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束修以上,自行修束以上吾未尝悔焉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7-10 0
  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 论语中“束等以上,必教之”是什么意思
  3.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4.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5.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到底怎样理解会更合理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自己能够修养好自己,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从来没有不教导过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它表达了孔子对于个人自律和自我提升的看法。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自觉地对自己进行约束和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知识水平。只要一个人能够自我修养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他就能够受到教导和引导,不会被迷失或误入歧途。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而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和修养是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他强调个人的自觉和自律,认为只有自己有所努力,才能真正受到教育的影响和启迪。

自束修以上,自行修束以上吾未尝悔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说,这句话传达了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努力与接受教育之间的关系。它鼓励人们自觉地对自己进行约束和修养,以便更好地接受教导和成长。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出处:《论语·述而篇》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腊肉。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送礼

一般在特定的节令里给塾师送银钱或礼物,所以也称之为“节仪”、“节敬”。送礼的节日,最普遍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指孔子诞辰和塾师生日。但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送礼的节日也各不相同。

在所有的节日献礼中,见面礼却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第一次拜见私塾先生时,都得先跪拜的孔夫子的牌位,接着跪拜老师,然后再献上礼品。

论语中“束等以上,必教之”是什么意思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一、相关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

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二、出处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我觉得原句应该是《论语述而篇第七》里面的“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当中的解释是“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的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我们学校一位挺著名的教授否认了杨伯峻的观点,他认为孔子作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不可能会说出这样有损形象的话,因此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对,古代男子长到15岁都要行加冠礼,叫做“束修”,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只要是行过束修之礼的,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我支持我们教授的观点,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意思是说,对于凡是十五岁以上的,没有不教导的。可见,孔子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贤愚。《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的相遇,很好实践自己有教无类的理想:

面对孔子,“君子要努力学习”的规劝,子路理直气壮地拿竹子做比喻,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皮。用以说明子路自己的天赋异禀,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孔子回到,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能射得更深更远。用以说明通过学习,天赋能发挥得更好。孔子一席话,令到子路折服,拜在门下。

(孔子)

从此,小孔子9岁的子路,成为了孔门***中的一员,常伴孔子身边长达40余年。表面上,子路与孔子的师徒,关系密切,但子路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衣钵,真正得到衣钵的是颜渊。颜渊越实践孔子的那一套,越能发现孔子之学的厚度,以至有一辈子都无法企及之感。而子路对于孔子所教,不仅很多时候是一知半解,而且对孔子提出批评与反驳。

也即是说,孔子的教育是不那么成功,子路保留了性格中,原本果敢、直率、甚至粗野的部分。为此,针对子路的“好勇”,孔子专门告诫子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说,君子虽然看重勇敢,但是在此之上,更看重义。只有以义(应不应该)为基础的勇,才是君子之勇,才能称为勇德。并且孔子看到子路,一副刚强的样子,不免有些担心其不得善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结局也诚如孔子所说,子路最终死于非命。

事情是这样的,《左传》记载,卫灵公有个名叫“南子”的小妾,因临床经验了得而受到宠爱。但南子却不安分,私下还包养别的男人。奇怪的是,卫国人都知道南子给卫灵公,戴了一顶“绿帽”,唯独卫灵公不知道,大概因为太过宠爱而选择性无视吧。

(子路曾经,因孔子去见南子,而批评孔子)

但卫灵公的太子蒯聩不干了,不能忍受自己父亲,受此奇耻大辱,谋划刺杀南子。不想刺杀行动失败,蒯聩无奈选择了逃亡。公元前493年,卫灵公逝世,大臣原本选择了公子郢当国君,但遭到拒绝,只得将蒯聩的长子姬辄,立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老子还在,王位岂能轮到小子?于是,并不甘心过着流亡日子的蒯聩,回到了卫国,投靠了外甥孔俚,因为这个外甥手中,掌握着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蒯聩想以此为基点,扩充自己的势力,最终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

孔俚知道蒯聩的意图之后,一口回绝了舅舅。不是盟友,便是敌人,蒯聩想到了孔俚,可能将此事告知卫出公,当场挟持了孔俚。此时,子路与子羔都担任孔俚的家臣。子羔看见刀光剑影,选择了政治避难,出逃陈国。途中,子羔遇见了子路,告知卫国局势凶险,不要回去。

子路就是子路,一点都没有改变,当年“好勇”的毛病,没有听从子羔的劝告。回到卫国,子路选择了和蒯聩谈判。面对杀气腾腾的蒯聩,子路没有选择后退,质问起其为何要挟持孔俚。末了,还将了一军,还挑衅道,蒯聩如果杀了孔俚,便马上找人继承,接着和你势不两立。

蒯聩感觉不妙,不能跟这个“二愣子”玩愣的,表面上佯装害怕,答应马上释放孔悝。天真的子路,竟然就信以为真。蒯聩并没有释放孔俚,反而派出武艺精湛的武士石乞和盂黶,刺杀子路。

年逾六旬,不仅不能辨识人间凶险,而且在“应不应该”的问题上,子路重重地摔了一跟头。临死之前,却想到了孔子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呜呼~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到底怎样理解会更合理

孔子教学生要收取的学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修,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就是十条捆拢在一起的腊肉。孔子要他的学生初见面时给他送十条腊肉,作为学费。这是他收费的最低标准。凡自愿给我送上十条腊肉,我从没有不教他的。孔子就这样简单。孔子说,不好意思,本人也有家小,每日青菜豆腐总不可少,就收那么一点点、一点点。

扩展资料

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孔子最欣赏的优秀***。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谋恢复旧制度(复周礼),但在教育方面,他却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把属於贵族的知识材艺传授给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学生,就阶级身份以致资质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论贫富、不别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出处

百度百科—束脩

一、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修:修,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因此,实际上孔子是要告诉大家,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能自己约束自己,在道德、学问、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那么只要你来请教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句子出处

语出《论语·述而》。《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