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 怎么读,厉兵秣马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1 0
  1. 厉怎么读
  2. 厉兵秣马怎么读
  3. 束做姓氏怎么读

拼音是mò。

部首:禾。

笔画:10笔。

厉兵秣马 怎么读,厉兵秣马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繁体:秣。

五笔:TGSY。

笔顺:ノ、一、丨、ノ、丶、一、一、丨、ノ、?。

名称:撇、横、竖、撇、点、横、横、竖、撇、捺。

释义:(形声。从禾,末声。本义:喂马的谷饲料)同本义(如干草、植物、谷草)骥病思偏秣。

组词:粮秣、音秣、刍秣、稍秣、挫秣、秣鱼、饲秣、秣饲、秣养、饱秣、壹秣、秣蹇、拍秣、马秣兵、厉兵秣马、秣马厉兵、励兵秣马、六马仰秣、驷马仰秣、训兵秣马、砺兵秣马、秣马利兵、练兵秣马、厉马秣兵、膏车秣马、秣马脂车、飞粮挽秣。

例句:

1、她用手抚摸着罩在外面的琴套,感受着一根根细密如发的丝线在自己的手心游走,想着总有一天是会将它完璧归赵,得以再次听见婉筝手下流泻出的六马仰秣的天籁之音。

2、我们革命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却不是六马仰秣。

3、昔者瓠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4、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5、她用手抚摸着罩在外面的琴套,感受着一根根细密如发的丝线在自己的手心游走,想着总有一天是会将它完璧归赵,得以再次听见婉筝手下流泻出的六马仰秣的天籁之音。

怎么

厉(拼音:lì),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卷九厂部力制切(lì)旱石也。从厂,虿省声。?,或不省。

1、形容词:厉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严峻、严重、严格等含义。例如,厉害表示某种事物具有很大的威力、程度或能力;严厉表示态度严格、惩罚严重;严酷表示情况艰苦、残酷。

2、动词:厉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对待某人或某事非常严厉或强硬。例如,厉兵秣马表示对军队进行严格的管理;厉声责问表示以严厉的口吻责问某人。

3、姓氏:厉也是一些人的姓氏,例如厉以宁、厉以宁等。

另外,厉在古代还有其它的用法,如指城墙上的炮台、指箭靶上的圆心等,但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厉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表示严峻、严重、严厉、强硬等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它的意思。

厉字组词及其解释

1、厉害(lì hài):形容事物具有很大的威力、程度或能力。例如,他的技术真是厉害,能够解决各种难题。

2、严厉(yán lì):形容态度严格、惩罚严重。例如,对于***行为,学校会***取严厉的措施进行处分。

3、严酷(yán kù):形容情况艰苦、残酷。例如,极寒的气候条件下,生存环境非常严酷。

4、厉兵秣马(lì bīng mò mǎ):表示对军队进行严格管理,以备战争。例如,在军事演习中,指挥官对部队进行厉兵秣马的训练和准备。

5、厉声责问(lì shēng zé wèn):用严厉的口气责问某人。例如,老师厉声责问学生为什么迟到,要求他给出解释。

厉兵秣马怎么读

厉怎么读:lì。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是质地粗硬的磨刀石,泛指磨刀石,这个意义后写作“砺”。“厉”用作动词时指磨刀使锋利,引申为抽象的勉励、激励,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励”。“厉”又引申为高扬、疾飞,再引申为猛烈、程度深。引申为刚硬、刚烈、威猛,又引申为严格、严厉。

厉组词:

再接再厉 色厉内荏 雷厉风行 厉兵秣马 变本加厉 声色俱厉 厉行节约 秣马厉兵

外厉内荏 疾言厉色 发扬踔厉 发扬蹈厉 深厉浅揭 铺张扬厉 厉精图治 夕惕若厉

发奋蹈厉 恶言厉色 志美行厉 发愤自厉 即温听厉 疾言厉气 蓬头厉齿 激贪厉俗

色厉胆薄 盱衡厉色 晨兢夕厉 疾声厉色 奋发蹈厉 厉兵粟马 踔厉风发 厉世摩钝

蹈厉之志 厉精为治 矫尾厉角 厉精更始 正言厉色 正颜厉色 声色并厉 雷厉风飞

敦风厉俗 奋发踔厉 变贪厉薄 踔厉奋发 扬清厉俗 盛食厉兵 蹈厉奋发 摩厉以需

厉世磨钝 踔厉骏发 磨砻底厉 风行雷厉 扬厉铺张 磨砥刻厉 砥厉廉隅 砥厉名号

摩厉以须 正言厉颜 矫世厉俗 砥节厉行 声张势厉 磨厉以须 坚甲厉兵 敦世厉俗

束做姓氏怎么读

厉兵秣马读作:lì bīng mò mǎ。

厉兵秣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也作“秣马厉兵”“砺戈秣马”。这则成语意思是把兵器磨快,把战马喂饱,形容做好战备,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其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等。

厉兵秣马这个典故阐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涵义,这些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弦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弦高只是郑国一个以买卖为生的普通商人,但当他听说秦国要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毫不犹豫地冒着破产和被识破而杀头的双重危险,把自己用来做生意的牲畜送给秦军,拖延秦军进攻的步伐,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勇敢。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危急之中,只身一人冒死来到秦营,劝秦国国君不要上晋国的当,因为郑国灭亡了,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势力。秦国国君觉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又派三员将领杞子、逢孙、杨孙带领一部分军队帮助郑国守城。

秦军撤退后,晋国大夫子犯要攻打秦军,被晋文公阻止了。于是晋军也跟着收兵回国。这样,杞子等三位将领就留在了郑国。

两年后,杞子派人暗中送给秦国国君一封密信,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请秦军速来偷袭郑国国都,他们积极做好内应。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不顾老臣蹇叔的反对,当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领率领大军去偷袭。

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你们一定会在肴这个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秦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国离郑国有千里之遥,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周天子的京城洛阳,长途行军,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在滑国遇上了东进的秦军,立刻明白秦军是要去偷袭自己的祖国。

他急中生智,***扮郑国的使者迎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特命我前来迎接,搞劳贵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只好停止进军。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紧急情报,立即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人去北门察看秦国驻军的活动。这时杞子等人已经带领部下作好了作战的准备,他们磨好了武器,喂饱了马匹,正准备动手。郑穆公立刻派大夫皇武子去见杞子。

对他说:“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视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阴谋败露,就分别仓皇地逃往齐国、宋国。郑穆公作好迎战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得到消息,知道偷袭郑国的***不能成功,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掠一空,下令班师回国。

还师途中,他们经过险地肴,果然,晋军早已在那里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束做姓氏时的读音是:shù

释义:

1、捆住,系:~缚。~装(整理行装)。~发(fà)。~之高阁。~手无策。

2、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3、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电子~。

4、控制,限制:~身。无拘无~。

5、事情的结末:收~。结~。

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束姓,音同捆。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五笔86:GKII 

五笔98:SKD

仓颉:DL

部首:木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装束?结束?约束?拘束?束缚?检束?束装?花束?束脩?光束?束身?束手?收束?管束

出处

1.束,缚也。——《说文》

2.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3.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4.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5.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6.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7.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8.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