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壁山的历史沿革

2.关于淮河的古诗

半壁山的历史沿革

东南半壁面积-东南半壁

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为确保天京,踞此夹岸结营,并于江面横贯铁索3道、蔑缆7道,以阻清兵水师。同年冬,与曾国藩、罗泽南等率领的清军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将领石镇仓、韦以德壮烈牺牲,其余将士跳崖殉难,致半壁山阵地失陷,横江铁索亦被敌人砍断和销熔。

如今,半壁山危崖峭壁之上尚存“铁锁沉江”、“东南半壁”、“楚江锁钥”等石刻,半壁山虽属当年清军将领杨岳斌、彭玉麟等先后题镌,却成为太平军保卫这战略要地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山西麓有太平军烈士葬墓“千人冢”,墓碑犹存。

半壁山农场,老一辈农垦人响应党的号召,舍生忘,筑堤造田;筚路蓝缕,拓垦荒原。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建起了中型的国有农场。农业基础不断稳固,现已形成了田园化格局。围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的要求,建设了粮棉油、水产、水果、蔬菜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专业生产大户。稻、棉、油、鱼、蟹、果等农业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造船、加工、砂石、砖瓦等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

场区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黄(石)一九(江)、阳(新)一富(池)公路穿场而过,西距阳新县城21公里、距武汉市180公里;东与武穴市隔江相望,距京九铁路武穴市火车站22公里,距沪(上海)一蓉()成都高速公路21公里。水上交通更为得天独厚,上至重庆,下至上海千吨级船舶均可在场区停泊。

场部驻地一半壁山,北面临江,悬崖高逾百米,蔚为壮观,大江在此处突然被锁窄,系万里长江三峡以下最狭窄处,犹如咽喉门户。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有名的古战场。太平天国时期的古炮台、“千人家”以及清咸丰年间在峭壁上题镌的“楚江锁钥”、“铁锁沉江”、“东南半壁”三大石刻,迄今仍清晰可见。1984年在场小炮尔山挖掘出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末期墓葬一座,墓中出土文物92件,现分别陈列于湖北省、阳新县博物馆,这在鄂东南是首次发现。从半壁山顶极目远眺,林茂竹翠,茶果飘香,一年四季令人留连忘返。

半壁山农场作为湖北鄂东南的门户,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半壁山管理区的成立,给农场倾注了新的、强大的活力,全场人民将以高昂的斗志与时俱进,奋力开拓,为加快农场经济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关于淮河的古诗

淮河水

朝代:宋 作者:赵崇嶓

秋风淮水白苍茫,中有英雄泪几行。

流到海门流不去,会随潮汐过钱塘。

《水龙吟 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夜深岱下春风洒,

雨沥飘飘润百花。

飞信待传佳讯有?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尤唱后庭花。

花疏香艳驻天涯。