对争夺赵氏宗位问题的一种推测而已。

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而以栾氏为首的诸卿反对势力的倾轧,则是致命赵族的重要因素。赵婴齐所谓:“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也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早已尖锐化、表面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之后,栾氏、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赵括家族的诛杀。栾氏、郤氏甘愿提供伪证,实质上是借刀***,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我们知道,晋景公时期,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士氏、栾氏、郤氏、韩氏、赵氏等。其中,将中军者多执国政。自晋景公十三年(前587)“栾书将中军”之后(《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他两次率师伐郑,一次救郑,一次侵蔡(《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左传》鲁成公八年条:“韩厥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杨伯峻注曰:“当时晋侯、栾氏、郤氏,皆灭赵氏,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再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是否同时而死?如上所引,《春秋》、《左传》、《晋世家》、《国语》等,均言晋景公诛杀的对象是赵同、赵括。《左传》又记赵婴齐死于此前的鲁成公五年(前586)。赵朔死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他见于史籍的活动,有年代可考的是晋景公三年(前5***),即“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而至景公十一年(前589)又为“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杨柏峻注曰:“此时赵朔或已死,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另,《左传》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四年。)总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故赵朔、赵同等叔侄四人不可能死于同一时间。

既然他们四人并非同时而死,赵朔之子赵武又安然无恙,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赵氏族诛,实际上是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被杀。韩厥“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一语,是指赵氏没有嫡传的继承宗子而言,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子孙留世,起码他知道赵朔之子赵武尚存。又,我们还知道,赵武之孙赵简子时曾击败邯郸大夫赵午(亦称邯郸午)。赵午即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引《世族谱》。)此事亦证赵穿一支没有受到“族诛”的影响。可见,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的全部被杀,而遭诛难的是赵氏嫡传正宗一支。

第三,关于赵朔与程婴的关系。按《赵世家》,赵朔是赵盾之子,他有“客曰公孙杵臼,”并有“友人程婴。”朔被杀,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如何保护赵朔孤儿脱险,最后决定由程婴告***密,于是便有公孙杵臼和***“孤儿”被杀一事。后来,孤儿赵武复立,“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臼杵’”。程婴既是赵朔友人,其“下报”的对象应是赵朔,而且《赵世家》也特别表明赵朔与程婴是友人关系,并未言及同赵盾的关系。所言“下报赵宣孟”,似不合常理。由此可见,《赵世家》叙事自相矛盾。有关程婴、公孙杵臼的矛盾记载还不止于此。《汉碑集释》所收《画像孔子等字题字》称:“程婴、杵臼,赵朔家臣。”这里却说程婴也是赵朔家臣。《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河东道绛州太平县条:“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里赵盾墓茔中。”公孙杵臼、程婴墓均在赵盾墓茔,似又说明二人与赵盾有从属关系,或者说此二人是盾、朔两代的家臣。

第四,关于赵庄姬和赵武。《赵世家》称,赵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氏族诛时,“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赵公宫……居无何,而朔妇免(娩)身,生男。”所生男即后来的赵武,《晋世家》称他是“赵庶子”。按史称赵庄姬为晋成公姊,前人早已怀疑,《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前587)条注曰:

《赵世家》云“赵朔妻成公姊”,则赵庄姬为晋文公女。据僖公二十四年传,赵衰所妻乃文公女,若如司马迁所言,赵朔亦娶文公女,则祖与孙各娶一姐一妹,不合情理。贾逵、服虔均以赵庄姬为成公女,较为合理。司马迁或者误***战国时异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史记》有误字,亦必然。《新序·节士篇》亦谓“赵朔妻成公姊,”可见说或有自。

贾逵、服虔、梁玉绳、杨伯峻均倾向于庄姬为成公女,有道理。至于说赵武于赵氏族诛时生于景公宫中,亦不能成立。据前引“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宫中”,《国语·晋语九》引邮无正语曰:“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又,赵朔死于鲁成公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589)之前,均证赵朔子赵武早已出生

那么,何以称赵武为庶子呢?这要从赵氏家族内部的嫡庶地位变化谈起。赵武的父、祖、曾祖分别是赵朔、赵盾、赵衰。《赵世家》称,赵衰始事晋文公重耳,重耳即位前,“以骊姬之乱亡奔翟,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返国。……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所云“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所记同,《晋世家》则为长女妻重耳,少女妻赵衰。《赵世家》说赵衰从重耳出亡之前既已娶妻生子,返国后前妻迎还翟妻,并以狄妻所生子赵盾为嫡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却言赵衰返国后:“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子余,赵衰字。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因各食邑于原、屏、楼三地,故称原同、屏括、楼婴。《赵世家》说赵衰娶赵姬是在随重耳出亡之前,《左传》说在其后,究竟二说谁对?杨伯峻认为:“赵姬之言,‘得宠而忘旧’,说明赵衰之得已在叔隗(即出亡后所娶翟妻,赵盾生母)后,赵盾卒于鲁宣公七年八年(前602—601)之间,而鲁成公五年(前585)原同、屏括放婴齐,鲁成公八年(前583)晋讨赵同、赵括,似赵姬三子皆幼于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 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杨先生倾向于娶赵姬在后,今***其说。据之,赵盾生母本是狄人,而赵姬是晋文公女,理应为赵衰正妻⒃,(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 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所生子应继赵宗,但因赵盾具有才干,加上赵姬谦让,才被立为嫡子,成为赵氏的宗主继承人。赵衰死,他代父执政,先后立晋灵公、成公,是晋国最有势力的卿大夫。

晋灵公死后,赵氏家族的地位又有提高,其内部的嫡庶地位也有变化。《晋世家》成公元年(前606)记:“赐赵氏为公族”,(《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所记同,但是于晋灵公十四年。)《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前607)条称:“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 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东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按公族,杨伯峻先生有解释:“公族有二义,凡公之同姓子弟曰公族,此广义之公族。……公族大夫亦省曰公族,此狭义之公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上引公族显系狭义。晋君姬姓,赵氏以异姓跻身公族大夫,故称“赐”。这是赵宗地位提高的标志。同时,赵宗内部嫡庶关系起了变化。赵盾大概有感于嫡母赵姬的贤让,也有可能受到“兄终弟及”习惯的影响,提出以异母弟赵括为公族大夫,继承赵宗,自己则降为“旄东之族”。杨先生认为,旄东之族即余子、公路,是嫡子之外的支庶子弟,赵盾从此“以余子自居而以正卿兼掌旄东之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是则赵盾又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小宗。

赵氏内部嫡庶关系的变化,似乎并未影响赵盾、赵朔父子在政治上的地位。《赵世家》称赵盾在晋成公时仍然“任国政”,“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时,赵朔任职仍高于其叔父赵括。晋景公三年(前5***)晋楚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先谷佐之,士会将上军,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 (《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此条记载便是明证。晋景公十二年(前585)赵括才列为卿,(《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这时赵朔可能已死,赵括作为宗主和卿大夫,在赵族内部终于确定了族权和***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宗族内部嫡庶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改变,赵朔死后,年幼的赵武已无缘继承祖父曾经获得过的权力优势,所以他只能列入“庶子”之类,故称“赵庶子赵武”。后来,大概是因为属于“庶子”,又由于同晋景公的亲缘关系,他才躲过这场族诛之难,还由于韩厥的帮助,重新继承赵宗,赵氏势力才又兴旺发达起来。

除上述分析之外,细读《赵世家》,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中衍至简子之父赵景叔,出现的名字起码涉及有二十多代,但这段先祖史所记的总字数只有二千多,而赵氏族诛一事则占了一半的篇幅。赵朔之前和之后,叙述都非常简单,而唯独这个***的故事性极强,整个***的过程、人物的对话详细而生动,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当然,如此生动的描述离不开司马迁的如椽妙笔,但这决不是司马迁的凭空臆造,显然是对赵氏后代有关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所谓“赵世孤儿”云云,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同意杨伯峻先生“全***战国传说”的判断,但赵氏曾遭族诛一案则确有其事。经过以上辩证,对此案可作如下概括:

(一)赵氏族诛***,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赵武复立,可能是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因此,《赵世家》所言实误。

(二)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是否受到株连,不明。但起码赵朔及其后代(即赵庄姬所生子女)未受波及。

(三)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栾氏、郤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

(四)赵武复立主要是依靠韩厥的支持,韩厥:“昔吾畜于赵氏,”表明在晋国的政治活动中;韩、赵二氏的联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国语》卷一一《晋语五》:“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亦可见赵盾与韩厥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我们对赵氏族诛一案所知甚少,但上述辨析仍然有助于我们从客观上加深对晋国政治史的认识。人们熟知,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的时代,在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这三种势力之间,各诸侯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和组合,构成了当时新旧贵族之间展开斗争的基本格局。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各个阶级表现不尽相同。初期主要表现为周王室同诸侯之间的矛盾;中期主要表现为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后期主要表现为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晋文公时期称霸中原,这既是对诸侯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晋文公之后,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对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赵氏族诛,这固然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可以说,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如果说六卿专权、三家分晋是卿大夫同晋公室旧贵族的斗争所致,那么,赵氏的一度族诛以及栾氏、郤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等诸侯集团的覆灭,则是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了忠臣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全家上下共计三百余口被***。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程婴召进内宫,请求程婴救赵武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十分感佩陈婴的正义,便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宣布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将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并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当陈婴将真相告诉了赵武后,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杀死屠岸贾。此后,赵武主持晋国国政,使晋国基本保持了霸主地位。再后来,赵武的三世后人赵襄子,与魏、韩三分晋国,创立了赵国。而山西盂县藏山,相传是当年藏匿赵武的地方。

不绝人祀,就是不要断绝人家的香火,让那些即使是亡国的人也可以有块地方生存,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种观念在春秋战国之前盛行。于是,周灭商后,商朝王室被允许迁往宋地居住。这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绝人祀,与网开一面有相同的含义。这是我们祖先的善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是一种气度和气魄。

恩将仇报的人小故事

一 中华成语故事(743)忘恩负义

忘恩和负义的故事有两只可怜的小虫,说其可怜是因为它们的名字,忘恩和负义. 在这个还有点人情味的世界里它们的生存可谓是难上加难如果说上帝是公平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它们曾经有可爱的朋友,有它们赖以生存的天地,丰衣足食. 可是它们并不满足所以它们作茧自缚有两只可怜的小虫, 忘恩收了别人的礼物负义中了爱情的毒然后忘恩每天要别人送它一件礼物然后负义因为爱情忘记了朋友的礼物一天又一天它们把世界当作它们的天它们把朋友当作它们的地一年又一年它们得罪了上帝的箴言它们遗忘了曾经朋友为它们受的苦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堕落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颓靡最后故事还没有结局忘恩负义是两个相依为命的好朋友最后忘恩和负义这两只小虫就真的生活在所谓忘恩负义的口水中终日不得悔悟孤独致死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身边有两条小虫在蠕动那么请小心你身边的忘恩负义正在慢慢蔓然后腐烂开来

二 成语故事安居乐业读书札记

安居乐业 [ān jū lè yè]

出 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典 故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三 成语故事安居乐业mp3

成语安居乐业

读音ān jū lè yè

拼音代码ajly

释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近义词丰衣足食、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太平盛世、安家立业、国泰民安

反义词 民不聊生、离乡背井、浪迹天涯、无家可归、家破人亡、流离转徙

感 *** 彩褒义词

举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故事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四 坐吃山空的成语故事

坐吃山空 [zuò chī shān kōng]

基本释义

只坐着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

贬义

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南宋时临安有个人叫刘贵,原是读书人,妻刘氏,妾叫陈二姐。家道衰落,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天,他岳父对他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三寸喉咙深似海,你须计较个常便。我女儿嫁了你一生,也指望丰衣足食。今日赍助你些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却不好么?”便借了十五贯钱给他。刘贵背了钱回家,喝醉了酒,进门后和妾陈二姐开玩笑,说这十五贯钱是因穷得没法,把陈二姐卖给别人的身价钱。陈二姐又伤心又怕,等刘贵睡着后悄悄开了门逃回娘家去了。这时一个小偷进来,杀死刘贵,把钱偷走。第二天,人们发现了凶杀情况,又发现陈二姐跑了,怀疑是她和奸夫***携款潜逃,便来追捕她。当他们追上她时,恰恰看见她和一个男人名叫崔宁的一起走,崔宁背着的钱又恰恰是十五贯,便愈发肯定这两人是凶手。扭送官府。官府也不调查研究,抓住两人一阵苦打,逼供成招,就把这两人冤杀了。原来崔宁是个绸布商人,这天卖了布得了十五贯钱回家,见陈二姐孤身步履艰难,好心帮助她携扶同行,和陈二姐从不相识,又是什么奸夫和凶手呢?这件冤案编成京戏就叫《十五贯》或《错斩崔宁》。后来虽然意外发现真凶手,可是这两个人冤枉死了,再也不能复活。

后人用“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的这个典故比喻光消费不生产,那么就是有山样高的财产也会逐渐吃空了;就是有地那么厚的财产也会吃陷下去了。

五 "安居乐业"的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

词 目 安居乐业

发 音 ān jū lè yè

释 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 处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示 例 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使广大人民无法~,只能四处逃亡。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中性,褒义,形容工作生活都很好

近义词 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反义词 民不聊生、水深火热 流离失所

灯 谜 家有喜事;甘当专职作曲家

英文: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典 故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二十二:安居乐业

图案:鹌鹑、菊花、枫树。

解题:「鹌」与「安」同音。「菊」与「居」谐音。枫树,落叶乔木。叶掌状三裂,到了秋季变成红色,甚美。枫树落叶是秋季佳景。「乐业」与「落叶」谐音。「安居乐业」,谓安于所居,乐于从业。《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六 家徒四壁成语故事

家徒四壁

jiātúsìbì

[释义] 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语出] 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正音] 壁;不能读作“pì”。

[辨形] 壁;不能写作“璧”。

[近义] 一贫如洗 翁牖绳枢

[反义] 丰衣足食 家给人足

[用法] 用于形容家境贫穷得什么也没有。一般作定语、谓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一贫如洗”;都形容非常穷困;一无所有。但~偏重在“家”;“一贫如洗”偏重在“人”。

[例句]

①毒品害得许多人~;一文不名。

②解放前;城市贫民穷得~;而且就连这“四壁\"也并不是他的。

[英译] ahouseemptyofallfurniture

[成语故事]

汉朝的司马相如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才子,不过他的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顺便让司马相如表演他的琴艺。卓王孙的女儿那时候刚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对音乐很有兴趣。当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琴时,知道文君也在场,就用音乐表达他的爱意。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贿赂卓文君身边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忙转达他的感情。结果,当天晚上,卓文君就离家出走到司马相如住的旅舍,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

可是回到司马相如的家,屋子里除了四面墙壁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他们生活得十分艰困,靠着朋友的帮忙,才在卓王孙家的附近开了一间酒店。没多久,邻居们都晓得,卓王孙的女儿居然在街上卖酒!卓王孙为了面子,不得已只好送给卓文君一百名仆人和一百两黄金,让他们购买田产、房屋。

七 成语故事《哀鸿遍野》sh

故事: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成语: 哀鸿遍野

拼音: āi hóng biàn yě

解释: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 *** 呼号的饥民。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举例造句: 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哀鸿遍野,春燕无归,满眼凄惶。清·梁启超《新罗马》

拼音代码: ahby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灯谜: 满地燕悲鸣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英文: 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

八 安居乐业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

ānjūlèyè

[释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语出]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乐业;不能写作“落叶”。

[近义]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反义] 民不聊生 水深火热

[用法] 中性;含褒义。形容生活、工作两方面都很好。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九 成语故事风衣足食怎么讲

你好 是丰衣足食吧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 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解释编辑

成语: 丰衣足食

拼音: fēng yī zú shí

解释: 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典故编辑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

举例造句: 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

“丰衣足食”一语出于《盐铁论》。

这部书主要是记载西汉时代,昭帝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他的下属辩论盐铁营和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的经过。其中有“赋省而民富足,温食饱衣,藏陈出新”的主张,这是认为,动员老百姓参加劳动生产,国家减少税收,人民就会吃饱穿暖,生活改善。

文言文骂忘恩负义的人

① 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恩将仇报”的故事

很多,很多。

比如,某人跌倒了,你好心把他扶起来,他却说你把他撞倒的

② 三分钟吸引人的小故事

农夫与蛇

一个农夫干完农活,看见一条蛇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回,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答着它.那蛇渐渐复苏了,它彻底苏醒过来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尖利的毒牙***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我真是活该!”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渔夫与蛇,讽刺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告诫我们要学会辨认是非,不要被美好的事物蒙蔽了双眼,因为狐狸也会哭泣、蛇也有落难的时候,所以这则寓言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

③ 西方有恩将仇报情节的故事

伊索寓言(第439篇)

种菜人的狗掉到了井里。他想把狗从井里救上来,于是他自己也下到内井里,可狗却以容为主人下来是要把它再捺到水里去,尽快淹死它。所以当种菜人挨近狗时,狗便转过身来,咬了他一口。种菜人忍着巨痛一边往上爬,一边说:“我真是活该!为什么我要这么热心去救它呢?”

这故事是说那些无情无义、恩将仇报的人。

④ 谁知道 伊索寓言里 关于 恩将仇报的 故事啊

《农夫与蛇》。

从前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让它苏醒过来。

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伤心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

(4)恩将仇报的人小故事扩展阅读: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简短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⑤ 恩将仇报的故事

农夫与蛇 救活了蛇被蛇咬

南郭先生 救了呗猎人追杀的狼 狼安全了却要吃他

⑥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ju ring

链接://hu/question/29065706/answer/43223480

来源:知乎

提到恩将仇报,不得不说恩将仇报专业户:侯景。

侯景,南北朝时期乱臣,吕布被骂三姓家奴,侯景有过之而无不及。

侯景最早跟随尔朱荣,参加大小战事无数,深得尔朱荣信任。高欢灭尔朱荣后,侯景带部众投到高欢麾下,屡立战功,被高欢封为吏部尚书,濮阳郡公,尚书仆射,河南道大行台等职。高欢看出侯景心高气傲,不甘居人之下,死前,一再叮嘱儿子高澄小心提防。果然,高欢尸骨未寒,侯景就叛变了,起初,他打算投奔宇文泰,但是宇文泰一代枭雄,早就识破了侯景骨子里的反复无常,拒绝了他。侯景于是率部下投降北朝死敌,南朝的梁武帝。之前,梁武帝刚做了一个春秋大梦,梦里满北朝群臣都向他拜服,侯景来投,正应了这个梦,梁武帝欣喜若狂,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持节。在北伐中,梁武帝的侄儿萧渊明被俘,侯景派人***冒使者,提出以侯景交换萧渊明,试探南梁态度,梁武帝竟然应允。于是侯景再次叛梁,他强征兵员,任由手下强抢财物女子,无恶不作,以此为乐,史称侯景之乱。

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建康,将曾经在危难时刻收留他的梁武帝萧衍活活饿死。侯景自封大都督,又自封宇宙大将军(霸气侧漏),他先后立萧纲,萧栋为帝,后来又嫌不过瘾,让萧栋禅位,自立为帝,国号汉。

江南经过这一乱,人口损失了近一半,梁武帝死后,侯景仍然本性不改,纵容部下烧杀掳掠,江南民众恨之入骨。 名将羊侃的儿子羊鹍***意归附,一天趁侯景酒醉,杀之,尸体被将士和百姓分食,连他强娶来的妻子溧阳公主也吃了一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费墨

链接://hu/question/29065706/answer/43082169

来源:知乎

刘宋皇帝刘彧杀刘休仁

刘宋前废帝刘子业把刘彧视作隐患,屡次试图除去他。刘子业把肥胖的刘彧被关到竹笼里去,封为猪王,被当做猪来饲养。还在地上掘坑注入泥水,每顿饭都把他的衣服剥光,叫他像猪一样用嘴吞食木槽里的食物,并随意拖行殴打。有次刘子业要杀他,幸亏建安王刘休仁赔着笑脸打圆场说:“这头猪还不到死的时候,等陛下过生日再杀了他取出肝肺,岂不是更好?”这样刘彧才捡回一条性命。

后来,刘子业被杀,刘休仁拥立刘彧为帝。

刘休仁帮助刘彧讨伐在江州称帝的刘子勋,并将刘子勋势力消灭。

刘彧晚年遣人送刘休仁毒药,逼刘休仁***。

心理因素:猜忌兄弟,怀疑他未来会夺儿子刘昱的皇位。

⑦ 我国民间流传的关于恩将仇报的寓言故事

《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

⑧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故事

古时候,在一座景色秀丽的山中,有一只鹿,双角洁白如雪,浑身是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称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一个人抱着根木头顺流而下,在汹涌的波浪中奋力挣扎,高呼:“救命啊,救命!”美丽善良的九色鹿不顾自己安危,跳进河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惊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频频向九色鹿叩头,感激他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对天起誓,永做你的奴仆,为你寻草觅食,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调达的话头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我救你并不是让你来做我的奴仆。快回家与亲人团聚吧。你只要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又起誓说:“恩人请放心,如果背信弃义,就让我浑身长疮,嘴里流脓!”说完,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个国家的王妃,妩媚动人。有一天梦到了毛色九种、头角银白的九色鹿。心发奇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会显得更加漂亮!于是,她娇嗔地对国王诉说了美梦,要国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面前。

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悬重赏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踪或捕获着,赠国土一半,并用银碗装满金豆,金碗装满银豆作为重赏。调达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当国王、发大财的机会到了。虽然我对鹿立下誓言,但它毕竟是个畜牲,怕什么?于是揭了榜文,进宫告密,说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国王闻言大喜,调集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前来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红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乌鸦高声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九色鹿从梦中惊醒,起身一看,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仔细一看,调达站在国王旁边,便明白了。心想:即使死也要把他的丑恶嘴脸公布于众。于是,毫无俱色地走到国王面前,问:“大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住处的?”

“是他告诉我的。”国王指着调达说。

“你知道吗?”九色鹿说,“正是这个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时,是我救了他,并发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圣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岂不辱没了你的英名?”

此时,调达无地自容,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流出了脓血,臭不可闻,遭到了报应。

明白了事实真相,国王非常惭愧,责斥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传令收兵回宫。并下令全国臣民不许伤害九色鹿。

王后没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又羞又恨,最后活活气死了。

⑨ 恩将仇报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哪些

我认为 恩将仇报的例子在历史上有这样的 。当晋惠公还是太子时,就遭到迫害,逃到梁国避难。他向秦穆公保证,当秦王登基时,他将用土地报答秦王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他回到了晋国,成为了国王。然而,晋惠公违背了他的诺言,没有履行他的诺言。然而,秦穆公很慷慨,没有追究此事。

从历史故事的分析来看,为什么人们会产生“以怨报德”的行为? 一旦他停止帮助,他就会有怨恨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被帮助者心中的感激减少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帮助者几乎已经坦率地接受了别人的礼物,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最后,接受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心理上没有任何错误。 一旦减轻或终止,愤怒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所以说我认为这件事是恩将仇报。

⑩ 谁知道古代人与人之间恩将仇报的故事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吕布杀丁原,在投靠董卓前,吕布投靠的是荆州刺使—丁原的手下,而且还拜丁原为义父,但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怎么犹豫地把丁原杀了。这也是忘恩负义。

见利忘义的典故

1. 用文言文讲忘恩负义的小人的故事

中山狼传原文及翻译 段意讲解原文 赵简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大猎于中山,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导前,鹰犬罗后,捷禽鸷(读音zhì,凶猛)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唾手登车,援乌号之弓,(传说中黄帝的弓。

黄帝乘龙升天时,堕下一弓,百姓抱弓而号哭,因此后人名此弓为‘乌号’。出自《史记》)挟肃慎之矢(我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造的箭非常有名,用一进贡),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读音bū,逃跑)。

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

翻译 赵简子在中山声势浩大地打猎,看山的官吏们在前面引路,老鹰和猎狗排在后面,敏捷的鸟凶猛的兽,应声(弦的声音)而死的不可胜数。有只狼在道上,象人一样站在那号叫。

简子吐口唾沫到手上跳上车子,拿起宝弓,搭上利箭,一箭射到羽毛都陷入肉中,狼号叫着逃跑。简子恼怒,驱赶着车子追赶它。

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马蹄之声如同鸣雷,十步之外,看不清人马。 原文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策蹇(读音jiǎn,跛、瘸)驴,囊图书,夙(早晨)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读音yǎn,突然)至,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传说晋时预州刺史毛宝曾将一只小白龟放入江中,后毛为石勒所败,跳入江中,得白龟相助而活命。

见《续搜神记》),隋侯救蛇而获珠(传说隋侯曾治愈一条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一大珠为报答。见《淮南子》),龟蛇固弗灵于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翻译 当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要来北方的中山谋官。

赶着跛脚驴,袋子装着图书,清早赶路迷了道,望见扬起的尘埃非常害怕。狼突然来到,伸着脑袋看着他说:“先生一定有志于救天下之物的吧?从前毛宝放生小白龟而在兵败落江时得白龟相助得以渡江活命,隋侯救了条蛇而得到宝珠,龟蛇本来就没有狼有灵性,今天这情景,何不让我赶紧待在袋子里得以苟延残喘呢?将来什么时候(我)如果能出人头地,先生的恩德,是把死救活让骨头长肉啊,(我)怎么会不努力效仿龟蛇的诚心(相报)啊!” 原文 先生曰:“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权贵,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脱(即使)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读音tuó,袋子)徐徐焉实狼其中。

前虞(担心)跋(踩、踏)胡(这里指下巴),后恐疐(读音zhì,压)尾,三纳之而未克(成功)。徘徊容与(本意是闲暇自在,此处指慢条斯理),追者益近。

狼请曰:“事急矣!先生果将揖(作揖、行礼)逊(谦逊、礼让)救焚(火灾)溺(溺水)而鸣鸾(车的鸾铃)避寇盗耶?惟先生速图!”乃跼蹐(读音jú、jí,曲缩)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读音huó,蛾蛹)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纳狼于囊,遂括(拴紧)囊口,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翻译 先生说:“私藏你冒犯世袭公卿、忤逆权贵,祸将不测,那敢指望什么报答啊?然而墨家的宗旨,博爱为本,我一定要救你活命的。即使有祸,本来也不打算回避的。”

便(从袋子里)拿出图书,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前面怕踩着了它的下巴,后面怕压着了它的尾巴,再三装它都没成功。

慢条斯理,追赶的人更加近了。狼请求道:“事急啊!先生当真要(这么)斯文有礼地救火救溺水之人、摇响车铃躲避盗贼的吗?还是请先生赶紧动手啊!”便蜷缩起四肢,拿绳子(给先生)绑起袋子,低下头弯到尾巴,弓起背埋起下巴,像刺猬一样蜷缩像蛾蛹一样曲身,蛇一样盘曲龟一样屏息,听凭先生(处置)。

先生按照它的指示,装狼在袋子中,便栓紧袋口,扛上驴背,退避到路旁,等候赵简子的人过去。 原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伏质(体)就地,匍匐以进,跽(读音jì,长跪)而言曰:“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而亡羊。

’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仅仅)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况田猎,虞人之所事也,君请问诸皮冠(虞人所戴的帽子,代指虞人)。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君能除之,固当跬(读音kuǐ,一举足曰跬,两举足曰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先生亦驱驴兼程而进。 翻译 不久简子到,寻找狼没找到,非常生气,拔剑斩车辕的顶端给先生看,骂道:“敢隐瞒狼的方向的人,有如这车辕!”先生将身体趴到了地上,匍匐着前进,一直跪着说:“鄙人不是很聪明,(但)有志于对这世界有所贡献,奔走远方,自己迷失了道路,又怎么能发现狼的踪迹来指示给你的鹰犬呢?然而我曾经听说:‘大道因为岔道多而丢失羊。

’羊,一个孩童就可以制(伏)它,像羊这么驯服,还因为岔道多而丢失;狼不。

2. 讽刺人忘恩负义的古诗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早达笑弹冠 。——王维

出处唐·王维《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解释你如有个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但你还是别相信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还是按著剑柄的好。这两句诗的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澜』。至於『朱门早达笑弹冠』这一句,那是说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

3. 骂一个忘恩负义的人的句子有哪些

1、要求人性不忘恩负义,就像请求狼吃素。

2、肚子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从不记得过去的好处,到了明天它总是索取更多。

3、儿女的忘恩,就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里,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

4、我笑你偏听偏信优柔寡断,我还笑你忘恩负义不知好歹,我更笑我自己识人不明!

5、明明是存心故意却说是迫不得已,明明是冷眼旁观却说是爱莫能助;明明是恩断义绝却说是忘恩负义,明明是暗度陈仓却说是猝不及防。

6、海伦的丈夫,墨涅劳斯国王热情地款待了帕里斯,但他却恩将仇报。

7、大多数人都忘恩负义不知感激的活着,但是不会是你,再也不会是了。游戏结束。

8、那此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9、死人怎么会说话呢?不过我已经单方面做了个约定。我绝不会忘恩负义的,你的老婆或许活不久了,但是在那日子到达之前,我会代替你保护她的。

10、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11、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你无条件的配合他,时间久了,他就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你偶尔拒绝一次,他就认为你忘恩负义。

12、嫉妒和忘恩负义的人,只会破坏自己的人生。

13、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14、日月斟满杯,痛饮相思衣宽含笑醉,深陷红尘缘尽也不悔。爱恨锁两眉,忘恩负义我一人来背,柔情蜜意你和她去兑。

15、我后悔把你带入我的生活,我明知道你是忘恩负义的人,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记得我陪过你。

16、时间老人的背上负着一个庞大的布袋,那里面装满着被寡恩负义的世人所遗忘的丰功伟绩;那些已成过去的伟绩,一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

17、这不是恩将仇报吗?对敌人友善就是害自己。

18、我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也从未杀过一个人,更没有忘恩负义,你们口口声声说自己仙门如何光明正大,放着那么多心术不正之徒不管,为何偏偏要来逼我?

4. 查找关于骂忘恩负义的人的词语

词目忘恩负义

示例 此人好夸大,且忘恩负义,你要仔细识他才好。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十六回)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谴责

近义词 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背恩忘义

反义词 感恩戴德、知恩图报、以德报怨,投桃报李、投木报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成语出处

《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这禽兽!忘恩负义,定要杀这禽兽!才出这口气。”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十六回:“此人好夸大,忘恩负义,你要仔细识他才好。”

简明释义

devoid of gratitude;

be ungrateful and act contrary to justice;

be ungrateful and le***e one's benefactor in the lurch;

be ungrateful and treacherous

5. 形容人忘恩负义的诗句

1、朋友何须交结多,金钱不多交不深。——唐代: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释文:现在的朋友忘恩负义。有事情了就是朋友没事情了就是陌生人。

2、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早达笑弹冠 。——唐代:王维《酌酒与裴迪》:

释文:你的好友走到你面前,你还是要按著剑柄的好,还是要提防着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当好朋友得意了,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

3、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清代:纳兰容若《木兰花》

释文:在岁月中偷闲,慢慢淡去了初见那份灼热的感情,回首却说,故人心已易变。

4、痴心妇人负心汉,这等相思空好看。——明代:陆***《怀香记·引示池楼》

释文:他们这对痴心妇人负心汉是没有好结果的。

5、忘情不知家何处,恩赐野狼无所报。——现代:鲁迅《骆驼祥子》

释文:人忘了亲情不知道家在什么地方了,养育恩情象白眼狼不知回报。

 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我为大家整理了见利忘义的 典故 ,希望大家喜欢。

 见利忘义的典故: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的典故 造句 :

 1) 夏侯渊不像其他那些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人,他视死如归赤胆忠心。

 2) 你这样见利忘义,没人敢和你做朋友。

 3) 人的本色应该如此崇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之义举;鄙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之恶行。

 4) 他虽然很能干,但见利忘义,得小心提防。

 5) 他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6) 故事 中的漆工举手之劳与人为善不见利忘义,船主知恩图报,这两者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7) 做人要讲义气,不能见利忘义。

 8) 他一向见利忘义,***收贿样样都来。

 9) 做人万不可见利忘义,应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道德防线。

 10) 作者刻画出了一个嗜钱如命见利忘义的活灵活现的市侩形象。

 11) 那种见利忘义,宠辱皆忘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12) 我国传统提倡道义之交,反对见利忘义。

 13) 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丧失民族气节的败类,常常以敌为友,甚而认贼作父。

 14) 他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不能结交他。

 15) 这些丧尽天良的资本家见利忘义,置人命于不顾。

 16) 这样一来,一些丧尽天良的资本家,就见利忘义,跃跃欲试。

 17) 我慢吞吞地离开了旅店,没想到旅店的老板娘竟然这么见利忘义。

 18)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绝顶高手,却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最终落得命丧白门楼。

 19) 市场经济强调交换原则,凡事讲求互惠互利,有的人便见利忘义,以致使往昔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淡漠了,关键时刻舍己为人的举动少见了,办什么事都要论报酬,讲价钱。

 20) 只要有钱,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什么都肯做。

 21) 有些人见利忘义,鼠目寸光。

 22) 我们常常对社会上的见利忘义义愤填膺,却不知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23) 现在的人大部分心胸很狭窄见利忘义。

 24) 哪个老板愿意背上那种见利忘义的坏名声?

 25) 这个见利忘义的人,你还跟他合作,哪天被出卖了都不知道。

 26) 处处攀比,心态失衡是***之因;贪图享受,怕苦怕累是***之壤;求名图利,见利忘义是***之源。

 27) 书给予了我创新的能力。它使我明白识时务者非俊杰,见风使舵,见利忘义而不懂崇高圣洁心灵的人,或能成事,但决非俊杰,只有刚正不阿,勇往直前的人方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