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刚毅木讷近仁下一句

2.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的每个字的解释和整句话的解释,还有句子要表达的思想

3.《刚毅木讷近仁》理解这句话写一篇作文

4.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刚毅木讷近仁下一句

刚毅木讷近仁什么意思-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近仁”的下一句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性格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这句出《论语·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之所以痛斥花言巧语,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孔子此语,意在告诫他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若是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时,他期望弟子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的每个字的解释和整句话的解释,还有句子要表达的思想

《论语别裁》说:“这一句话,包括一个人的三种个性。刚,很刚强,换句话说有脾气,而且是很明显的有脾气,不对就是不对,绝不愿放在肚子里不响,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绝不干。毅,是果敢,有决断。木讷,是看起来好象笨笨的,但很厚道、朴实。如这三个因素具备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在这里南怀瑾先生提出了两个独特的观点:

1.“木讷”还是“木、讷”?

《四书集注》版本是:“刚毅、木讷”;

《论语别裁》版本是:“刚、毅、木讷”;

《金本》是:“刚、毅、木、讷”

在现代汉语中“木讷”是一个并列合成词,不属于偏正关系,不可解释为“厚道朴实的笨”或者“笨笨的厚道朴实”。而应是木有木的“质朴无华”含义,讷有讷的“谨慎迟钝”的含义,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古汉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24》),证明这个“讷”字是可以单独做动词使用的。朱熹的用法并不影响四种品质并存,而南先生将其变成“三个因素”,似乎有离原意了。

程子解曰:“‘刚’者强而不屈,‘毅’者有所发,‘木’者质朴,‘讷’者迟钝。”显然是按四种品质来理解的。

所以本书取用《金本》:“刚、毅、木、讷”。

2. 要想近“仁”,是需要孔子所说的四点俱备呢?还是南先生说的“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呢?

根据孔子一贯对“仁”的认识,恐怕还是需要同时俱备才行的吧!

因为他曾几度评价过他的众高徒。这些高徒不愧为人杰,但是孔子认为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却也不够“仁”的标准。比如他认为有帝王之材的冉雍,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他却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4》)。比如对以忠勇著称有大将吏官之能的子路,治国并才艺具超众的冉求,有外交才华的公西华,孔子也都说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7》)所以孔子的仁并不是用单方面的素质就可以衡量的。

程子也认为:“‘刚毅木讷’质之近乎仁也。”也就是说这四种品质俱备,其本质才可接近仁。

《刚毅木讷近仁》理解这句话写一篇作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章旨:是孔子列举近仁的资质,勉人努力求仁。

注释

1.刚:公正无欲

2.毅:果敢坚忍

3.木:性情质朴

4.讷:说话迟钝。讷,音纳

语译:孔子说:公正的人,秉性刚直;果毅的人,立志坚定;质朴的人,居心笃厚;口纳的人,说话信实。这四种人,资质纯良,和仁道是相近的。

出处: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章

学而篇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表面和善,这种人很少是有仁德的。成语「巧言令色」出於此

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是性格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语,嘴巴说的好听的人则往往仁心就很少。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学而》,主要是用来告诫自己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主要是在痛斥那些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孔子认为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时,他期望后人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