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_降志辱身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7-30 0
  1.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2. 论语微子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微子篇怎么翻译
  3.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什么意思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如何理解

16.11孔子曰: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注释

▲探汤:汤在古代指热水,探汤指把手伸进热水里。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_降志辱身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的行为要像担心自己追赶不上似的跟着去学,看到不善的行为要像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保全自己的志向,行使仁义达到自己的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没见过这样的人。”

学而思

“见不善如探汤”并非指见到不善就躲开,那样做是见义不为。“如探汤”是指内心的防线如探汤一般,心中没有一丝不善的想法。

见到善行争先恐后,见到不善修正自身,这是儒家思想,孔子赞同这种观点,所以说即见其人,又闻其语。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却想着实行大义于天下,也只能嘴上说说而已,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孔子说只闻其语,不见其人。这是儒家入世观念与当时避世观念的不同。(注:避世隐居不是老子思想,老子主张无为之道是为而不争,有所作为却不争功劳。)

参读:

《里仁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述而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微子篇》18.7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18.8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词目

降志辱身

发音

jiàng zhì rǔ shēn

释义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近义词

忍辱负重

引用

《史记》孔子世家 ...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 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 《史记》刺客列传 ...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驩,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 降志辱身 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 ...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若冀州有不弟之慠,无惭顺之节,仁君当 降志辱身 ,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等 ...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比者,窃闻主上以父兄未返, 降志辱身 于九重之中有年矣,然亦自是未闻金人悔过,还二帝于沙漠。... 《论语》微子篇 ...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 《昭明文选》卷十四 ...三仁焉。又,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 降志辱身 也。木偃息以蕃魏兮,申重茧以存荆。木,段干木也。蕃魏,... 《昭明文选》卷二十二 ...,可谓养生矣。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论语曰: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 矣。史记曰:伯夷、叔齐隐於首阳山。论语,子贡问曰:伯夷... 《昭明文选》卷五十九 ...辅佐君子,求贤审官。东观汉记曰:梁统与杜林书曰:君非隗嚣,不 降志辱身 ,至簪蒿席草,不食其粟。庄子曰:子贡见原宪,原宪杖藜应... 《全后汉文》卷二十二 ...    ◇ 与杜林书  君非隗嚣,不 降志辱身 ,至簪蒿席草,不食其粟。(《文选·任?刘先生夫人墓志》... 《全后汉文》卷九十 ...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若冀州有不弟之忄敖,无惭顺之节,仁君当 降志辱身 ,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 《唐文拾遗》卷六十六 ...干蛊。公周之宗盟也,继世在兹,王侯之种,游宦不遂,蓬转於兹, 降志辱身 ,隐於城市,苟得甘脆,以奉慈亲,日居月诸,卅余载。公之...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六十七 ...。因以运逢阳城,败我郑次,辛亥之岁,崩山荡岸。馁锐气於韩兵, 降志辱身 ;钦盟符於晋血,邑封千户。官具百僚,今之寿城,斯其地也... 《全唐文》第04部 卷三百二 ...捧檄之(阙三字)艰不赴(阙二字)免丧,乃喟然而叹曰:士之所以 降志辱身 者,(阙四字)然则隐居行义,不患无位,盖所贵在乎全其道... 《英雄泪》第二十二回 侯元首为徒殒命 寇 ...上打贼丁。可叹他保全重根母子命,可叹他飘零在外好几冬,可叹他 降志辱身 没(设)祖帐,可叹他巧言义说金有声。种种的忧国忧民苦心... 《论语注疏》卷十八·微子第十八 ...!”郑曰:“言其直已之心,不入庸君之朝。”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孔曰:“但能言应...

论语微子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微子篇怎么翻译

----幸福禅沙龙讲座纪实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合乎于义,达乎于中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

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用否定的方法更易避开,以肯定的方法表达事物的局限性,更具有法门接引之利,颇合禅宗机锋之意,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中国文化还有一大特点即是善用隐喻、暗示——冯友兰说:“富于暗示的隐喻,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诚如:郭象应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译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后来有一位禅宗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楞严经》“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佛经如此圆融、究竟,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唯有以经解经才堪殊胜,我们的道家、儒家可谓殊途同归。

搬家的机锋

老师在分享他近日搬家的感受:一、搬家琐碎之事太多,令人苦恼;二、藏书丰富,怕丢了自己珍爱之物,颇有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之意;三、新家,原来一切的生活习惯要在打破中重建,重新适应。自己也有非常丰富的搬家体验,确有同感,但智慧的老师将此事与自己学佛的体认相结合却给我带来全新的景象。

往生是摆脱过往的恶业业力束缚获得新生之不可思议过程。当下的业报身命终受生新的业报身,称之为往生新业报身所处世界。

细思极妙——原来往生亦是从一个旧的世界,打破而又重建的过程;也是放下持有之物去拥抱新的收获;也是化烦为喜的一种胜境!是生非生,是死非死,为求方便,名生死尔!

敬畏天地、日月、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有句话:“阳之精气曰神。

孔子在《系辞上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可见鬼神的确存在。神仙也好,鬼神也罢,莫非两点:

这怪,那怪,这精,那精。敬畏天地、日月、鬼神、自然界的神奇,就是尊重自己;

你看鬼像鬼,鬼看你像鬼;你看猩猩像猩猩,猩猩看你像猩猩。这话怎么说?所以我们的世界观要可对调,这才符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真意。

怀有敬畏之心,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大仲马的念珠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由一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其长篇《***山伯爵》就颇有宗教意味。

现在想来,常怀乐观、感恩之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同出一理,实在美妙!

习气、本能、意根

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修什么,修其:习气正向、塑正意根、本能反应、往生极乐!

往生之即,无限福报!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想这是《中庸》给我们分享的最好法门:

一、自诚明——天才;

二、自明诚——善于学习的人;

三、曲能有诚——笨鸟先飞的专注之人。

老师一讲到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让我联想到“自诚明”。人生中的种种学习,抄经亦罢,据典也好。无非是想找到那么一句话:一听到,一体验、一看到——你就不能自已、紧紧怀抱、一生不弃的信念。我想没有比“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更为贴切的表达这种感受。

所以,老板还要靠别人给信心,这种人是不适合做老板的。老板终其一生摆弄的这些商业模式、大数据、管理之道——无非是令他的客户、投资者、员工有信心而已。我们凡夫俗子何尝不是在其中打转转?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什么意思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如何理解

1、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_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_。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_。

2、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1、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2、出处 《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3、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