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明廉洁的名人小故事100字

2.颜师伯的轶事典故

3.《儒林外史》杜慎卿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是什么?

4.古代廉洁故事大全

5.两袖清风的于谦的故事

文明廉洁的名人小故事100字

阿谀奉承的故事-阿谀奉承的故事简短

1. 廉洁故事(100字)左右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那年,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宋朝的包拯。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而当地一些官员不顾百姓活,大量生产,上贡朝庭,以取悦权贵和中饱私囊。包拯自己也说:“能持端州方砚,可谓南昌无憾。”可是,直到他离任,也未取一件。

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 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碗随吉鸿昌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新时期 *** 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 *** 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再说说发生在我身边 的廉洁故事吧!

我的爸爸在政法部门工作,手中也有一定的权力,托他办事的人也挺多,有请他吃饭的,也有送礼的。可我爸爸总是一一拒绝。有一次,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来请我爸吃饭。原来,那个人驾车违反交通规则所以驾照被扣留了,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拿回去。于是就想求我爸帮忙。可爸爸却毫不留情地回绝了,并严肃地说:“如果你请我吃饭,我就帮了你的忙,这不就成了交易了吗?再说,违反交通法规不好好接受处罚,对你今后开车没好处。”朋友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常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要做一个好的公仆就必须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官员都能廉洁奉公的话,那该多好啊!

2. 廉洁小故事(150字以内)

1、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3、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2)文明廉洁的名人小故事100字扩展阅读:

保持清廉作风:

保持清正廉洁,建设廉洁政治,就是要实现干部清正、 *** 清廉、政治清明,保持一心为民、不谋私利的面。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我们党深刻洞察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外得出的科学论断。

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 *** 人政治本色。不论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都要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3.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50-100)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4. 关于清廉的故事(100字左右)

一、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 *** 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二、海瑞

海瑞虽位居高官,却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趾高气扬,相反的,他是十分亲民、俭朴的。在他担任应天巡抚时,就曾这样规定:凡他所到之处不要排场,不要鼓乐迎送,也不住华美之屋。如果有人要请他吃饭,每顿饭顶多两、三钱即可,不可过度铺张浪费。

除此之外,海瑞也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有一次,海瑞要整顿土地问题,令一些地方恶霸归还强占来的土地。其中徐阶占有的土地最多。

三、杨继宗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四、吴隐之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五、杨震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5. 100字以下的廉洁小故事

//wxczb.jsfl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悬鹅示众宋体>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6. 廉洁名人故事短一些的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二、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七、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八、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 *** 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7. 廉洁名人的小故事

1、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没有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的会议厅,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2、马寅初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

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3、司马光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

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

4、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

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

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5、李畲之母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麼回事 ,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

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8. 廉洁小故事(名人故事)

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吏、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9. 廉洁小故事,100字到200字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10. 廉洁自律小故事作文100字主要内容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颜师伯的轶事典故

颜师伯与宋孝武帝

颜师伯是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的宠臣。宋孝武帝刘骏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在历史上以荒*贪婪而出名。关于颜师伯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但光是看他和宋孝武帝的那层亲密关系,就不难知道其人是个什么货色了。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九卷载: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孝武帝征调青州、冀州二州刺史颜师伯担任侍中。颜师伯因为善于阿谀奉承,成为最受孝武帝信任的大臣。有了孝武帝这个大靠山,颜师伯大肆收受贿赂,家产积累到了千金之多。有一天,孝武帝和颜师伯一起下樗蒲棋,孝武帝掷下骰子,五个全是“雉”,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不料,轮到颜师伯掷骰子时,他竟然掷出了五个“卢”,赢了孝武帝。就在孝武帝又惊又气之际,却见颜师伯突然把骰子一收,说:“差点儿全是‘卢’了。”硬是让孝武帝“反败为胜”,开心不已。这天,颜师伯一次就输了一百万钱给孝武帝。

颜师伯可真会做人(说具体点是会做官),事情做得如此滴水不漏,宋孝武帝这样的领导,不喜欢他、不找他才怪呢。孝武帝当然赢得高兴,他只看到了大把大把的“孔方兄”从颜师伯手上跑过来,得意之余,也就忘记了自己是谁、对家是谁,更搞不明白对家为什么要主动、自觉地输给自己。

颜师伯在赌桌上输了,宋孝武帝在赌桌上赢了。表面上看,双方胜负分明。事实果真如此吗?

颜师伯凭什么要白白地向宋孝武帝送钱?道理太简单了:宋孝武帝有权,只要分享了他的权,输多少钱也可以弄回来。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投资,回报率之高,比做什么生意都更有价值!真正可笑的是宋孝武帝,为了赌桌上那点蝇头小利,利令智昏,忘了国家利益(在那时来说,其实就是“刘家利益”,也就是刘骏自己的利益),把老颜当成傻瓜看,以为这家伙不是老眼昏花就是脑子进了水数不清数,却不知自己成了老颜心目中的“二百五”。

故意输小钱换大利的故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生活中都是数不胜数的。以历史名人为例,宋文帝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被孔熙先拉上“谋反”的贼船,也是从掉入孔熙先的赌局开始的;隋朝末年,李世民为了让裴寂说服李渊起事,先与裴寂成为赌友,输了几百万私房钱给他……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都爱使用这个招数,因为他们准确地抓住了赌徒的心理特征,所以,千百年来,这一招在某类人身上竟然是屡试不爽,效果好得很!

我国法律虽然禁止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现象并未在生活中消失,而且,仍有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沉湎于赌桌。某些蝇营狗苟的小人,因此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颜师伯与宋孝武帝的故事在不断地“克隆”着。作为旁观者,我们道破了这层利害关系,说破了谁才是真正的输家。可是如果那些“局中人”仍执迷不悟,那么,旁观者惟有一声叹息了。

读颜师伯樗蒲说“送”

《资治通鉴.宋纪十一》载:颜师伯因善于谄媚奉迎而深得皇上的赏识与亲昵,这种亲密超过了所有其他大臣。他有什么法宝呢?主要就是敢“送”、肯“送”。原文说:“上尝与之樗蒲,上掷得雉,自谓必胜;师伯次掷,得卢。上失色,师伯遽敛子曰:‘几作卢!’是日,师伯一输百万。”

樗蒲是古时的一种游戏,掷骰子决胜负,叫掷采。采有十种,卢、雉、犊、白为贵采,其余的是杂采,所以皇上一掷,掷出第二位的“雉”便以为是稳操胜券了。谁料事有凑巧,颜师伯掷出个更厉害的“卢”,堂堂天子吓得脸色都变了。所幸颜师伯最会揣摩圣意,手疾眼快地收起骰子,故作惊讶地说了一句:“差一点就是卢!”一个烟幕,把输不起的皇上救出危局,保住了皇帝老儿自欺欺人的虚荣面皮。

借着赌桌,以输钱名义行贿赂收买之实,这种把戏一直上演到今日。人人都清楚,这种并不高明的手段和其他“送”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取”。颜师伯之所以如此大方地“送”,原因就在于他在皇帝的恩宠下有不可胜数的“进账”。

颜师伯故意大输特输,一日之内,白“送”给皇帝上百万钱,但他绝对不是只做赔本买卖的“二五眼”。他“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大“送”特“送”是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与宠爱,自己能更好地敛财聚货,获得更大的收益。

有“送”才有“收”,有“收”才有“送”。没有“送”,“收”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收”,“送”便是一厢情愿,难以成行。只有心有灵犀的“笑纳”或“默许”,“送”才能起到作用,达到目的。

在“送”与“收”中,往往是“收”起着关键作用,占着主动地位。但有“送”就有“收”,有“受”还有“授”。《说文》中说:“收者,捕也。”不光是收者捕住了送者,收者也往往被送者所捕获:收人钱财,授人以柄,刀把与辫子攥到了别人手里,不办也得办,不行也得行,主动也就变成了被动——或许一次“收受”便会被人利用一生。报载,某官员收了别人一笔钱,后来送钱者反目,讹了官员双倍的钱不说,还屡屡以告发相要挟,多次要钱,官员不敢声张,只好忍气吞声。怎奈那人没完没了,万般无奈之下,官员报了警。双双入狱自不必讲,授人以柄的那个憋气、窝火、懊悔不及,恐怕这一辈子再也不想去收别人的钱。

送送收收,收收送送,在这难见天日的交易中,不知有多少卑鄙龌龊的勾当。一个朝代,若“送”者寡“收”者寡(全部绝迹当然不可能),便吏治清明,民风淳朴;一个国家,若“送”者众“收”者众,便贪墨成风,污浊不堪。如何建立起长效机制,让送者不白送——破财还要遭谴责、受惩罚;让收者不白收——怎么吃进就怎么吐出,还要吃官司蹲大狱,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儒林外史》杜慎卿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是什么?

杜慎卿性格特点:阿谀奉承、虚伪、沽名钓誉。

故事情节:

季苇萧同杜慎卿相谈甚欢。杜慎卿谈起缺少一位知己,季苇萧有意戏弄他,告诉他在神乐道观里一个才貌俱全的人,杜慎卿信以为真,去了后才知道是开玩笑,要找的人是来霞士,二来霞士是一个黑丑胖壮的道士。杜慎卿同鲍廷玺商议,召集众多戏子,要开莫愁湖湖亭大会,挑选才艺俱全的人。

最后选出了前三名,分别是,郑魁官,葛来官,王留哥。

他的酒量极大,不甚吃菜,别人大嚼大咽,他只拣只笋片和几个樱桃下洒,并且在月上时分,醉舞于牡丹花下,大绣球旁,在俗不可耐的儒林里,他身上散发着一种高雅飘逸的神仙之气。

鲍廷玺向他借银子,他将鲍廷玺推荐给弟弟杜少卿,并告诉鲍廷玺,杜少卿最信任的人是管家王胡子。王胡子好酒,买通王胡子,王胡子可以在少卿前说好话,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得到银子。

杜慎卿被誉为是才貌双全,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他要做真名士,所以处处都避开一个“俗”字,凡事都要与众不同。

实际上他做的却尽是些俗不可耐的事情,娶妾,访男美,都将他俗人的本质暴露无遗,看来所谓的真名士,也不过是徒有虚名。

古代廉洁故事大全

古代廉洁故事大全

三国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况钟 (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 (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

,至仅遗

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包拯 (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 *** 冤狱,是包拯生前与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徐有功 (?-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 *** 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 (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陈希亮 ,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公孙仪拒收甲鱼 ?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黄金难换心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李汰还挥笔写下一首表露心迹的拒礼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知乾坤有鬼神。”

?

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进京办事,一些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带上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 也是送个人情啊!”于谦听罢赋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天朝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

“四知”清官杨震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 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古代廉洁

两袖清风的于谦的故事

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就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他尽管身居高官,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位,史称明英宗。宦官王振专权,官僚作威作福。一时间,举国上下出现了一片贪污腐败的混乱局面。于谦看不惯王振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嫉恨。

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否则,你寸步难行。于谦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扩展资料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弘治二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