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29 0
  1.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2.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3.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4.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5.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孔子为何不赞成陶俑殉葬?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是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含义孔子从“仁爱”理念出发,抨击模拟殉葬的“不仁”之举。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2、原文节选: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作者:山色归读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一般认为是孔子说的。所谓“俑”是指中国古代丧葬中用来陪葬的偶人。

作为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在东周墓中逐渐***用,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其”是一个语气助词,用来表示揣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通常理解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我们现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孔圣人一生践行谨言慎行、三缄其口,并且他还多次教诲自己的***“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话要文雅、有文***,否则流传不会久远)。

这种直白、气急败坏地咒人家断子绝孙的话,很难想象出自温文尔雅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口。

我们认为,“后”并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意思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的话,你子孙后福就难保了。

当然语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后世在引用时有所引申、发挥完全可以理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不仅理解上历来有争议,就是出处也存疑。它在孔子自己的著作中也没有,在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也找不到,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也就是说孟子在与梁惠王讨论治国理政过程中,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确切含义,但言谈之中对“始作俑者”的鄙视、厌恶态度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要骂用俑陪葬的人呢?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与***十分相似、逼真的“俑”来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极度不满。

我们知道周朝以前的商代,奴隶主、贵族中广泛***用活人殉葬。依照他们的逻辑:生前奴隶是奴隶主的附属品、“哞哞叫”的工具,奴隶主死后奴隶为其主子陪葬不过是破费了一些“工具”、“附属财物”,是很自然的事情。

“活人”做殉葬品。这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征。

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可以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些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以陶制的为多。

但是相对于活人殉葬,用陶俑陪葬不是更仁慈的表现吗?为什么引起孔子如此强烈的不满?这段话的语境是怎样的?

其实略微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丧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后予以禁止,转而***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

宋朝朱熹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后来觉得模拟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甚至一度舍弃“牺牲”等真实动物祭品,而***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狗作为祭品。

也就是说,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间有个草人殉葬阶段。草人代替***殉葬是遵循周礼的。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来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这是生产力的进步,却是文明的退步。

看来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俑人以前的丧葬之法了。但是孔子决不是赞同活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俑人不过比较像***,孔子尚且大为恼火,“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怎么可能推崇用***殉葬呢?

宋朝的大学问家朱熹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阐释就是“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与孟子的观点是一样的。

尊王复礼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谴责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

那么一个僭越礼乐制度的的行为或者风气,如果不加以声讨,使之恢复到之前“理想”的行为和制度(周礼),那么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弑君谋逆,刺王杀驾,所以他认为正是“礼崩乐坏”导致了后来的春秋战国乱象。

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有了第一个次挑战,就会有后人的第二次,和再后来人的无数次僭越周礼,乃至“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不可不止!

俑人的出现尽管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孔子看来确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兴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礼制上的混乱。

同时,儒家一向主张“厚养薄葬”。虽然用俑来代替人没有那么残忍,但是儒家思想中,这种以象征人的塑像来代替***殉葬,其实从内心来说,还是轻、奴役人的表现,都是不人道的,和***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儒家以仁爱待人,以人殉葬自然是野蛮的、残暴的。孔夫子其实反对殉葬,更反对把陪葬品做得太像***(比如俑),用几分像的草人意思一下就够了。

依照荀子的说法,陪葬品不必一定有,丧葬陪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点是对待生者的态度,用俑陪葬有点逃避应有的现实责任的意思。

所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是:“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尽管目前是贵族,这么倒行逆施下去),大概(那些人的)后世子孙的福分难保!”

当然,这个“难保”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或许不能继续富贵尊荣、子嗣兴旺,发展到极致不就“断子绝孙”了吗?这样看来,本文开头那种理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孔子说的这句话已历经数千年,其实它在“至圣”、“亚圣”说的众多格言、教诲中并不十分突出。只是近代有一位伟人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反复引用了这句话,才让这句话在神州大地广为人知。

伟人以其坦荡的襟怀,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承担了对于“左”倾错误的责任。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一千零七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九千万人上阵,补贴四十亿,“得不偿失”。第二个,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但是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

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你那个属于意识形态,你有没有责任?……

从此闯下大祸,九千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

既然无论是古圣先贤,还是近代伟人,都曾纠结于这句话,我们普通人有空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体味一下这句话的前世今生!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孟子是在告诫梁惠王,用人形的陶勇陪葬都让人深恶痛绝,更应该体谅百姓,实行仁政。

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商朝就盛行“人殉”,用活人陪葬,有钱有势的用活人,无权无势的奴隶或者平民就“束草为人”用草扎的人代替活人,周代之后推行仁政,改用陶俑。暴君秦始皇也用的是陶俑而不是活人。

而很多人误解孔子觉得这是骂人的,其中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意思是说原来孔子主张“束草为人”,而不赞成用俑,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可能用活人来殉葬了。

孔子在《论语》里面经常骂人的,比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骂人的很多,但是没有一例是以“乎”结尾的,倒是带有“乎”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反问句,表示的是肯定。

这就可以理解孔子说的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表达的是对第一个用陶俑陪葬这个做法之人的肯定。孔子认为这种改活人为陶俑做法是对的,那些用活人陪葬的才应该断子绝孙。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是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含义是孔子从“仁爱”理念出发,抨击模拟殉葬的“不仁”之举。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作为一句单独的引用语,这句话常常被冠以多种解释,而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先回到它本身的语境中来看。

孟子在魏国时,梁惠王曾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先问他:“您认为用木棍***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那用刀杀死人和用政令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也没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就说:“大王的厨房里尽是肥美的肉,马厩里都是强壮的马,可路上的百姓却面有饥色,甚至饿殍遍野。这是放任野兽来吃人啊!

野兽互食,人们尚且看不下去,何况是吃人呢?作为天下万民之父母,施行政令,却不能避免百姓被野兽所食,那又凭什么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他会断子绝孙啊!’还只是因为俑长得像人,更何况让百姓饿死的人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孔子为何不赞成陶俑殉葬?

题库内容: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 制作俑的人。 比喻 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成语例句: 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 始作俑者 ,罪可胜道哉!

注音: ㄕㄧˇ ㄗㄨㄛˋ ㄩㄥˇ ㄓㄜˇ

始作俑者的近义词: 罪魁祸首 犯罪肇祸的为首者。《扫迷帚》第二三回:“新妇自伤薄命,屡欲觅死。罪魁祸首,不得不痛恨于怂恿冲喜之人及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e who first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burying wooden image with dead <initiator of evil>

俄语翻译: первый зачинщик

日语翻译: 悪い気风(きふう)をひらいた者

成语谜语: 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句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最开始制作陶俑来殉葬的人,他是会断子绝孙啊!?(孔子反对陶俑殉葬)还只是因为陶俑长得像人,更何况让百姓饿死的人呢??

很多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反对陶俑殉葬而提倡人殉,其实恰恰相反,我认为孔子之所以会这么讨厌陶俑殉葬,是因为他对很久之前实行的人殉特别厌恶。

总所周知,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提倡人殉,奴隶主死后会有很多奴隶陪葬。夏朝和商朝的时候大多都是***用人殉,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则禁止了人殉,开始提倡用草人来替代活人。东周以后,诸侯国们为了死后的荣耀,渐渐地开始用制作精美酷似***的陶俑来代替草人。孔子这辈子追求的就是复兴周礼,看到殉葬制度慢慢与周礼背道而驰,当然会心生愤怒了。

宋代大儒朱熹在《四经集注》中写道:?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必无后也。?孔子会讨厌陶俑是因为它太像***了。我们要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已经无法再约束那些诸侯国的贵族们,他害怕那些统治者们会倒行逆施,重现上古时期的活人殉葬,所以会咒骂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

再者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的意思。并且儒家在丧葬上面一向主张的是?厚养薄葬?,且不说这些陶俑如何精美,但是它酷似人这一点儒家就无法接受。在儒家看来,这是轻的表现,所以反对陶俑殉葬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