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华夏子孙是什么意思_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有什么区别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7 0
  1. 谁知道"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啊?
  2. 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这两个词的由来
  3. 华夏与炎黄的区别?

生长在中原华夏大地的中国华夏民族的华人。华夏儿女 :最初指代周王朝。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古称。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神州大地 :属于华夏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巍巍中华:指中原华夏大地就像高山一样高大壮观的意思,所以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巍巍中华的意思为生长在中原华夏大地的中国华夏民族的华人。这句话常用于激励中国人民在困境之中寻找希望

谁知道"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啊?

炎:指炎帝神农氏。

黄:指黄帝轩辕氏。

炎黄华夏子孙是什么意思_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子孙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中华民族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华夏儿女”(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这两个词的由来

1.炎黄子孙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2.华夏儿女

很多人都晓得,华夏是中国的另一个名称,但名称的由来则有不同说法。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所以中国的先民就自称为“华夏族”。另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夏族,后来四处迁徙,其中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或华夏,西迁甘肃一带的称为西夏或蛮夏,华夏是用来区别蛮夏的名称,代表先进之意,久而久之,就变成中国的同义词

所以我们是华夏儿女`````

3.龙的传人

在我国古老的文献中,中华民族是作为龙的后代被形容和被描写的,据诗人兼学者闻一多的考证,我国上古社会,许多民族都以龙作为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不仅中原的华夏民族如此,当时处在北方的匈奴(匈奴,是我国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居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居住南方的百越(百越,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越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和西南的哀牢(哀牢,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地区),都以龙作为图腾(图腾,Totem的译音。原始社会各个氏族,常以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这个标志就称图腾),自认是龙族。龙的后代。

中华民族真是龙的后代吗?当然不是。上面这一切都不过是自古传下来的美好神话和传说,表明我们这个民族很了不起。龙,只是一种崇高伟大的象征。

华夏与炎黄的区别?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中华民族的自称,被称为华夏儿女.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1]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2][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编辑本段]炎黄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编辑本段]黄帝陵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编辑本段]关于炎黄子孙的民间传说

成语条目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释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炎黄子孙”。

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

[编辑本段]参考文献

1比如,满族贵族盛昱称:“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

2 国民***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

3中国***在给中国***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首先“华夏与炎黄”是有区别的

华夏:一词为周人所创,实为《周礼》的产物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

炎黄:就是指中华民族最早的两大族群

都是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先祖

华夏指的是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周代商后以《周礼》立国,《周礼》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以礼治国,那时候还没有“法”的概念),又是第一部规范民众行为规范的教化手册,从行为规范到衣着,周人细无巨细地全面制订了各种规范。

正如上句那样,周人用礼仪确立了“华夷之别”——《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无论华夏还是蛮夷,无不臣服大周者)。

所以,“华夏”一词的意思除了指“周礼”以外,也指创造了《周礼》的统治者周人,因此“华夏”又有了民族的意思。

而我们也知道,周人一贯以“我有夏”自居——自称为夏人后代,因此,“华”(礼仪)又和“夏”(夏朝)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华夏族;而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后,则“华夏”与“中国”就是一个意思了。

炎黄则指的是血脉传承

这故事本来是不用解释的了,因为“炎黄子孙”都听过黄帝与炎帝的故事,但是因为近年来各种片面的解读使得历史的原貌也有点模糊了,所以还是还原一下吧。

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最早的出处都是《山海经》,而后周人所编撰的史籍,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逸周书》《世本》等也延续了《山海经》的说法。不同的是,加了不少自己的理解,也正因如此,过去一度有人怀疑这些书都是***的,是春秋战国之后或更后世所作,所以认为不可信。

但是随着出土文献《竹书纪年》和《战国楚简》的出土,我们最终还是证实了黄帝与炎帝的存在——不管他们是具体的一个人也罢,还是部落的代称也罢,总而言之,炎、黄二帝的存在与始祖身份都在周王朝时得到了举世的公认。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书上这么写的,周人还在现实中也这么做的。史书记载,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后,分封黄帝后裔于“祝”、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国”,用以表示「兴灭国,继绝世」之意。

这是上古礼法的“二王三恪”,即新生的王朝皆册封前代王族后裔以侯爵位,绝其国但不绝其种。这种礼制制度其实一直有延续下去,比如汉武帝封周王室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汉成帝封孔子十四世嫡长孙孔吉为殷绍嘉侯,一直到元明清都被传承。

以上诸般史实都证明了炎黄的存在。但是公平、客观地说一句,如《史记》太史公般,把所有的历史大人物都归为二帝的后裔,显然是出于“大一统”的政治意图,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华夏先民确实存在东西两大集团的史实,比如夏与商和商与周,考古挖掘都支持了中华民族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两大集团的说法。

既然有起源,则必然有壮大,有壮大则必须会有人脱颖而出,这种人我们称之为“领袖”。

所以,虽然“炎黄”与“华夏”不同,由于人物的不可考,使得它更模糊也更加虚化。

但是,正如炎黄可能是远古的两位先民领袖一样,他们也可以是两个部落的代称。如此,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民族的符号和精神文化之图腾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