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_买椟还珠短文阅读答案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7-17 0
  1. 买椟还珠文言文
  2. 王翰还珠文言文
  3. 翡翠文言文
  4. 谁有第十二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答案啊?

① 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买椟还珠阅读理解答案三年级_买椟还珠短文阅读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翠鸟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这篇文章用来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② 买椟还珠的故事

成语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ng>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

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③ 买椟还珠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买椟还珠的故事内容: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

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买椟还珠寓意: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用来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3)买椟还珠的故事扩展阅读:

买椟还珠的启示:

1、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2、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 次, 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3、商人过分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

④ 买椟还珠的故事用最简单的语言

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花、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一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

⑤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意

楚国有一个向郑国人卖他的珠宝的人,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香木制做了一个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宝石来连接,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郑国的人买了他的匣子,却归还了他的珍珠。这真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启示: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致使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⑥ 买椟还珠用几句话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

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买椟还珠

读音:mǎi dú huán zhū

释义: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

成语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意思是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6)买椟还珠的故事扩展阅读

寓意

1、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商人过份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装饰外表,使得外表包装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反而使想要出售的商品卖不出去。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低的资本取得了更大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精明,取舍得当的人。

⑦ 买椟还珠出自寓言故事的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翠鸟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⑧ 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1注音mǎi dú huán zhū

2成语故事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3出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5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6相近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7反义词去粗取精

8成语示列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9其它使用就戏剧这一艺术样式而言,为了便于演唱和欣赏,要求声腔流畅、协韵自然,都是正常的、合理的,较之其他艺术样式对于格律声韵形式的要求更高,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格律声韵的整饬和谐协,而把戏剧的情感意旨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了恪守形式规律而不惜牺牲情感内容,那就是买椟还珠之举了,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基本规律乃是任何艺术样式都不能以其特殊性为借口而加以违背的,一旦违背便将导致失误。

⑨ 买椟还珠故事概括 20字左右~~

郑国人买下木匣,退还了宝珠。他只知盒子好看,却不晓得宝珠的价值要比盒子的价值高许多倍。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文言文

31、画蛇添足

1.C 2.C 3.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

32、买椟还珠

1.A代词,他的 B.助词,的 C.介词,用 D.助词,了 2.此事可以说明(这个人)善于卖盒子,却不能善于卖珍珠。 3.略

33、自相矛盾

1.A坚固 B.锋利 C.刺 D.回答 2.D 3.A 4.A 5.尖不可破的盾和无尖***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6.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34、多多益善

1.C 2.D 3.您不统帅士兵但会统帅将领,这就是我归您指挥的原因。 4.率真,恃才傲物

35、疑。。。

1.D 2.A(古)脸上的表情;(今)色彩;D(古)此后;(今)表示一件事情后面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 3.邻居的儿子并没有变,是他自己发生了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他被主观偏见所局限。 4.主管感情往往严重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我们要学会摒弃主管感情因素,客观理智的进行分析和判断。

36、好好先生

1.C 2.D 3.同别人说话时,不管好的坏的都说好。 4.因为东汉末年社会,许多人以言论获罪,司马徽事事都说好,这是一种逃避灾祸、自我保护的处世方式。

37、曾***之

1.A到,往;B回去;C往;D开玩笑 2.B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样的是不好孩子的! 4.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38、。苗助长(节省打字时间吧)

1.A我;B儿子;C少;D放弃 2.BC 3.不但没有好处,还害了它。 4.略

39、慎独

1.A显示;B内心;C表现;D严格,严厉 2.CD 3.这就是说,内心诚实,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外面。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时谨慎。 4.略

40、北人食林

1.A有人;B祛除;C吗;D因为 2.CD 3.菱生于水中,却说是生长在土中,就是因为(那个人)硬要不懂装懂。 4、实例: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

呼~~终于赶完了,好累啊

王翰还珠文言文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买椟还珠文言文,欢迎大家参考!

 买椟还珠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①,熏以桂椒②,缀以殊玉③,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⑤。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⑥。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⑦。

 ——《韩非子》

 [注释]

 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点缀。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⑥椟(dú)——小盒。还——退回。

 ⑦鬻(yù)——卖。

 买椟还珠翻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买椟还珠》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作者或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或注释: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3.珠:珍珠。

 4.于:向,对。

 5.郑:郑国。

 6.者:.....的人。

 7.为:做,制造。

 8.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9.之:的。

 10.柜:盒子。

 11.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

 12.以:用。

 13.桂:桂木.

 14.椒:花椒,香料。

 15.缀:点缀,装饰。

 16.珠玉:珠子和宝玉。

 17.饰:装饰。

 18.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19.辑:同“缉”连缀。

 20.羽翠:翠鸟的羽毛。

 21.椟:盒子。

 22.而:却。

 23.还:退还。

 24.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25.可:可以,能够。

 26.谓:说,认为。

 27.善:擅长,善于。

 28.未:不。

 29.鬻(yù):卖。

翡翠文言文

1. 王翰还珠文言文,原文加翻译,速度,好的给高分

应该是王翱还珠。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

2. 王翱还珠文言文解释和阅读理解答案

王翱是明朝初年的大臣。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郊某个官员。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的不让走,怨恨的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尚书,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

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离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

最终也没有给女婿调职。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

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

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

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

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

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

于是他们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3. 王翱还珠文言文解释和阅读理解答案

王翱是明朝初年的大臣。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郊某个官员。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的不让走,怨恨的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尚书,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离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最终也没有给女婿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4. 王翱还珠的文言文释意

王翱镇守辽东回朝履职时,别人的馈赠丝毫没有接受。一个太监和他共事很久,拿了几颗明珠来送 给他,王翱坚决的推辞,这个太监就说:“别人送你的东西你都不接受(也就罢了),我的馈赠你也不要,我只有一死了。”王翱没有办法只得收下了。却把明珠都缝在了衣服里,坐着躺着都带在身上,即使是他的妻子也不知道。

过了几年,那个太监死了,他的养子因为贫穷不敢来见王翱,王翱就派人把他叫来,他:“你为什么不买座宅子?”那人说:“因为穷买不起。”王翱说:“你买一坐吧。”那人很惊讶,不肯买,王翱就把那些珠子从衣服里摘下来,价值有千金,买一座宅子还有余的。

皇帝下旨让王翱在盐山建府第,有的官员为了讨好他,在府第的外面又多建了好多房子,王翱把它们都拆了,说:“这不是皇上下旨让建的。”

每次退朝,王翱都是一个人走,从不和别人说话。当时马昂是兵部尚书,崔恭是吏部侍郎,但王翱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不称呼官职)。

扩展资料:

王翱(áo)(1384年3月4日 -1467年12月2日 ),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人 。明代名臣。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为行人,宣德初年擢御史。英宗即位,升任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惩贪治奸。

正统七年(1442年)冬,受命督辽东军务。他在任内整饬军备,修筑边墙,并出击兀良哈。景泰四年(1453年)起任吏部尚书(1453年—1467年)辅佐王直(1453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续任,为英宗所敬重,称其为“老王”、“先生”而不称其名,累加至太子太保。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逝世,年八十四,获赠太保,谥号忠肃。

5. 文言文崔枢还珠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6. 买椟还珠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 译

楚国有(个)到郑国去卖他的宝珠的人,(他)用木兰香玉(为宝珠)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等香料)把它熏香,用珠(宝)、玉(石)点缀(它),(还)用绿色的玉装饰(它)。(结果),郑国的人买去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宝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会出售盒子,(却)不能说(他)会出售宝珠啊!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导致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7. 买椟还珠完整文言文阅读答案

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子和宝玉连结它,用美玉装饰它,用翡翠点缀它。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8. 崔枢还珠的原文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mò),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日:“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畜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谁有第十二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答案啊?

1. 求关于翡翠玉石的古诗词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咏玉 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

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

真性一朝伤。

翡翠

隋唐 - 齐己

水边飞去青难辨,竹里归来色一般。

磨吻鹰鹯莫相害,白鸥鸿鹤满沙滩。

翡翠

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莎草江汀漫晚潮,翠华香扑水光遥。

玉楼春暖笙歌夜,妆点花钿上舞翘。

百宝镜轮金翡翠,五云丝网玉蜘蛛。

夜雨洗开千翡翠,春风撼碎万琅玕。

舞衣叠翡翠,海月挂珊瑚。

尘拥妆台翡翠翘,琼花开尽玉魂销。

多情也似相欺得,爱惹钗头翡翠翘。

阑角寒光摇翡翠,檐牙倒影浸琉璃。

岚光开翡翠,湖色浸玻璃。

翡翠鲜明珠磊落

翡翠明珠入贡频,承恩长占邺宫春。

2. 《买椟还珠》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 译

楚国有(个)到郑国去卖他的宝珠的人,(他)用木兰香玉(为宝珠)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等香料)把它熏香,用珠(宝)、玉(石)点缀(它),(还)用绿色的玉装饰(它)。(结果),郑国的人买去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宝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会出售盒子,(却)不能说(他)会出售宝珠啊!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导致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3. 文言文中美玉的排名

新疆的和田玉 辽宁省的岫玉 陕西的蓝田玉 河南的独山玉

和田玉排第一

中国四大美玉,排名首位的是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因其独特的纤维交织状结构,柔韧性强,稳定性好,被称为世界“软玉之王”,其二是产自辽宁省的岫玉,因其工艺价值高,观赏性强被评为国石的候选石,其三是产自陕西的蓝田玉,属蛇纹岩石化的透辉石类,脆性较强,其四是产自河南的独山玉,硬度高,颜色复杂多样,有“南洋翡翠”之称。

1、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4、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5、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6、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7、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8、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9、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

10、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

11、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16、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脍鲤鱼。

17、良玉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18、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9、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0、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岂弟与物皆春。

21、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22、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23、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

2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5、小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聊作此诗。

26、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7、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4. 文言文 《买椟还珠》 完整的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5. 买椟还珠完整文言文阅读答案

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子和宝玉连结它,用美玉装饰它,用翡翠点缀它。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1、滥竽充数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2、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椿伤心事似的?”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3、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4、薛谭学讴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就谢罪,想要返回,一辈子不敢提出返回。

5、师旷劝学

晋国的平公(皇上)问师旷(字子野,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怎么做臣子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照明,和黑暗中摸索着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6、田登为郡守

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因他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触犯的人必定用竹板打,于是整个州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放花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谚(yan)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源于此。

7、颜回好学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早已全白,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 这样好学的***) ,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8、人有卖骏马者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好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9、扁鹊见秦武王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为秦武王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使我凭这件事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每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10、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讲到半夜,陈咸睡着了,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我)口口声声教你、告诫你,你却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不敢再说了。

11、吴讷为官清廉

明朝的吴讷是由医士举荐的,官位达到了监察御史。吴讷巡访贵州返回时,地方官员为讨好他,派人携黄金百两追到夔州送给他。吴讷退回了未启封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12、吕文穆公逸事

吕蒙正在做宰相时总以宽厚待人,太宗尤其赏识。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碟子般大小,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的(镜子)?”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言语。听到这话的人都赞叹佩服吕蒙正,都说他比李卫公更贤德。体现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13、漱石枕流

孙子荆年轻时不想当官,准备过隐居生活,他告诉王武子“当漱石枕流”,实际上应该说“漱流枕石”。王武子乐了,笑他用石头漱口、用泉水作枕头。孙子荆只好辩解说:“用泉水作枕头可以洗耳,用石头漱口可以磨牙。

14、唇亡齿寒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的贤臣上书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15、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

16、狐虎威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17、女娲补天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华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18、螳螂捕蝉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身边的大臣:“谁再敢劝阻我,我就处死谁!”有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要劝吴王,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他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御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打湿了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吴王发现了他,觉得奇怪:“你早上在花园干什么?露水打湿了你的衣鞋。”那少年对吴王回答道:“回禀大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捉住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力求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了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的太有道理了”于是随后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主意。

19、歧路亡羊

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杨子问:“为什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因此返回来了。”杨子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多时,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

20、塞翁失马

靠近边境的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地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人们都对他的不幸表示安慰。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祝贺他。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死了十分之九(绝大部分)[3]。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21、嗟来之食

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摆放食物在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水,说道:“喂!来吃!”(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跟在后面向(饥民)道歉,最后(饥饿的人)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必这样!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22、门可罗雀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23、死灰复燃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界抵御吴兵,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24、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25、孟子自责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26、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几百元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去找王羲之,求王羲之再写一次,王羲之笑着并没有回答。

27、鲁国之法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呀,你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的事,可以改变人们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你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28、秦西巴纵麑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放走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走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29、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明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30、庸医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是死和活!""呜呼,如今的做官的人只管收钱,不管百姓死活,〔他们〕与这个医生有什么区别呢?

31、苏秦之楚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好多天,才见到楚王。(苏秦与楚王)交谈完毕,就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名声,就像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比桂木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木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接受教导了。”

32、孙亮辨奸

东吴主孙亮走出西苑,正在吃生梅,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宦官从你这儿拿蜜吗?” 回答说:“他刚刚来求蜜,实在不敢给。” 宦官不服,左右的人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 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 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发现里面一定潜透;现在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后来加入的。”宦官于是磕头认罪,左右侍卫无不惊讶。

33、郑人买履

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到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他只好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4、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35、一鸣惊人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

36、痀偻承蜩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37、楚人贻笑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他读了《淮南子》,得知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便真的去寻找。 他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居然发现一片隐蔽着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和许多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因为折腾了一整天,妻子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哄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 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扭送县衙.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38、造酒忘米

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曲,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 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曲,相互掺和,七天后尝一尝,还是与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有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曲。”酒家问他:“加了米吗?”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去追求细枝末节,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39、常羊学射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mí)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很难说了!’”

40、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恭说:"有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说法吗?"魏王说:"我开始质疑。”庞恭又说:"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魏王道:"我相信了。"庞恭就说:"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的距离比距离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而议论我的人也一定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考察识别那些人的话。"大王说:“我自己知道。”庞恭就走了,之后诋毁他的话就来了。庞恭从邯郸返回,果然再也没有见到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