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诸的诸,有诸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8-02 0
  1. 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什么意思
  2. “诸”字的读音有几个?
  3. 古代汉语中诸有于的意思吗
  4. "有诸于内,行诸于外"是什么意思?
  5.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诸的意思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诸是什么意思
  6. 不识有诸翻译
  7. 可欲之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不知道果真有这样一回事吗

识——知道的意思,并非通字

诸——相当于“之乎”,代词兼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乎”表感叹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吧”“呢”“吗”等

有诸的诸,有诸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什么意思

ng>意思为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出自:《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及***。

原文: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释义:(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诸”字的读音有几个?

徙宅忘妻 ( xǐ zhái wàng qī )

解释 徙:迁移;宅:住所。搬家忘记携带妻子。比喻粗心健忘。 出处 《孔子家语·贤君》:“寡人闻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指粗心。 示例 西汉·刘向《说苑·敬慎》:“予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这个故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 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 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

古代汉语中诸有于的意思吗

“诸”的读音只有一个:zhū

基本释义:

1.众;许多:~位。~君。~侯。~子百家。

2.姓。

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实施(=之于)。数易其稿,而后公~社会(=之于)。有~(=之乎)?

相关组词

诸位 诸侯 诸如 诸多?

诸葛 诸彦 诸贲 诸般

扩展资料

“诸”的近义词:众、多

一、“众”基本释义:

基本释义:

1.许多(跟“寡”相对):~多。~人。寡不敌~。~志成城。

2.许多人:听~。观~。群~。~所周知。

3.姓。

相关组词

众多 众人 听众 群众?

观众 会众 大众 众说

二、“多”基本释义:

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年。~种~样。~才~艺。~快好省。

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了一个字。你的钱给~了,还你吧。

3.过分的;不必要的:~心。~嘴。~疑。

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岁。两丈~高。三年~。

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了。这样摆好看得~。

6.姓。

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有精神!。这问题~不简单哪!

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高,路有~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大劲使~大劲。

相关组词

众多 很多 多半 许多?

多日 多少 多余 多久

"有诸于内,行诸于外"是什么意思?

有,介词,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详细释义

〈动〉

(1)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诸人皆惧而起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诸监司怖甚,公(袁可立)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既上稍厌诸激聒,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代词兼介词>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记》曰:‘士庶有人善,本诸父母。子之成,其亲也。’”——明·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更多点击:://baike.baidu/link?url=wedzorDyJzrDhI5bNuJxyk1d53YPkAZU8NyxkdyrTBLLwQkbmMto2F_NqaKU42oAOG7Q2RpBwXf7luGtHdjjba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诸的意思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诸是什么意思

人体内部的变化必然在外部有其表现。

"有诸于内,行诸于外"出自《黄帝内经》。这本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不识有诸翻译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诸的意思是“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思是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2、出处: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3、译文: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诗经》说:与天意相配的周朝万岁呀!幸福都得自己寻求。”

可欲之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不识有诸”意思为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出自:《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及***,原文: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翻译: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译为: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

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问道:“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

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注释] ①陈:同“阵”.?

(五)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六)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咽野菜的时候,就像打算终身这么过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着细葛布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

[注释] ①饭糗(qiǔ):饭,动词,吃.糗,干粮.②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亲之重也:之父,人亦杀其父;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

(八)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要用它抵御残暴;而现在设立关卡,却是想用它来施行残暴.”?

(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说:“自己不按道行动,道在他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唤人,那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了.”?

(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十一)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国家财用就会不足.”?

(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十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注释] ①丘民:众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洁,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他们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