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有什么用?誓言约束不了人_誓,以言约束也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7-19 0
  1. 恒用在男孩名中的寓意是什么?
  2. 《史记·孙子列传》的翻译
  3. 古文翻译…………
  4. 宣誓所说的话叫什么言
  5. 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是什么?
  6. 拜把子 来源
  7. 元稹《莺莺传》及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誓言有什么用?誓言约束不了人_誓,以言约束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来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以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缠)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丹)褴(lán,兰),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é,哲),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恒用在男孩名中的寓意是什么?

誓的组词有哪些:誓惩、订誓、赌誓、黩誓、_誓、罚誓、诰誓、誓诰、弘誓、四弘誓、击楫誓、誓_、誓肌、誓俭草、监誓、诫誓、鞫誓、立誓、

誓的笔顺是横、竖钩、提、撇、撇、横、竖、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誓字的笔顺图解

共十四画

1

2

竖钩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横折

14

誓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誓的拼音为shì,部首为言,结构为上下结构,注音为ㄕ_,笔顺编号为12133124111251。

誓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点此查看誓的详细内容

(1)(动)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发誓:~师。(2)(名)表示决心的话:宣~|起~。

二、百科解释

誓,汉字,拼音shì,释义多用于表示决心,含有约束之意。

三、详细解释

动词(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2) 同本义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约信曰誓。——《礼记·曲礼》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4) 接受爵位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5) 告诫;告知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_也。”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名词(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形容词谨慎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四、辞典解释

誓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誓读音:shì怎么读:名词 表明决心、矢志不渝的言词。?组词:「立誓」、「发誓」、「山盟海誓」。《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动词 告诫。?组词:「誓师」。《书经.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国语.越语上》:「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副词 绝对。?组词:「誓不两立」、「誓不甘休」。副词 受命。《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誓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誓读音:shì怎么读:以言语表明决心或约定。?组词:宣誓、誓不两立、誓不甘休表明决心或约定的言词。?组词:信誓旦旦、山盟海誓告诫。?组词:誓师誓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誓表示决心或约定的言语。?组词:「立誓」、「宣誓」、「誓词」、「誓言」、「信誓旦旦」。以言语表明决心。?组词:「誓不两立」、「誓不甘休」、「誓死不屈」。训示告诫。?组词:「誓师」。

五、康熙字典

誓酉集上言部 康熙_画:14画,部外_画:7画〔古文〕《唐_》《集_》《__》?_制切,音逝。《_文》_束也。《六__》从言从折。以言折其罪也。《_雅·_言》_也。《_》所以_勤_戒_。《疏》_,敕也。集_士而戒之曰誓。《_名》制也,以拘制之也。《正_》_信也。《_·大禹_》禹乃__后,誓于_。《_》誓,戒也。_旅曰誓。《左_·_二年》誓_旅。《_》宣_令也。《_·曲_》_信曰誓。《疏》用言_共相_束,以_信也。又《文王世子》曲_皆誓之。《_》戒_也。又《玉篇》命也。《周_·春官·典命》凡_侯之_子,誓于天子_其君。《_》誓,_命也。言誓者,明天子_命之_嗣,_子不易也。又_,_祭而_令_百官,亦_之誓。《周_·天官·大宰》祀五帝_掌百官之誓戒。《_》誓戒,要之以?,重失_也。又男女私_亦曰誓。《_·__》信誓旦旦。又《尚_》有甘誓、_誓、泰誓、牧誓、_誓、秦誓,皆篇名。《_》_有六_,誓其一也。又人名。《史_·秦始皇_》高誓,古仙人名。又《集_》以制切,音曳。相_以言也。又食列切,音舌。_同。

下面介绍下誓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誓字的英语有:

swear、vow、oath、promise、abjure、

关于誓字的诗词有:

《誓蟹羹·年年作誓蟹为羹》、《女兄归萧氏夫死誓守柏舟郡闻于朝赐旌表褒节》、《游西湖·老去胡宜誓酒卮》、《次韵王编修·老誓捐书断苦吟》、《陈将军庙·曾凭水栅誓长江》、《尚书省受誓诫贻太庙裴丞》、《怀古·羲之誓墓终不仕》、《过严关·誓不南游今复游》、《归里·誓墓今头白》、《誓言-在树下》、

关于誓字的组词有:

誓惩、订誓、赌誓、黩誓、_誓、罚誓、诰誓、誓诰、弘誓、四弘誓、击楫誓、誓_、誓肌、誓俭草、监誓、诫誓、鞫誓、立誓、

关于誓字的成语有:

柏舟之誓、赌誓发原、赌咒发誓、对天发誓、发誓赌咒、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折箭为誓、誓死不渝、靴刀誓死、誓死不从、赌誓发愿、誓无二心、誓无二志、誓死不二、誓海盟山、山盟海誓、誓山盟海、弘誓大愿、誓不两立、

关于誓字的书法图有:

伊立勋墓志杨沂孙说文解字孙过庭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我字的详细信息

《史记·孙子列传》的翻译

用作人名:意指持之以恒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之义。

寓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1、恒昌

恒昌这两个字组合起来是十分吉祥的寓意,听起来也比较的大气,这个名字本身的寓意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都能贵人有天自照,成为一个的人。

2、恒泰

泰本身指的是十分的稳重的意思,用在男孩的名字中,寓意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

3、恒飞

飞字是指眼疾手快,速战速决和成功的意思,与恒字搭配非常大气,寓指飞黄腾达、眼疾手快、高材疾足。

4、恒泽

泽字是指恩泽,恩惠,仁慈,善良的意思,与恒字搭配非常好听,寓指光辉灿烂、温柔敦厚、巍巍荡荡。

5、康恒

康字是指富足,健康,平坦的意思,与恒字搭配十分吉祥,寓指丰衣足食、福寿康宁、一帆风顺。

6、盛恒

盛指兴旺,兴盛,繁盛,旺盛,丰富,华美的意思,用于人名代表着繁荣昌盛、有才华、活力四射的意思。寓意着男孩博学多识、朝气蓬勃。

7、璟恒

璟指玉的光彩。引申为美德,光彩照人,如花似玉。用于取名代表着光彩、帅气、吉祥如意的意思。寓意着男孩英俊潇洒、辉煌灿烂、吉祥富贵。

8、宵恒

宵字是指坚持,勤奋,锲而不舍的意思,与恒字搭配非常霸气,寓指持之以恒、勤学好问、锲而不舍。

古文翻译…………

孙子字武,是齐国人。他以所著兵法求见于吴王阖闾。阖闾说:“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读,可以试着为演一番吗?”孙子说“可以。”阖闾问:“可用妇女来操演吗?”孙子说:“可以。”于是答应孙子,选出宫中美女,共计一百八十人。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派王的宠姬二人担任两队的队长,让她们全部持戟。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吗?”

妇女们说:“知道。”孙子说:“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妇女们说:“是。”规定宣布清楚,便陈设斧钺,当场重复了多遍。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妇女们大笑。

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重复了多遍,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

说着就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吴王从台上观看,见爱姬将要被斩,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

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用地位在她们之下的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出处:《孙子吴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原文如下: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ng>扩展资料

《孙子吴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中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以下对另两位军事家的故内容做介绍说明:

1、孙膑传: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有孙膑。孙膑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进行游说。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2、吴起传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

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宣誓所说的话叫什么言

yāo

〔动〕

(1) 约请;邀请 [invite]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2)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3)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ally;promise;pledge]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崔湜《寒垣行》

(4)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5) 通“徼”(jiǎo)。探求;求取 [seek;pursue]

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6)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7) 通“邀”。拦阻;截击 [intercept]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8)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9) 迎候;迎接 [meet]。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10) 约束;禁止 [keep within bounds;restrain;prohibit]。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11) 通“约”(yuē)。胁迫 [force;coerce]

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12)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13) 和;会合 [join;meet]。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14) 审察;核实 [examine;verify;check]。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15) 另见yào

此处取第10项,解释为:但凡先王立的法度,总要为时代所限制。

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是什么?

宣誓所说的话叫誓言。

宣誓所说的话叫誓言,是指誓师时所说的话或相互约定的话,也指约誓、以言相约,出自《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引证解释:1、誓师时所说的话。孔传:“不用命。”唐韩愈《复志赋》:“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2、相互约定的话。《战国策·赵策四》:“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3、约誓;以言相约。《史记·郑世家》:“於是庄公迁其母武姜於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宣誓

宣誓:汉语词汇。参加某一组织或担任某一职务时,在一定的仪式下当众说出表示忠诚和决心的话。

宣誓场合:宣誓要有正式的场合,正式的仪式,庄严的举行。因为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人们很注重宣誓,现代社会下,宣誓被无形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宣誓这个在古代极具法律约束力的概念,被弱化为只需要道德和良心的约束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已经无法预期宣誓所能起到的真实作用,也就不再相信宣誓了。

而宣誓,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的宣誓行为,有作秀嫌疑,应当少宣誓多做事;宣誓的过程既是一种教育,又是一种警戒,还是一种约束,值得提倡;很多宣誓活动,因为缺乏制约,尤其法律上的制约,多流于形式,应当强化宣誓制度建设,加强法律上的约束感。

拜把子 来源

原文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唐代〕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注释

(1)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2)七世:史书记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

(3)曾伯祖奭(shì):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奭在贞观年间(627—649)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652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

(4)褚(chǔ)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韩瑗(yuàn):字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

(5)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本文中指先父。

(6)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官。柳镇在唐肃宗时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辅佐郭子仪守朔方。后调长安主薄,母亲去世后守丧,后来命为太常博士。柳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担任宣城(今属安徽)县令。这里说“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可能是作者的失误。

(7)权贵:这里指窦参。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

(8)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唐德宗赐死。

(9)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

(10)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骄悍好杀戮,官吏不敢与他相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所以这样说。

文言知识

一、实词

亦在遣中(被贬出京城)

当诣(前往)播州

吾不忍梦得之穷(困窘)

无辞(借口,理由)以白(告诉)其大人

将拜疏(上呈奏章)

死不恨(遗憾)

梦得於是改刺(用作动词,任职)连州

酒食游戏相征(约之来)逐(随之去)

诩诩(融洽地聚在一起的样子)强笑语以相取下

不一引(伸,拉)手救

闻子厚之风(风尚,节操)

亦可以少(稍微)愧矣

又偕(一起)出为刺史

是岂不足(能)为政邪

因(顺着,按照)其土俗

其俗以男女质(典当,抵押)钱

子本相侔(相等)

子厚与设方计(方法)

悉(都)令赎归

比(及,等到)一岁

益(更加)自刻苦

务(致力于)记览

崭然(高峻突出貌)见(通“现)头角

不自贵重顾藉(顾惜)

谓功业可立就(成就,成功)

故坐(因为犯罪)废退故卒(最后)死于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

亦自不斥(贬谪)

必不能自力(自我努力)

二、虚词

士穷乃(才)见节义

愿以(用)柳易播

遇有以(把)梦得事白上者

而其人自视以为(认为)得计

免而归者且(将近)千人

其后以(凭借)博学宏词

以(用)彼易此孰得孰(那一个)失

使(如果)子厚在台省时

虽使(让)子厚得所愿?

作品背景

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桴鼓相应的领袖。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写过不少哀悼和纪念文字,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柳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对他长期迁谪的坎坷遭遇,满掬同情之泪。然而对于宗元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的行为,却极为之讳,措词隐约,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文中,韩愈肯定了柳宗元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并揭示出柳文愤世嫉俗之情及其现实意义。全文写得酣姿淋漓,顿挫盘郁,乃韩愈至性至情之所发。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赏析

从全文中可看出两个比较含蓄之处:其一是暗示做人与做文的关系。其二是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合二为一,也就是要以人品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文化中的核心问题,韩愈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他特别敬重柳宗元的为人,所以本文也就一直围绕着“人的品质”这个关键问题演进、发展,尽管自然段落较多,但上述中心思想却是脉络清晰,贯彻始终的。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由此,愤激之笔频出,不平之鸣屡见,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韵味。这一特点即便在最后一段铭文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铭文自古用四言韵文连缀而成,大都用来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韩愈却有意识地只写了三句有韵角却失体例的奇句单行,便就此搁笔。这难道仅仅是出于改革文体的考虑吗?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元稹《莺莺传》及译文

拜把子亦称“结盟”、“结义”。俗称“拜把子”。旧时汉族交际民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相好的朋友结为异姓兄弟。起源甚早,是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结成的小团体。通常为数人,也有多至十余人者。结认形式大多取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形式,以誓言约束、维护结义关系。明、清以后,由于《三国演义》中蜀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共创江山、生死不渝故事的影响,结拜之风盛行,自市井百姓至文人官吏间皆极盛行,美称曰“义结金兰”。其义出于《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渐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所换之帖称“金兰谱”或“兰谱”,其上写结拜人某某等因交情日笃,友谊深厚,自愿结为异姓兄弟(或姊妹),载明姓名、籍贯、年岁、八字以及三代父祖、曾祖的姓名、出身、官事等,结拜的年、月、日,结拜人并签名盖章或按指纹。在祭祀各人祖先后,彼此换帖,然后便以兄弟相称,不仅二人来往如兄弟,双方家庭也如到亲来往,称呼如家人,谓之“干亲”。此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小生产者团结互助的需求。江湖盗匪之流,往往也利用之,以联结部众。其特别强调之点在“有难同当、不福同享”。彼此之间的关系,则是“盟兄盟弟”或称“契兄契弟”,俗称“换帖弟兄”、“拜把子弟兄”。此俗今渐消亡。《太平御览》卷四0七引《吴录》:“张温英才环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唐冯贽《云仙杂记》:“戴宏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薄简,焚香告祖考,号为兰薄。”《红楼梦》第六六回:“不想柳二弟从那过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的性命。我谢他又不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兄弟。”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亡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家财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犹君之生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虏矣。能复远嫌乎?”

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断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今贞元庚辰生十七年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翌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族姻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

张曰:“予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

婢曰:“崔之贞顺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人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投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

题其篇曰《明且三五夜》。其词曰: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东有杏花一树,扳援可逾。

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上,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

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矣,尔为我告之。”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

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女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好,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君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

并枕同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矣。斜月晶荧,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耶?”

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是后十余日,杳不复至。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会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诗渝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夕,再不复可见。

而张生遂西。不数月,复游于蒲,舍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之,亦不甚观览。大略崔之出人者,势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

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涟,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云:“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伏承便示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叙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谓要盟之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没,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鸣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绚,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鄙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诚,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佳,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曰: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露,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圃,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环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履,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流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晓镜,残灯绕虫飞。华光犹冉冉,旭日渐瞳瞳。乘骛还归洛,吹萧亦止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p>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亦志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蚊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余之德不足以胜,是用忍情。”

于时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后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知之,潜赋一章,词曰:

自从别后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淬却羞郎。

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之: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使夫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名篇。

译文

唐朝贞元年间,有个叫张生的人,性格温和有善,一表人才,内心坚毅孤傲,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有时与朋友一起游览饮宴,在那混杂的地方,别人都喧闹欢腾,好像自己不如别人,而张生还是柔顺,始终不乱。虽然已经二十三岁了,还没接近过女色。知道的人便问他,他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是有不合礼制的行为。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

问他的人这才了解张生。没过多久,张生到蒲州游玩。蒲州的东面十多里处,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张生就寄住在里面。

正好有个崔家寡妇,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此庙中。崔氏妇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一支的姨母。这一年,浑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会带兵,军人趁着办丧事搅扰百姓,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有很多奴仆,旅居在外就担惊害怕,不知依靠谁来保护。以前张生跟蒲州将领有交情,就求官吏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过了十几天,廉使杜确奉皇帝之命来主持军务,向军队下命令,混乱这才停止。郑姨母非常感激张生,于是在正室摆酒款待张生。对张生说:“我们孤儿寡母,带着没成年的孩子,不幸正赶当地士兵大乱,实在是无法自保,弱子***,都是你给了他们再次生命,怎么可以跟平常的恩德一样看待呢?现在让他们以对待仁兄的礼节拜见你,希望以此报答你的恩情。”

便叫她的儿子欢郎,十多岁,容貌漂亮。接着叫她女儿:“出来拜见兄长,是他救了你们。”

好久,才推说有病。郑姨生气地说:“是你张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的话,你就要被抢走,还能讲究避嫌吗?”

又过了好久才出来。穿着平常的衣服,面貌光泽,没有化妆,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旁,两颊稍抹胭脂,面色艳丽,光彩动人。张生惊呆了,急忙与她见礼。她坐到了郑姨的身旁,因为是郑姨强迫她出来见的,所以斜视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身体好像支持不住似的。张生问她年龄,郑姨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七月生的,到贞元庚辰年,今年整十七岁了。”

张生同她说话,她不回答。宴会结束了只好作罢。张生非常迷茫,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却没有机会。

崔**的丫环叫红娘,张生私下里多次给她送礼,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丫环果然惊惧,羞涩地跑了,张生很后悔。第二天,丫环又来了,张生羞愧地道歉,不再说相求的事。丫环对张生说:“你的话,我不敢转达,也不敢泄露,崔家的亲戚你是认识的,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

张生说:“我从孩童时起,性情就不随便附合别人。有时和女人在一起,也不曾看过谁。当年不做的事,现在还是有挡碍。昨天在宴席上,我几乎不能自控。几天来,走路忘了要到哪去,吃饭感觉不到饱。恐怕不久我就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娶妻,纳,问名,少说也得三四个月,恐怕那时我就会象市场上卖的干鱼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丫环说:“崔**专一、温柔、和顺、自保,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正经的话去触犯她。我们下人的话,就更难使她接受了。然而她很会写文章,常常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一直因不得相见而思慕好的诗文。您可以试探地写些情诗来打动她。否则,没有别的门路了。”

张生非常高兴,马上做了两首情诗交给了红娘。当天晚上,红娘又来了,拿着书信交给张生说:“这是崔**让我交给你的。”

那诗的题目是《明月三五夜》,诗曰: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明白诗的含义,这天是二月十四日。

崔莺莺住房的东面有一棵杏花树,攀上它可以越过墙。

阴历十五的晚上,张生把那棵树当作爬过墙去。到了西厢房,果然门半开着,红娘躺在床上,张生很吃惊。红娘十分害怕道:“你怎么来了?”

张生欺骗她说:“崔**的信召我来的,你替我通禀一声。”

一会儿,红娘来了,连声说:“跟我来!跟我来!”

张生即喜又怕,以为一定会成功。崔**到了,见她穿戴整齐,表情严肃,大声数落张生:“哥哥恩德,是救我们全家的大恩,所以我的母亲把弱子***托付给你,为什么让不好的丫环送来了*荡之词?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它们相差无几。如果想平息这些*荡之词,保护你的脸面,这是不义;向母亲说明,就辜负了人家的恩惠,不好;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的心意。所以借用小诗,愿意自己说明,又怕哥哥有顾虑,所以使用了粗野柔弱的言词,以便使你一定来到。不合乎礼仪的举动,心里能不有愧吗?只希望用礼约束自己,不要乱了方寸。”

说完,转身就走。张生若有所失良久,又**而回,彻底绝望了。

几天后的晚上,张生在窗边独自睡觉,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张生惊恐地坐了起来,见红娘抱着被子带着枕头来了,安慰张生说:“起来了!起来了!怎么还睡觉呀?”

把枕头并排放好、被子搭在一起就走了。张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着,等了许久,怀疑是在做梦,但还是打扮整齐,恭敬地等待着。不久红娘就扶着崔莺莺来了。来了后崔莺莺显得妖美羞涩,温顺艳冶,力气好像支持不了身体,跟从前的端庄完全不一样。那晚是十八日,斜月明亮闪光,幽静的月光照亮了半张床。张生不禁飘飘欲仙,以为是神仙下凡,不认为是从人间来的。过了一段时间,寺里的钟响了,天要亮了。红娘急促地走了,崔**娇媚地哭泣,缠绵多情,依依动人。红娘又扶着她走了。整个晚上莺莺没说一句话。张生在天蒙蒙亮时就起床了,自己疑惑地说:“难道这是做梦吗?”

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妆品的痕迹还留在臂上,香气还留在衣服上,泪光闪烁在褥垫上。

以后十几天,莺莺没有再来。张生就作《会真诗》三十韵,还没作完,红娘来了,于是交给了她,让其送给崔莺莺。从此莺莺又允许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进来,一块儿安寝在以前所说的“西厢”那地方,几乎一个月。张生常问郑姨的态度,莺莺就说:“我无法告诉她咱们的事。”

不久,张生要去长安,先写诗告诉了崔莺莺。她仿佛没有为难的话,然而忧愁怨恨的表情令人动心。走的前天晚上,莺莺没来。

张生于是西行。过了几个月,张生又来到蒲州,跟崔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莺莺字写得很好,还善于写文章,张生再三向她索要,但终不可得。张生常写情书,她也不大看。大体上讲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机敏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文字表达出来;经常艳丽而带愁容深邃,却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有一天夜晚。独自弹琴,因忧愁而哀伤。张生偷偷地听到了,求她再弹,却始终没再弹,因此张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

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又该西行了。临走前一天的晚上,张生不再诉说自己的心情,而是在莺莺面前忧愁叹息。莺莺已感到将要永别,因而态度恭敬,声音柔和,慢慢地对张生说:“你先是乱我心志,最后是抛弃我,你当然是合适的,我不敢怨恨。现在你的心也乱了,你娶我,那是你的恩德。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然而你既然不高兴,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所以没给你弹。现在你要走了,就满足您的这个心愿吧。”

她开始弹琴,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序,还没弹几声,哀伤之音悲怨杂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都哭了。莺莺也突然停止了弹奏,扔下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便留在京城,给崔莺莺写一封信,要她把事情看开些。崔莺莺的回信,粗略地记载于此,信中说:“捧读来信,知道你对我关怀备至。男女之情的表达,使我悲喜交集。又送我一盒花胜,五寸口脂。你送我这些是想使头发增彩,使嘴唇润泽,虽然承受特殊的恩惠,但打扮了又给谁看呢?睹物徒增怀念,使悲伤叹息越来越多。你在京城继续求学吧,学习就应该安静。只恨性情偏执,见识浅陋的我,被永远地丢弃在这。是我的命该如此,没什么可抱怨的?从去年秋天以来,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梦中,也常述说离别的忧思感动得泣不成声,缠绵不解的恋情纠缠萦绕,时间短暂的就向平时。幽会未完,好梦突然中断。虽然被子的一半还使人感到温暖,但想念遥远的你。好象昨天才分别,可是转眼就过去一年了。长安是个行乐的地方,不知是什么触动你的心绪使之动情,还想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我想念你无穷无尽,鄙陋浅薄的我无法酬谢你。我们的山盟海誓,改变不在我。从前你我以表亲关系相接触,有时一同宴饮相处。是婢女引诱我,于是就在私下与你以诚相待。爱情使我不能自控,你借弹琴挑逗我,我没拒绝。等到与你同居,情深意浓,我愚钝浅陋之情,认为终身有了依靠。哪里想到见了您以后,却不能成婚!以致于自造羞耻,没有名正言顺做妻子的机会。这是终身遗憾的事情,心中叹息无话可说。如果仁义的人肯尽心竭力,使微贱的我得到满足,成全婚事,即使我死了,也会像活着的时候那样高兴。如若是明智达理之士把事情都看得很随便,忽略小的方面,而只看大的方面,把婚前结合看作丑行,认为盟约是可以欺骗,那么即使我骨化形消,但赤诚的心也不会泯灭。凭着风借着露,我的灵魂还会跟在你的身后。我生死的诚心,全表达在这信上面了。面对信纸我泣不成声,感情也抒发不出来。你千万要爱惜自己,千万要爱惜自己。玉环一枚是我婴儿时带过的,寄去权充您佩带的饰物。‘玉’取它的坚固润泽不改变。‘环’取它的始终不断;加上头发一缕、斑竹、茶碾子一枚。这几种东西并不值得被看重,我的意思不过是想让您如玉般真诚,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环那样不能解开。泪痕落到了竹子上,愁闷的情绪像缠绕的丝。借物表达情意,永远成为相好。心近身远,相会没有机会了。隐藏在内心里的怨愤集聚一起与你千里相会。请你千万爱惜保护自己。春风厉害,吃好为上,出言谨慎最应自保。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

张生把她的信给好朋友看了,由此当时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事。张生的好友杨巨源好写诗填词,他就把这事作了一首《崔娘》绝句诗: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的元稹亦接着张生的《会真诗》又和诗三十韵。诗曰:

月色照闺阁,微光满天空。天际还缥缈,矮树犹朦胧。风过竹龙吟,鸾声惊井桐,罗绡似薄雾,环佩轻风响。仪仗随王母,云中站玉童。夜深人无声,晨会雨霏霏。鞋上珠玉闪,花纹隐隐现。美女走凤凰,披肩胜彩虹。来自神仙居,要到碧玉宫。游玩在城北,偶遇东邻女。调戏遭微拒,心中已默许。低头发髻动,回家足蒙尘。转脸赛花雪,上床抱丝被。鸳鸯乐嬉戏,翠鸟聚欢乐。黑眉聚羞涩,朱唇色变浅。气如兰花香,肤润玉肌丰。瘫软人无力,多娇爱躬身。汗珠点点亮,发乱如细柳。方喜千载逢,已到五更时。流连时间短,缠绵无结期。脸露忧愁态,天盟又海誓。赠环永相合,留结表心同。梳妆泪粉流,飞虫绕残灯。妆后光彩鲜,旭日已东升。乘骛归洛水,吹箫上嵩山。衣上沾麝香,枕滑留残红。密密塘边草,飘飞似蓬草。琴声如怨鹤,祈盼鸿雁归。海阔难飞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张生的朋友知道这事的,没有不感到惊异的,然而张生决定结束这段感情。我与他交情深厚,便问他对这事该如何了结。张生说:“大凡上天所差的美丽女子,不害自己,一定会害别人。使莺莺遇到富贵的人,凭借宠爱娇纵,不做风流韵事,成为潜于深渊的蛟龙,我不能预测她会变成什么。以前殷朝的纣王,周朝的幽王,拥有百万人的国家,势力是很强大的。都因一个女子就使它垮台了,军队崩溃,自身被杀,至今被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难以战胜妖艳女子,只有克制自己的感情,与她断绝关系。”

当时在座的人都为此而深深感叹惋惜。

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亲。一次张生路过崔莺莺家,就通过她的丈夫转告她,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她丈夫如实转告,而她始终也没出来。张生怨恨思念的心情,表现得很明显。她知道后,暗地里写了一首诗:

自从别后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最终也未见张生。又过了几天,张生要走了,崔莺莺又写了一篇绝别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从此以后彻底断绝了音信。当时的人大多赞许张生是善于弥补过失的人。

我常在朋友聚会时,谈到这个意思,是为了让那些明智的人不作这样的事;做这样事的人不被迷惑。

贞元年九月,朋友李公垂,留宿在我们靖安里住宅里,我谈起了这件事。李公垂觉得这件事非常出奇,连连称道。于是我便作了《莺莺歌》来传播这件事。崔氏小名叫莺莺,公垂就以此为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