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辞害文,以辞取人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30 0
  1. 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2. 以........ 例:以攻为守 以进为退 以己度人 以德报怨
  3. 害组词有哪些词语
  4. 《孟子》卷9万章章句上诗解4辞以达意孝养天下
  5. 人们经常说写诗的时候“以辞害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6. 以文害意的意思和出典
  7.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小题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小题2:与品德高尚的人(或优秀人物)为友。(1分)可上溯历史,以古人为知音。(1分)不仅要诵读古人的诗书,还要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1分)

以辞害文,以辞取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题1:

试题分析:选段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因此选段一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以意逆志。

选段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知人论世”,现在“知人论世”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因此选段二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小题2:

试题分析: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因此孟子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或优秀人物)为友。

点评: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冠补履

以白诋青

以白为黑

以半击倍

以暴易暴

以暴易乱

以备不虞

以备万一

以冰致蝇

以博一粲

以不变应万变

以诚相见

以词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取人

以此类推

以刺世事

以长攻短

以大恶细

以大欺小

以蛋碰石

以党举官

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以德服人

以德追祸

以敌借敌

以点带面

以毒攻毒

以讹传讹

以恶报恶

以耳代目

以耳为目

以不济可

以法为教

以防不测

以防万一

以防未然

以丰补歉

以风风人

以附骥尾

以戈舂米

以戈舂黍

以公灭私

以功补过

以功覆过

以功赎罪

以攻为守

以宫笑角

以古方今

以古非今

以古为鉴

以古为镜

以古喻今

以古制今

以骨去蚁

以瞽引瞽

以寡敌众

以观后效

以筦窥天

以管窥豹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以规为瑱

以荷析薪

以黑为白

以华治华

以患为利

以毁为罚

以火救火

以火去蛾

以火止沸

以疾掩迟

以己度人

以己律人

以己养养鸟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计代战

以***乱真

以煎止燔

以简驭繁

以简御繁

以剑补履

以胶投漆

以讦为直

以介眉寿

以进为退

以近知远

以儆效尤

以酒浇愁

以酒解酲

以酒解醒

以绝后患

以解倒悬

以渴服马

以口问心

以快先睹

以快言论

以宽服民

以匡不逮

以劳击逸

以老卖老

以乐慆忧

以泪洗面

以类相从

以狸饵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貍至鼠

以蠡测海

以蠡挹海

以礼悔祸

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

以利累形

以邻为壑

以聋辨声

以鹿为马

以卵敌石

以卵击石

以卵就石

以卵投石

以乱易暴

以吕易嬴

以盲辨色

以***马

以貌取人

以名取士

以沫相濡

以谋为本

以溺自照

以偏盖全

以偏概全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强凌弱

以强欺弱

以强胜弱

以勤补拙

以求一逞

以屈求伸

以权达变

***

以筌为鱼

以人废言

以人为鉴

以人为镜

以人择官

以仁为本

以忍为阍

以日继夜

以日为年

以日为岁

以容取人

以柔克刚

以柔制刚

以肉啖虎

以肉驱蝇

以肉去蚁

以肉喂虎

以肉餧虎

以弱毙强

以弱胜强

以弱示强

以弱为弱

以弱制强

以色从人

以色事人

以杀去杀

以杀止杀

以少胜多

以身报国

以身试法

以身试祸

以身试险

以身许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职

以身作则

以慎为键

以升量石

以石投卵

以石投水

以实为虚

以势压人

以是为恨

以手加额

以手加颡

以手叩额

以守为攻

以售其伎

以售其奸

以售其术

以书为御

以枢应环

以叔援嫂

以疏间亲

以鼠为璞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水投石

以水投水

以水洗水

以水洗血

以顺诛逆

以私废公

以私害公

以死济之

以死继之

以索续组

以汤沃沸

以汤沃雪

以汤止沸

以螳当车

以桃代李

以天下为己任

以莛叩钟

以莛扣钟

以莛撞钟

以退为进

以往鉴来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以微知着

以微知著

以为后图

以为口实

以伪谤真

以伪乱真

以文害辞

以文会友

以文乱法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郄视文

以小见大

以心传心

以心问心

以刑去刑

以刑止刑

以刑致刑

以虚带实

以虚为实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以学愈愚

以血偿血

以血还血

以血洗血

以牙还牙

以咽废飧

以言举人

以言取人

以言为讳

以言徇物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羊易牛

以养伤身

以噎废飡

以噎废餐

以夜继朝

以夜继日

以夜继昼

以夜续昼

以一持万

以一当百

以一当十

以一奉百

以一击十

以一儆百

以一警百

以一篑障江河

以一驭万

以一知万

以夷伐夷

以夷攻夷

以夷制夷

以夷治夷

以疑决疑

以义断恩

以义割恩

以义灭身

以义为利

以杙为楹

以佚待劳

以逸待劳

以逸击劳

以逸制劳

以意逆志

以意为之

以镒称铢

以蚓投鱼

以迂为直

以鱼驱蝇

以虞待不虞

以羽扣钟

以玉抵鹊

以玉抵乌

以誉进能

以誉为赏

以怨报德

以约驭博

以责后效

以泽量尸

以战去战

以战去战,以杀去杀

以战养战

以彰报施

以正视听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抱怨

以指测河

以指挠沸

以终天年

以踵解结

以众暴寡

以众暴寡,以强凌弱

以众击寡

以昼卜夜

以珠弹雀

以铢称镒

以铢程镒

以壮观瞻

以锥飡壸

以锥餐壶

以锥刺地

以资切磋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紫乱朱

以紫为朱

以眦睚

邦以民为本

饱以老拳

卑以自牧

兵以诈立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以词害意

不以辞害志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以介怀

不以人废言

不以为耻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以为奇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超以象外

出以公心

大以成大,小以成小

啖以甘言

啖以重利

导以取保

德以抱怨

掉以轻心

铎以声自悔

讹以传讹

讹以滋讹

方以类聚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浮以大白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何以家为

积以为常

***以辞色

俭以养德

俭以养廉

讦以为直

仅以身免

井以甘竭

堪以告慰

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宽以待人

乐以忘忧

乐以道和

利以平民

聊以解嘲

聊以塞命

聊以塞责

聊以慰藉

聊以自况

聊以

聊以自娱

聊以卒岁

蒙以养正

邈以山河

民以食为本

民以食为天

谬以千里

母以子贵

难以理喻

难以逆料

难以启齿

难以挽回

难以忘怀

难以为继

难以为情

难以为颜

难以预料

难以置信

欺以其方

谦以下士

勤以立身

人以群分

日以继夜

日以为常

率以为常

山以凌尺故能高

山以小陁而大崩

善以为宝

慎以行师

诗以道志

诗以言志

事以密成

适以相成

誓以皦日

数以万计

文以载道

卧以治之

无以复加

无以塞责

无以自解

无以自遣

无以自容

物以类聚

物以群分

物以希为贵

物以稀为贵

习以成风

习以成俗

习以成性

习以为常

袭以成俗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晓以大义

晓以利害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信以为本

信以为真

羞以牛后

勖以大义

学以致用

薰以香自焚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言以足志

遥以心照

夜以继日

夜以继昼

夜以接日

夜以续日

一以当百

一以当千

一以当十

一以贯之

义以断恩

逸以待劳

引以为耻

引以为憾

引以为戒

引以为乐

引以为荣

引以自豪

有以教我

有以善处

喻以利害

政以贿成

知以藏往

智以利昏

自以为得计

自以为计

自以为然

自以为是

坐以待毙

坐以待旦

坐以待亡

爱人以德

剥床以肤

不可以道里计

不随以止

残民以逞

乘虚以入

从一以终

嗤之以鼻

持之以恒

大车以载

度己以绳

道路以目

断事以理

啖之以利

动之以情

谔谔以昌

傅纳以言

刮地以去

攻玉以石

衮衣以归

膏烛以明自煎

怀远以德

好整以暇

竭诚以待

降格以求

俭可以养廉

俭可以助廉

进可以攻,据可以守

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计日以待

计日以期

计日以俟

戒奢以俭

尽室以行

赍志以没

赍志以殁

继之以死

慨当以慷

夸毗以求

降人以心

良有以也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摩厉以须

摩厉以需

摩砺以须

磨厉以须

磨砺以须

梦寐以求

昧死以闻

全力以赴

期期以为不可

欺人以方

翘首以待

人何以堪

日亲以察

如原以偿

如愿以偿

扫地以尽

扫径以待

率马以骥

扫榻以待

扫榻以迎

使民以时

拭目以待

拭目以观

拭目以俟

授人以柄

什袭以藏

绳之以法

望屋以食

为之以歙,应之以张

析骸以爨

相见以诚

虚己以听

相濡以沫

相濡以泽

虚位以待

相呴以湿

相喣以沫

虚席以待

许友以死

虚左以待

严陈以待

严阵以待

长此以往

易口以食

引领以望

迎刃以解

引首以望

有生以来

一言以蔽

一言以蔽之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喻之以理

治兵以信

枕戈以待

责己以周,待人以约

自刽以下

自郐以下

凿坏以遁

责人以详,待己以廉

孜孜以求

爱之必以其道

不知所以

非学无以广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天子以令天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征四方

拟人必以其伦

强不知以为知

挈泰山以超江河

忘乎所以

忘其所以

学不可以已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知其所以然

腐木不可以为柱

君子爱人以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虽多亦奚以为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夏虫不可以语冰

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昆山之下,以玉抵鸟

良工不示人以朴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胫大于股者难以步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以........ 例:以攻为守 以进为退 以己度人 以德报怨

这种问题经常看到:写诗词时遇到平仄和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

前言

以词害意的意思有两个: 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1、以词害意有时写作以辞害意,来自于成语“以辞害志”,《文心雕龙·夸饰》引用了《孟子·万章上》的一段话:

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2、网友常常说的“以词害意”是指为了符合平仄格律而影响到诗词的质量。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类似争论,在老街自己的文章评论里也常常看到类似的争论。表面上是表达了一种不想“以词害意”的追求,但是实际上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大多是因为“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却没有什么办法。

老街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当然我是一家之言,自然有些偏颇。欢迎朋友们以批评的态度看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这是两个问题,第一平仄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第二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一、 平仄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学诗的朋友都知道,诗分格律诗(近体诗)和非格律诗(古体诗)。

1、古体诗

非格律诗(古体诗)本来就不讲究平仄,没有平仄的束缚,怎么会有“以辞害意”说法呢?

2、近体诗

格律诗(近体诗)当然讲究平仄,如果平仄不对,就不是格律诗了,如果对仗、黏连也不严谨,也不能算是标准的格律诗。今天的人在写出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不能算是严格的七律

这些失对、失黏、平仄不合的诗只能说是古体诗,既然是古体诗,自然跟“以词害意”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第一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人问“平仄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那么答案是,您想多了。

二、 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第二个问题,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其实也不存在。首先格律诗包括对于押韵的严格要求,这里把韵脚和格律分开讲,更加清楚一些。

1、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

格律诗首句可以押邻韵,其他的韵脚必须是一个韵部。另外格律诗必须是平声。***如您写的新韵格律诗,难度就小多了,但是也要求必须是同一个韵部。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也同样不存在“以词害意”的问题。

古人作格律诗,无论多少句,也严格遵守一韵到底的规则。例如白居易这首长达100韵、1000字的排律《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通篇押韵上平四支: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

不饮长如醉,加餐亦似饥。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2、古体诗的押韵

上面讲了,不按照格律诗来押韵,就当作古体诗好了。

古体诗可以押邻韵,和押新韵一样没有什么难度,但是韵脚要注意平仄相同,否则也达不到古体诗根本要求。如果押邻韵也觉得有难度,那么押新韵也可以,新韵几乎就是普通话。现在推广的《中华通韵》只有十八的韵部,小学生学了拼音就可以熟练使用了。

所以古体诗的押韵根本没有障碍,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以词害意”。

3、不押韵的情况

如果您作诗无论新韵、古韵都不押韵,或者平仄韵混押,那就不是旧诗了,那是新诗。新诗更加自由,什么梨花体、白云体、羊羔体........

三、为什么有人会提出“以词害意”?

刚才说了,在诗词创作中,“以词害意”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那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我以为有两种人:

1、初学作诗的人

刚开始学诗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对于格律诗和古体诗认识不清楚,以为古诗一定是格律诗,不讲究格律平仄的就不是旧诗,所以会有这种误解。

2、要改变格律诗的人

常常有喜欢创新的人,要改变格律诗的规则。这些人学习诗词时,刚刚入门不久,对于近体诗的格律认为太禁锢,所以会提出不应该“以词害意”的说法。

结语

上面说了,无论是平仄还是对仗、押韵等严苛的规则,都不会让创作者“以词害意”。唯一的理解是,您明明写的不是格律诗,还非要说自己写的是格律诗,那是不讲理,不要拿“以词害意”来当作挡箭牌。

所以再重复一遍,题主的两个问题其实都不存在,平仄和韵脚出现问题,就不是格律诗了。既然不是格律诗,就是古体诗,也就不讲究什么格律。如果连押韵都做不到,那就是新的自由诗。大可以自由自在地写诗,随心所欲,怎么还会“以词害意”呢?

如果一定要作一首律诗或者填一首词,当然要学会适应带着镣铐跳舞,跳不好就不要用“以词害意”来推脱。说到底还是功力不够,和老街一样继续学习吧。通过多读多学多练,掌握各种诗体随意选用,自然不会有“以词害意”这种感叹了。

@老街味道

10分钟说清楚最基础的诗词入门知识 绝句要这样押韵才是正确的

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格律诗,什么是新格律派?

七绝与七律有哪些区别?

什么叫平水韵?作诗一定要用平水韵吗?

害组词有哪些词语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冠补履 以管窥豹 以管窥天 以筦窥天 以古制今 以卵敌石 以狸饵鼠 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 以白诋青 以半击倍 以白为黑 以暴易暴 以冰致蝇 以公灭私 以骨去蚁 以古为鉴 以古为镜 以攻为守 以规为瑱 以宫笑角 以瞽引瞽 以古喻今 以胶投漆 以叔援嫂 以杀止杀 以噎废餐 以噎废飡 以夷伐夷 以义割恩 以辞害意 以词害意 以此类推 以辞取人 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以点带面 以德服人 以毒攻毒 以党举官 以大恶细 以德追祸 以恶报恶 以讹传讹 以耳代目 以耳为目 以防不测 以丰补歉 以不济可 以法为教 以防万一 以功补过 以戈舂黍 以古非今 以古方今 以观后效 以火救火 以火去蛾 以黑为白 以毁为罚 以煎止燔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渴服马 以口问心 以快先睹 以荷析薪 以火止沸 以己度人 以计代战 以绝后患 以酒解酲 以***乱真 以儆效尤 以简驭繁 以简御繁 以卵击石 以利累形 以老卖老 以卵投石 以邻为壑 以鹿为马 以类相从 以蠡测海 以售其奸 以杀去杀 以微知著 以微知着 以心传心 以狸至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至鼠 以貌取人 以***马 以沫相濡 以偏概全 以勤补拙 以权达变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强凌弱 *** 以屈求伸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强胜弱 以筌为鱼 以求一逞 以肉啖虎 以人废言 以日继夜 以柔克刚 以容取人 以肉驱蝇 以肉去蚁 以肉餧虎 以弱胜强 以忍为阍 以肉喂虎 以人为镜 以人为鉴 以日为年 以人择官 以柔制刚 以弱制强 以身报国 以私废公 以私害公 以手加额 以疏间亲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升量石 以身试法 以身试险 以石投卵 以石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石 以守为攻 以慎为键 以书为御 以身许国 以身殉国 以水洗血 以身殉职 以索续组 以身作则 以螳当车 以桃代李 以莛叩钟 以莛扣钟 以汤沃沸 以退为进 以汤沃雪 以天下为己任 以汤止沸 以莛撞钟 以文害辞 以为后图 以文会友 以往鉴来 以文乱法 以伪乱真 以小见大 以刑去刑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郄视文 以心问心 以血洗血 以学愈愚 以刑止刑 以刑致刑 以怨报德 以一持万 以镒称铢 以义断恩 以逸待劳 以佚待劳 以玉抵鹊 以一当十 以玉抵乌 以一奉百 以夷攻夷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以一警百 以一儆百 以逸击劳 以誉进能 以言举人 以夜继日 以疑决疑 以夜继朝 以夜继昼 以意逆志 以言取人 以鱼驱蝇 以养伤身 以蚓投鱼 以言为讳 以誉为赏 以意为之 以言徇物 以夜续昼 以羊易牛 以一知万 以夷制夷 以夷治夷 以众暴寡 以直报怨 以直抱怨 以锥刺地 以指测河 以锥餐壶 以锥飡壸 以铢称镒 以铢程镒 以泽量尸 以紫乱朱 以指挠沸 以战去战 以终天年 以珠弹雀 以紫为朱 以战养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孟子》卷9万章章句上诗解4辞以达意孝养天下

害组词有:害羞、害喜、戕害、要害、祸害、利害、损害、妨害、霜害、公害、受害、虫害、贻害、毒害、冻害、害处、病害、坑害、暗害、害病、遇害等。

一、害羞 [ hài xiū ]?

因胆怯、怕生或做错了事怕人嗤笑而心中不安;怕难为情。

引证释义: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一折:“如今这***,关着铺门,象什么模样!便好道一日不害羞,三日吃饱饭,我们靠手艺的买卖,怎害得许多羞?”

二、害喜?[ hài xǐ ]?

因怀孕而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有的地区说害口。

三、戕害 [ qiāng hài ]?

严重损害;伤害。

引证释义:清·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今既攻占城池,戕害文武,逆情显著,中外咸闻,非惟难许通商,自当以威服叛。”

人们经常说写诗的时候“以辞害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孟 子》卷 9万章 章句 上 诗解 4 辞以达意 孝 养天下

题文诗:

孟子 之 曰 : 尧老舜摄 . 尧典 有 曰 : 二十八载 ,

尧 乃徂落 , 天下 百姓 , 如丧考妣 , 三年四海 ,

遏密八音 . 孔子 有 曰 : 天无二日 , 民无二王 .

舜为天子 , 又帅天下 , 诸侯为尧 , 三年 之 丧 ,

是二天子 . 咸丘蒙曰 : 舜不臣尧 , 既得闻命 .

诗 经有 云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舜为天子 , 敢问瞽瞍 , 非臣如何 ?

曰是诗也 , 非是之谓 ; 劳于王事 , 而 舜 不得 ,

养父母也 . 曰此 者也, 莫非王事 , 我独贤劳 .

说诗不以 , 文害辞不 , 以辞害志 . 以意逆志 ,

是为得之 . 文以表情,辞以达意. 如以 其 辞 ,

云汉诗曰 : 周余黎民 , 靡有孑遗 . 信斯言也 ,

周无遗民 . 孝子之至 , 莫大尊亲 ; 尊亲之至 ,

其 莫大乎 , 以天下养 . 为天子父 , 尊之至也 ;

以天下养 , 养之至也 . 诗 经有 曰 : 永言孝思 ,

孝思维则 . 此之谓也 . 尚 书 有 曰 : 祗见瞽瞍 ,

夔夔齐栗 , 瞽瞍允若 . 是为父 而, 不得而子 . ?

原文 ? 咸丘蒙1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2。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3!’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4:‘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5,百姓如丧考妣6,三年,四海遏密八音7。’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译文

咸丘蒙问道:“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够把他当臣子,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子。’舜面朝南方站在天子位置,帝尧率领诸侯面向北方去朝拜他,舜的父亲瞽瞍也面向北方去朝拜他。舜看见了瞽瞍,容貌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真岌岌可危呀!’不晓得这话可不可信?”

孟子答道:“不。这不是君子的话,而是齐东野人的话。不过是尧老了时,让舜摄政罢了。《尧典》上说过:‘过了二十八年,放勋才逝世。群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天下一切音乐都停止。’孔子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天子。’***若舜已在尧死前做了天子,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便是两个天子并列了。”?

注释?(1)咸丘蒙:孟子***。(2)有蹙:“有”无实义;蹙,音cù,不安的样子。?(3)天下殆哉,岌岌乎:为“天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4)《尧典》曰:以下所引数句实为今《尚书·舜典》文。(5)放勋乃徂落:放勋,尧的名;徂(cú)落,死。(6)考妣:父母。(7)四海遏密八音:遏,止;密,同“谧”,安静;八音,指八种质料——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所做的乐器。

原文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2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3,不以辞害志。以意逆4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5’。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6:‘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7。’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 ?

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这事我已经受教了。《诗经》说过:‘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四境之内,无不是天子的臣民。’舜既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北山》这首诗,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而是说作者勤劳国事以致不能够奉养父母。他说:‘这些事没一件不是天子之事啊,为什么就我一人这么辛劳呢?’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字面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过,‘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存留’。相信了这一句话,便是周朝没有留下一个人了。孝子行为的极致,没有什么超过尊敬双亲的;尊敬双亲的极致,没有什么超过以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做了天子的父亲,可说是尊贵到极致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说是奉养的极致了。?《诗经》又说:‘永远地讲究孝道,孝道便是准则。’也正是这个意思。《书经》又说:‘舜小心恭敬来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于是也真的恭顺了。’这难道是‘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子’吗?”?

注释?(1)《诗》云: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北山》。(2)贤劳:多劳。?(3)以文害辞:文,字;辞,词句,语句。(4)逆:揣测。(5)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见《诗经·大雅·云汉》;黎民,即老百姓。(6)《诗》曰:诗句引自《诗经·大雅·下武》。(7)“祗载”至“允若”:当为《尚书》逸篇中文;祗,音zhī,敬;载,事;夔(kuí)夔齐(同“斋”)栗,恭敬谨慎的样子;允,信,真的;若,顺。

以文害意的意思和出典

中国的诗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呕心沥血的付出。才使得中国诗,能屹立在世界文化的巅峰。

但有些国人,不肯学,也不愿付出时间、精力,沉下心来继承诗文化的精华。却要装文化,装懂诗。只好挑出各种所谓的"毛病",甚至断章取义名家的言论。来给自己的无知找理由,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更有甚者,某天心血来潮。凭一点小聪明,写出四句二十八字,貌似有点押韵的东西。往社交媒体上一放,美其名曰"七绝"一首。引来亲朋好友,各种点赞、才子之声不绝于耳。立马自豪感油然而生,然后天天没事就憋"诗",找存在感。哈哈!是不是被我说中了?你,我说的就是你。

那么,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聊。

陶渊明、李白不写格律诗

陶公确实不写格律诗,但李白写,李太白的诗作确实以古风居多。李白存诗九百多首,只得一百首不到的律诗,加上一些绝句,李白的格律诗也就诗一百多首

来劲了吧。别急听我讲完。陶公、李白之所以不写格律诗。那是因为,陶公根本不知格律诗为何物。李白少写格律诗,那时因为,格律诗是宋之问等人定型的。有格律诗概念的时候,李白作诗风格已成。格律诗发展、定型在盛唐时期。

拿杜甫来举例会更加清晰,宋之问定型了格律诗,杜甫把格律诗发扬光大。杜甫比李白小11岁,李杜二人第一次见面在公元744年。那时候杜甫33岁,李白44岁。公元744年的时候,杜甫也不怎么写格律诗,因为那时候格律诗的概念刚刚成型,还没被推广。李白卒于762年。也就是说,其实在李白50多岁格律诗才流行。你觉得那时候,李白还能写得了几首格律诗?

有的人还会说,自古以来,一共才得那么几位算得上伟大诗人的。陶李就位列其中,他们不写格律诗,一样能称伟大,那我为何要学格律诗,我写古风也一样。

首先,唐人以格律诗取代古风,是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在进步。格律诗从韵律上超过古风不知多少。唯一不足就是更难了。

其次,三千年诗文化,也只得一个陶公、一个李白。我相信,如果他们出生在格律诗的年代,他们不写古风,写格律,一样能成为伟大诗人。真正的伟大,不会因为几个平仄而改变。杜甫不是吗?退一万步讲,你能比陶李?魏晋南北朝加隋,又有几个写古风的,能与杜甫,东坡的格律相比呢?这根本不是格律与古风的问题,而是写诗人的问。所以,陶公、李白说,你们不写格律诗,别让我们躺枪,我们不背锅。求放过。

以词害意

这句话是我最烦听到的。你摸着你的胸口,问问自己你会格律吗?如果你不会,你凭什么这么说。如果你会,那么好吧,不要平仄,不写格律,你写古风能做出什么样的大作呢?如果是否定的,没有别的原因,你自己学艺不精

如果你真会格律,你能写出超高意境的诗,没有人会因为你一两处出律,来指责你。其实,大多数凡夫俗子,写那四行二十八字,或是八行五十六字。能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就不错了,还提什么多高的意境。你真会格律,作诗之时碰到一点问题,通过琢磨炼字也是可以解决的。

大部分人说以词害意,都是《红楼梦》里香菱学诗那回看来的。但是我想说,你们都是断章取义。先看原文: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们认为,黛玉教香菱学诗,是教她写古风吗?她教的是格律诗。黛玉想表达的意思,不是叫香菱别学格律,去学古风。她表达的是:"你学好格律,到你作诗时,真想到奇的,可以不去在乎那一句两句的平仄。"再看原文: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你们所谓的"以词害意",与黛玉说的可是一样?再看后面给香菱推荐的诗,都是些什么,仔细看。所以,黛玉也不背这锅。

好诗已被唐人作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但是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人什么最在行?考试万人闯独木桥,高考是改变人生最好的机会。所以全国人民对高考的热情,自是不用说。

为了高考,从个人到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都全力以赴,国人考试的能力真的是最强的。我为什么要说高考呢?

因为唐朝高考就要考格律诗,而且格律诗是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唐人比我们作诗有天赋,而是比我们更用心学习作诗。试想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学诗,高考格律诗写作占个100分。我认为最多50年,我们的下一代,写诗能力就可以跟唐人一较高下了。又有谁敢说,不出他几个"李白、杜甫"呢?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要把格律诗说的有那么重要。而是从侧面来说明不是唐人把诗写完了,而是他们把诗,放到了学习的第一位。

学习格律诗难吗?

学习格律诗一点都不难。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底子,你已经会古风了,学习格律诗入门最多半个月。然后你练习写三、五十首格律诗,基本你就会了。

如果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光学诗词格律,也不用多久一个月也格律入门了。但是立意,炼字,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没有捷径可走。

结束语

"人无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会没人笑话你。写得不好也没人笑话你。不会又不肯学就不太好。多看,多问,多思考。格律诗不是供水猛兽,反而其乐无穷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我相信很快你就能体会到格律诗带来的乐趣。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此语出自《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句话的理解在史上也存在不同理解,钱钟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有过专门的论述。他的理解是读诗要分清楚文词的虚实,不能被诗句表面的意思所误导,而要理解诗意的真正内含。人们常说的“不要‘以文害意’”指不要断章取意,不要被文词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解释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

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对“意”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意”是指读诗人的意,如汉代赵岐注《孟子》中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四书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们都强调读诗人必须全面地领会诗篇之含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方可得作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诗缘起》中说:“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辞也.‘莫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养亲而已.”吴淇的解释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比较科学的.按他这样理解,则“以意逆志”确是一个客观地分析诗歌的好方法.不过,孟子的本意可能还是以己意去逆诗人之志.这可以从他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看出来.在《梁惠王》《公孙丑》等篇中他对《诗经》中《公刘》、《绵》、《灵台》、《鸱鸮》、《閟宫》等篇的解释中,都明显地表现了以己意去求诗人之志的特点.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对《北山》的理解一样,那就可以和诗篇客观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见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那就会歪曲诗的本意,就像孟子对《公刘》等篇的解释一样.因此,要正确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义,应当把历史上两种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学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