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可及愚不可及什么意思_知可及愚不可及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7-08 0
  1.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2. 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
  3.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4. 愚不可及是成语吗
  5. 智可及,愚不可及:曹操为何对荀攸做出这样的评价?
  6. 智谋过人的荀攸为什么被曹操给出“智可及,愚不可及”的评价?

愚不可及是一个成语,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攸传》: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彊,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

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提问—“往哪里去”。

知可及愚不可及什么意思_知可及愚不可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故事

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是卫国正卿宁速之子,卫文公、卫成公时任大夫。卫懿公酷爱养鹤,荒废国政,当时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后)、正卿宁速(谥号庄,又称宁庄子)忠直贤良,两人多次向懿公进谏,懿公置若罔闻。戴公的弟弟公子毁被立为卫文公,宁速为保全卫国宗祀立下大功,而宁武子随父亲离开朝歌,后来做了卫国大夫。

在太平时代,宁俞的才智发挥也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到了乱世,***只求自保,不愿出头,以免祸患。而宁俞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其他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孔子说宁俞“邦无道则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实是对宁俞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有名的大夫,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时期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

国家政治走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参政,但在“邦无道”时,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对什么都很无知。

但从历史上看他并不笨,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在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他仍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碌碌无能,实际却有所作为。

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 宁武子 ,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聪明难得,糊涂更加难得。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聪明自信,大展宏图呢?谁不愿意春风得意,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呢?但有时,一个人太过突出,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 必要时需要隐匿锋芒,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都不容易,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装糊涂比较明智。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坚持着什么”,其实 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人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

生活中,人在该装糊涂时不妨就糊涂一把。

历史上,糊涂者有,聪明者也不缺。但那些不识时务的聪明者的后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给后人留下了血的教训。“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话出自《红楼梦》,说的是为人过于精明的王熙凤。她精于算计,处事八面玲珑,最后的结局却是丢掉了生命。

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

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白话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成语用法

补充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反义词

大智若愚:

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

成语出处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白话文: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百度百科-愚不可及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

yú bù kě jí

解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例句: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的提问——“往哪里去?!”(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愚不可及是成语吗

拼音 yú bù kě jí

解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例子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 愚不可及 的提问——“往哪里去?!”(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近义词 愚昧无知

反义词 足智多谋 , 大智若愚

相关百度“愚不可及”

智可及,愚不可及:曹操为何对荀攸做出这样的评价?

愚不可及是成语。

愚不可及,汉语成语,拼音是yú bù kě jí,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出自《论语·公冶长》。

原文:?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误解:“愚不可及”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原句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

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智谋过人的荀攸为什么被曹操给出“智可及,愚不可及”的评价?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自幼聪颖,海内名士。大将军何进掌权时,征召荀攸入朝为官,曹操迁都许昌以后,把荀攸招至麾下,拜为军师,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攸被尊为“谋主”。荀攸在曹操讨伐张绣、吕布的战斗中都有贡献,在决定生死的官渡之战中更是奇谋百出,对战役胜利起决定性作用,无愧于谋主之名。

曹操的评价

曹操在给麾下谋士论功行赏时,以荀彧为首,荀攸仅次于荀彧,后来荀彧死后,确实是荀攸接替的尚书令,可见这叔侄两人地位很高。此外,曹操对荀攸有一句让人不太好理解的评语:“智可及,愚不可及”。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智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时,本能感觉这不是什么好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又不大像。那么,这句话本意到底是什么呢?曹操又为何要这样评价荀攸呢?

“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出处及原意

这句话并非曹操原创,而是出自《论语》。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宁武子,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的宁俞。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卫国形势安定时,就会展现自己的智慧;而到了后期,卫国形势艰难,他就开始隐藏自己的智慧,***装愚笨,等待振兴国家的时机。他的智慧水平,别人也能达到,但是他装愚的本事,是别人学不会的。

普通人,喜欢把自己的聪明展示在明面上,通过炫耀自己,来收获满足感,但这其实是双刃剑,可能带来名声,也可能招来忌恨,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底下聪明的人很多,但像这种明面上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

而像宁武子这类人,他们可以适应任何环境。顺势时,展现自我,取得非凡成就,逆势时,就行韬光养晦之举,先保留有用之身,却把自己的智谋花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只需一个时机,他们就能完成逆转,最终达成自己的抱负。这种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可以称为大智慧。

那么,荀攸是上面说得这种有大智慧的人吗?

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高深的智谋;第二,要能适应各种环境;第三,要擅长藏拙。

那我们就来逐条分析一下。

一、高深的智谋

对荀攸而言,这条是小意思啦!

《三国志》中记载,荀攸“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就是说荀攸在谋划的时候,旁人几乎都听不懂,明显是高人一等的谋略。曹操征伐天下,最关键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时,计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截击韩猛的运粮车,这些都是荀攸的谋划,在逆势情况下取得如此战绩,正是其高深谋略的有力证明。

所以说,不管是传记中明文记载,还是以实打实的战绩来说话,荀攸都可以称得上智谋高深。

二、能适应各种环境

荀攸的仕途生涯,是比较丰富的。

荀攸本是大汉的官员,为了挽救日落西山的大汉王朝,他谋划刺杀董卓。虽说计谋败露了,但这也正常,谁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为了在乱世当中求得安宁,他求取担任蜀郡太守。后来投奔曹操,为了实现曹操匡朝宁国的理想,他屡出奇谋,算无遗策,受到曹操重用。等到曹操初心不在,要称魏公,荀攸心理可能会有些落差,但他没有明确的表现。这个槛荀彧没有迈过去,但荀攸迈过去了。

所以说,荀攸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游刃有余,发挥自己。

三、要擅长藏拙

这是最难得的,也是荀攸和别人大不相同的地方。

对比曹操的其他谋士,程昱狠戾,曾经因为和别人争威仪被罢免;郭嘉轻浮,屡次被陈群检举,他们两个性格鲜明,如果不是投奔了曹操,一辈子很难有所作为。荀攸就低调的多了,他外表总是一副愚笨、软弱的样子,不争不抢,不会让你轻易看穿他的底牌。史书记载,荀攸南征北战,一共谋划过12条奇策。然而,这么值得吹嘘的事情,居然没有人知道!只有荀攸的好朋友钟繇知道,并且钟繇在整理相关资料时,没有整理完就去世了,这12奇策竟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史书,只能略窥一二,真是一件憾事!

所以说,荀攸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啊!

那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荀攸确实和曹营的其他谋士不大一样,有过人的地方,他就是和宁武子一类的人物,我们称他有大智慧。

结语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曹操麾下谋臣众多,都是智谋过人之辈,单论智计水平,荀攸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要论大智慧,荀攸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像荀攸这样的人物,不管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他遭遇了多大的挫折,他都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去努力适应外部环境。对他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怀才不遇,也不存在什么生不逢时,他“愚”的境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

荀攸在三国也算是很优秀的人物了,当时也与荀彧、贾诩、程昱、郭嘉齐名。曹操给出了他这样的评价“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表面看出可能有点笨,其实内心很聪明。曹操为什么会给荀攸这么高的评价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他比较机灵,能够观察颜色,见机行事。而不是像某些将士,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没有一点谋略。

其次就是荀攸密谋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过几天被王允和吕布杀了,荀攸也得已释放。第三就是遇到了曹操,如同千里马遇见伯乐一般,妙计百出、算无遗策。在为曹操出战时,他也一直出谋划策,。最初曹操有次没听荀攸的话结果大败,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荀攸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连打胜仗。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很高,在公元214年,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荀攸因年纪大了不幸病逝于行军途中,曹操得知后非常的伤心。对荀攸也做了很高的评价:“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算,天下亦何忧哉!”“孤与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发可非者。”

其实三国时期军师不知有诸葛亮,司马懿,还有许多的大家都没有深深的去阅读,当你去读透三国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时,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你去学习的优点,荀攸是个好军师,所以曹操才会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