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是为得之_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9 0
  1. 以意逆志名词解释
  2. 如何理解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3.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4.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读音:yǐ yì nì zhì

释义: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_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 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造句:提倡“以意逆志”和“望文生义”的阅读方***是对传统阅读方法的矫治,从学生实际来看,它也是可行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读音:yǐ jǐ duó rén

释义:意思是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译文:然而圣人为什么不易被人蒙骗呢?答:圣人能以自己推断他人,能从自己的心理揣摩出他人的心理,能从自己的感情感中受到别人的情感,能从已知的一类事物推知其他类的事物,自古到今都这是样的。

造句:判断事情一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己度人是不对的。

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名词解释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如何理解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指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贬义。

以意逆志(拼音:yǐyìnìz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

成语寓意

孟子的以意逆志包含了对艺术欣赏的深刻理解:仅从表面的文字和词句理解作品,就会曲解作者的本意。

他强调要全面分析诗的整个篇章和正确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它告诫人们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两相宜“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孟子的两个重要文论概念,是后世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当人们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通常都是将这两个方法一起使用,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呢?近人王国维曾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讨论过,他说:“善哉,孟子是言诗也,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此其术,孟子亦 言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8]王国维先生将“知人论世”作为“以意逆志”的基础,把以“以意逆志”作为“知人论世”的目的,在其相互作用中,获得文本的真意。人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重建作者时代背景和作者人情品性,然后再通过“以意逆志”归纳出作者之本“志”。如果只看重“知人论世”,事事都像实证主义者那样,那么很可能忽略作品的文学性;如果光看重“以意逆志”,凡事都以己“意”为独断,那么就很可能会造成臆测作者之“志”。作为读诗解诗的方法,不论人们怎么理解都会有一定的缺憾,只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取长补短、综合起来才会真正的达到诗之真意。中华文明积厚流光,古典文论也璀璨光辉。孟子提出的这两个概念给后世人们解诗带来了极大帮助,但同样也因为其概念本身引起了不少争议。在面对这些争议时,现代学者应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在一些字眼儿上面走极端、钻牛角尖才能实现“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相宜。来源:西江文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问题一:什么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问题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的“意”是读者之“意”,“逆”是探究、追溯的意思;“志”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三: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问题四:白居易《花非花》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旨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 *** 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 *** 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问题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说法是孔子提出来的对还是错? 不对,这两种说法源于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为历代学者重视。

以意逆志: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

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问题六: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2分)

(2)“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既状其形,又绘其色(1分),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2分)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2分)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