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一篑读音,未成一篑是什么句式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9 0
  1. 孟子论学中奕秋诲弈的作用
  2. 获罪于天是什么句式
  3.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文言文
  4. 未成一篑是什么特殊句式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未成一篑读音,未成一篑是什么句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为

苟为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善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

明主不厌人 嫌弃

士不厌学 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

(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省略动宾)

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4.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5.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6.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词结构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五) 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何取于水也?(取何)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4.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六)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 固定句式: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

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加选择

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

1. 于

仲尼亟称于水 对

何取于水也 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

故几于道 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

2. 而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为

苟为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善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

明主不厌人 嫌弃

士不厌学 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

(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省略动宾)

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4.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5.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6.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词结构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五) 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何取于水也?(取何)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4.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六)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 固定句式: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

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加选择,

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

1. 于

仲尼亟称于水 对

何取于水也 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

故几于道 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

2. 而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为

苟为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善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

明主不厌人 嫌弃

士不厌学 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

(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省略动宾)

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4.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5.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6.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词结构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五) 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何取于水也?(取何)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4.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六)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 固定句式: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

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加选择,

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

1. 于

仲尼亟称于水 对

何取于水也 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

故几于道 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

2. 而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为

苟为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善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

明主不厌人 嫌弃

士不厌学 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

(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 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省略动宾)

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4.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5.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6.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词结构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五) 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何取于水也?(取何)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4.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六)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 固定句式: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孟子论学中奕秋诲弈的作用

孔孟论学

(新华初级中学 陈榕设计)

课文研究

一、课文朗读暂缺

二、字词研究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弈城围棋,相当于“又”,在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十有五”即十五。志

,志向。

2. 三十而立:立,自立,这里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法。

3. 四十而不惑:惑,(受)迷惑。

4. 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知晓。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 六十而耳顺:指无论听到什么,无须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意,并明辨是非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从,跟从。欲:想要。

7. 不逾矩:逾:超越。矩:规矩,法度。

8.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罔,迷惑。

9. 思而不学则殆(d i):殆,危险。

10.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何以,即“以何”,以,凭。谓,称。文,孔圉谥号“文”。

11. 敏而好学:敏,敏捷。好,喜欢。

12. 不耻下问:耻,耻辱。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

13. 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因此。是,这。以,因为。

14. 譬(p )如:,比方,比如。譬,比喻。

15. 譬如为山:为,本义做,这里指堆积。

16. 未成一篑(ku ):成,完成。篑,土筐。一篑,一筐土。

17. 吾止也:止,停止。

18. 譬如平地:平,这里作动词,填平。

19. 虽履一篑:岁,即使。履,倾倒。

20. 进,吾往矣: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往,去,这里指前进。

21.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同“惑”,奇怪。乎:相当于“于”,对于。

22.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岁,即使。易,容易。生,生长。

23. 一日暴(p )之:暴,同“曝”,晒。

24. 十日寒之:寒,使……冷。

25. 吾见(xi n)亦罕矣:见,出现,这里指和大王相见。罕,少。

26.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退,指退居在家。寒之者,使他寒冷的人,指那些谄谀小人。至,到。

27. 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萌,萌发。

28. 今夫(f )弈之为数也:今夫,发语词。弈,围棋。为,作为。数,技巧,技术。

29. 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善,擅长。

30. 使弈秋诲(hu )二人弈:使,***使。诲,教。

31. 惟弈秋之为听:惟,只。为,助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

32. 一人虽听之:虽,虽然。

33. 一心以为有鸿鹄(h )将至:以为,认为。鸿鹄,天鹅。

34. 思援(yu n)弓缴(zhu )而射之:援,拉,这里引申为拿。缴,系在箭上的绳,这里代箭。

35. 虽与之俱学:虽,虽然。俱,一起。

36. 弗若之矣:弗,不。若,及,比得上。

37. 为是其智弗若与:位,因为。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38. 非然也:非,不是。然,这样。

39. 尽信《书》:尽,完全。《书》,指《尚书》。

40. 吾于《武成》:于,对于。《武成》,古《尚书》中的篇名,内容大约是记述周武王伐商纣的故事,今以亡佚。

41. 取二三策而已矣:策新浪围棋,成编的竹简。

42. 仁人无敌于天下:仁人,仁道的人。于,在。

43. 以至仁伐至不仁:以,平。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至,极。伐,讨伐。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44. 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何其,怎么会。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流杵,木棒漂流。

三、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给他取谥号‘文’呢?”孔子说:“敏捷而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的。

4.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做,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业;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聂卫平围棋道场,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六则语录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警句和成语,如: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略)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略)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质疑释疑、串讲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惑”、“逾”、“罔”、“殆”、“暴”、“数”、“援”等在句中的意思;复习“何以”、“是以”及判断句式。

2、了解语录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艺术手法来进行议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古代先贤推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之对现实中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字意句意,理解蕴含的道理。2.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第四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安排课时:二课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自由抢答:

(1)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波及世界,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儒家学说。

(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

(3)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是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4)孔子被尊称为“圣人”,那么孟子被尊称为什么?——“亚圣”。

(5)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哪两部经典中得以集存?——《论语》、《孟子》。

(6)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围棋网站,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论语〉八则》中有哪些是谈论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教师导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板书),即,做学问是有方法的。(板书:为:做。道:方法、规律。)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是“为学有道”的,他们有许多有关学习的言论流传下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让我们进入第九课《孔孟论学》,先贤智慧一定会再次给我们当代学子以启迪。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孔孟论学——孔子、孟子谈论学习(论:议论,谈论)

说明:

(二)初读孔子论学四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y jǔ p

不 逾 矩 譬 如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说明: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是朗读,读准确、读通顺、读流利。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量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基础。

(三)理解孔子论学四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说明:

质疑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老师清楚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地进行讲解。学生自读时,教师可巡视,对学生的工具书运用做一些指导。释疑,应首先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或“温故知新”、或“触类旁通”,从而扫除理解障碍。当遇到学生凭目前的知识能力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方可给出答案。这样,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能高度集中思想,全心投入。

3、学生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1)全班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

(2)选四对同桌在全班面前合作。

(四)深入理解孔子论学四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 师生一起找出这四则语录给后人留下的成语或警句: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2、学生自读孔子论学四则,悟一悟其中蕴含的“为学之道”,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导语:这四则语录,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成语、警句,可见其价值。你能悟出这四则语录中分别蕴含的“为学之道”吗?请仔细品读,思考,然后简洁概括。

3、 学生发言。

第一则:少年就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第四则:学习贵在坚持。

4、教师深入追问:你觉得孔子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如果有,这些话又是怎样做到使人信服的呢?(用了怎样的方法?)请任选你觉得最能使你信服的一则研读,说说你的研读结果。

5.学生研读、发言。

第一则:以自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

第二则:两种情况对举

,反面论证。

第三则:阐释“文”的含义,立孔文子为榜样。

第四则:比喻、对比。

(四)朗读、背诵。

说明:

背诵环节,形式可以自由活泼些,可以***用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式背诵:教师背诵半句,由学生接下半句。

2.译句对原句:给出某句译句,学生背诵原句。

3.接龙式背诵:由一组学生以标点为界,接龙背诵。

在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形式的背诵,总之,力求使学生快乐、有效地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孔子论学四则。

2、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生一起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2、教师出题(实词解释:“惑”、“逾”、“罔”、“殆”等),学生自由抢答。

3、教师导语: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论学的四则经典语录,这堂课我们来读一读亚圣孟子论学的两则语录。孟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善于教导学生领悟和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做孟子的学生,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初读孟子论学第一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p hu h nɡ zhu

一日暴之 诲 二人弈 鸿鹄 弓缴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三)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天元围棋,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以句号为界请几位学生合作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由学生上台,自选搭档,任选一则,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以句号为界,逐句讲解。)

5、全班朗读,教师在停顿、节奏、轻重等方面稍加点拨。

(四)深入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师生轻松对话。

教师:这一则,似乎内容比较复杂,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句子——

学生:(可以自由接话)一暴十寒、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专心致志——专心、思想集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不专心,开小差,心有旁骛。

教师: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一暴十寒、心有旁骛的学习当然是不会有成果的。当时,有人认为是因为孟子辅导不力,才使得齐王昏庸不明,孟子便说了这样一段话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你发现孟子增强议论说服力的“秘笈”了吗?——

学生:比喻(对比)。

教师:谁来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担当小老师)

说明:

本则篇幅最长,难度较大,师生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循序深入。以学生熟悉的成语、句子为切入点,一可引起兴趣,二可以旧带新,快速切入核心内容。

以下讲解内容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加以点拨:

1.先以植物生长作比喻,指出如果“一暴十寒”,再容易生长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那么人也是这样,孟子教导齐王的时间少,而小人影响齐王的时间多,齐王当然昏庸不明了。可见教育、学习要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2.再以学下棋作比喻,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这里孟子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人的表现加以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学棋如此,其他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

2、 朗读2-3分钟,散读与齐读相结合。

3、填空式朗读,关注关键语句: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五)理解孟子论学第二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注音,朗读。教师正音。板书。

chǔ

血之流杵

2、学生借助注释试着出声串讲,发现疑难。

3、质疑、释疑并串讲大意。

4、在师生对话中理解本则中孟子所提倡的读书应有的质疑精神。

教师:“质疑”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在语文课上,尤其是文言文学习中就经常以质疑的手段帮助我们学习。这里的“质疑”主要指的是对我们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孟子在读《尚书》这本古籍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没有区别呢?

学生:有区别。他是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怀疑,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尚书》中是怎么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情形的?

学生:血流飘杵(血之流杵)。

教师:孟子认为这不是事实。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仁人无敌于天下围棋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请学生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

教师:尽管孟子的推断未必与史实相符合,但这种大胆怀疑,不盲从书本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表明,他是用心在读书,他是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从此,孟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经典名句——

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师: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了读一切书籍、文章,这个句子就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5、齐读孟子论学第二则。

(六)总结、延伸思考、布置作业

1、齐读《孔孟论学》。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思考。

教师语:孔子孟子论学的经典言论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从中获益匪浅。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是否有需要改正或调整、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求在文中适当引用这一则中的关键语句。(课时如有余,可请学生当堂思考。)

3、布置作业:

(1)短文一篇(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要求如上。

(2)抄写孟子论学二则。

二、板书设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终身学习

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为

孟 不耻下问 勤学好问 学

论 功亏一篑 坚持不懈 有

学 一暴十寒 持之以恒 道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大胆质疑

三、课堂实录

四、质疑答疑

五、语文知识

六、数字图书阅览区

教学反馈

一、训练检测

(一) 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三十而立( ) (2)四十而不惑(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4)不逾矩(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7)敏而好学( ) (8)譬如平地( )

(9)吾见亦罕矣( ) (10)使弈秋诲二人弈(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根据提示填空:

(1)孔子认为孔文子“ , ”,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

, , , !

(3)“ , ”,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分别达到的境界: , , 。(用孔子原话)

4.请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1)功亏一篑 (2)一暴十寒 (3)专心致志 (4)不耻下问

参考答案:略。

(二) 选做题

1、请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词典》,也可查阅相关资料,理解下列名句。

(1)学而不厌围棋单机游戏,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述而》)

(译文: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只是喜欢古典文献,通过勤奋追求而获得知识啊。)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 离娄下》)

(译文:君子依照正确的方法来达到高深的境界,就是要他自觉地有所得。)

2、请选取《孔孟论学》中的一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拓展延伸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获罪于天是什么句式

孔孟论学

(新华初级中学 陈榕设计)

课文研究

一、课文朗读暂缺

二、字词研究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弈城围棋,相当于“又”,在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十有五”即十五。志

,志向。

2. 三十而立:立,自立,这里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法。

3. 四十而不惑:惑,(受)迷惑。

4. 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知晓。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 六十而耳顺:指无论听到什么,无须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意,并明辨是非。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从,跟从。欲:想要。

7. 不逾矩:逾:超越。矩:规矩,法度。

8.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罔,迷惑。

9. 思而不学则殆(d i):殆,危险。

10.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何以,即“以何”,以,凭。谓,称。文,孔圉谥号“文”。

11. 敏而好学:敏,敏捷。好,喜欢。

12. 不耻下问:耻,耻辱。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

13. 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因此。是,这。以,因为。

14. 譬(p )如:,比方,比如。譬,比喻。

15. 譬如为山:为,本义做,这里指堆积。

16. 未成一篑(ku ):成,完成。篑,土筐。一篑,一筐土。

17. 吾止也:止,停止。

18. 譬如平地:平,这里作动词,填平。

19. 虽履一篑:岁,即使。履,倾倒。

20. 进,吾往矣: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往,去,这里指前进。

21.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同“惑”,奇怪。乎:相当于“于”,对于。

22.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岁,即使。易,容易。生,生长。

23. 一日暴(p )之:暴,同“曝”,晒。

24. 十日寒之:寒,使……冷。

25. 吾见(xi n)亦罕矣:见,出现,这里指和大王相见。罕,少。

26.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退,指退居在家。寒之者,使他寒冷的人,指那些谄谀小人。至,到。

27. 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萌,萌发。

28. 今夫(f )弈之为数也:今夫,发语词。弈,围棋。为,作为。数,技巧,技术。

29. 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善,擅长。

30. 使弈秋诲(hu )二人弈:使,***使。诲,教。

31. 惟弈秋之为听:惟,只。为,助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

32. 一人虽听之:虽,虽然。

33. 一心以为有鸿鹄(h )将至:以为,认为。鸿鹄,天鹅。

34. 思援(yu n)弓缴(zhu )而射之:援,拉,这里引申为拿。缴,系在箭上的绳,这里代箭。

35. 虽与之俱学:虽,虽然。俱,一起。

36. 弗若之矣:弗,不。若,及,比得上。

37. 为是其智弗若与:位,因为。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38. 非然也:非,不是。然,这样。

39. 尽信《书》:尽,完全。《书》,指《尚书》。

40. 吾于《武成》:于,对于。《武成》,古《尚书》中的篇名,内容大约是记述周武王伐商纣的故事,今以亡佚。

41. 取二三策而已矣:策新浪围棋,成编的竹简。

42. 仁人无敌于天下:仁人,仁道的人。于,在。

43. 以至仁伐至不仁:以,平。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至,极。伐,讨伐。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44. 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何其,怎么会。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流杵,木棒漂流。

三、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给他取谥号‘文’呢?”孔子说:“敏捷而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的。

4.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做,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业;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聂卫平围棋道场,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六则语录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警句和成语,如: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略)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略)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质疑释疑、串讲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惑”、“逾”、“罔”、“殆”、“暴”、“数”、“援”等在句中的意思;复习“何以”、“是以”及判断句式。

2、了解语录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艺术手法来进行议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古代先贤推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之对现实中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字意句意,理解蕴含的道理。2.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第四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安排课时:二课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自由抢答:

(1)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波及世界,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儒家学说。

(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

(3)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是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4)孔子被尊称为“圣人”,那么孟子被尊称为什么?——“亚圣”。

(5)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哪两部经典中得以集存?——《论语》、《孟子》。

(6)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围棋网站,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论语〉八则》中有哪些是谈论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教师导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板书),即,做学问是有方法的。(板书:为:做。道:方法、规律。)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是“为学有道”的,他们有许多有关学习的言论流传下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让我们进入第九课《孔孟论学》,先贤智慧一定会再次给我们当代学子以启迪。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孔孟论学——孔子、孟子谈论学习(论:议论,谈论)

说明:

(二)初读孔子论学四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y jǔ p

不 逾 矩 譬 如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说明: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是朗读,读准确、读通顺、读流利。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量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基础。

(三)理解孔子论学四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说明:

质疑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老师清楚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地进行讲解。学生自读时,教师可巡视,对学生的工具书运用做一些指导。释疑,应首先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或“温故知新”、或“触类旁通”,从而扫除理解障碍。当遇到学生凭目前的知识能力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方可给出答案。这样,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能高度集中思想,全心投入。

3、学生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1)全班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

(2)选四对同桌在全班面前合作。

(四)深入理解孔子论学四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 师生一起找出这四则语录给后人留下的成语或警句: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2、学生自读孔子论学四则,悟一悟其中蕴含的“为学之道”,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导语:这四则语录,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成语、警句,可见其价值。你能悟出这四则语录中分别蕴含的“为学之道”吗?请仔细品读,思考,然后简洁概括。

3、 学生发言。

第一则:少年就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第四则:学习贵在坚持。

4、教师深入追问:你觉得孔子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如果有,这些话又是怎样做到使人信服的呢?(用了怎样的方法?)请任选你觉得最能使你信服的一则研读,说说你的研读结果。

5.学生研读、发言。

第一则:以自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

第二则:两种情况对举

,反面论证。

第三则:阐释“文”的含义,立孔文子为榜样。

第四则:比喻、对比。

(四)朗读、背诵。

说明:

背诵环节,形式可以自由活泼些,可以***用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式背诵:教师背诵半句,由学生接下半句。

2.译句对原句:给出某句译句,学生背诵原句。

3.接龙式背诵:由一组学生以标点为界,接龙背诵。

在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形式的背诵,总之,力求使学生快乐、有效地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孔子论学四则。

2、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生一起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2、教师出题(实词解释:“惑”、“逾”、“罔”、“殆”等),学生自由抢答。

3、教师导语: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论学的四则经典语录,这堂课我们来读一读亚圣孟子论学的两则语录。孟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善于教导学生领悟和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做孟子的学生,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初读孟子论学第一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p hu h nɡ zhu

一日暴之 诲 二人弈 鸿鹄 弓缴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三)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天元围棋,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以句号为界请几位学生合作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由学生上台,自选搭档,任选一则,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以句号为界,逐句讲解。)

5、全班朗读,教师在停顿、节奏、轻重等方面稍加点拨。

(四)深入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师生轻松对话。

教师:这一则,似乎内容比较复杂,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句子——

学生:(可以自由接话)一暴十寒、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专心致志——专心、思想集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不专心,开小差,心有旁骛。

教师: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一暴十寒、心有旁骛的学习当然是不会有成果的。当时,有人认为是因为孟子辅导不力,才使得齐王昏庸不明,孟子便说了这样一段话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你发现孟子增强议论说服力的“秘笈”了吗?——

学生:比喻(对比)。

教师:谁来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担当小老师)

说明:

本则篇幅最长,难度较大,师生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循序深入。以学生熟悉的成语、句子为切入点,一可引起兴趣,二可以旧带新,快速切入核心内容。

以下讲解内容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加以点拨:

1.先以植物生长作比喻,指出如果“一暴十寒”,再容易生长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那么人也是这样,孟子教导齐王的时间少,而小人影响齐王的时间多,齐王当然昏庸不明了。可见教育、学习要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2.再以学下棋作比喻,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这里孟子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人的表现加以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学棋如此,其他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

2、 朗读2-3分钟,散读与齐读相结合。

3、填空式朗读,关注关键语句: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五)理解孟子论学第二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注音,朗读。教师正音。板书。

chǔ

血之流杵

2、学生借助注释试着出声串讲,发现疑难。

3、质疑、释疑并串讲大意。

4、在师生对话中理解本则中孟子所提倡的读书应有的质疑精神。

教师:“质疑”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在语文课上,尤其是文言文学习中就经常以质疑的手段帮助我们学习。这里的“质疑”主要指的是对我们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孟子在读《尚书》这本古籍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没有区别呢?

学生:有区别。他是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怀疑,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尚书》中是怎么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情形的?

学生:血流飘杵(血之流杵)。

教师:孟子认为这不是事实。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仁人无敌于天下围棋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请学生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

教师:尽管孟子的推断未必与史实相符合,但这种大胆怀疑,不盲从书本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表明,他是用心在读书,他是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从此,孟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经典名句——

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师: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了读一切书籍、文章,这个句子就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5、齐读孟子论学第二则。

(六)总结、延伸思考、布置作业

1、齐读《孔孟论学》。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思考。

教师语:孔子孟子论学的经典言论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从中获益匪浅。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是否有需要改正或调整、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求在文中适当引用这一则中的关键语句。(课时如有余,可请学生当堂思考。)

3、布置作业:

(1)短文一篇(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要求如上。

(2)抄写孟子论学二则。

二、板书设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终身学习

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为

孟 不耻下问 勤学好问 学

论 功亏一篑 坚持不懈 有

学 一暴十寒 持之以恒 道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大胆质疑

三、课堂实录

四、质疑答疑

五、语文知识

六、数字图书阅览区

教学反馈

一、训练检测

(一) 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三十而立( ) (2)四十而不惑(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4)不逾矩(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7)敏而好学( ) (8)譬如平地( )

(9)吾见亦罕矣( ) (10)使弈秋诲二人弈(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根据提示填空:

(1)孔子认为孔文子“ , ”,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

, , , !

(3)“ , ”,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分别达到的境界: , , 。(用孔子原话)

4.请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1)功亏一篑 (2)一暴十寒 (3)专心致志 (4)不耻下问

参考答案:略。

(二) 选做题

1、请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词典》,也可查阅相关资料,理解下列名句。

(1)学而不厌围棋单机游戏,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述而》)

(译文: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只是喜欢古典文献,通过勤奋追求而获得知识啊。)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 离娄下》)

(译文:君子依照正确的方法来达到高深的境界,就是要他自觉地有所得。)

2、请选取《孔孟论学》中的一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拓展延伸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扣我 账号数字部分!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文言文

问题一:古剑奇谭中:太子长琴 获罪于天……那句完整的叫什么 获罪于天 无所E也。

出自《论语?八佾》。原句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问题二: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句话三国中谁说过? 这是孔子说的 ,卫国的执政大夫王孙贾***惺惺地向孔子请教。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问题三: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三国中谁说过这句话 孔子说的…………………………………………………………………………………………………………………………………………………………………………………………………………

问题四:论语100则(课外20句)包括出处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君子不器。

1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19、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20、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1、朝闻道,夕死可矣。

22、君子怀德。

2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7、德不孤,必有邻。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9、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3、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8、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9、子不语怪、力、乱、神。

4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3、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5、子罕言利与命与仁。4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4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9、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5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52、过则勿惮改。5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57、过犹不及。

5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问题五:有勤,才有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求句式相同的句子两句 论语》全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 ***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罚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

问题六:有没有一句非常巧妙的一语双关 这简单: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古代奥和灶是祭祀神明的位置,奥尊而灶卑。实际意思是告诉孔子,现在是大臣秉政的时候,你与其侍奉爵位的尊者,不如侍奉有实权的大臣。)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那种不义之举我不做)这样子做回答,既能让对方明白意思,又能免去灾祸。

问题七:论语前十章有多少,10句还是。。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 ***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

问题八:有句台词:从今天起我们俩都不配过快乐的生活. 电视剧大意,男女主角因 不好意思刚刚答错问题了。

既然答都答了,那就帮楼主解决一下吧……

百里屠苏语录:1.口口声声说人,常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之只要同是人犯下的错,就可以免于问罪?

2.今日之缘,明朝逝水。

3.天下之大,非凡人思想所及,由生到死,不过天地蜉蝣,穷及目力又能知晓几分?偏喜妄说荒谬。

4.(......永生永世孤独,该是如何绝望......)(屠苏内心独白)

5. ......天地无涯,人身渺渺,规则不过世俗所约,若有不同便被目为异类,委实可笑。

6. ......(很经常)

7.手中有剑,方能保护自己珍惜之人。

8. ......内心忧虑,无甚胃口。

9. ......我的朋友......你要杀他们,我只有杀你。

10.好话不说两遍。(屠苏第一次开人玩笑)

11.勿多想,以你之能想也无益。(调侃兰生)

12.获罪于天,无所{也。

13.然终日自责亦于事无补......不如想一下,今后要如何去做。

14.只觉,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

15.人生在世,苦痛远多于欢乐......但人......至少可以选择生死,你......不能为任何人做下决定......

16.活着,虽然令人感到痛苦,然而美好之事,却唯有活着,才能经历。

风晴雪语录:1.哦――我明白了,你就是所谓的“*贼”吧?

2.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贼呢,嘻,带我好好看个清楚~

3.我要南方树林里的噗呦噗呦大头蛇。

4.苏苏......

5.婆婆说过,人和人只要遇上,无论一个时辰也好,一天也好,缘分就抹不掉了。

6大家也是这样,从不认识到成为朋友,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分开呢?***如在一起的时候不好好看看彼此,说不定过后就永远看不到了。

7.苏苏不能只看到坏的事情,有好的事情,也应该高兴起来。

8.只要是我的朋友,不管什么样子,我都喜欢~

9.别说出来,在心里偷偷回答我就好了~

10.红玉姐说苏苏越来越有人情味,看来是真的呀。

11.哈,苏苏还是这么爱害羞。

12.我不是那么坚强的人,上天可千万别拿这个来试练我......

13.在我的故乡,名字也是不能随便改的,大家都相信,要是改了,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

方兰生语录:1.少侠就不必谦虚了,我听说江湖侠客都是救人于水火不喜自夸,浩浩深恩不求回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为民,肝脑涂地――

2.三军可砍头也,匹夫不可夺刀也!水仙不开你当我是蒜头,老虎不发威你还当我是头――

3.......是是,就看那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神通广大深不可测贼眉鼠目五官歪斜的少侠如何大展身手吧!

4.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哇!

5.唉......男人就是难,男啊难啊,这念起来就注定一辈子难,不男就不难,是男就很难......

6.......我,我要去衙门!我要击鼓鸣冤!强抢民男啊~~~(抛绣球误中,悲剧了)

7.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书中诚不欺我......(心仪襄铃)

8.所谓“君子远庖厨”,要不是被五个姐姐逼的......

9. 切......

10.虽说男人就是难,但是还得振作,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1.我在问你!到底怎样才能讨女孩子欢心啊啊啊?!

12.你.你喜欢你的,我喜欢我的!天下太平.世无兵戈!

13.是可叔不可,叔可婶不可!你今天一定要给个交代!

襄铃语录:1.屠苏哥哥......

......>>

未成一篑是什么特殊句式

1. 文言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1、请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水有这种永不枯竭、奔流不息的本性。这是孔子所取的罢了。

(2)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以此为羞耻。

2、本选段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通过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

2. 文言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1、请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水有这种永不枯竭、奔流不息的本性。这是孔子所取的罢了。

(2)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以此为羞耻。

2、本选段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

通过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

3. 沪教版高二上课文古文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 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 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4. 诸子喻山水的语言点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字: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二.古今异义: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加选择,今义:不选择、小资助.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11.明主不厌人 古义:嫌弃,今义:讨厌.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15.苟为无本 古义:***如,今义:苟且.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三.一词多义: 仲尼亟称于水 对 何取于水也 从1. 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 故几于道 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2. 而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3. 之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苟为无本 是4. 为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5. 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6. 动 动善时 行动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7. 下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明主不厌人 嫌弃8. 厌 士不厌学 厌倦四.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 知者乐 感到快乐2. 仁者寿 延年益寿3. 动善时 把握时机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四) 意动用法:1. 君子耻之 以……为耻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2. 故声闻过情 名声3. 动善时 行动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 盈科而后进 注满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五.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2. 苟为无本. ***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二) 被动句: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三) 省略句: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3.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省略动宾) 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4.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5.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6.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7.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四) 介词结构后置: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五) 宾语前置: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2. 何取于水也?(取何)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

倒装句。

孔子说:“譬如用土去堆山,仅仅差一箩筐的土就可大功告成,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虽然才刚刚倒了一箩筐的土,然而这样往上堆,也是我自己决定要继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