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翻译_故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29 0
  1.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是什么意思?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里?
  3. 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是什么意思
  4. 尽心上第九章原文及翻译
  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 全文句子的意思,快点。。

意思是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全文: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翻译_故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

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是什么意思?

解释: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出自战国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里?

尊重规律乐于***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原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翻译:尊重规律乐于***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出处与内容简介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孟子》一书七篇,由孟子及其***(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是什么意思

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原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尊重规律乐于***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句子出处简介及赏析

出处: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赏析: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尽心上第九章原文及翻译

中国古代有一种人,叫做“士”。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恒产而有恒心。不论处怎样境地,有风骨、有信义、有气节,有始终。精神贵族,是为士。”

《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第九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如何游说。别人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宋勾践说:“要怎样才可以悠然自得呢。”

答道:“崇尚德,迷恋义,就可以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不得志时不失掉义,得志之时不离开道。不得志时不失掉义,所以能够葆有本性;得志之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恩泽普施于百姓;不得志,修养个人品德而表现于世间。不得志时,便独善其身;得志之时,便兼善天下。”

古诗文的翻译注意事项:

1、保留原意。古诗文通常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而这些都需要在翻译中得到体现。因此,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意,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让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比如,要注意主谓宾的搭配、句式的结构、用词的准确性和文***等问题。

3、保持文化特色。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这些文化特色,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比如,要注意历史人物、典故、传统意象等文化元素的翻译和处理。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 全文句子的意思,快点。。

正确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摘自:先秦·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原句: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赏析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篇。原文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穷,此处指未得志,未出仕;达,此处指得志,出仕。

这句话代表了孟子对待人生穷达的主要观点。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谓穷达,关键在于精神、节操(德),而非物质和名位。因此应做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应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达则兼济,穷则自修”。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穷达境遇中厉练自己,增益德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应该翻译成不得志的人,应该在困境中磨练自己;得志的人,应该胸怀天下,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