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如笑是成语吗,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31 0
  1. “春山如笑”是什么意思?
  2. 南田画跋的书籍内容

“春山澹冶而如笑”意思是: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

这一句出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

原文:

春山如笑是成语吗,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译文:

春天的山恬淡艳丽,充满生机,好像正在微笑;夏天的山葱茏翠绿,简直像要滴落下来;秋天的山显得很明净,像是梳妆打扮过的美女;冬天的山暗淡无色,像是带着愁容入睡。

作者善于准确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且用拟人的手法,将山峦描绘得宛如一个淑静的美女,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诗人体物细微,想象丰富,比拟恰切,在读者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变化着的美丽画卷。

ng>扩展资料

郭熙,历任御画院艺学、翰林待诏,与李成齐名,人称“李郭”。后人把他们与同时代的关仝、范宽并列为中国北派山水画***。盛名之下,郭熙得到宋神宗赏识,一时被评为画坛“天下第一”,凡宫中作画“非郭熙画不足以称”。

除绘画外,郭熙的另一重要成就在于以当时援佛、道而重新获得自信的儒家思想观照北方壮美奇绝的自然山水,同时结合隋唐五代以来的水墨体验,撰写了绘画美学著作《林泉高致》。作为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林泉高致》又称《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第一部山水画理论著作。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以及画题。除序言、画格拾遗为郭思所写外,其余均为郭熙所述。其中的《山水训》一节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并以《山水诀纂》、《山水画论》题名流行于世。

奠定郭熙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国绘画史上崇高地位的,除了“三远”法外,主要是他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所主张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念。这是一种学画山水的体察方法,更是一种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在精神上是与中国艺术精神,特别其中的道家精神是相通的。

郭熙把儒道两种审美观念在绘画领域从人生体验的角度圆融起来,道家与自然同情,纵身大化,忘情于山水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助于他领悟生命与山水之“真”,这种超然的态度,使他能够在晚年坦然面对宫廷审美一时的好恶。

郭熙强调山水的鉴赏和玩味要有“林泉之心”,不可有“骄侈之目”,否则,心为物役,老是停留在名缰利锁的意欲之牢结,是不可能从品味山水画中获得精神的寄托和解放的。这种艺术人生的生活态度,集中体现在他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念。

郭熙在绘画美学上最为人所称道的贡献在于“三远”说。所谓“三远”,主要是三种不同的山水审视、审美视角、立足点。“三远”视点下,不但山水呈现出不同样态,山水画中的人物也会给观者以不同的印象。“三远”所论除了涉及由于观者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变化,郭熙还注意到时间的因素。四季不同,山水给予观者的审美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在水墨技法方面,郭熙在中国画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积墨法、用笔的皴擦点刷法,丰富、提高了水墨画在山水的层次和意境方面的表现力。

元好问称赞道:“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就其在山水的审美意境、“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学画方法、以“三远”为核心的散点法、水墨技法以及艺术和人生境界而言,是远远超过李、范二人的。

尤其在强调体察山水自然种种情态、总结出中国画的散点方法方面,在西方文化艺术之风日炙的语境下,《林泉高致》中的绘画思想仍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和继承。

百度百科--春山如笑

百度百科--林泉高致

“春山如笑”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描绘特点有借景抒情、写形传神、造物在我,具体如下:

1、借景抒情。

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感情的创作形式。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思想感情是主观认识,山水画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统一结合的产物。

如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写景是为了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写形传神。

形是指可以被视觉和触觉感知的景物的实体外貌。神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精神的属性和外在神态情状的个性特征,以及作者创造艺术形象时注入的主观思想感情。

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有其形,又有其神,没有无神的形,也没有无形的神,抽象的神是通过具体的形展现表达的,形和神是辩证统一的。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

3、造物在我。

中国画技巧达到成熟时,画家可以不看对象,伏案面壁,白纸对青天地任意挥洒。明代莫士龙: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写道:“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草一尊,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

山水画描写的对象虽是极端复杂,但复杂中寓意着简单,变化多端中隐藏着规律,对自然界反复观察研究,使其印在脑里,熟烂胸中,而后才能倾泻而出,任意挥洒,才能浅露造化秘,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天地。

南田画跋的书籍内容

意思: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拼音: chūn shān rú xiào

出处: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春天

造句:

(1)春山如笑,碧水含情,就像好客的主人,拉往了游客的脚步,令他们一个个留连忘返。

(2)“神农山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眠。

(3)在姜文翩的21件拍卖品中,一幅名为《春山如笑》的十字绣最为精美,起拍价也最高 ——3000元。

(4)在梁上国写的《春山如笑》下有“得山字”字样。

(5)公园建成后,将与原大蜀山森林植被融为一体,再现古人赞誉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梦的蜀山景致。

“摄情”是恽格论画的核心。他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将“情”沟通创作者与鉴赏者的两方面,堪称绘画领域中“,主情”论的代表。由于“摄情”,情充沛而移注于物,故在他看来,物亦含情,故人当以情写之:“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写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处在清初文网严酷、政治高压的情况下,他既以仲长统《昌言》所说的“清如水碧,洁如霜露。轻贱世俗,独立高步”明志,称“余谓画亦当时作此想”,赞美“乔阿古干”的“昂霄之姿,含霜傲风,挺立不惧,可以况君子”;自云“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荡坚洁”。又难以压抑地直言:“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丝,皆清泪也。”可以认为,恽格继承了宋遗民郑思肖以墨兰寄寓情志的传统,其“摄情”说与朱耷的寄托亡国之痛是同中有异。当然,“情”的范围可不拘于此,较之“四王”的主于摹仿古人,恽格的“摄情”说接触到文艺创作的真正动力,无疑更值得肯定。

恽格对绘画的风格探讨颇多,而偏嗜逸格与幽寂荒寒之境。如下跋语可看作他的理论总纲:“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称其笔墨,则以逸宕为上。咀其风味,则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他认为“高逸”就是“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在创作中,“以潇洒之笔,发苍浑之气,游趣天真,复追茂古,斯为得意”,“潇散历落,荒荒寂寂。有此山川,无此笔墨。运斥非巧,规矩独拙。非曰让能,聊行吾逸”。关于风格,他推崇简贵,尤其称道倪瓒的天真澹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继而又崇尚荒寒幽寂,曾云:“风雨江干,随笔零乱,飘缈天倪,往往于此中出没。”称道“凄寒将别,笔笔俱有寒鸦暮色外,对老树荒溪、危崖瀑泉、半壑松风、一滩流水等景色最为欣赏,尤对倪瓒的幽澹、黄公望的荒率倾心不已。既屡赞元人幽秀之笔,幽亭秀木,又云“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人想,亟宜着笔”。可以认为,恽格不将郭熙的调和“君亲之心”与“林泉之志”引为- 同道,而极推逸格和荒寒幽寂之境,以元人为榜样,是与他的经历、思想、所处时代有关,诚如他所赞叹的元人绘画“其品若天际冥鸿”,“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实关系着他作为明遗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