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_中国通才教育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7-09 0
  1. 传统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2. 通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3.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大学之路》笔记-5
  4. 通识教育,让孩子拥有未来竞争力
  5.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才教育注重培养宏观上知识面广博的人才专才教育培养的人适合于专职从事该专业或者行业工作,但缺乏管理和领导技术,与他人协作交流可能较难通才教育则相反,它培养的人知识面广,掌握信息量大,但在具体某一领域不够深入,难以具体专业的工作。这样的人更适合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传统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1、就是非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通识2就是作为选修课,全校学生都可选的,有文科的,有理科的,文科可选理科,理科可选文科。

通才教育_中国通才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3、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通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ng>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的意义价值:

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

4、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大学之路》笔记-5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来源历史。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通识教育,让孩子拥有未来竞争力

读的什么书:《大学之路》

阅读有效时间:2.5h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好多内容都觉得有用,都想抄下来

阅读有什么收获:现代教育=本科通识+研究生专才

明天打算怎么做: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路,可以多写点感想了

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

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仅仅是skills (broad education of libral arts)。“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相互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这实际上是通才教育的精髓。为了保证通才教育,大学不应该限制学生的专业,至少要允许学生换专业。

可以讲,没有好的通才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

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1-5年时间不等的专业训练,这个训练可以在学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还可以在工作后再回到学校完成。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即他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喜爱程度。

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提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非雕虫小技(Skills)的地方。

纽曼反对知识面窄、缺乏广度的高等教育理念,支持牛津大学长期坚持的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大学教育。他强调将一大群好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在学业上要少管他们,但是必须教他们对自然美德的追求,生活的知识,商业的信用,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生活品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等。

在全球最难进的哈佛商学院里,从来没有考试。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玩,他们相互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比从教授那里得到的少。在宽松的环境下,他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经验。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美国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学录取的学生,他们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普遍学习能力很强,能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课业不能太重,这样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本领

纽曼认为,一个大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里的少量课程。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将哈佛大学过去的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就教什么;如果教授不能胜任,就找能够胜任的教授来。以至于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学,可以开出6000门课。

学校想要实现通识教育,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选课和换专业的自由。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大部分大学都给予学生在专业选择和选课上的绝对自由,大学生入学后不分院系和专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选择一个专业,在校期间和研究生阶段都还可以换专业。布朗大学和杜克大学还让学生自行设计专业,每一个本科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

其次,实行通识教育,学校还要有足够多、足够宽泛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哈佛大学除了本校开设6000门本科生课程,还和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共享课程。规模较小的文理学院,通常也会和附近的一流大学合作,以弥补它们课程种类和数量的不足。

另外,为了让学生之间有专业和领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可能性,大学学科的平衡也很重要。

最后,为了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牛津和剑桥的(住宿)学院制是做得最有成效的。学生们(包括一些教授)生活在一个对外相对独立、对内联系非常紧密的小社区里,所有人都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目的是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下去。另外,还有利于教授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人。

威廉·冯·洪堡兄弟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创立了“研究教学合一”的普鲁士高等教育体系,大学中教学和研究同步进行,并以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为大学的中心任务。

学生在学校时必须对一个专业有比较精深的了解,学到的是马上能够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知识,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为了让学生们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专业的学生需要五年才能毕业,最后的两年完全在学习非常精深的专业知识。

他们创立的柏林洪堡大学培养了大批的哲学、人文、科技和工程精英,普鲁士很快从一个弱小的农业国迈向了工业化强国,统一了德意志地区。欧美各国和之后的中国,也纷纷效仿。

洪堡教育体制能够培养很好的执行层面的专业人才(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律师和医生),但是很难培养出有广阔视野的领袖以及实业家。但是只靠四年时间的本科教育,让一个大学生同时完成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第二个难度是办学的成本太高。目前,世界上仅有哈佛和斯坦福两所大学基本做到了各学科完全平衡发展,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兼顾得近乎完美,同时在科研上全面开花,而这都是靠巨额的捐款和巨大的学术声誉来维持的。

第三,对于很早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的人,比如主动退学的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他们都认为在学校里继续接受教育不如及早做事情,因为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他们学到的通识要远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

最后,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很多时候是矛盾的。

按照纽曼的通识教育理念,学生上课、考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时不给自己设限。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学生大量自由时间,并且允许学生在课程没有完全学懂的情况下给他们好成绩(否则他们只好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比如今天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

反过来,如果要让学生学得精深,根据《异类》的一万小时原则,就得要求他们必须在某些学业上每天花费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情了。在今天的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牛津和剑桥,因为课程和考试都比较难,虽然大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和大量自由时间,很多本科生也只好集中精力学好功课和考试了。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吉尔曼和艾略特提出,要想兼顾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延长教育时间,把教育分成本科的通识和素质教育,以及研究生院的专才教育,别无他法。

吉尔曼借鉴了洪堡体系的长处,在刚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并将该校办成了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他将高等教育一分为二,把本科的精英教育和素质教育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艾略特在欧洲考试时,深深体会到欧洲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够像德国那样,直接将大学的发明用到工业上。他在担任哈佛校长的40年中逐渐贯彻自己的办学理念,将大学由“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并将本科的素质教育和研究生院的专业教育相结合。他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在几个规定的领域选一部分课程,然后再在自己关注的学业方向上选其余课程。在地理空间上,他还把各个专业学院独立出去,建立相对独立的园区。

以此为样板,美国建立了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它的本科教育偏向通识教育,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偏少,但是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更强。

由于本科时受到的专业训练少,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要么在工作中学习(前几年薪酬很低),要么进入研究生院深造。硕士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服务于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手段,只要“会使用知识”,大部分大学是不需要做论文的。而社会上大部分工作只需要学制短、专业技能要求低的硕士教育,因此美国很多大学的硕士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生许多。

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难度可就有天壤之别了。博士的要求是“创造知识”,为世界贡献新的知识,博士论文要求做出(哪怕是一点点)前人没有做出的成就。另外,在美国,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都是赔钱的,招收硕士才是学校挣钱的手段。因此对于各个大学,硕士申请者只要达到基本录取要求,就一定会录取,而博士申请者则要看科研经费能养得起多少人,因而录取难度就比较大了。

最后,美国的高等教育今天能够领先于世界,除了比较好地兼顾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战之后,大学和***合作,建立了很多高水平的大型研究所和实验室,每年有很多科研资金投向它们。美国***的很多大型科研项目是放在这些实验室里,而不是像欧洲和中国那样放在***所属的独立科研机构中,这使得美国的大学成了***的科研中心。今天美国很多大学都有能力独自完成大型的国防和科学探索项目,而世界上其他大学是做不到的。

什么是通识教育

现在 社会 ,为人父母压力很大,生怕哪点没做到位影响孩子未来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最近“双减”政策出来后,好多家长懵了。这也减那也减,考试的时候题目难度减不减?没了辅导班升学怎么办?考不上高中以后就毁了呀!

家长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焦虑着,用自己固有的思维为孩子的前途焦虑。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张华老师集10年研究与实践写成了一本“未来之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下简称《世界是我们的课堂》),提供了详实的策略建议与实操路径,引导父母破解教育焦虑,培养面对未来有核心竞争力的孩子。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世界名校想录取的是从小有特点、未来有更大概率赢在终点线上的人。而这类人才,张华老师称之为T型人才。培养新T型人才,其实就是培养面对未来 社会 复杂挑战时也永远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幸福指数高的人。

而通识教育,便是培养T型少年及新T型人才的根本。通识教育不是大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都应接受的教育。

我们普通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接触和尝试通识教育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广读书

“年少就该广读书”, 古今中外各种题材都要看,通过阅读,和孩子一起找到学习的自驱力,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答案只有一个:亲子阅读。孩子小的时候是需要父母陪伴的,从小坚持亲子阅读,让阅读成为亲密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方受益。我们家是小孩四个月左右开始亲子阅读的,前期可能枯燥一些,主要靠家长坚持;等到小孩能回应的时候,就会比较有意思了;再大一点,小孩开始提要求的时候,家长可能会烦躁,一本书读几十遍,真的是把书都翻烂了。但好处就是认识的字很多,他5岁左右就开始自己看了。

而阅读量的增加也给他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他因此在幼儿园的一次升旗仪式上发言(全班就他一个认识发言稿上所有字);也会图文并茂地画一些绘本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不同的人交流,了解千奇百怪的想法,阅 读,可以拓宽我们的世界的半径。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提到了李希贵老师分享的一件事:他在山东任教期间,某年因为没招到语文老师,学生们在上语文课时到阅览室看书,或者借图书馆的书在教室阅读。结果,期末成绩也并不比其他班差。同样的事我初中也经历过,我们是镇上的公办学校,初二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年轻教师,上课的时候教室经常闹哄哄的,老师没办法就开始给我们读书,各种杂志课外读物,那年学期末我们班语文考试成绩还不错,最重要的是作文写得很好,因为考试成绩好,老师也不强迫我们写作业,大家都很开心。

因为爱阅读,我体验过写作文灵感如流水潺潺一气呵成的喜悦,也感受过在新学校作文满分的自豪;也因为爱阅读,我自发地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在某次考试中帮了我的大忙。

2. 感受美

通识教育中对美的感知尤为重要,因为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若无法感知生活中的美,好奇心、求知欲、创新能力等等都会缺失。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多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画展、欣赏欣赏大自然吧。我们一般家庭听音乐还行,音乐会寥寥;画画也行,看画展就一头雾水;但是欣赏大自然这事可就太普通了,白天看云看雨观日落,晚上星星月亮城市灯光,周末出门踏个青,再不济小区院子遛个弯。小孩天生对自然感兴趣,摸摸小花小草,观察蚂蚁蛐蛐,上山下河,只要大人不制止,他们可以玩一天。

我家小孩6岁,前几天我们每天下午去楼顶看日落,有一次他竟然要求带一本书《揭秘天气》,说:妈妈,这本书有一页介绍不同的云,我去看看外面有没有一样的。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求知欲又驱使他回到书中寻找答案。学习的自驱力就是这样一点点来的。

我们今年去了一趟敦煌,欣赏了无与伦比美丽的敦煌壁画,回家以后买了一本书《敦煌》,他兴致勃勃看了好些天,结合他在敦煌的经历讲给我:妈妈,你看我们也去过这里,这个壁画的故事我也听过。绘本阅读,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敦煌壁画的了解,也更懂得敦煌壁画的珍贵。

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的事物,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抱有爱心,也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我们才更懂得保护与创造。

3. 多表达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提到:通过“阅读 思考 讨论 实践 公共表达”,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如何 探索 世界和与人沟通,以及如何表达自我。所谓“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这样的获得感与成就感经过日积月累,是了不得的。

没有经过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营养的,最好的输入是输出,一个知识点,如果能给别人讲明白,那自己肯定是烂熟于心了。我家小孩之前报了一个线上课,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录小老师***”,每次课后完成作业,他要挑一道题目讲一下他的解题思路。刚开始的时候一个***要录好几遍,虽然解题的时候很快,但是讲的时候打磕巴。后面再上课他就会更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思路,表述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讲题就能做到清晰易懂了。这个讲述的过程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完全把学习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除了语言表达还有行动表达,我们也不希望孩子当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既能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工作之余操持家庭的不易,也能让他感受到作为家庭成员参与家庭事务的荣耀,这些也能增长他对真实 社会 的认知。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智慧型父母都在朝着“新T型人才”的方向培养孩子。而加强通识教育,培养T型少年,做到“广读书、感受美与多表达”这3件事有一个共同点——要给孩子一定的留白时间,而不是把他的时间都填满。

少一些技巧训练、技能练习,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由 探索 、独立思考。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做一些事,让孩子找到他真正感乐趣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自我驱动去学习、思考、研究、 探索 、创造,允许他犯一些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我们的孩子是属于未来的,而未来,是我们无法预知的。我们能做的是拓宽孩子知识的广度、加深孩子思维的深度,帮助他们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挑战,而通识教育是帮助他们走向未来的第一步。

1、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人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

2、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对立的,只是在学识的范围与程度上有一定差别,二者是相对而言的,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没有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通识教育,可谓“通”中有“专”,“专”中有“通”,二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作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即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