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宗说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

2.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成语

3.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翻译

禅宗说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

本来面目-本来面目的意思

通俗的说,就是“灵魂”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本来面目”是禅宗创造的词

佛经中使用的是佛性

般若=实相=涅槃=法身=彼岸=一真=真如=

佛性=自性=空性=

阿赖耶识=

菩提心=清净心=无上正等正觉=等觉=正觉=圆觉=

一切智智=同圆种智=大圆镜智=

等,都是一个东西,不同的名字

佛性,就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无相实有清净无染的,众生的本质,世界的本源

善男子,

涅者言不,槃者言灭,不灭之义名为涅槃;

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乐;

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

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

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

槃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

善男子,有优楼迦迦毗罗弟子等言,

槃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

善男子,

槃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

槃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

槃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

推荐阅读《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这是专门介绍大乘修行法门的佛经

推荐阅读《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

这是系统介绍佛法理论体系的经典,纠正了很多错误现象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成语

本来面目:

běn lái miàn mù,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庐山面目:

lú shān miàn mù,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真相。

庐山真面目: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还其本来面目:

huán qí běn lái miàn mù,

让人或事的起初面目或情况显露出来。

原形毕露:

yuán xíng bì lù,

原形:原来的形状;毕:完全。

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本来面目。

褫其华衮,示人本相:

chǐ qí huá gǔn,shì rén běn xiàng,

褫:剥夺;衮:礼服;示:展示。剥开华美的外衣,在人前显示本来面目。

比喻揭穿别人的伪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翻译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翻译为:佛家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儒家所说的良知。

原文: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

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平?”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

翻译:

来信写道:“佛家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不同于我们儒家的随物而格的功夫。我要是在“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的功夫,就已经坠入思善了。想要善也不思,恶也不思,而让内心的良知清静自在,只有在睡后刚醒之时才能做到。

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夜气’但是这种光景不能持久,刹那之间,心中已有思虑产生。不知道用功久的人,是否能常常处于刚醒而思虑还没有产生的时候?现在我想要求静,却愈不能静,想要杂念不产生,杂念却愈发产生。怎么做才能让此心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此心)和天地之理相契合呢?”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这是佛家针对那些还不认识本来面目的人说的方便之法。佛家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需家所说的良知,现在既然已经认清了良知,也就不用按佛家的这种说法了,随物而格,是“致知”所用的功夫,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常惺惺”,其意思也是指“常存他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