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离魂作者元杂剧,倩女离魂作者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30 0
  1. 《倩女离魂》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
  2. 《倩女离魂》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3. 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4. 三十三重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五百五十债,情债最难偿。 求出处.
  5. 元杂剧四大悲剧?中国四大喜剧?和四大爱情剧是哪些?

元杂剧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是《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一、元曲四大悲剧

1、《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这个故事取自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的形象。

倩女离魂作者元杂剧,倩女离魂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3、《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写西汉元帝受匈奴胁迫,被逼送爱妃王昭君送往塞外和亲的故事。

4、《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贵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孤儿赵武长大后复仇的故事。

二、元曲四大爱情剧

1、《拜月亭》的作者是关汉卿,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内容是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相遇相爱的故事。

2、《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写的是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相爱后冲破重重阻挠而终成眷属的故事。

3、《墙头马上》的作者是白朴,写的是尚书之子裴少俊和总管之女李千金私定终身的故事。

4、《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出自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写的是张倩女和王文举的故事。

《梧桐雨》作品的创作背景:

白朴出生时,金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白朴八岁时,金为蒙古所灭。他幼年便经历颠沛流离生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白朴长大后,家世沦落,郁郁不欢,决心不出仕做官。他屡次谢绝元朝***的征召,“玩世滑稽”“放浪形骸”(王博文《天籁集序》),漂泊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

白朴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家庭,少年时又随著名诗人元好问学习诗词、古文,因而他的文化修养很高,诗词、散曲和杂剧均名擅一时。在他的诗词、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

《倩女离魂》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

元戏剧《郑***》鉴赏

《倩女离魂》全名《迷金琐倩女离魂》,主要写张倩女在爱情上怨恨、忧虑、相思和对封建门第婚姻的反抗。

王文举和张倩女本来是“指腹为婚” 的“旧盟”未婚夫妻。王文举父母双亡之后,来到张家,张母却以 “张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理由,让这对未来夫妻第一次见面时,以兄妹之礼相称。倩女从梅香口中得知所谓的“哥哥”原来就是指腹成亲的王秀才时,对母亲非常不满; “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雨云墙” ,“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钳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封建婚姻的实质是不以男女 *** 为条件,而是以等级门第等客观因素为条件。在人类社会尚未进入共产主义之前,男女青年要想摆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完全以 *** 为条件结合,是不可能。但是他们的这种要求却是合理的。揭露封建家长根据本身利益需要,阻止男女主人公以 *** 为基础的结合,给他们造成种种悲伤和不幸,是中国文学史上许多爱情题材作品的共同主题,也是“倩女离魂” 的主题。“指腹为婚”是封建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封建家长企图以联姻与同僚结成联盟以巩固自己地位的愿望。但是一当男女双方出世,长大成人,因各种原因,其结合不利于巩固封建家长地位的时候,家长们又会找出各种借口悔婚,这既暴露了封建婚姻的实质,也表现了封建家长的可笑。作为当事者的男女青年,在他们未出世时已被命定,而当家长悔婚时,却从 *** 的要求出发,反对悔婚,承认历史事实,这当然不能看做是对封建婚姻的维护,而正是针对封建婚姻的要害所***取的反抗行动。张母的悔婚和张倩女的怨恨,正应作如是观。

悔婚给倩女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正值暮秋天道,凉宵惊觉,心事不宁,镜台懒照,绣针懒拈,独坐窗前,好不伤感。她和王文举被“尊堂间阻” ,“情义轻抛” ,“无缘配合,有分煎熬,情默默难解自无聊,病恹恹则怕娘知道” 。她和李千金的泼辣大胆性格不同,深沉内向。但愈是性格内向,精神上的痛苦愈重。她不但自己伤怀,而且想到王文举在母亲悔婚的情况下,即使不病倒,也消瘦了。“想俺这孤男寡女忒命薄” ,“怎做得蝴蝶飞锦树绕” ,“团园日较少” ,“离恨天最高” ,“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 。她相信,那王文举不是“茅檐燕雀” ,而是“混海鲸鳌” ,“他辛勤十年书剑洛阳道,决峥嵘一朝冠盖长安道” 。相信王文举将来能得官,要求先成婚后应考; 一定要王文举先得官,后结婚,这就是张倩女和张母斗争的焦点。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个先后次序问题,但就是这个先后次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婚姻爱情观的对立。王文举得官后如果不变心,夫贵妻荣,皆大欢喜; 王文举得官后如果“富贵易妻” ,那么受害最大的将是张倩女。而富贵易妻在封建社会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比比皆是,并且受到法律保障。《元史·刑法二》中就有男方悔婚,“不坐,不追聘财”的规定。既然张母在王文举白衣时不承认他是女婿,让他和女儿兄妹相称,那么王文举得官后完全有理由仍以妹妹待倩女,而不以妻子待倩女。倩女的担心在送别文举时情不自禁地作了自我表露: “哥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了接丝鞭者” ,“你身去休教心去了,对郎君低告” 。文举去后,她充满离情别意,为 “人生离多会少”而叹息。正所谓“杯中酒和泪斟,心间事对伊道”,她折柳相赠,“离愁不了” ,“恨怎消,此间最难熬” 。她和文举,一个“泪湿香罗袖” ,一个“鞭垂碧玉梢” ,“望迢迢,恨堆满西风古道” 。这些还可以说是一般男女分别时常见的感情,与众不同的是倩女比别人更多了一层担心。从此后,“有甚心肠更珠围翠绕,我这一点真情魂缥缈” ,“也不指望驷马高车显荣耀,不争把琼姬弃却。比及盼子高来到,早辜负了碧桃花下风鸾交。”这种担心就是后来“离魂” 的思想根源。

倩女自与文举在柳亭相别,回家后即染病不起。倩女与其他一些因与男子分离而害相思之苦的女性不同,她不愿害单相思。她主要是担心,而她的性格特点又是内向,不愿把自己的担心轻易告诉人,也不愿意象李千金那样同文举私奔。但又不甘于让被抛弃的可能变成现实,于是便发生了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文举的“奇”事。而这种“奇”事的发生既暴露了富贵易妻的威胁给女方造成了多么大的痛苦,同时又表现了妇女不甘忍受这种痛苦,希图主宰自己命运的斗争精神。这正是“离魂”这一“奇” 事不奇之所在。

倩女离魂背着母亲赶上文举。虽然与倩女分离后也放心不下,但却受封建思想毒害较深的王文举,询问倩魂来历。倩魂表示要和文举“同走天涯” ,向文举表示: “薄命妾为伊牵挂,思量心几时撇下” ,“你抛闪咱,比及见咱,我不瘦杀,多应害杀” 。文举担心老夫人知道了不好办,倩魂说: “他若是赶上咱,待怎么?常言道: 做着不怕” 。文举听后发怒道:“古人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 王文举要她赶快回去,她拒绝了。王文举所历举的封建教条没有吓倒她,她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一举及第,便攀高结贵,“做了贵门娇客” ,那里还会再“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文举虽然以封建教条训斥倩魂,实际上他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担心: 现为白衣,张母不以女婿相待; 如果科考不中,张母当然更不会承认他为女婿了。倩女怕文举富贵易妻,文举担心落榜昧婚。共同的担心把这对青年男女连系在一起了。虽然他俩受封建礼教影响程度有别,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各异,但在反对以门第论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不但是相互爱慕的情侣,更是反对门第婚姻的战友。王文举问倩魂:“小生倘不中呵,却是怎生?”倩魂答道: “你若不中呵,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 ,“我情愿举案齐眉傍书榻,任粗粝淡薄生涯; 遮莫戴荆钗,穿布麻” 。王文举看她“真诚志坚” ,要和她一同上京,她欣然同意。她的躯体虽然羁留在家,她的灵魂却学了“临邛市沽酒的卓文君” ,甘伏侍王文举这个“濯锦江题桥汉司马” 。

灵魂因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获得自由,躯体却因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而倍受折磨。倩体自与王文举分别后,抑郁成疾,“或言或笑,不知是何症候” 。“说话处少精神,临卧处无颠倒,茶饭上无滋味。”废寝忘食,日瘦一日,药不能治,“要好时直等的见他时,也只为这症候因他上得,得。一会家缥缈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 。她忧思过度,神思恍忽,把面前的梅英错当作王文举。想起王文举“去时节杨柳西风秋日,如今又过了梨花暮雨寒食。”梅香建议她乞神占卜,她说: “则兀那龟儿卦无定准,枉央及;喜蛛儿难凭信,灵鹊儿不诚实,灯花儿何太喜。”作者用唱词描绘倩女病体心绪不宁的情态,形象逼真,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女子由于封建礼教折磨而痛苦 *** 的惨状。

倩体念念不忘王生,满眼尽是王生,以至把来看视她的老夫人也当做王生。王生的离去,抛闪杀她这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 ,“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她不同意母亲为她请医治病,请医生不如王生来到这里。张母有心请王生来以愈女病,倩女体埋怨母亲当初悔婚,“到如今悔后应迟” 。王文举未寄报喜信息,有两件事使她担心:“他得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 。过度的担心而造成的精神痛苦,使她“饥不思食” ,“半人半鬼” ,“千死千休” 。“若肯成就了燕尔新婚,强如吃龙肝凤髓” 。她昏沉入睡,王生得官回来,“觑面仪,比向日相别之际,更有三千丈五陵豪气” 。醒觉后才知是南柯一梦,王生早“难寻难觅” 。她正向梅香夸奖王生有才有艺,得遂风雷,张千送王生书信到。她看了信中有“文举同**一时回家” 之句,一气之下昏倒过去。清醒之后,痛不欲生,“百年情只落得一口长吁气” ,“俺娘把冰绡剪破鸳鸯只,不忍别远送出阳关数里” ,“从此去孤辰限凄凉日,……着床枕鬼病禁持” 。好容易盼来一纸书信,“我则道春心满纸墨淋漓,原来比休书多了个封皮。气得我痛如泪血流难尽,争些魂逐东风吹不回” 。“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梅香呵,我的心事则除是你尽知,望他来表白我真诚意” 。倩女病体因王生“另娶” 而气死过去。

倩女虽然对张母有埋怨,但没有同母亲决裂,这是由她的内向性格决定的。但是保持了与老夫人的母子关系,就难以保持与王文举的夫妻关系。担心忧虑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她的病体已经无法承受这一直担心着的沉重打击,人生希望毁灭了!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满但又不愿与之决裂的青年女子的悲剧! 她的那些一字一血的唱词是对封建礼教的沉痛控诉,哀而动人。

留在家中的肉体在痛苦中毁灭了; 冲出家庭的灵魂却获得了爱情的幸福。倩女灵魂随文举一同上京,文举科考得官后又一同去赴任。回想起抛家弃业的往事,“心坎儿上犹自不惺惺” 。王文举“内才外才相称,一见了不由人不动情,忒志诚,兀的不倾了人性命,引了人魂灵” 。倩魂与王生骑马并行,“暮春天景物撩人兴” ,绿杨红杏,紫燕黄莺,蜂蝶比并,“中间列一道红芳径” ,“旧盟”夫妻,“富贵还乡井” 。倩魂和倩体的精神状态和结局如此之不同,这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先得官后成婚” ,“先成婚后得官” ,两种方案,两种结果。

倩魂毕竟与倩体不同。当张母视她为鬼,王文举也要把她一刀两断时,她敢于“与夫人亲折证” 。一针见血地指出: 逼迫她离乡背井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的生身母亲; 而将倩体“断送了泼残生” 的还是母亲。这就是先得官后成婚造成的严重恶果。张母在倩体与倩魂合而为一的异举面前,与女儿和文举成其好事。这既是倩魂斗争的结果,也是张母悔悟的表现。

《倩女离魂》是郑***根据唐人陈玄祐的***《离魂记》改编而成的。原作的主人公是王宙和倩娘,没有科考得官的情节。郑***继承了原作的浪漫主义手法,把主题提炼为通过“先得官后成婚”或“先成婚后得官”两种方案造成的不同后果揭露门第婚姻、封建礼教的罪恶,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了。《悔婚》、《送别》明显地受了《西厢记》的影响。《魂追》也有“草桥店惊梦”的影子。但是《离魂》这一关键性情节却把《倩女离魂》和《西厢记》区别了开来。倩女的大胆性格虽不及李千金,却超过了崔莺莺。当然这是由崔莺莺所钟情的张生和张倩女所钟情的王文举思想性格不同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倩女离魂》的作者一方面写在家卧病的倩女之身,一方面写追赶文举的倩女之魂,并用优美的曲词表现魂与体的不同情态,生动逼真。

《倩女离魂》的对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倩女、文举和张母的不同性格。剧中曲词,“他调少有俪其美者” (李开先《词谑》) 。如写倩女离魂背着母亲追赶文举,“踏岸沙,步月华” ,“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鸦”,走得她“筋力疲乏” 。经过断桥,秋冰菰蒲,明月芦花,来到江边,听得文举弹琴声,“响珰珰鸣榔板扑鱼虾” ,“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作者用不同曲调表现倩女灵魂和病体的不同情态,维妙维肖,形象逼真。

《倩女离魂》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倩女离魂》主要讲述的是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倩女和文举俩人是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在应试途中来到张家求婚,但是倩女的母亲嫌文举没有取得功名,就没答应。文举没有办法说服他们,只得上京应试。

后来,倩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魄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而且在一起相伴多年。其实,王文举不知道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考上状元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只是顺便去探望岳母的。后来,文举携倩女回到张家,倩女母亲非常惊讶,当大家都在疑虑怎么回事时,倩女的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最后,两个人高兴成婚,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作品赏析

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是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倩女爱的是文举,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和心上人私奔也遂了心愿。二是身体病卧在床,满心都是对文举的思念,也经受了各种折磨。而郑***让离魂与躯体的做法,让故事处理的恰到好处,也很新颖。

个人观后感

看完《倩女离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和《西厢记》很像,都是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结局也都一样,皆大欢喜。但是,《倩女离魂》这部剧,我感觉只有倩女一个人在为爱情努力付出。她爱的是王文举本人,不在乎有无功名。也告诉了我们,为了爱情就要努力追求婚姻自主,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倩女离魂》作者郑***,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它是根据的是唐***《离魂记》改编而成。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部剧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名香天下,声振闺阁”。

郑***与《倩女离魂》

喜剧《倩女离魂》问世以来,它鲜活生动的舞台形象,以及浪漫离奇的情节,受到了当时江南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认可,而郑***的《倩女离魂》则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继承和发展。

《倩女离魂》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其最大特点是双层性。情节结构对于剧本文学来说,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含义,这是舞台艺术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整个元杂剧作品中,郑***《倩女离魂》一剧的情节结构都具有迥然不同的双层性艺术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倩女离魂》剧本在大小***的安排上有着双层性。对于大多数元杂剧来说,大***只有一个,它往往就是剧末的正名,其余的都是小***。小***的存在价值始终指向大***,或者为其产生做准备,或者为其遗留问题作总结。

郑***的《倩女离魂》杂剧则包含两个大小相等、骨肉均匀的中心***,也就是倩女之魂对书生王文举的紧紧追随和倩女之体在家所受相思之苦。二者是一种对比映衬、相互彰显、相互强化的关系。

《倩女离魂》第二折中“魂”的随情而动,深刻揭示出倩女之体在封建礼教禁锢下所承受的精神痛苦。而第三折中“体”的卧病不起,又形象凸现出倩女之魂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求。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弱化到小***之列,都无法体现剧作家的创作主旨。

《倩女离魂》对***的组织方法,类似***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不但明显地增强了剧情凸凹感与表现力,而且使剧情的叙事容量大大增强的同时,又保证了各个***清晰流畅有条不紊地发展。

其次,《倩女离魂》剧本在时空关系的组织上也有着双层性。杂剧受剧本四折一楔子体制的限制,最能体现元杂剧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的就是时空关系的组织。

纵观元代所有杂剧,都是以时间率领空间,空间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点”,它完全被时间所“统帅”,它们之间的区别仅限于怎样“统帅”,以哪种方式“统帅”。

对于绝大部分元杂剧而言,基本上都***用了“异时异地”的手法组织时空关系,也就是一个时间点统帅一个空间,按照时间自然流程的先后顺序,结构成完整情节。

这种变现方法反映到剧本体制上,具体表现为折与折之间、同一折内的各个***之间有明显时间先后顺序,也就是排在前面的***发生时间比排在后面的早。

《倩女离魂》作者省去了魂体分离的过程,直接呈现了分离后的结果。王文举赴京途中的第二折与倩女家中的第三折,显然,它们都是紧接折柳亭别后的***,在时间上不可能存在先后顺序。

《倩女离魂》突出成就体现在因果关系设置的双层性。在元杂剧中,剧中的前后***之间有着明确因果关系,前一折是后一折的因,后一折是前一折的果的同时,又是后后一折的因,由此环环相扣,组成一个逻辑严谨的因果关系链,拿起它们中的任何一环,便可掂起整个剧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由因果关系的设置也能看出剧目情节结构的艺术特点。

大部分元杂剧都只有一条因果关系链,而《倩女离魂》,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二折魂的紧追慢赶与第三折体的疾病相缠,都直接源于第一折中男主角王文举的辞别进京。

这中间由于作者省去了倩女魂体分离的过程,直接呈现的是分离后的结果,剧情也相应地在同一时间内的两个空间上相对独立展开,而且各个空间上发生的***几乎没有因果关系的瓜葛。因此,《倩女离魂》的剧情是由共首共尾的两条因果关系链组成的。

一条因果链条,虽然容易使剧情线索一目了然,情节发展迅速明畅,但多多少少有单调平面之感,难以满足高水平观众精微繁复的审美需求。

《倩女离魂》所设置的共首共尾的两条因果链,则不但保持了剧情的发展“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的紧凑性与迅时性,而且又使其不失摇曳多姿、跌宕起伏的丰富立体感。可以说《倩女离魂》在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中找到了一个“雅俗共赏”的平衡点。

《倩女离魂》这一“双层性”艺术特征,其背后支撑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并对后世的昆曲等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活跃于元代后期著名杂剧作家郑***的代表作《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显示出与元前期优秀爱情剧《西厢记》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其对后世京剧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活跃于元代后期著名杂剧作家郑***的代表作《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显示出与元前期优秀爱情剧《西厢记》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虽然,《倩女离魂》和《西厢记》两部剧作最终都纳入“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范畴,但在反对封建礼教和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同情和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生活幸福的主题思想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从主要矛盾来看,两部剧作都描写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出于真情实感的爱情,遭遇封建礼教的禁锢和“门当户对”婚姻观念阻挠的痛苦,作者都以同情和赞扬的态度叙写了主人公敢于追求、大胆反抗的勇气。只不过《西厢记》中崔莺莺所面对的阻力是多方面的,而《倩女离魂》中张倩女所遭遇的阻碍主要是门第观念。

此外,《倩女离魂》部分情节对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描写也继承了《西厢记》。最典型的是崔莺莺“长亭送别”张生,张倩女折柳亭送别王文举,及其魂魄月夜追赶王生的情节,作者都通过女主角的唱词,刻画出她们痛苦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既表现她们深挚相爱、难舍难分别离之情的痛苦,也流露出她们对爱情生活前景共同担忧。

就崔莺莺与倩女对传统礼教的叛逆精神而言,后者也明显继承了前者。同时,倩女的反叛表现得更为果敢、坚决,这又是对崔莺莺形象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从《西厢记》到《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戏剧矛盾、人物形象等方面,后者明显继承了前者。但是,作者并不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是就《西厢记》的艺术手法方面作了新的发展与开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西厢记》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只有第四本第四折“草桥惊梦”的情节显示出极为有限的浪漫主义的尝试。

《西厢记》描写张生与崔莺莺长亭分别之后的当晚,张生梦见崔莺莺夜半私奔而来,从而塑造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从消极等待变为积极掌握幸福主动权的崔莺莺形象。但这仅仅只是张生梦境中的崔莺莺,不可能更进一步地表现出崔莺莺对自身命运的抗争,因此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尝试。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倩女离魂》中看到这一浪漫主义尝试对后人的重大启示。

《倩女离魂》正是在《西厢记》“惊梦”的影响下,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把《西厢记》长亭送别之后崔莺莺一味消极等待的情节改用魂游与卧病的两种情境来写,把消极的等待与主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把现实与理想结合在了一起。

郑***在《倩女离魂》中巧妙构思了两种情境,从不同角度展示封建时代青年女子在礼教压抑下精神的痛苦。作品第二折集中写生活在幻想天国里的倩女之魂,她代表了青年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它以灵魂离体这一闪烁着浪漫主义光彩的奇妙构思,塑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倩女形象。

《倩女离魂》女主角倩女在“离魂”的状态下,倩女可以不受现实中任何束缚、大胆冲破礼教观念等一切阻碍,与心上人私奔。这是封建时代丧失婚恋自由的青年男女渴求爱情幸福理想之光的灿烂放射。

《倩女离魂》第三折叙写现实生活中的倩女由于身受礼教的重重禁锢而丧失追求幸福的主动权,只能卧病在床,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忍受离愁别恨的煎熬。

因此,《倩女离魂》在继承《西厢记》现实主义成就的基础上,大胆***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了《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且把主要形象的反抗性格刻画得更加鲜明,也使戏剧情节更具新奇动人的魅力。

《倩女离魂》在几个重要方面对《西厢记》有所继承、发展,使它成为元代后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剧作。

三十三重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五百五十债,情债最难偿。 求出处.

郑***,“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倩女离魂》里的男主角王文举和女主角张倩女本是指腹为婚,只是王文举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倩女的母亲想悔婚,又不好明说,就让他们先以兄妹相称,并要求王文举去京城赶考,取得功名后再来求亲,这一招《西厢记》里的老太太也使过。

或许母亲只是在为女儿计深远,但倩女不领情,一想只想追求完美的爱情。王文举离开之后,倩女相思成疾,魂魄便离开躯体,追上王文举,陪着他一同赴京赶考,王文举浑然不知,还以为是大活人呢。倩女的躯体留在家,迷迷糊糊的,死又死不透,活又活不过来,急得父母直掉眼泪。

后来王文举状元及第,三年后带着妻子衣锦还乡,倩女的魂魄回到家中和躯体合二为一。至此母亲大人也不再反对,随后杀猪宰羊,大摆筵席,为他们俩成亲。

《倩女离魂》是一部爱情剧,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该剧想象大胆,构思巧妙,通过女主角灵魂一旦出窍,便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美好生活,但现实的生活中,真实的躯体却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

元杂剧四大悲剧?中国四大喜剧?和四大爱情剧是哪些?

出处:

元代郑***《倩女离魂》“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

倩女离魂,本是成语,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自唐·陈玄祐****** 《离魂记》中的倩娘把反抗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元郑***据以改编为 《迷青琐倩女离魂》,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扩展资料:

书目提要

《迷青琐倩女离魂》,简称《倩女离魂》。《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倩女离魂》是郑德辉的代表作,人们通常把它和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称为元曲四大爱情戏。

它的情节比较简单。剧写书生王文举幼时父母给他与张倩女订下终身,但后来倩女母亲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迫使文举赴考。王文举启程后,张倩女灵魂与躯壳脱离,身躯卧病在床,灵魂却赶上王文举与之同居。王文举一举中第,带倩女的灵魂回来,倩女的灵魂、身躯合而为一,皆大欢喜。

倩女魂追王文举的行动告诉我们,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叛逆精神。曲词艳美动人,情节简单离奇,抒情写景,以景寄情,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元杂剧中当属第一流作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倩女离魂》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艺术,戏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就是四大喜剧:分别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关马上》、郑***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扩展资料: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